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如何划分句子成分
2025-09-26 04:26:27 责编:小OO
文档
如何划分句子成分

(一)知识要点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单句,要给它划分成分。 

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①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     定语、状语、补语。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①.写人       格式:"谁"  + "干     什么"           

(主语)  (谓语)(宾语)     

例:   杨亚 ‖ 写  字           

 主     谓  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主                 谓     宾

②.写物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    主   语    )        (谓语、宾语)     

 例:    猫 ‖捉鱼              

主    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           谓         宾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 他 ‖ 是学生       

主     谓  宾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    画眉    唱     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 "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部分--"一首"为"定语"。  

④.歌唱得<好>    

修饰、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  

4.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             (2)纵观全局找主谓。   (3)主前定状谓后补,             (4)谓前只有状地位。(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示例及练习部分

划分句子成分练习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答案:(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主干:鲁班是工匠。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答案:(那个时候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

主干:生产力落后。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答案:(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状语(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

主干:鲁班接受任务。

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答案:(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

主干:鲁班得到启发。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答案:(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主干:蔡伦出生.

练习:

1、他非常诚恳的征求大家的意见。

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3、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7、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8、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脸上直往下落。

9、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

10、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11、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12、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

13、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

14、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15、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

16、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利用语法结构分析处理病句问题 

碰到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不仅有助于弄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准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且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搭配有没有毛病。例如:

(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分析:

把第一句的所有定语、状语都压缩掉,剩下的主干是"发现提供证据",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搭配是合理的;第二句的主干则是"青年担负建成强国",很显然,句子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谓语中心语"担负"和"建成强国"不搭配, "担负"后边一般要有"任务""使命""责任"等词语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这个句子缺少这类词语,因此使人觉得话没有说完

病句中的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被广为流传。(《人民日报》1993年6月 11日)   

蚂蚁治疗类风湿专科门诊开诊不久......小小蚂蚁的神效开始走向世界。(《生活与健康报》1991年1月29日)   

冬季天寒,乘客迅猛增大。(《北京交通安全》1990年 10月 15日)   

分析:

上面三个病句都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此类病句可用缩句去来检测。如病句一紧缩后的句子主干为:母牛被流传。这明显不对,被广为流传的应是母牛的故事。病句二也可缩减为:神效走向世界。"神效"只能震动或传遍世界,用"走向"来搭配不妥。病句三的错吴更加明显,"乘客"不能增大,增大的是乘客的数量,所以在"乘客"后加上"流量"二字即可。   

动宾搭配不当: 

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通常的动宾搭配不当有以下几种情况:

(l)一动词带一宾语:

广东湛江市举行首届教育艺术节。(《戏剧电影报》1995年2月)   

据广州中心气象台资料显示:广州市......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节的最高气温。(《新民晚报》1999年2月18日)    

前一句应把"举行"改为"举办",后一句中"创"与"气温"明显不搭配。《现代汉语词典中》中"创"解释为:开始(做);(初次)做。对象必须跟"做"联系上,气温是客观的,不能"做",改为"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行的气温最高记录",句子就通顺了。   

(2)一动词带多个宾语:   

在娘娘庙前感受了旺盛的香火和虔诚的气氛。(《北京青年报》1990年2月20日)   

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感受和状态。(《文汇报》1995年3月17日)    

这两句中作宾语的名词短语只有一个可以和该动词搭配。病句一中"感受气氛"是正确的,但绝不能"感受香火",应改为:在娘娘庙前目睹了旺盛的香火,感受了虔诚的气氛。后一个病句依此类推可改为: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感受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心情,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状态。   

定中搭配不当:   

这里大有藏龙卧虎的人才啊!(《青年报》1991年2月1日)   

定语"藏龙卧虎"与中心语"人才"搭配不当。"龙"、"虎'嘟比喻人才,再去修饰"人才"便重复了;且"藏"、"卧"含"有"之意,与谓语重复。整句可改为: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状中搭配不当:   

人们众口一辞地认为......(《北京广播电视报》1990年3月6日)    "众口一辞"与"认为"搭配不当。

"众口一辞"显然是形容人们说话,这里却用来修饰"认为"这一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不妥。很简单,将全句改为:人们众口一辞地说......

搭配不当训练::

   1 本世纪初,是我国实现进入WTO的目标。

("本世纪初是目标"是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进入WTO是我国本世纪初要实现的目标"。)

   2 中国人民的在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3 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4 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棉花",不是"生产"。)

   5 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6 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

(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是"改正"。)

   7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做"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等。

1.主语残缺

【例】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2005湖北卷5B)

〖析〗缺主语,应在"一腔热血"加"的人"。

【例】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2005广东卷4D)

〖析〗"既可以用来......"主语应该是"小刀"。可将"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改为"随身携带的精制小刀"。

更多的是由于使用介词不当而导致主语残缺。

【例】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2005浙江卷5B)

〖析〗介词结构"在......中"使句子缺主语,应把"在这部作品中"改为"这部作品"。

【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青海卷)

  〖析〗介词"对"的使用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删掉"对","我们"就是主语。

  2.谓语残缺

  【例】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析〗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例】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析〗在"突然"之后加上"发现"或"看见",作谓语。

  3.宾语残缺列短语,其中某一词语缺少宾语,如:

  【例】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2004全国卷Ⅳ)

  〖析〗缺宾语中心语。应在"4万元"后加"的处罚",与"给予"搭配。另外,"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还有毛病。

  有的句子,谓语是并

  【例】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宣泄自己的不满。(2005全国卷Ⅲ4D)

  〖析〗"羞辱"缺少宾语,应改为"羞辱厂家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一、句子的类型 

从结构上分,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由一个词组或一个词构成,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取消了性的单句)构成。我们一般所说的"句子",指的是"单句"。单句又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如"明天晴天。""这里风景优美。""他来了。"是主谓句;"好!""严禁吸烟。"是非主谓句。 

从语气上分,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例如: 

A、理想是前进的灯塔。(陈述句) 

B、你上哪儿? (疑问句) 

C、请勿吸烟! (祈使句) 

D、多么可爱的秋色啊!(感叹句) 

从结构上对句子划分得出的类型叫句型,从语气上对句子的划分得出的类型叫句类。句型和句类是对句子作不同角度的划分得出的类型,因此,一个句子总是兼属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例如: 

A、理想是前进的灯塔。(主谓句、陈述句) 

B、你上哪儿?(主谓句、疑问句) 

C、请勿吸烟!(非主谓句、祈使句) 

D、多么可爱的秋色啊!(非主谓句、感叹句) 

E、你真了不起! (主谓句、感叹句) 

二、句型 

单句可以分为非主谓句和主谓句,主谓句依据谓语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中又包括了结构比较特殊的几种句式: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是"字句、"把"字句和"被"字句。 

(一)非主谓语句 

非主谓句是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结构以外的其他结构构成的句子。可分为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和形容词性的三种。 

名词性的如: 

A、王老师!(称呼) 

B、春天。大龙须沟。(背景说明) 

C、票!(表示祈使) 

D、多美的风光!(赞叹) 

E、一声汽笛。(表示事物的呈现) 

动词性的如: 

A、出太阳了。(说明自然现象) 

B、有人找你。(说明出现的情况) 

C、祝你生日快乐!(表示祝愿) 

D、严禁攀折花木。(表示禁止) 

E、多谢!(表示恭敬) 

形容词性的如: 

A、好极了!(表示评价) 

B、多美呀!(表示感叹) 

C、好吧!(表示同意) 

此外,叹词、象声词也可以构成非主谓句。如"唉!""哎哟!""哗""轰!"。 

非主谓句不同于省略句。省略句是由于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的帮助而省略了某些成分;省略的成分是确定的,如果要补出来,可以准确地补上。而非主谓句本身是完整的,不需要添上任何成分去理解。例如: 

A、(你去哪儿?)去北京。(省略句,省去了主语"我") 

B、说吧!(省略句,省去了主语"你") 

C、严禁吸烟!(非主谓句,本身是完整的,不需要添上主语去理解。即使要添上主语,也无法准确地补出。) 

D、别抽烟。(省略句,可以准确地补上主语"你") 

E、(谁去?)我。(省略句,可以准确地补上谓语"去") 

F、出太阳了!(非主谓句,句意本身是完整的,不需要添加什么成分) 

G、好大的胆子!(同上) 

(二)主谓句 

由主谓结构构成的句子叫主谓句。上文谈到的省略句,也属于主谓句。出于表达需要,主语后置了,这个句子仍属于主谓句。如"怎么啦,你?"。 

1、名词性谓语句 

由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名词性谓语句,也叫体词性谓语句。名词单独充当谓语的情况较少,较多的情况是体词性偏正结构。例如: 

A、今天阴天。 

B、明天中秋。 

C、鲁迅浙江人。 

D、赣,江西省的简称。 

E、猪肉两斤半。 

F、他两个儿子。 

G、这部小说去年出版的。 

H、他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 

I、老李好眼力。 

上例AG中的名词性谓语的主要作用是从肯定方面对主语加以说明或判断,这些例句都可以加"是"改成动词性谓语句。如果要从否定方面对主语加以说明或判断,须在主谓之间加上"不是"。这样一来,就变成动词性谓语句了。H和I两句中的名词性谓语的主要作用是对主语加以描写。 

2、动词性谓语句 

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动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的主要作用是叙述,一般由单个动词、动宾结构、双宾结构、动补结构、动词性偏正结构等充当。例如: 

A、他去了吗?(单个动词作谓语) 

B、我喜欢这绚丽的秋色。(动宾结构作谓语) 

C、她急忙告诉我去月亮湖就在这里上岸。(双宾结构作谓语) 

D、他讲得很清楚。(动补结构作谓语) 

E、水生昨天从北京出发。(动词性偏正结构作谓语) 

由连动结构、兼语结构、含有表示存现或消失的动词的动宾结构以及含有"是""把"或"被"字的结构充当谓语的动词性谓语句比较复杂,将在"句式"部分作详细讨论。 

3、形容词性谓语句 

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形容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一般形容词单独充当谓语的机会较少,往往用于对比或列举。常作谓语的是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和以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句法结构。例如: 

A、冬天冷,夏天热。 

B、这声音清脆、响亮。 

C、小伙子壮壮实实的。 

D、地里的小麦绿油油的。 

E、他的学习成绩很好。 

F、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 

G、老李高兴得合不上嘴。 

4、主谓谓语句 

由主谓结构充当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从大主语(全句主语)与小主语的关系看,主谓谓语句有四种情况: 

第一,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例如: 

A、他一个字都不会写。 

B、我什么苦都吃过。 

C、中国人死都不怕。 

D、整个晚上眼都没眨一下。 

E、我们上海也去过。 

第二,大主语是受事或受事的一部分,小主语是施事。例如: 

A、这个困难,我们一定能克服。 

B、北京我没有去过。 

C、这种专业,报考的人不多。 

E、你那种说法,我认为有些片面。 

F、鲁迅的文章,我读过很多。 

第三,大小主语之间有领属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如: 

A、庐山风景秀丽。 

B、这部电影,女主角是刘小庆。 

C、他态度和谒。 

D、孩子们心早就飞到动物园了。 

E、甲班五个人一间住房。 

F、他的孩子,一个胜过一个。 

G、他们谁也不理谁。 

第四,大主语是表示范围、对象和关涉的事物。例如: 

A、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B、新兴的边缘科学,他的兴趣十分浓厚。 

C、田间管理,他的经验很丰富。 

D、这次比赛,你得的分最高。 

主谓谓语句一般可以转换为一般谓语句,但在转换过程中,形式和语义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一些变化。例如"他一个字都不会写"不能直接转换为"他都不会写一个字",而必须转换为"他不会写字"才与原意基本一致。转换后,不但形式不完全一样,而且否定的意义也没有原句的强。又如"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态度"。这一句,在大主语前加上介词"对于"就变成了一般主谓句。转换后,形式和语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加了"对于"之后表示对象的意义更加突出。

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一句话所说的对象,指明这句话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 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 顿时消散了。

(2)树叶 黄了。

(3)小王 今年十六岁。

(4)鲁迅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 星期日。

(6)什么书 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带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 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 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

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7.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声传来......

充当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 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民族要,人民要,这已经 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