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琅琊区部分小学教学常规检查情况通报
2025-09-26 04:22:22 责编:小OO
文档
琅琊区部分小学教学常规检查情况通报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教研室工作计划,本着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宗旨,本学期教研室(小学)组织了两个工作组,从“计划、制度执行情况”、“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检查”和“检测情况”四个方面对区属小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现将本组检查的10个学校(第三小学、西涧小学、清流小学、城南小学、第一小学、小学、城东小学、紫薇小学、三官小学、城郊小学)总体情况通报如下:

一、主要经验和特色

1.确立了管理强校意识,教学管理规范有序。 

(1)制度健全,执行有力。从所查情况看,绝大多数学校能建立健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和跟踪督察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保证教学环节的环环紧扣,环环落实。部分学校还将这些制度汇编成册。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学常规还建立了周查、月查制度,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进行奖罚兑现,教学岗位责任制能体现重奖轻罚原则。紫薇小学、城东小学、城南小学、清流小学、西涧小学等实行教学绩效考核制度,依据考核细则,动真碰硬,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形成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上质量的良好氛围。

(2)强化过程管理。绝大多数学校能把管理工作的重心由注重结果转移到注重过程上,强化过程管理,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每月检查一次,检查做到了有记载,有反馈,有的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多数学校校内检查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性记录、有总结、有整改意见。第一小学、紫薇小学、小学、清流小学等除安排每月一次教学常规工作综合检查外,还不定期的组织教学常规工作单项检查。检查结束后将检查情况通知传达给每位教师,使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整改。 

(3)领导深入课堂。所有学校领导都能深入课堂听课,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为改进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促进了常规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4)部分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第一小学被命名为“全国体育田径传统项目实验校”和“安徽省优秀示范家长学校”,每两年一届的全市公开教学活动坚持不懈;紫薇小学的“养成教育”效果显著;小学以“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为平台积极开展写字和阅读教学研究,其音乐课题“构建诗意化的音乐课堂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开辟了语文和音乐学科融合入的先河;第三小学的“诵读古今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和城东小学的“与圣贤同行,做中华传人”经典诵读活动初见成效;城南小学坚持走“书画特色教育”之路,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清流小学的写字教学方兴未艾。

2.确立了教师培训意识,多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各校均实现了校内教学研究的常态化、制度化。

第一小学定期开展校内练兵活动和面向全市的教学展示活动,社会反响较大。

清流小学实施“三个一”工程,教师坚持上研究课,撰写读书笔记。

城南小学提出了“教研并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标。学校安排了教材培训、师徒结对助教活动、青年教师学习活动、教师基本功培训、集体备课、教师个人专题研究、市级课题研究、校内各种课型的听评等活动。

(2)各校普遍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紫薇小学制定了系统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分步实施,环环落实;第三小学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教研组集体评议,在实践磨练中提升其专业水平;清流小学青年教师制定了适合自己成长的成长方案、坚持撰写成长记录,吴艳艳老师的自我成长记录体现了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关注和教师的个人成长的历程;城东小学安排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与新教师进行“结对”,指导教师跟踪听课,定期召开交流会;小学语文学科成立4人专家组,选择有潜力的青年教师与之结对,实行帮扶,数学组在一批有经验的老师的帮助下,“青兰”工程初显成效。

(3)重视教学反思。

各校都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大部分学校要求教师把学习—设计—行动—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引导教师思考自己或成功或失败的课堂。特别强调反思的重点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和教学再设计问题。不少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必须围绕一个课题,进行持续不断地系统化地反思。把平时的反思、过程材料的积累同期末的总结、论文的撰写结合起来,同改进教学、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并且规定,教学反思作为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与质量列入考核范围。

3.确立了质量立校意识,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常规工作落实到位。

(1)上课注重效益。本次检查主要采取随机听课的方法,了解教师常态下上课的情况,部分老师在课堂中能自觉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开展自主学习,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效果良好。一些老师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重难点突出,教法选择适当,既注意教师的教,还关注学生的学,讲中有练,练中有导,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2)备课超前。在备课方面,绝大部分学校的老师能超前备课,教案类型多、项目全,教学设计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要求,教学内容实用、环节完整。青年教师多能备详案。第一小学建立起集体备课制度,强化集体备课。大部分教师能自觉学习课程新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变化,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作业批改比较细致。从检查情况看,学生作业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都能按教育局有关要求和学科特点设置作业种类,城郊小学、西涧小学能及时调整作业布置与批改要求,三官小学虽然划到琅琊区时间最短,但作业要求迅速与琅琊区学校接轨。二是大多数教师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及时布置作业,作业分量适中。三是绝大部分教师按时批改作业,且较细致。四是一些老师能在批改过程中记录下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体差异,课前课后进行个别辅导,课中适度进行集体订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4)质量考核务实。大部分学校能加强过程性质量考核,能有计划地进行单元小结和阶段检测,并能根据考试的具体情况进行试卷讲评和学情分析,寻找教学中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及时整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检查,我们认为所检查的学校教学常规总体上比较规范。但是,检查中我们也发现各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与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 教学常规管理水平不够均衡。

部分学校的教学检查评价重形式、轻实效。具体表现在:备考制度、上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基本都是一些套话,缺乏具体的要求;对教学常规的过程检查只是写个优或良,签个日期,盖个章就了事,缺乏对数量与质量的定性与定量评价,检查后也无表彰与整改措施,对教学和教师起不到鉴定和导向作用。

2.课堂教学效率仍有待提高。

虽然课堂教学的整体状况得到了改善,也有一些教师的随堂课上课不失精彩,但总体来说,课堂效率仍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等传统观念时时体现在教学行动中,“生本理念”在课堂上体现的不够明显,较少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本末倒置,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亦步亦趋,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备课多流于形式。

从表面看,多数教师都能“认真”备课:项目齐全,有教材和单元分析,有学情分析,内容详实,部分还有教后记。

但绝大多数教案是从教师用书克隆而来,并且进行了简化,鲜有创造性,反思多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缺少深度。

“备课”更多的是为了“备查”。如何思想,大胆探索,从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摒弃单纯地评价“显性备课”之形,更多地考虑“隐性备课”之实,真正将教师出来,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各校需要探索的课题。

4.作业批改不够精细

少数教师批改作业往往一“√”到底,作文批改质量普遍不高,有的只有几句简单的程式化的批语,有的在文末打上等级署上日期敷衍了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平时督促不力。

部分学校作业量仍然过大,簿本使用繁杂。作业缺少精心设计,缺少优化整合,种类多、重复训练多,不切实际地拔高训练要求,个别学校存在擅用教辅资料的情况。

三、几点建议

教学常规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根据这次检查和平时教研活动所发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效用。

一是要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的长效机制和规章制度。使教学常规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使教学常规要求明确,条文具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二是要规范和完善教学常规的监控机制。教研室将继续对学校的教学常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与督导,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对教学常规中存在的问题要能发现,敢指出,追落实。

三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各要以小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为重点,实行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三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要 科学全面,既要注重教学质量的结果,又要关注教学常规的过程实施;评价的方法要具体可行,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以定量评价为主,充分发挥 评价的鉴别、激励与导向功能。

2.切实把落实教学常规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根本来抓。在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立足于教师,着眼于提高,本着“求实、求活、求新”的态度,坚持一手抓教学常规,一手抓教学研究,两手都要硬,在思路上想办法,在点子上下功夫,在“管”字上做文章,在“研”字上出成果。 

一是要规范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备、上、批、评等环节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引导教师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课标的理解和教材的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指导上,把改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分层要求上,把评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上,真正树立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切实把教与学的规范要求有机地统一在完善、科学的教学制度之中。

二是要真正把教学常规的检查过程落实到位。无论是平时抽查、月历检查,还是期中检查、期末评价都要环环相扣,点点到位,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发现问题要敢于剖析,并帮助教师进行整改。

三是教导处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用有效的教学管理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说课活动,准确地了解教学实情,把握教学动态,及时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保障教学工作的有规、有序、有效运行。

3.加强校本研究和培训,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研究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非常有效的方式,也是增强学校内功的重要途径。因此各校必须为教师提供研究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个体得以完善,进而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要增强研究意识,在具体的教学问题中做好教学研究工作。教师要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层次着手,从集体备课、有效课堂、教学反思、生本教育等方面做起,加强教学中具体问题、微观问题、应用问题的小专题研究;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关注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有效性,做到教学活动化,活动生活化,天天构建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乐学课堂;从课程入手,从问题入手,从案例入手,坚持写好教学反思,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同行在一起交流讨论,形成一个互听、互评、互帮、互学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总之,在这次教学常规检查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区属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努力规范教学行为,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正在发生着“三个变化”:即由量的检查转变到质的要求和跟踪督查上来;由检查过程的形式化转变到对具体问题的指导上来;由应对上级检查转变到为落实教学质量目标服务上来。这些可喜的变化标志着我区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不断向规范化、精细化迈进,为全区小学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