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体系建设工作内容和实施步骤
2025-09-26 04:12:54 责编:小OO
文档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体系建设工作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内容

企业应依据《黑龙江省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等级判定标准(试行)》,按单元自下而上逐级辨识风险、评估分级、制定管控措施,自上而下逐级落实管控责任,从而实现安全风险分级可控、在控。

1、排查风险点(单元)。企业要组织专门力量,充分发挥全员的作用,对每一个单元的风险(包括部位、区域、设备、设施、场所等)进行排查,建立风险点(单元)排查辨识登记表。

2、判定安全风险等级。

依据《黑龙江省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等级判定标准(试行)》,按照单元内的场所、设备(设施)固有安全状态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情况,将安全风险级别分为1、2、3、4级(1级最危险,依次降低)。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或风险矩阵(LS法)等方法,对排查出来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风险类别,对其安全风险进行科学准确分级。

(1)特殊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直接确定该单元风险等级为1级安全风险等级:a.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的;b.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设置紧急停车装置的;c.重大危险源罐区未实现温度、压力、液位等信息的远程不间断采集检测,未设置可燃和有毒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的;d通过定量风险评价的重大危险源,个人和社会风险值超过可接受标准且未采取降低风险措施的。

(2)各单元风险等级判定

①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取值见下表                   

  分值

项目4321
物质1.甲类物质;

2.极度危险介质;

3.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

1.乙类物质;

2.高度危害介质;

1.丙类物质;

2.中、轻度危害介质;

不属于左述物质;
容量(m3)

1.气体>1000;

2.液体>100;

3.一、二级重大危险源;

1.气体500~1000;

2.液体50~100;

3.三、四级重大危险源

1.气体100~500;

2.液体10~50;

1.气体<100;

2.液体<10;

温度500℃以上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1.500℃以上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

2.在250~500℃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

1.在250~500℃使用,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

2.在<250℃使用,其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上;

在<250℃使用,操作温度在燃点以下;
压力100MPa以上20~100MPa1~20MPa1MPa以下
操作1.临界放热和特别剧烈的放热反应操作;

2.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或附近的操作;

3.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

1.中等放热反应操作

2.系统进入空气或不纯物质,可能发生的危险操作;

3.使用粉状或雾状物质,有可能发生粉尘爆炸的操作

4.单批式操作;

1.轻微的放热反应操作;

2.在精制过程中伴有化学反应; 

3. 单批式操作,但开始使用机械手段进行程序操作;

4.有一定危险的操作;

无危险的操作;
设备

年限

1.储存设备20年以上;

2.生产设备15年以上;

1.储存设备10~19年;

2.生产设备10~14年;

3~9年3年以内
注:企业要按照实际情况对每个项目进行打分,各项得分累加后得到的总分为基础分。

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系数值:

未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系数为1.4;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证书系数为1.3;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证书系数为1.2;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证书系数为1。

③安全风险等级分级

    企业将风险取值得分乘以安全生产标准化系数后的得分,对照下表进行安全风险等级分级:                                   

总分值≥21分15~20分10~14分6~9分
风险等级巨大(很高)重大(高)中度(中)低度(低)
风险色度
实施期限不能继续作业

必须立即整改

降低风险

需要立即或

限期整改

降低风险

需要整改

控制风险

需要注意

可以接受

3、制定分级管控措施。针对排查确定的单元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将风险管控责任逐一落实至企业的各层级(公司、车间、班组、岗位)和具体的责任人。管控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五个方面。1级(红色风险)为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等级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2级(橙色风险)为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企业安全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3级(黄色风险)为中度风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厂)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监督落实;4级(蓝色风险)为低度风险,应由所在的班(组)负责管控,车间负责监督落实。同时公司、车间应分别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台账”。

4、绘制车间和全厂性的安全风险等级分布电子图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布电子图。各车间对辨识、确认的各单元安全等级的风险点(单元)应绘制安全风险等级分布电子图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布电子图。在此基础上公司应绘制全厂性的安全风险等级分布电子图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布电子图。电子图可在车间和厂区平面布置图的基础上以电子版的形式绘制。

5、安全风险公告警示与培训。企业应履行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定期公布本企业的主要风险点单元、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等。定期有针对性对员工开展安全风险管控业务知识培训,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防范、控制措施。对存在黄色安全风险以上的岗位应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等内容。同时,应将安全风险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和居民。

6、安全风险信息更新。常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每年应进行一次;每季度应对风险控制结果进行一次检查。 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应及时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的。

(二)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

开展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提高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是改变当前隐患排查治理盲目性、不全面、不深入、治理不彻底以及屡查屡犯等问题的有效措施;隐患排查治理以风险管控措施为排查重点,是控制、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双重预防性体系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企业应在开展好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上,要针对各个风险点单元修订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和登记档案监控制度,按照《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的要求,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制定隐患排查标准,集中扎实开展好风险点(单元)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企业要按照隐患级别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治理职责,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现企业排查隐患治理的自查、自改、自报工作常态化,构建起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体系。

  (三)工作实施步骤

   1、成立机构。企业应成立各层级(公司、车间、班组)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两个体系建设的领导,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

   2、制定方案。各试点示范企业要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要求,在制定完善并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实施方案”中,要重点突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体系建设的内容。方案应明确工作目的、目标、进度、质量、措施、考核要求等内容,确保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其他有条件的危险化学品企业也可先行开展。

  3、强化培训。各相关企业要组织开展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体系建设工作业务知识的培训工作,让每一工作岗位员工熟练掌握风险排查、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的程序、方法和要求,提高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示范带动。企业可选择管理水平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车间先行,带动其它车间工作的开展。

  5、全面推进。在典型车间带动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体系建设工作要在企业全面展开,领导小组要定期督导工作进度情况,并制定考核办法,强化工作考核,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6、提高完善。各企业要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体系建设工作的成果进行整理,建立健全相关档案,总结体系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进工作,切实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体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