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2025-09-26 04:10:11 责编:小OO
文档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自信: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语言运用:能用组词的方法帮助理解词意,结合注释、插图,读懂两个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思维能力:初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审美创造: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少年勤学好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3.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恭、勤”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囊萤映雪》。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教师导入新课: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文言文二则》,两则即指两篇。

(二)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有关读书名人名言呢?

生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生2:“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师总结:这两则名言都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

(三)揭题: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囊萤夜读,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文言文的特点和地位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释题,介绍车胤

(一)齐读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夜读:夜晚读书。)囊萤夜读——(车胤)把萤火虫装到袋子里(照明),在夜里读书。

(二)介绍车胤:车胤(约333~约401) 字武子,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曾埠头乡)人。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

三、初读古文,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范读,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大概了解故事内容)

(二)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囊、萤、恭、勤、博、贫

教师指名读生字,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教师范读。(注意读准前鼻音“勤、贫”,后鼻音“囊、萤、恭”。)

2.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明确读音,重点指导“囊、恭、勤”。“囊”上中下结构,笔画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写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恭”上下结构,注意最后两点是左右点,不是上下点。“勤”左右结构,注意左边的部分,下面是两横一提。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学生听伴读音乐,再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读出停顿。(2)没有标点符号的,要根据意思适当读出停顿。

(四)对比读一读:A.以夜继日。B.以夜继日焉。讲解语气词“焉”,感受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的感觉。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本

(一)互动课堂。学生自由读文,同桌交流思考:(1)借助课文注释、插图,理解每句话的意思。(2)在少年时代,车胤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生1:认真学习。

生2:学问渊博。

教师总结:勤勉认真,学问渊博。

(二)生交流

1.出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引导学生理解。

生1:恭勤,肃静勤勉。不倦,不知疲倦。通,通晓,了解,知道。博学多通,博学多才、学识渊博。

生2:车胤为人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学识渊博。

教师总结:胤(车胤)恭勤(肃敬勤勉)不倦(疲倦),博学多通(通晓,明白)。整句译文是:车胤勤勉认真、学习不知疲倦,他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

教师板书:车胤:恭勤不倦

2.出示“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生1:“囊萤夜读”的“囊”是用布袋装的意思。“练囊”的“练”指白色的布、囊”指布袋、“练囊”即白色的布袋。

生2: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教师总结:家贫(贫穷)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焉。整句译文是:由于家境贫寒,夜晚没有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夜以继日地学习。

教师板书:练囊盛萤 以夜继日

(三)教师引导: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1.课文中出现了两个“囊”,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生1:“囊萤夜读”的“囊”是指用布袋装。

    生2:“练囊”的“囊”是指白色的布袋。

    教师总结:囊萤夜读:文中作动词用,用布袋装。练囊:白色的布袋。

    2.出示词语:锦囊妙计,囊中羞涩。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中的“囊”是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看,同一个词语,有时候表示事物名称,有时候表示一种行为动作。

(五)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那么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先介绍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再说他是如何刻苦学习的。

总结:“囊萤夜读”是“恭勤不倦”的表现,是“博学多通"的原因。

    教师板书:原因   结果

    2.同学们,现在你们拿着的书是纸做的,那课文插图中的书为什么是竹子做成的?

    生1:因为那时候没有纸。

    生2:竹子取材方便,而且便宜。

    教师总结:晋代的时候纸张还没有普及,多数书是用竹简做的。

    3.了解完车胤的故事,你觉得在少年时代,车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勤奋认真 积极进取。

    教师总结:勤奋学习  自强不息。

    教师板书:勤奋学习  自强不息

    4.《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1: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生2:即使家境贫苦,也要创造条件刻苦读书。

生3: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我们日后必有成就。

教师总结:克服困难,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设计意图:理解文本,探究交流。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流,并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也可以根据前后语境理解。

2.给一些字组成词语来理解。(3)利用已知和生活经验来理解。

(七)借助挖空练习背诵全文:

胤(    )不倦,博学(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    )盛数十(    )以(    ),以夜继日焉。

(八)主题概括:《囊萤夜读》讲述的是晋朝人车胤利用_萤火虫代替油灯勤学苦读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才能有成就。

(九)拓展延伸故事《囊萤映雪》。

五、课堂演练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课下背诵《囊萤夜读》,然后背诵给爸爸妈妈或同学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铁杵成针》,认读“卒”,会写“逢”。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熟读成诵,感悟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李白,字太白,他的诗歌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的一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流传千古的古诗,有“诗仙”之称。不过,小时候的李白学习可不认真,贪玩。后来是什么事情使他专心学习称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呢?这节课就来一起学习《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二)师板书课题,学生拿起右手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生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铁杵成针

(三)看到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1:“铁杵”是什么意思?

生2:题目中的针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缝衣针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成(磨成,做成)针(缝衣针),“铁杵成针”的意思就是铁棒被磨成了缝衣针。

二、初读古文,学习字词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先听范读,再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教师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出示生字,学习“卒 ”,说说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学习“逢”的认读,生组词。

    生1:“象棋里”,那在象棋里他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生2:士兵衣服前面会有这样的字样代表自己的身份(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来说)

    教师引导字理识字。并强调在书写时要注意“逢”是半包围结构。

    (四)指导书写。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一边写,一边强调注意点)“逢”半包围结构,被包部分的撇、捺都不要写的太长,最后一笔“平捺”要写的舒展;起笔要轻,捺角要平。

    (五)播放伴读音乐,指名读课文,评价。

    (六)师示范读课文,生评价。

    (七)正确、流利是读好文言文的基础,停顿是读出节奏的保证。请同学们根据朗读,划分节奏。注意停顿。再次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扫清障碍,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生生,师生的评价,激发起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兴趣,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二)学生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三)生交流

    1.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地名。

    教师总结:磨针溪(溪水的名字),在象耳山(地点)下。整句译文是: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的山下。

    2.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大家说说“未成”“弃”是什么意思,然后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说说由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生1:未成,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

    生2:弃,放弃。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准备放弃离开。

    生3:我想到了成语“半途而废”。

教师总结:世传(世世代代相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弃去(离开)。整句译文是: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了。

教师板书:学业未成   弃去

    3.出示“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生:过(路过)是(这)溪,逢(遇到)老媪(老妇人)方(正在)磨铁杵。整句译文是:(他)路过这条小溪,遇到一位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教师板书:遇老媪   磨针

4.出示“问之,曰:‘欲作针。’”

    生:问之(上文中的老妇人),曰(说):“欲(想要)作针。”整句译文是:(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这跟铁棒磨成针。”。同学们来想象:李白会问什么?生: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5.出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生:太白感其意(被他的意志感动),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整句的译文是: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教师引导理解:李白被老婆婆的什么一直感动?

生:老奶奶这么大年龄都能坚持做一件事感动着。

    教师继续引导:此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老婆婆如此坚持不懈,我呢?就这样放弃了学业,真不应该;我也要回去读书了,老奶奶能坚持磨杵成针,我也一定能坚持学有所成。     

    回到山中后,李白会怎么做呢?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并回答:玩伴呼之,白端坐于案前,专心读之。夜深困乏,白端坐于案前,(     )。暑热难耐,白端坐于案前,(     )。    

    教师总结: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教师板书:感其意   还卒业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让组内的每一位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的感悟。)

(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儿时的李白能“还卒业”体现了他什么品格?

    生:有恒心、有毅力、刻苦学习。

    (五)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再一起重温故事,体会故事给我们带来的道理。(播放视频《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四、总结,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一)很多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你怎么看?

生1:事情发生的时间过去太久了,故事真实性很难确定,但是我们要学习老婆婆的精神。

生2:对,我们要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师总结:故事不一定真实,但我们在读的时候,要透过这个故事,看到它所反映出的精神,那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二)主题概括,升华情感:《铁杵成针》讲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认真,贪玩,弃学偶遇一位老妇人用 铁杵磨针 ,对自己触动很大,后来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故事告诉我们:只有 持之以恒 的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三)拓展延伸《水滴石穿》。

五、课堂演练

(设计意图: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理解故事,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囊萤夜读》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介绍了晋朝人车胤勤奋不怠、努力不懈、不知疲倦的学习,结果成了知识广博,学问精通的人。课文讲述了车胤因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只要心中有光,追逐着光芒,就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第一,重视诵读。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读”,在读通部分,我让学生练习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文言文,既要注意标点符号之间的停顿,也要注意句子间的停顿,尝试断句。通过范读、听读、跟读、引读、自由练读、齐读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恰当处理长句的适当停顿。根据对意思的理解,确定怎样停顿,指导孩子们读出韵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中之情,读中想象文中之景,读中感悟文中之道,学生再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感知每句话的意思。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

第二,授之以渔。要学好文言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词语是关键。本堂课,我重点教给孩子们运用看注释、看插图、想画面、扩词法的方法,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如“倦”是疲倦的意思,“贫”是贫穷的意思,“博学”是知识渊博、学问广博的意思,这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一致,学生通过扩词法,体会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进而理解了文言文。并且我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编成一首小口诀“反复朗读是关键,课文注释结合看,扩充词语想画面,联系生活收货全”,更便于学生记忆领悟。在感悟中,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对课文进行正确、清楚、连贯地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并结合自身实际谈体验和感受,他们有的说“我读到了一个刻苦学习的车胤”,有的说“我读到了一个勤奋好学的车胤”,还有的说“我读到了一个坚持不懈的车胤”……

第三,创设情境。整节课我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营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本课中,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在讨论中学生也体会到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我以此创设情境,通过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车胤是怎样“以夜继日”地读书。

《铁杵成针》是讲李白求学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在进行教学时,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道理。但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怎样的文言文教学才能更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导入时,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逐条出现提示语,设置悬念让学生猜诗人。文章学完后采用游戏两人PK 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二、学法指导落实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言文的学习对四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个有挑战性的任务,平时接触不多,所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学生收获了方法,才能在以后的小古文阅读时高效指导自主阅读小古文。在学生会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的。1.指导学生理解“老媪”的含义时启发学生借助偏旁来理解含义。2.指导课文朗读时提示学生小古文的朗读,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一定要读出停顿,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需要根据意思适当地读出停顿。3.在指导学生理解“弃”这个字含义时,启发学生总结并运用扩词法小组合作交流之前,复习学习以前古文的学习方法,从让学生明白注释是学习小古文有力的工具。

三、在反复诵读中感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对于文言文的诵读,当从读出文言文的声韵节奏入手。初读课文时, 我给了学生这样的学习要求: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正确、通顺,在难读的句子后面作记号,然后让学生一一汇报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再通过范读、听读、跟读、引读、自由练读、齐读等方式,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我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采取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中之情,读中想象文中景,读中感悟文中之道,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四、拓展感悟做人的道理。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在学习铁杵成针这个故事里,我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知道在我们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尤其从小事开始,不能半途而废,要 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教育学生把这种精神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生受益匪浅。

教学是一门艺术,反思促改进,反思促提升,教后反思理应成为每个教者的必备功课。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