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班折纸帽子教案
2025-09-26 04:14:59 责编:小OO
文档
小班折纸帽子教案

【篇一:中班(下)折纸教案】

 折纸:美丽的小船

 目标:

 1.运用剪贴、绘画等组合方法来进行,让大部分能力较强的幼儿有创作的空间。

 2.在折一折、做一做、玩一玩中,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 准备:

 1. 各种图片、录象带。糖纸、废旧报纸、各种颜色、形状的纸。

 2. 各种绘画材料、水等。

 过程:

 1.认识各种各样的船。

 (1)先让幼儿通过观看图片、录象和现实生活中的船,让他们系统浅显地观察了解小船的外部特征。

 (2)让幼儿说说小船的特征,还有用处。

 (3)激发幼儿对制作小船的兴趣。

 (4)先让幼儿用纸折最简单的小船。

 (5)评价。

 2.折纸小船 。

 (1)先出示各种小船,引起幼儿的兴趣。

 (2)出示折纸示意图,让幼儿看折,学习用对折、三角折等方法折成小船。

 (3)培养幼儿折纸兴趣和初步的相互合作能力。

 (4)评价。

 3.折纸美丽的船 。

 (1)出示各种各样的小船,引起幼儿对制作小船的兴趣,运用折叠、涂色块的方法来表现不同的小船。

 (2)让幼儿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最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评价作品

 4.玩小船 。

 (1)先让通过折一折,折出各种各样的小船,然后让幼儿把小船放在水中玩一玩,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

 (2)让幼儿了解小船在水中的一些沉浮现象。

 (3)让幼儿讲讲你折的小船在水中怎样了?

 (4)评价。

折纸:青蛙

 目的:

 1.学习折纸里常用的双三角形折法。

 2.会利用双三角形折法学折青蛙,培养幼儿学以致用的能力。

 3.继续培养幼儿看示意图折纸的能力。

 准备:

 1.正方形手工纸若干张,折好的双三角形以及利用双三角形折好的作品青蛙、鱼、桃子若干个。

 2.《双三角形》折纸示意图,《青蛙》折纸示意图。

 过程:

 1.教师出示折好的双三角形,请幼儿说说这是什么?教师介绍双三角形名称。

 2.幼儿跟教师学折双三角形。

 (1)教师出示双三角形折法示意图,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学折双三角形。

 (2)幼儿再次练习看示意图折双三角形。

 3.利用双三角形学折青蛙。

 1、教师出示《青蛙》折纸示意图,让幼儿看懂示意图。

 2、教师对照《青蛙》示意图示范折青蛙,幼儿观看。

 3、幼儿看示意图学折青蛙,教师个别指导。

 4、幼儿作品展示与交流,教师与幼儿集体评价。

 四、作品欣赏:

 教师出示利用双三角形折好的各种折纸作品给幼儿欣赏,请幼儿说说自己的看法。

 五、附《青蛙》折纸示意图:

  折纸:马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平时都比较喜欢画画和动手方面的活动,但由于刚刚小班升中班的缘故。并考虑到幼儿安全方面的因素,很少使用剪刀。但幼儿渴望能够亲手制作出奇妙的物品,利用幼儿好奇的心理,让其发挥大胆的奇思妙想。开展此活动开发幼儿的想象空间。 目标:

 通过此活动让幼儿明白和认识虚线、折线、翻折、弯曲折线等几种在折纸中出现的简单的折纸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小马的步骤和所需注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几种线条的折法即线条名称。

 准备:

 1.教师事先做好的一匹小马的样品。

 2.a4白纸【每人一张】水彩笔【每人一盒】剪刀【每人一把】

 3.a3白纸【教师备用】

 过程:

 1.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样品,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引导幼儿说出是什么小动物,【小马】试着让幼儿说出其特点。

 2.引导幼儿观察制作小马的办法。

 3.教师用a3的大纸演示(在室内来回走动)便于幼儿看得清楚。

 (1)教师讲解制作小马的方法和步骤。

 (2)鼓励小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自由讨论其制作方法。

 (3)引导幼儿认识和运用虚线、折线、翻折、弯曲折线这几种折纸中常出现折法。

 4.让接受快的小朋友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给其他幼儿讲解经验【毕竟孩子之间有更好的交流方式】。

 5.鼓励幼儿将折好的作品打开重新再折一遍,目的是让幼儿记得更深刻。

 6.重新折好后,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小马】画出五官即涂色。并用剪刀剪出马的四条腿。

 7.最后将自己的作品装进自己的袋子内活动结束。

 折纸:折纸变一变

 目标:

 1.教幼儿学习折纸的技能(边、角对齐、压平) 。

 2.学习单张纸的简单折叠技能和简单的变化方法。

 3.培养幼儿对这纸的兴趣。

 准备:

 折叠用纸若干、变形金刚一只。

 过程:

 1.出示玩具变形金刚,作几次变化。

 2.出示正方形的纸一张,教幼儿将这张纸变成一件有趣的玩具。

 (1)将正方形的纸对折成长方形

 (2)将对折后的长方形想旁边对折成小正方形(方法同上)

 (3)将对折后的正方形拉开,在其两边向中间各对折一次,形成两扇门

 (4)将小门的上端啦出两个三角形(难点,重点演示)

 (5)将三角形的下端往上折一下,即成一架钢琴(在讲解、演示的同时出示折纸的图示,要求幼儿边听老师讲解、边看图示)

 (6)将上述过程编成一个顺口溜:一个正方形,变成长方形,在变成一个正方形。关上两扇小门。拉出两只三角形,鼻子往上翘一翘,变成一架小钢琴。

 3.将钢琴变一变

 师:我是变形金刚,我会把钢琴变成另外一件玩具(教师将钢琴变成畚箕。 教幼儿将钢琴变成畚箕(教幼儿将钢琴的上部用手一捏,即成畚箕)

 4.将畚箕变一变

 教师说:我在来变一变。变成一顶济公帽 教幼儿将畚箕变成济公帽。教师用顺口溜的形式进行:放下一个鼻子,把它翻个身子,关上两扇窗子,叠好两床被子,拉开来就是一顶帽子。

 5.结束:幼儿带上济公帽,听听音乐、唱唱、走走、玩玩。

【篇二: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趣味折纸】

 (一)目标:1、游戏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造性折叠。2、发展幼儿手肌肉群的灵活性。3、培养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二)准备:三角形色纸、图画纸、水彩笔。(三)过程:1、教师出示三角形纸,启发幼儿“变魔术”:把三角形的底边往上折一下,可以变成什么?(帽子、船)把三角形旁边两角向下折,这象什么?(小狗、小猪)2、幼儿就在选择、创造折法,然后进行添画,将作品贴在画纸上。3、手工作品欣赏。

【篇三:浅谈折纸教学的艺术(论文)】

 浅谈折纸教学的艺术

 丹东市实验小学:李坤

 【摘要】:学生不仅能在折纸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满足,而且能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以及各种交往、探索能力的发展。折纸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的折纸兴趣,探究欲望,并不是要教会学生多少数量的作品。因此,我认为学生学习折纸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尝试,探索,并发现问题,且通过互动来解决问题,享受活动和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兴趣、评价、创造精神、探索、趣味性

 折纸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小工艺,它造型简洁夸张,富有情趣,是启迪学生智慧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在折纸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满足,而且能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以及各种交往、探索能力的发展。折纸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的折纸兴趣,探究欲望,并不是要教会学生多少数量的作品。因此,我认为学生学习折纸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尝试,探索,并发现问题,且通过互动来解决问题,享受活动和成功的乐趣。然而在传统的折纸教学中,折纸活动的教育作用并未完全体现,原因在于传统的折纸教法不够合理。过去教学生折纸,都是教师折一步,学生跟一步,在一步一步的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模仿。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动手操作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创造精神的发挥。在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这种封闭性之折纸教学显然是应该摒弃的,那么,作为学生折纸活动的指导者到底应做些什

 么呢?也就是说到底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折纸活动呢?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重视激发学生看图折纸的兴趣

在学生刚开始看图折纸时,我不仅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学生喜欢又符合其折叠水平的物体,同时还提供给学生造型好看、折叠工整的范例,既激发学生看图折纸的兴趣,又为学生欣赏折纸作品提供了机会。在实践中,我还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看图折叠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折纸的兴趣。我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提供图例,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折叠方法。如:先学习对边折、对角折,再学习集中一角折、四角向中心折、单菱形折、双菱形折、双三角折、双正方形折等。同时,在学生学习某个基本折法的时候,提供与这一折法相关的多种图例,巩固对基本折法的掌握。如:学习双菱形折法时,提供了菱形的变形——茶壶、啄木鸟、鹤的图例。这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学会了一个基本折法,而且为将一物体变形成另一物体打下基础,开拓了学生思维的性。我还利用各种形式巩固学生对折叠符号的理解和运用。从材料上提供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纸、图例、展示板、折纸书,供学生折纸使用;从练习途径上在活动区设置美工区,利用集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形式,保证每名学生有练习机会,以达到目标要求。

 二、重视因人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因学生个体差异及折纸水平的不同,所以我采用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我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对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在活动中注意观察,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清楚了解了,指导时才能有的放矢。

 1、面向全体提出要求。刚开始让学生学习看图折纸时,我采用集中教学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折叠方法,提出折叠要求,如:边和边、角和角对整齐,折痕压平整等。

 2、通过分组教学、个别指导的形式指导每名学生在原有水平的提高。分组原则视具体教育目标而定,有时按能力强、中、差分为三组;有时按以强带弱的形式混合分组。对于能力强的学生侧重于培养学生突破难点完成作品的能力,而且折叠的作品要选型美观、棱角分明。对于能力差的学生注重其观察力的培养,通过教师指导、示范或让小朋友帮助折出物体,并允许学生拆开范例,跟别人学折难点部分来逐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在按以强带弱的形式混合分组时,我给学生提供范例,鼓励他们交谈讨论,共同克服困难发现变化规律,然后合作完成一个作品。我要求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差的学生,这并不是让能力强的学生代替能力差的学生折纸,而是创造条件让他们有相互学习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交谈,互相协作,在自己学会的同时帮助同伴共同进步,在大胆尝试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共同克服困难的方法。如:

在一次“折帽子”活动中,每组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商量,互相尝试,有的组轮流折,这一步我会了我折,下一步你会了你折;有的组推选一位学生折,其他人帮他观察,指点他;还有的组把步骤范例打开,再按折印还原,然后自己学折,我则深入各组巡视指导,观察了解学生探索情况。这样,学生改变了过去有困难就需教师帮助、缺乏信心的依赖性,养成了动手动脑,互相帮助的好习惯,还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

 三、重视运用趣味性语言指导折纸活动

 折纸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仔细操作才能顺利完成。在折纸过程中,学生常常急于求成,还没有将前一步折齐抹平,就折下一步,结果折出来的作品很粗糙,玩起来容易散开,这时只用一般的语言提示和要求效果并不好,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可以使学生较为准确地领会老师的意图,达到折叠活动的要求。例如,在教学生折风车时,孩子们对“两边向中心折”不易理解,尽管我要求他们两边与中心线对齐,但总有部分学生不是折歪了就是中间留有缝,虽几经纠正,效果还是不佳,我就风趣地说:“大灰狼来了,请你帮小白兔把门关紧,两扇大门要和中间的线对齐关下去,可别歪了,中间也不能留缝,要不然大灰狼就会进来把小白兔吃掉。”于是,孩子们带着保护小白兔的感情,认真细心地把两扇大门合了起来,并且跟中心线也对齐了。以后,在折纸活动中,只要我一说把大门关紧,小朋友们立刻就知道是两边向中心折,而且折叠整齐。趣味性语言的运用既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又促使学生手、眼、脑共同协作解决了困难。

 四、重视折纸活动的评价欣赏

 评价欣赏环节是折纸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不被重视而草草收场。其实,我觉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评价、欣赏作品,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调动了自己参与美的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体现了活动的真正意义。因此评价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只有充分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内心世界,懂得学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认识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只要是学生自己动手折叠出来的作品,我们老师就应该承认它的价值。

 2、评价欣赏不应该以一个固定的模式存在,我们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欣赏。如集体评价欣赏、学生自由讨论评价欣赏等。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的导入来设计评价欣赏,使活动更具完整性。尤其是针对折纸能力较弱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一环节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如:在中班折“衣服、裤子”活动中,我通过天气冷了,要为娃娃做衣裤引出活动的主题,在进行评价欣赏时,

我又以娃娃的身份和学生一块欣赏学生的作品,在评价过程时,我没有武断的评谁的作品好,谁的作品不好,而是鼓励他们:“你觉得今天谁的作品比较好?好在哪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活动结束后,有许多小朋友都表示还愿意为娃娃再做一套衣服、裤子,这时我也允许学生再来一次或几次,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经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以上是我在指导学生折纸教育活动中的几点尝试,实践证明,在折纸活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将一张普通的纸折成各种形态,造型各异的物体,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也为培养学生最初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育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育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的尝试验证了这一论断。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