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2025-09-26 04:26:29 责编:小OO
文档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一重五中语文组 韩雪虹

[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分析矛盾冲突,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线索,体会情节安排的巧妙。

[教学重点]: 

体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运用的效果。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情分析]: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语言浅显,明白易懂,情节不复杂,人物关系单纯,学生多数很感兴趣,一拿到新教材就已经浏览过,作为新课再学时,已然觉得兴味索然,但他们对于本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点拨启发,讨论探究,横向比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套子的具体内容。

2、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点拨: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说:“契诃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文本解读:

二、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而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作家,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剧本,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散文中的普希金”。

三、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        孤僻:孤独怪僻         撮合: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

    歹毒:阴险狠毒    讥诮:冷言冷语讥讽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六神不安: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六神:道教指心、肝、肺、脾、胆、肾六神

四、解题和背景介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沙皇主义统治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背景:19世纪末期的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面对着日益高涨的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的忠实卫道士们,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合作探究:

五、结构分析:本文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恋爱及其最后失败,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终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六、诵读第一部分:

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明确: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由此看出他具有封闭、怀旧、胆小、多疑以及极力维护现行秩序的性格特征。

2、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

明确: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他整天战战兢兢,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

3、作者精心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仅仅是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这是用形来显示神,用他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他丑陋的灵魂,在发笑中达到彻底否定的目的,他既是沙皇制度的维护者,也是一个受害者。

4、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这是用了暗喻修辞,“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来躲避现实。

5、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

明确:他害怕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制度一致的,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总根源却都是因为沙皇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行将灭亡。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对未来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才能“辖制”全城。 

6、与中国小说不同的是,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文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他的特征,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安排巧妙周到。

7、到底是谁把别里科夫装进套子里去的呢?

明确:既有自愿的成分,也有被逼的因素:自愿——守法良民;被逼——自身安全

8、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进去呢?他又被什么所逼呢?

明确:他把自己装进“套子”,实际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做一个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而已。他的这种维护自身安全的行为,在客观上也维护了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甚至充当了沙皇统治的帮凶和走狗!

9、总结、扩展:

本文中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的一切法令和统治。

七、布置作业: 

1、阅读第二、三部分,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进一步体会文中讽刺手法的特点与细节描写的效果。 

八、板书设计:

一、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 序幕﹛生活套、思想套﹜    套己

二、别里科夫的恋爱及失败(6—37)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 套人

高潮:争吵(18—36)   结局:失败(37)

三、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      尾声                     套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意义。

2.拓展延伸,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3.领会作品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效果。

合作探究:

一、讲析第二部分:

1、本部分有哪几个相关情节组成的?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明确:作者抓住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梯上摔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3、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明确:先看他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再比较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个则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能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吗?

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结婚”在别里科夫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却成了真正的丧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幅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这里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4、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他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5、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的别里科夫,却怕结婚,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制度的牺牲品。

6、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明确: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预示了光明的未来。 

二、讲析第三部分:

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2、“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明确: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表明人们对完全自由的无比向往。但像他这样的沙皇的鹰犬还大有人在。人们惧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他深受其毒害而又为之效忠尽力的沙皇统治。虽然,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没有被推翻,它就会作垂死挣扎,甚至于变本加厉地,残酷地杀害有进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3、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我们必须思想,奋勇前进。

4、谈谈你眼中的别里克科夫?

明确: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是一个受沙皇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5、被套子套住的生活并不幸福,他是否曾想过走出套子吗?

明确:他也曾尝试过走出套子,比如和华连卡谈恋爱就意味着他对新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只不过在沙皇的统治下很快就失败了。因此,要想彻底的走出“套子”,就必须彻底的毁灭这“套子”!

6、对他悲剧性的一生该如何认识?

明确:可怜---受害者;       可鄙---告密者,人格卑劣;

可恶---辖制别人;     可憎---卫道士 

7、有人认为本文里的“套子”具有两面性,同学们对此有什么不同看法?

明确:“套子”确实具有两面性。从正面而言,“套子”就是规矩,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规矩,行为要受到合理的社会公约的制约。另一方面,顽固、保守的思想观念,也可能成为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现如今,“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三、小结课文:小说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 

明确:从两个角度来刻画的: 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 衣、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社会影响等方面刻画他守旧愚蠢和对行将灭亡的旧制度的忠实拥护。

    ⑵从爱情的角度: 是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突出他“套子式的论调”的愚昧和反动。面对别里科夫在肖像、行动和思想上的“怪”这一特征的揭示,通贯全篇。

四、概括本文主题:揭示沙皇的黑暗,别里科夫的愚昧,呼唤自由的空气。

五、讨论课文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①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暴露和批判了他腐朽丑恶的灵魂。

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栩栩如生。 

六、祥林嫂与别里科夫的比较:

祥林嫂受封建环境压制,惨死在风雪夜,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值得同情。

别里科夫辖制全城人,却忧惧而死,是沙皇制度的受害者、帮凶、走狗,让人感到既可恶又可怜。

七、别里科夫与鲁四老爷的比较:

别里科夫:是思想麻木、僵化、顽固的反动势力的代表,是旧秩序的象征;性格孤僻,是个虚伪守旧的伪君子;从外表、言论到生活习惯,思想方法,无不是套子式的;他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要把别人套在套子里,拖住时代前进的步伐。

鲁四老爷:是资产阶级民主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政治上迂腐,思想上反动,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自觉维护封建礼教;以顽固、虚伪、自私、冷酷的一系列表现,迫使祥林嫂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使整个鲁镇笼罩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意识氛围之中。

八、布置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你周围的一个人物。

2、结合课文写篇文章分析:别里科夫的死是他杀还是自杀?他的死是偶然还是必然?

[教学反思]:这是19世纪末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他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所以他把自己的思想也极力掩藏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多么的可悲。然而,在笑过之后我不禁掩卷沉思: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岂止别里科夫,我们又何尝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呢? 

我们每讲一篇文章都是按老路子走。虽说现在大力提倡新课改,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并且老师们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课上让学生参与的多,但是,最后还是由老师拍板定论。这种方法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学生只是跟着搀和,最后还得听老师的。所以说我们老师仍然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所以,我们应该放开手,放开胆量,给学生一个真正的自主互动的空间,让他们充分享受语文课堂的无穷乐趣。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一重五中语文组 韩雪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