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2025-09-26 04:12:37 责编:小OO
文档
 2010年第1期               现代大学教育            

收稿日期:2009-10-12

作者简介:马跃如(19-)男,湖南桃江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等教育管理、组织

文化等研究;长沙,410083。王文胜(19-),男,河南睢县人,经济学博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师,从事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学研究;长沙,410205。

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马跃如  王文胜

摘 要: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求放心为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仁义是其教育的总目标,五伦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孝悌是教育的基础课目,教育的作用则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经孟子加以总结的这一儒家教育思想,成为秦汉以后我国教育思想的主流。当前,教育学者对孟子的研究归纳虽然是正确的,但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还很少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是儒家教育思想运用于现代教育的前提。因而,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十分必要。关键词:孟子;教育思想;性善论;求放心;五伦关系

中图分类号:G9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0)01-0081-06  当前,儒家学说的现代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儒家教育思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也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当前学者对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虽然角度不同,但在主要观点上并没有重大分歧。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教学原则是通过求放心以扩充人性的善端,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个人发展及社会治理两个方面,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仁义,具体内容是五伦关系。许多学者还从教学方法、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及学生应有的求学态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对孟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全面理解孟子乃至儒家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总体而言,当前对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还是归纳为主,缺乏深入的论证,孟子教育思想的特色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其二,虽然学者已经初步认识到儒家与孟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但对儒家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还很少。在上述两个方面中,对儒家教育思想作更深入的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对儒家教育思想没有深入的理解,就不可能在现代教育中加以正确的运用。因而本文的研究将着重对孟子以及儒家教育思想的内

在逻辑加以分析与论证。

一、教育的基本前提:性善论

对人性的认识是儒家道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所以,儒家学者对人性问题十分重视。儒家学说的

创始人孔子虽然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1]175

的名言,但并没有直接说明人性的善恶。孔子之后,孟子与荀子分别提出了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种相反的论点。孟子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325

荀子则认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286

其后西汉杨雄提出人性是善恶相混的。“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

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4]173

董仲舒、韩愈则提出了性三品说,认为中人之性是可善可恶的,须通过道德教育才能使之为善。“性待渐于教训,而后

能为善”。[5]

董仲舒、韩愈、李翱等还提出性与情的区别,其中李翱由于深受佛学的影响,对性情的分析尤为深入。李翱提出,情与性相对应,性善情恶。“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

者,情也。”[6]550

就情本身而言,又可分善恶。“情

有善有不善,性无不善”。[6]556

李翱指出,儒家的教育就是恢复人本有之善性,所以其著作称为《复性书》。宋明理学家则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1

8

之性,认为天地之性纯善无恶。上述儒家关于人性的讨论,除荀子之外,与孟子的性善论都是基本一致的。可以说,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为其后的儒家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宋儒程颐指出:“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7]199

深入讨论儒家的人性问题,也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同,孟子、李翱提出的性善论,以及孔子提出的“性相近”是类似的,相当于宋儒提出的天地之性。孔子提出的“习相远”的习性,董仲舒、杨雄、韩愈提出的性,相当于宋儒的气质之性。另外,按照道家与佛家的观点,性作为宇宙的本体,是不能批判善恶的,而就性的作用而言,性是纯善无恶的。孔子不讨论性的善恶,可见孔子所指的也是性的本体。孟子提出性善,则主要就性的作用而言。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只看到气质之性中恶的一面,与儒家的教学原理有一定的矛盾,所以后期儒家学者大多不赞成荀子的观点。宋儒程颐指出:“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7]198孟子指出:人人天生都有作为仁义礼智四善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2]23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238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2]353据此,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论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328孟子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不善是由于违背本性、放其心不知存养而引起。“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2]331虽然孟子第一次明确提出性善论,但性善论并非孟子的创造,而是在《大学》、《中庸》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学》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性问题,但《大学》中提出,儒家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开发人人本具的道德与智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8]其中“明德”就是指人人先天本具的道德与智慧。“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9]可见“明德”就是孟子提出的善性,也即是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四德。《中庸》则开篇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10]的论点。在《中庸》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善,但却隐含了性善的观点。这种善性也就是“中”与“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10]朱熹解释说:“其末发,则性也。”[11]18“自诚明,谓之性。”[10]可见性善论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传统,也是儒家道德教育的基础。儒家的道德教育即是开发人人本具的这种善性。

对孟子的性善论易于产生的误解是,认为孟子提出的性就是仁义礼智四德。实际上,性是本体,孟子从性具有仁义礼智等善的作用,为我们说明性是善的。并非说仁义礼智四德就是性。实际上,不仁不义也是性的作用,只不过是性受蒙蔽之后的作用。

二、教育的总原则:求放心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孟子指出,虽然人性中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种种良善的品德,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心向外驰求,不知返求于内心,所以不能充分发挥这些品德的作用。儒家的学问不过是返求自己的内心、恢复自己本有的良善之心而已。“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2]333孟子提出的求放心也即是将向外驰求,追求个人私欲之心转为向内扩充人性中本具的仁义礼智等善性之心。“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2]238

孟子指出,圣人与普通人在性善方面并无不同。所谓圣贤,不过是先于普通人得到其本有的良善之心而已。“圣人与我同类者。”[2]329“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2]330孟子强调,仁义礼智等品德既然是人性所本具,若肯发心内求,人人皆可得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1]350“求则得之,舍则失之”[2]350。据此,孟子指出,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圣贤。“人皆可以为尧舜”[2]339。

28马跃如 王文胜: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孟子提出的求放心的教育原则,也同样不是孟子的创造发明,《大学》与《中庸》都论述了这种教育原则,《大学》中提出的“明明德”就是孟子提出的求放心,“明德”虽人人本具,但普通人由于被蒙蔽却不能完全显现,为使其重新复明,必须通过教育。朱熹指出,人的本有明德“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9]3,《中庸》提出:“自明诚,谓之教”。⑽也说明儒家的教育即是发明本有的诚心。而至诚之心就是本有的善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10]

在教学方法上,孟子十分强调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孟子认为,由于仁义礼智等善性人人本具,所以求学问的核心不是学习外在的知识,而是通过反求诸己,改过迁善以恢复自己本有的良知、良能。孟子提出,如果自己的行为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应当返观自省,寻找自己的过失并加以改正。“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2]278所以,学仁与射箭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也。”[2]239孟子强调,圣贤与常人不同之处即是勇于改过与迁善。“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1]239大舜则更进一步,能够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2]239孟子提出的反求诸己是儒家教育的传统,也是对曾子“每日三省我身”的发展。

孟子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养心。所谓养心即是保持自心平静,不为外界环境所动摇。孟子指出,若人为外界环境动摇,追求耳目口腹之欲,则是养其小体,若心不为环境动摇,即是养其大体。而“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2]335孟子所谓的小体就是口腹,大体就是心。养心最好的办法是减少自己的私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2]374私欲强盛使人心不安,因而是恶的根源,寡欲则使心安静,是善的体现。只有通过寡欲才能达到静心,进而达到心不为外界环境所动摇,如孔子“三十而立”、[1]54孟子“四十不动心”[2]229,皆是不为外界环境动其心。

从孟子提出的教育原则可以看出,儒家的修学次第是由改过迁善达到身心清静最后实现尽心知性。这种修学次第正如《大学》中所表述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8]其中所“止”即是止于人人本有的善性,“定”、“静”、“安”、“虑”是心静的不同层次,“得”即是“豁然贯通”,尽心知性,默契本有的“明德”。

孟子虽然进一步明确了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但并没有明确表述求放心的具体方法。宋代儒家学者在孟子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主张。朱熹主张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达到穷理尽性。陆王心学则主张通过直接发明自心本有的“良知”。王阳明指出:“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12]543两家虽然在治学方法上不同,但其教学目标都是孟子所说的“求放心”,只是在方法上,朱熹采取渐修,即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逐步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一旦豁然贯通”,即可发明本心,使“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9]7陆王认为朱熹的修学方法过于“支离”烦琐,主张顿悟,即通过直接格除内心私欲之恶,使善性自然现前。“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12]4与朱熹的修学方法相比,陆王心学的主张更接近于孟子。但就现代人的习惯而言,采用朱熹的修学方法比陆王心学似乎更易于得益。

与现代学习主要依靠思维的功能不同,儒家的教育在修学方法重视直觉,陆王的修学方法完全不依靠思维,仅靠直觉。朱熹的方法虽然借助思维的功能,但最终仍然靠悟性以达到贯通。实际上,靠思维还是考直觉是东西方文化在学习方法上的一个重要区别,西方的学习完全依靠思维,对事物的认识完全是思维的作用。而东方文化认为,思维的认识功能是有限的,通过思维对世界的认识是主观的、相对的。只有离开意识,不为自己的主观思想所干扰,才能见到事物的。在认识论上,不仅儒家如此,道家与佛家也是如此。现代教育学者往往习惯于用西方的思维模式研究儒家教育思想,并把儒家学说看作唯心主义,实际上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误解。进一步说,我们提出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这种提法都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孔子、孟子不用思维,也无所谓思想。“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109绝四就是绝思维。即便是回答别人的问题,孔子也同样不用思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1]110无知何以能回答问题?实际上无知即是依靠本有的“明德”发挥作用,不经

38马跃如 王文胜: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过思维。可见无知才是没有主观思维干扰的真知。道家的老子也同样提出无知则无所不知。“明白四达、能无知乎”[13]40。佛家的禅宗等顿教更是如此。孟子四十就能做到不动心,不动心也可以认为是不用思维与意识。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五伦关系

儒家的学校教育可分为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两个阶段。儒家小学教育属于养正教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与正确的思想。“蒙以养正,圣功也。”[14]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一方面学习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及各种技能,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背诵各种经典著作达到培养清静心的效果。可见,儒家小学教学的目的是改过迁善和培养清静心。儒家大学教育则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穷理、致知、修身、治国等内容。其目的则是尽心知性。“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9]113“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忠信孝弟之类,须于小学中出。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15]

儒家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教学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或文、行、忠、信四教,也可以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教育的目的则是扩充仁、义、礼、智、信五德。除学校教育外,儒家还十分重视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后两者教学的内容则相对简单,主要是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五伦关系,这五项教学内容虽然看似十分平常,但却体现了儒家教育的真实内涵。儒家的学校教育也必须落实在这五个方面。

孟子主要从社会教育的角度阐发了儒家的教学内容。在孟子的著作中,仁政是核心内容。孟子认为,只有实施仁政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治理。“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2]275而推行仁政则必须推行儒家的道德教育。这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伦关系。人伦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归纳为五类,即父子、夫妇、长幼、君臣、朋友五种类型。[2]259上述五种社会关系虽然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形式不完全相同,但这五种关系却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存在的。五伦关系中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主要属于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属于社会关系。朋友包括同事、同学等社会关系,而君臣关系在现代社会则表现为各种上下级关系。五伦关系包含了全部的社会关系,因而,五伦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孟子指出,夏商周三代教学的内容皆是五伦关系的教育。“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2]255儒家五伦关系的具体要求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妇有别、朋友有信。可见五伦关系正是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落实。“孟子将儒家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仁义孝悌四方面。仁义是儒家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治国中,“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而后其君者,王亦曰仁义而已矣”;[2]201就个人而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2]281而儒家教育的具体落实则是孝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204“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斯二者,乐则生矣。”[2]287对此宋儒朱熹解释说:“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义主于敬,而敬莫先于从兄。故仁义之道,其用至广,而其实不越于事亲从兄之间。”[7]287

孝悌是儒家家庭关系的基本内容,所以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是儒家教育的基础。可见儒家的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只需从生活中做起,并不需要向远处驰求。若人人在家庭能践行孝悌,并将爱亲敬长之心推广于社会大众,这样的社会必然是和谐美满的社会。所以,孟子提出:“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2]281在孝悌两项课目之间,孝又是根本。孟子指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2]284“事亲,事之本也。”[2]285所以,儒家的教育即是教孝,将孝推广就是五伦关系,落实五伦关系就是践行仁义。

由于现代学者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儒家的教育思想就免不了产生种种疑惑,如为什么儒家的教育必须以孝为基础?孝与仁之间有什么联系?儒家的教育旨在协调个人身心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就是培养个人的清静心或真诚心。在人际关系上,最密切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关系。如果在这种关系上没有真诚心,则对其他人、事的真诚心绝对不可能产生。所以儒家认为

48马跃如 王文胜: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是道德的根本。《孝经》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47将孝心扩大,在兄弟之间即是悌,对师长则能敬,将对父母的孝心扩大到对所有的人就是儒家的仁义。进一步扩展到事事物物,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可见儒家的教育不过是培养孝心并将孝心扩展而已。而孝心又是诚心,诚心是智慧的源泉。“诚则明矣;明则诚矣。”[10]所以将孝心作为教育的基础,体现了儒家真实的智慧。

四、儒家教育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教育是社会共同接受的教育。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儒家教育的广泛推行是分不开的。儒家教育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举行考察。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儒家教育的功能是成就个人的智慧与德能。《学记》强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7]47儒家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实现人生的价值,进而获得个人的幸福与快乐。孔子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47其中说即悦,悦是心中生起的一种喜悦,这种喜悦是由清静心自然产生的,乐则是外在的快乐。“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18]47儒家的学习旨在开发自己本有的智慧与德能,所以学习本身就能带来精神上无比的喜悦。现代的学习由于没有清静心,所以也无法体会这种喜悦,得到的只能是一些外在的快乐。

就社会治理而言,儒家教育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儒家教育是培养治国人才的主要方式。古代社会取士的条件不外德才两方面,而儒家大学教育的目标正是培养这种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1]190其二,儒家教育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儒家认为,国家治理应当依靠德治而不是法治,而实行德治必须推广与落实道德教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54当然,儒家的德治并非完全舍弃政刑,但政刑只是辅助德治的手段,而治国的根本手段是道德教化。就治国的具体内容而言,儒家认为,治国主要包括富民与教民两大基本问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144荀子也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3]322在富民与教民之间,虽然富民在先,却以教民为主。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134儒家治国中的教民属于社会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儒家尤其重视在位者的行为对社会的示范作用,“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137“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128《大学》则提出君子有絜矩之道。“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8]由于儒家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重要作用,《大学》提出,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应当接受伦理道德教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8]按《学记》的记载,三代之时,教育是相当普及的,从国都到家都设有从事道德教育的学校。“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17]421

孟子继承与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与孔子一样,孟子一生积极推广儒家的教育事业。关于儒家教育的作用,孟子也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就个人而言,孟子认为,人若要成为圣贤,必须通过教育扩充其善性。“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水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2]238孟子强调,儒家教授的仁义是人安身立命之所,不接受道德教育,就是自暴自弃之人。“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2]281孟子甚至把是否接受道德教育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2]293“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2]259可见人不能不接受道德教育。

就儒家教育的社会作用而言,孟子在他的仁政主张中指出,推行仁政,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外乎经济与教育两大基本问题。“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204孟子强调,通过良好的行令虽可以治理国家,但不能得到民心,而得民心需依靠教育。“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2]353又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2]293以善服人即是善政、以善养人即是善教。可见道德教育

58马跃如 王文胜: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最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在普及程度上远远超过古代,然而,在伦理道德教育上的教学效果似乎还达不到古代教育的效果。当前,我国大学之前的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则主要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道德教育虽有教学的形式,却不能像儒家教育那样真正开发人人本有的善性。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社会构建必须以和谐文化建设与道德水平提升为基础,而“儒家文化正是这种和谐文化,儒家教育也正是这种和谐文化的教育。”[19]正如周远清教授提出的:“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我们高等教育在和谐文化中的重要责任。”[20]

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学者就已经提出了如此深刻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现代教育工作者不应当将古代儒家教育视为浅近或迷信加以排斥,而应当给予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在现代教育中加以借鉴。

五、结束语

儒家学说虽然创始于孔子,但在孔子之前的数千年,这种教育就已经被当时的所推行。在夏、商、周三代,这种教育就已经相当完备。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放松了这种教育,致使整个中原大地处于长期的无休止的战乱之中。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孔子不得不从事私人讲学以推广这种教育。这种教育经过孔子的整理与推广,形成了儒家学说。而孟子则是孔子之后对儒家学说的传承贡献最大的人物。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在教学上提出的求放心原则等,都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儒家的这种教育在汉代以后再次成为我国教育思想的主流,并为我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了可靠的思想文化保障。

儒家教育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教育实践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然而,任何理论流传数千年,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弊端,加之宋明理学家过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确实易于引起现代学者的误解。然而,这种经过数千年实践检验的教育思想,并不能因为其存在某些弊端就一概加以否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儒家教育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然而,儒家教育毕竟中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当前许多学者对儒家教育已经相当陌生,各种误解在所难免,因而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就是十分必要的。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还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儒家教育思想加以改造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儒家教育思想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O]//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孟子.孟子[O]//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王森.荀子白话今译[O].北京:中国书店,1992.

[4]杨雄.修身[O]//中国古代哲学文选(两汉—隋唐编).

北京:中华书局,1963.

[5]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O].长沙:岳麓书社,

1997:144.

[6]李翱.复性书[O]//中国古代哲学文选(两汉—隋唐

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

[7]朱熹.孟子集注[O]//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

局,1983.

[8]曾子.大学[O]//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

出版社,1991:531-534.

[9]朱熹.大学章句[O]//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

局,1983.

[10]子思.中庸[O]//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

麓出版社,1991:494-501.

[11]朱熹.中庸章句[G]//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

书局,1983.

[12]张立文.王阳明全集[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13]戴建业.老子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朱熹.周易[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

[15]黎靖德.朱子语类[M].长沙:岳麓书社,1997:224.

[16]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度教育中心.弟子规・三字经・

千字文・孝经[O].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7.

[17]佚名.学记[G]//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

麓出版社,1991.

[18]朱熹.论语集注[G]//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

书局,1983.

[19]王文胜,马跃如.《大学》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J].现代

大学教育,2008(3):32-36.

[20]周远清.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J].现代大学

教育,2008(1):1-3.

(责任编辑 曾山金)

6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10年第1期               H ighlighted Absrtacts                 封三as of university .Revie wing the past and basing ourselves upon l ocal realities is the way t o devel op a unique idea of university f or Chi 2na ’s higher educati on .

Key words:idea of university;change;i m p licati ons

M ora l S i gn i f i cance of Gra teful ness and Gra teful ness Educa ti on

i n Today ’s Colleges and Un i versiti es

Xiang Kang wen  Lv Yaohuai P77

Abstract:Gratefulness,the traditi onal virtue of Chinese culture,is conducive t o the character perfecti on,acade m ic excellence,ca 2reer success and s ocietal har mony .Gratefulness is an organic unity bet w een favor 2granting and favor 2identificati on .A s the ruling class disregarded the p sychol ogical as pect of gratefulness,butmerely e mphasized the acti on t o return favor,there were inevitably moral li m i 2tati ons in traditi onal gratefulness educati on,as far as its educati onal content,method,results were concerned,and its moral signifi 2cance als o di m inished .I n view of this situati on,the p resent study put f or ward a p r oposal thatmod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 on t o the p sychol ogical foundati on of moral cogniti on as well as the method and target of moral educati on,s o as t o increase the ef 2fectiveness of gratefulness educati on .

Key words:gratefulness,moral significanc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Study of M enc i us ’I dea s on Educa ti on

Ma Yueru  W ang W ensheng P81

Abstract:A s one of the most i m portant rep resentatives of p re 2Q in Confucianis m,Mencius has received increasingly greater attenti on fr om educati on researcher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 man nature,Mencius ’ideas on educati on f oll ow the Confu 2cian p rinci p le of “being at ease ”,f ocusing on “five basic hu man relati onshi p s ”and “filial p iety and fraternal duty ”,ai m ing at achie 2ving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and realizing both the happ iness of individuals and har mony of s ociety .Ever since the Q ing and Han Dynasty,these Confucian ideas on educati on,as su mmarized by Mencius,have been the mainstays of educati onal thoughts in ancient China .Conte mporary researchers have done quite a good j ob in su mmarizingM encius ’ideas on educati on;however,they ha 2ven ’t yet come t o an in 2dep th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er l ogic and p r of ound i m p licati ons ofMencius ’ideas .A s a thor ough understand 2ing of Confucian educati onal thoughts is a p rerequisite t o the app licati on of these ideas in modern educati on,it is definitely necessary t o do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inner l ogic of M encius ’ideas on educati on .

Key words:Mencius;ideas on educati on;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 man nature;being at ease;five basic hu man relati onshi p s

HPS Educa ti on and Refor m of Sc i ence Educa ti on i n Un i versiti es

Yuan W eixin P87

Abstract:T o understand science in the ne w pers pective of hist ory,phil os ophy and s oci ol ogy is the core task of HPS educati on and a ne w concep t adop ted in the ref or m of science educati on gl obally .HPS educati on would be vital t o the i m p r ove 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ll 2r ound science literacy .A i m ing for the all 2r ound science literacy,advocating an integrating curriculu m syste m,e mphasizing the con 2structive and communicative way of learning,HPS educati on would certainly aff ord us s ome valuable less ons es p.for the refor m of sci 2ence educati on in China ’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Key words:hist ory,phil os ophy,and s oci ol ogy (HPS )educati on;university educati on;refor m of science educati on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