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土壤改良工程
2025-09-26 04:17:57 责编:小OO
文档
1.土壤改良工程

土壤改良用硫石膏及颗粒、农家肥、采用运输汽车拉运至场地。

1.1改良原则

(1)根据碱化土壤特征,坚持科学合理施用脱硫石膏、掺砂降容、农家肥撒施。

(2)坚持脱硫石膏改良与合理灌溉、排水相结合,使被置换的钠离子从土壤中淋洗排除。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的原则。对现有盐碱地,要按所含盐碱成分、类型及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在治理基础上,应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建立种-养-还-种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实现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4)改良过程中要处理好“水、盐、肥”的关系。调节农田水盐平衡,把盐分在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下,培肥地力,做到有“盐而无害”。

(5)水盐均衡按照“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去盐留”的原理,盐分应迖到平衡,然而当前整个灌区是积盐趋势。疏通支、沟排水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平整土地,提高灌溉均匀度高及田间水有效利用率与经济灌溉水生产率。建议灌区田块采用较大地块,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效率。

(6)培肥土壤依据利用当地秸秆资源,秸秆采用秸秆粉碎机就地粉碎,深耕深翻还田;“以无机換有机”,有秸秆不足的情况下,推行科学配方施肥,增加农作物籽粒和秸秆,逐渐实施秸秆还田;

(7)坚持土壤改良与培肥相结合,优先选择腐熟有机肥料、农家肥、腐殖酸肥以及化学酸性、生理酸性肥料,在培肥的同时增加土壤渗透能力,促进土壤改良,提高经济与环境效益。

1.2脱硫石膏施工

1.2.1脱硫石膏质量要求

用于碱化土壤改良的脱硫石膏须来源于质量合格且正常运转的湿法脱硫装置,其纯石膏含量须大于80%,自由水含量须低于12%。脱硫石膏中污染物控制参照GB8173-87执行。

1.2.2脱硫石膏施用时期和深度

夏秋季施用脱硫石膏较冬春季施用对降低土壤碱化度、总碱度和pH值,提高作物出苗率和产量的效果更显著;深施(25cm)脱硫石膏较浅施(10cm)效果更明显。推荐夏秋季深施(25cm)脱硫石膏。

1.2.3脱硫石膏施用方法

(1)撒施于地表:脱硫石膏一次性均匀撒施在平整好的土壤表面,然后进行翻耕或灌溉。翻耕最好采用旋耕,保证脱硫石膏与土壤混合均匀。该法操作简单,适应广泛。

(2)溶解于灌溉水:将脱硫石膏均匀溶解于灌溉水中,这种方法改良效果好,操作较繁琐。

1.3农家肥撒施

(1)施肥量可视土壤盐碱化程度、土壤肥力水平和目标产量而定。对于土壤碱化度高、含盐量高的低产田可适当降低施肥量,而碱化度低、含盐量低的中、高产田可增加施肥量,以提高产量。

1.4深松翻耕

(1)深松翻耕作用

深松旋耕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将施入田中农家肥、脱硫石膏、明沙、土壤改良剂使用大中型拖拉机进行深松旋耕,耕作深度30cm以上,做到无漏耕、无坷垃、无低洼,打破犁底层。激光平地整地,可使灌溉水均匀,提高洗盐效果;深耕晒垄,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活性和肥力,还能切断土壤毛细管,阻断返盐。结合春灌经冻土消融、洗盐抑盐、蓄水保墒,保证春播期间种子发芽及幼苗成长对水分的需要。

(2)深松翻耕施工方案

①翻耕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业生产中经常运用和重要技术措施。深耕(确切说是深耕翻)就是利用机械的作用,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形成土壤水库,增强雨水渗入速度和数量避免产生地面径流,打破犁底层,熟化土壤,使耕层厚而疏松,结构良好,通气性强,土壤中水、肥、气、热相互协调,利于种子发芽,作物根系生度好,数量多;可以掩埋农家肥、脱硫石膏、明沙、土壤改良剂,清除残茬杂草、消灭寄生在土壤中或残茬上的病虫。

②土地翻耕一般采用大型拖拉机悬挂液压翻转犁进行翻耕施工,及时调整液压控制翻耕深度。

③把握好土壤适耕性,土壤适耕性以土壤含水量表示,以土壤含水量15%-20%为宜;耕深一般大于30cm;实际耕幅与犁耕幅一致,避免漏耕,重耕;耕深稳定性,植被覆盖率、碎土率应符合设计标淮。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