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敬忠 王伊欢 张克云 陆继霞
内容提要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了关注,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日常行为和交往、心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 监护人 综述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
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存在家庭教育缺陷、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甚至成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这就是近来才被提到人们关注点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一、目前的研究进展
尽管“留守儿童问题”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存在,但一直都没有引起家长、学校、社区和社会的重视。自从2004年初四川省一个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照顾而出现严重问题的事件被曝光后,它作为一个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新问题,开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随后,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
参考文献
1.方 炎,王久臣1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寓生态环境改善于农民致富增收之中1中国农村观察,2001(4):49~55
2.吴志文,杨淑军1对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探讨1林业经济问题,2004(3):176~179
3.赵恒斗,甄铁军,金廷法1农村生态家园的研究与建设1农村生态环境,2001(4):61~
4.谭明方1解决“三农”问题应以什么作为“突破口”1农业经济问题,2002(12):25~27
(作者单位:朱同林 池州师专生态经济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池州 247100
方志德 池州市农委能源办公室 池州 247100) 责任编辑 段 艳
—
3
7
—媒体对此做了很多的宣传和报道,社会学界和教育界等领域的学者们也逐渐开始把研究目光投向它。当前,一些媒体对留守儿童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了大量的报导,也有部分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规模、监护类型以及农民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做了一定的研究。关于中国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影响的研究目前只限于国内,国外还没有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吴霓等(2004)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从留守儿童的“留守”原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认为家庭经济压力大,想继续增加收入,从而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王艳波、吴新林,2003)。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及其影响
父母/父/母外出务工,将子女交与其他人进行监护时,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种监护类型(李, 2002):(1)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家庭,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对于孩子的发展存在很多弊端,监护人多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重视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略了对其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造成儿童在行为和习惯等方面形成放纵、任性的性格特点。(2)上代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来监护的方式。亲戚朋友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也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其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心理与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
(3)自我监护型,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这种情况一般是父母在金钱上会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容易养成孩子奢侈、浪费、不知勤俭的不良行为习惯,自律能力较弱。
总体上说,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的较多,儿童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中国社会调查所,2004)。教科所的调查表明,有56. 4%的留守儿童与留在家中的妈妈或爸爸生活在一起;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即隔代抚养的)占到32.2%;4.1%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
0.9%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
民革重庆员会在调查对口支持的万州区分水镇分水中心小学在校贫困学生时发现,该校目前的1525名在校学生中,因父母长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有668人,占总学生数的44%,其中祖父辈监护的有375人,其他亲属照顾的有293人。他们经过研究分析后认为,留守儿童存在以下问题:生活中缺少亲情,心理健康堪忧;学习成绩一般,自控能力差;隔代监护沟通少,监护职责浅层化等(中国青年报,2005101120)。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4)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产生了不少问题和危机,如祖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在健康、安全和生活等方面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等。
(三)外出务工父母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亚博农业》(2004111109)指出,当代留守儿童的父母有时因为自己在外打工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会在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上发生改变,不再以诚实、勤劳来要求和教育孩子,而是要他们适应社会世俗,甚至以“老实会吃亏”为警戒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留守儿童”逐渐丧失了勤劳、简朴的乡村本性,他们的目的不再是勤劳致富,而是一心打工挣钱,很少有安心于农村劳动的思想。
李(2002)认为,父母由于外出务工而减少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联系频率,同时沟通方式单一有限,这使得家庭初级群体对子女教育与影响的功能大为削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不足。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在空闲时间带孩子外出开阔眼界,则会对孩子的发展发挥积极的影响。此外,外出务工人员形成的多元教育观念对子女学业会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果父母的思想是“读不读书都一样”的话,则会潜移默化地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如果父母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儿童学习的重要因素。另外,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对孩
—
4
7
—子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以及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福建省农调队于2004年在福清、泉州等地对3725名年龄在14岁以下的“留守孩子”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教育普遍存在三个不利,即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对儿童的性格培养不利,对儿童的文化学习不利(工人日报, 20041919)。
(四)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是否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这一问题,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2001年进行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在家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喜欢学习而学习;为父母减轻负担而学习;为离开农村而学习;为了感情的需要而学习等。外出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学习过程的监督分为维持、加强和减弱三种情况。此外,父母外出改善了儿童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但是儿童的学习时间变少了。
吴霓等(2004)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的兴趣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对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但在对自身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水平的估计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认知持积极态度,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
新华社记者周俏春、邬焕庆与四川省仁寿县教育部门联合对全县2000名打工子女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每学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111117)。留守儿童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但这种分化极不平衡,成绩好的比例偏低。由于缺乏督促与鼓励,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成就感,成绩一般;只有少数自控能力较好的留守儿童能够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优异(王艳波、吴新林,2003)。留守小学生中,家长外出前后由“好”与“一般”变“差”的为数不少,且呈不断增多的趋势。留守中学生中,90%是住校学生,由“好”变“坏”的比例占到10%(谭绍怀,2004)。
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学生学习落后。不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李秀英,2004)。
吴霓等(2004)认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过少会导致学习问题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中,隔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儿童的学习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淮南师范学院的学生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时发现,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他们的生活目标多数都是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而不愿意继续上学。监护权的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学习不好的直接原因(丛峰、肖春飞,2004)。
(五)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行为及交往方面带来的影响
张鹤龙(2004)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情绪较多地受到朋友和父亲的影响;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受到朋友、父亲、教师和母亲四个方面的影响。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情绪更多地受到朋友的影响,而非留守儿童受到来自朋友和母亲两方面的影响。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前者神经过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后者;留守儿童通常容易具有激动、焦虑、性格偏内向、神经过敏等性格特征。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积极参与”、“坚持”四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特点,即社交技能发展水平较非留守儿童要低。
—
5
7
— 北京师范大学“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的状况研究”课题组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社交行为及社交技能的培养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对初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及社交技能无显著影响;另外,整体上中小学女生行为的亲社会化程度显著高于男生。
留守儿童在家里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多半会自己去解决,但因为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他们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另外,留守儿童如果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未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影响他们人格的正常发展,缺乏判断能力的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及越轨行为的影响,长期下去会形成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李秀英,2004)。
一些教师认为,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的孩子会因此变得任性、自私、行为习惯差,轻则经常逃学,重则小偷小摸,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近一半的“留守孩子”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李立靖,2004)。
林宏(2003)在对福建省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查时也指出,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许多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和早恋等诸多问题。此外,有的留守儿童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甚至个别人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对此,监护人更多的是感到无奈,家长则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卸给学校,但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能力是很有限的。
(六)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及情感世界方面带来的影响
吴霓等(2004)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很复杂。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与同伴交流内心烦恼的比例要低于非留守儿童,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更松散。大多数留守儿童内心压力大,表现在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上。
中国社会调查所(2004)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非常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对于家庭生活的现状和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他们能够给予理解,但同时也留下了较深的印记。当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选择求助对象时呈现显著差异,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愿意向老师求助,而非留守儿童则更倾向于向同伴或家人求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同伴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
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使其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父母待在一起(林宏,2003)。
南京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在中国第一个“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所在地———江苏如皋市林梓小学进行调研,发现90%的留守儿童都不愿意父母长期在外,父母们在与孩子的谈话中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从生活和学习的性看,留守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比例以及“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困难”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南京晨报, 2004111127)。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与河南省城调队对河南省鲁山县、叶县的4个乡镇4所学校500名学生进行专项调查表明,33%的小学生为留守儿童,其中半数以上留守儿童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有5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快乐(中国信息报,2005102103)。
(七)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和学校教育研究
陆士桢等(2004)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儿童的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没有父母的管教、缺少家庭的温暖有很大的关系(程林杰,1997)。
—
6
7
— 事实表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忽视了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教育,造成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缺失(李秀英,2004)。
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花钱不知节省、道德情感缺失、只知单向地接受爱而不去施爱、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黄应圣、刘桂平,2004)。
张鹤龙(2004)认为,目前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支持和帮助要少于父母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认为,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学生大都是“双差生”,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一块心病。因此,许多教师对这些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的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管理策略,放任这些学生的行为。
《亚博农业》(2004111109)提出要关注农民工留在家里的留守儿童,并认为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在家庭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在没有家长的支持下,学校只能对“问题少年”采取开除或勒令退学等消极办法解决问题,有时致使留守儿童流入社会,成为“街角青少年”。
(八)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如何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呢?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认为应该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几个方面入手,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增加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并由相关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
彭金兰(2004)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1)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辍学现象的发生。(2)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3)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4)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林宏(2003)对福建省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后指出,造成留守儿童厌学、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亲子分离,缺乏沟通;离异家庭增多;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学校周边环境的干扰。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以下建议:(1)依靠部门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制力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2)依靠学校这一主渠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3)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立体式的教育管理网络;(4)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管理机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要制定新的,允许流动人口的子女随父母在居住地接受与当地孩子平等的教育。
二、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所获得的家庭看护、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心理变化等很多方面均有体现。他们所得出的诸多研究结论和建议,不仅有助于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然而,国内目前的研究在取得很大进展和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对象的缺失性。这些研究大多都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对于这部分儿童来说,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和几率都有可能较非留守儿童要高。然而很多研究者往往忽略的是,除了那些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外,还存在着很多只有父亲或母亲单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而后者恰恰是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的主体,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前者。基于此,很多研究者把在这种研究对象选取背景下得出的研究结论轻而易举地推及到所有留守儿童身上,其代表性令人怀疑。(2)研究假设的片面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竟哪些问题确实是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的,哪些又是由于其他因素导致的?对这一问题的解答需要以留守儿童所处的整个成长环境为背景,加以综合性
—
7
7
—的考察。在这方面,以往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研究者仅仅是以某一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做假设,而以这种片面的假设为指导,设计出的往往只会是以某个或某些学校(或学校的某个年级)、某个或某些地区的农村家庭为研究个体的研究内容和调查方案,从而有可能忽略了其他的儿童成长环境对其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研究分析和结论,其可信度很难得到保证。(3)实地调查的不深入。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是采用一些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来收集资料,而很少采用一些定性的资料收集方法,比如访谈法、观察法等等。由于问卷调查自身特点的,一般仅有助于得到一些反映普遍状况的、表象的信息和数据,对于那些潜藏在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却不太容易触及和涵盖到。况且,通过问卷形式所获得的调查资料,大多也只方便做定量的数据分析。因此,以这样的数据支持做出的研究结论其效度很难得到保证。(4)研究的地域覆盖不全面。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我国中部地区、东南部地区、西南地区等地的几个农民工输出大省进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讨,对其他省份和地区留守儿童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事实上,这些被忽略的省份和地区(如我国中西部)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生活和生存现状也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和成因。因此,以往研究者所得出的一些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探讨。
总的说来,目前国内主要还是一些媒体通过报道的形式来呼吁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加以重视。部分研究机构和学者虽然也涉足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往往研究的深度不够、范围不广,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还需要更多部门和机构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1王艳波,吴新林.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青年探索,2003(4)
21河南省城调队.河南农村“留守儿童”大有逐年增加之势.中国信息报,2005102103
31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9)
41不能漠视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亚博农业每周快报,2004111109
51林 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61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湖北教育,2004(20)
71李立靖.“三女童出走”引发的社会忧虑—贵州省安龙县“留守孩子”热点透视.中国民族教育,2004(5)
81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中国妇运,2004(10)
91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中部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日趋明显———江苏省沭阳县、宿豫县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调 查报告.教育发展研究部网(http://w w w.cnier.ac.cn),2004
101方 烨.农村1000万“留守儿童”状况堪忧.经济参考报,2005101108
111吴 霓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简报.教育发展研究部网(http://w w w.cnier.ac.
cn),2004
121陆福兴.留守儿童,能否守住农村社会的安宁.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 w w.ccrs.org.cn),200411113
131周 洋.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思想状况”的调查.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网(http://w w w.chinasurvey.com.cn),2004
141“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状况研究”课题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成长的影响及应对策略,2001
151张鹤龙.远离父母,他们失去了什么?———留守儿童问题调查.半月谈,2004110120
161丛 峰,肖春飞.走近民工潮背后留守的孩子.青年导报,200411217
171彭大鹏,赵俊清.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之社会和因素简析———基于湖北京山县的调查.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 w w.ccrs.org.
cn),2004111117
181“留守孩子”教育三个不利.工人日报天讯在线(http://w w w.grrb.com.cn),2004109109
191陆士桢等.未成年人德育大家谈:预防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滑坡.人民网(http://w w w.people.com.cn),2004105127
201黄 进等.来自中国首个“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所在地的调查显示———九成留守儿童不愿父母长期在外.南京晨报,
2004111127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北京 100094)
责任编辑 李玉勤—
8
7
—
Vol.26,Serial No.310
The R eform Cost of China’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LI Mingxian and HUANG Yalin(42)
…………………
T o rem old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the Chinese g overnment has put forward a tactics of“m oney for
a better mechanism”.The economic cost,institutional cost and s ocial cost are analyzed to push forward the
reform
The T ransfer of I rrig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A Possible R eform to I ntegrate the Public with Private I n2 terests DING Ping,LI Jin and LI Chongguang(46)………………………………………………………………
The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is a m odel that has attracted universal attention in many countries.
The essence is to let the private com panies to get profit by participation in maintenance and operation of irri2 gation facilities,thus reducing the public expenses and raising efficiency
Financial System in Rural China:An Explanatory Framew ork B ased on the Latent Function
PENG Jiangang and LI Ximei(51)…………………………………………………………………………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tw o concepts:latent vs.apparent functions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Its apparent function is not su fficient enough in res ource allocation,but its latent function is out2 standing to support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trans formation in China.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its apparent and latent functions in the future to speed up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 fter the R eform of G rain Marketing System:Some N ew Problems XIONG Benguo(55)
……………………
Several problems have been challenging China’s grain market after the reform:unbalanced supply and demand,difficulties in macro-control,uncertainty of grain price,etc.The author gives s ome proposals to im prove the grain market situation
The R elations betw een U rbanization and Rural Women Development in the Ethnic R egions of West China
LI Lan(59)……………………………………………………………………………………………………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re are consistent relation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w omen development in China,including the ethnic regions of western part of the country.Rural w omen development cannot be is ol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 ociety,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 ocie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former.T o prom ote this proc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 olve the Three Fs issues in these regions
H ow the Counties and Tow nships H ave Run into Debt?A C ase Study in B aoding,H ebei Province
WANG Junhui and WANG Shuzhen(65)………………………………………………………………………
The Project for“E cological H omes”to E nhance Rural I ncome in Chizhou,Anhui Province
ZHU Tonglin and F ANG Zhide(69)…………………………………………………………………………
H ow Do the Children Live after Their P arents Are G one to Other Cities?A R eview
YE Jingzhong,WANG Yihuan,ZH ANG K eyun and LU Jixia(73)…………………………………………
As the army of migrant rural w orkers flows to cities for better payments,the destiny of the left-over childre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 orris ome.A series of papers have focused on their life,schooling,daily behavior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The authors present a summary on this topic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 conomy(IAE)is published jointly by the Chinese Ass 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 AAE)and th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I A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 AAS),since 1980.
Chief of Editorial Board:Y ingbi DUAN Editor-in-Chief:Fu Qin
T el:(8610)618705
Fax:(8610)619791
E-mail:nyjjwt@mail.caas.net.cn Address:12Zhongguancun S outhstreet,
Beijing100081,China
Overseas Distributor: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 rading C orporation(P.O.Box399,Beijing,China) C ode N o.M571
—
8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