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和成功案例
2025-09-26 04:18:16 责编:小OO
文档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六条路径及其成功案例

2009-04-01 09:44:10 新浪财经 【大】【中】【小】 评论:[0] 条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结构矛盾显现、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三重挑战,转型与升级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六种转型升级的途径及其成功案例。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结构矛盾显现、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三重挑战,转型与升级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93%的企业CEO认为,面对当前形势,企业必须做出转型升级的选择,这既是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举措,也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调查中发现,业绩出众(年均毛利率≥20%)的企业表现更为积极,他们更加积极思考转型、升级的路径、挖掘市场机会、寻找新的增长点。

  从一些从容应对危机、有效解决问题的企业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六种转型升级路径,可能对其他中国企业应对危机更具有借鉴意义,他们分别是:从外销向内销转型;从代工向自主品牌转型;从低端向高端升级;从制造向服务转型;整合产业链资源;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升级。

 

   1. 从外销到内销

  “增加内销困难很大,但为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增加内销”。

  ——某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以外销为主的企业正在开拓国内市场,向内销外销市场并举的方式转型。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选择转型的CEO人数比不倾向转型的CEO多近一倍。而所有的外销企业中32%的CEO已经开始主导企业向内销转型,实行内销外销并举的策略。服装、鞋帽、玩具、家具、机电等行业中的外销企业向内销转型更加明显。

  CEO们已经意识到,外销企业在经营模式上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出口加工制造和贸易企业是在国外客户要求的规定标准下提供产品,利润率低,可是销量很大,严重依赖海外分销商的销售渠道。过度依赖海外单一市场,对于企业会产生巨大的经营风险,但是转向内销又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企业需要从新的品牌、渠道、市场、售后等领域从头做起,但大多CEO的共识是,“做,不一定不行;不做,一定不行”。

  成功案例:某机械公司在坚持外销同时,向内销转型

  某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出口紧固件产品排名第一的企业,产品销往9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客户。过去一直只做出口业务,但由于汇率和反倾销的风险、压力越来越大,开始增加内销。

 该机械有限公司在向内销转型时遇到了三个问题:

  1、产品品种不一样。国内是紧固件生产基地,产品种类很丰富,所以主打国内市场时产品种类的选择要有所区别。

  2、客户群不一样。外销面对的是批发商,内销由于国内是紧固件集中生产地,所以做批发价格没有竞争力,因此要尽可能做终端客户。但批发商相对要求低,而越接近终端,客户的需求越高、越个性化。

  3、经营方式不一样。外销是以集装箱批量销售为主,而内销是小批量。外销强调准时交货,内销则以全制胜、以快制胜、以奇制胜。全是指客户要求货品要全;奇是指开发一些如轨道交通、核军工这样的有需求潜力的新客户。

  该机械公司面对问题,采取的策略是:1、主推行业宽、质量高、附加服务多的高附加值产品;2、向终端找经销商,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3、增强产业两端的比重,一头是技术的开发、采购,一尾是销售、物流,目前该机械公司是20%自己制造、40%后处理加工、40%全成品采购,增加内销,将使得更多的技术开发成为可能,物流销售的环节也得以扩展;4、市场多元化发展,风险分散。而且,公司也在尝试创新经营模式,因为在国内建联销店面成本太高,所以正在考虑在网上做电子商务销售。

  2008年,该机械公司在钢价、汇率波动、欧洲紧固件反倾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综合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年销售依然保持了20%的增长,企业管理层总结认为,这还是向内销转型的相关策略贯彻得不够彻底,否则将能够保持上半年50%的高增长速度。

 

   2. 从代工到自主品牌

  中国90%的服装鞋帽企业都是代工生产,而在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三大因素综合作用下,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鞋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现象。由点及面,中国出口加工制造企业过度依赖低劳动力成本,大量采用代工生产模式,以微薄的利润率、靠大批量生产和过于单一的大客户订单维持经营,这种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制造模式已经证明了这种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经济形态存在弊端,无法持续经营,因此当前代工企业向自主品牌经营转型已刻不容缓。

  尽管经营自主品牌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但是调查发现,超过75%的代工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或者准备向自主品牌转型。

  代工生产向自主品牌经营转型所需前期投入的时间较长,企业缺乏转型经验、企业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需要建立研发能力、需要改变业务运作模式、需要重新建立销售渠道和网络,企业对于投入回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相当数量的CEO已经开始在学习同行业品牌企业的经验,在思考向品牌经营转型中应如何最大化利用现有代工生产的延伸优势,在尝试性地进行新产品新地域市场的品牌经营创新,这些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成功案例:NE·TIGER 差异化竞争成就品牌

  NE·TIGER是东北虎皮草有限公司的著名品牌,是1992年由其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张志峰创立。目前,NE·TIGER是中国顶级奢侈品品牌,不仅奠定了中国皮草第一品牌的地位,而且创造了高级定制礼服、高级定制婚礼服和高级华服的领先优势。

  最初,张志峰主要以服装代工为主。即使到2008年,为其他品牌代工业务仍然占据了其整体销售额的70%。

  自主品牌意识是张志峰在与国际厂商接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从1992年起,张志峰相继在法国、意大利、美国、中国成立了NE·TIGER全球四大设计营销中心。

  以代工养品牌,而NE·TIGER能够跻身于中国皮草第一品牌,其中有三个环节最重要:第一是精确的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竞争的策略。 NE·TIGER是服装品牌,然而张志峰却将它聚焦于皮草小众市场上。这样,有限的资源投入即能产生出显著的效果。NE·TIGER在皮草上的奢侈品品牌地位初步建立之后,又顺延至另外两个小众市场——高级晚礼服、高级定制婚礼服和高级华服。这样,NE·TIGER就避免了因品牌泛化而价值淡化的危险。

  成功案例:

  第二是皮草的质量。人们像对待黄金(203,0.69,0.34%)一样对待皮草,他们更注重皮草原料。NE·TIGER就从产品原料入手,每一块皮草原料均来自丹麦、美国、加拿大等世界顶级水貂产地,并辅以世界一流的毛皮制作工艺。现在,NE·TIGER已成为哥本哈根“紫色俱乐部”的第一个中国会员,享有在设计中采用世界最顶级的“紫色级”皮草的权利。

  第三是设计,甚至可以说设计是NE·TIGER的灵魂,张志峰自己是设计师,他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对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提取以及中国传统名贵面料的使用,并结合西方的立裁手法和顶级皮草,以努力追求中西合璧的理想境界。       

  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时装周2008春夏系列服装发布会上,NE·TIGER隆重推出了“锦绣国色华夏礼服”系列。面料采用了“寸锦寸金”的织锦并运用了结合四大名绣技巧于一身的绣花工艺;色彩上由黄、黑、蓝、绿、红五大国色进行系列诠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NE·TIGER将西方立体剪裁技术运用于设计之中,以更好地体现东方人的玲珑体态。设计师还对乔其纱、双宫缎、意大利织锦缎、蕾丝和云锦等辅料进行中西混搭,重新演绎西式的半杯礼服、骨架胸衣、百褶裙、鱼尾裙等经典款式。

  成功案例:

  品牌传播方面,NE·TIGER通过展会营销和事件营销,扩大其在行业和目标消费群中的影响力。

  从代工到品牌的发展之路,是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张志峰计划到2010年,公司停止所有的代工业务,专注于发展自身的品牌。

 

   3. 从低端到高端

  为了提高产品利润率和增强产业话语权,中国企业正在努力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附加值高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调查显示,49%的CEO已经开始将产品向高端升级,26%的CEO已经有明确的升级高端的方案和时间规划,75%的企业CEO已经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和实实在在的举措。

  从低端向高端升级,既可以是产品与服务升级,也可以是产业链升级。无论是产品与服务还是产业链的升级,对于帮助企业由大转强都非常重要。产品服务升级首先是提升产品服务利润率,同时也是开拓新市场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产业链升级,指企业经营从产业链低端的制造向高端的研发设计、销售物流升级(即所谓的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从而增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更是中国企业突破危机,长远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

  成功案例:上海春日机械在产品升级中稳健跨越危机

  上海春日机械隶属上市公司春雨集团,主营冷冻、锻压机械、螺丝螺帽,客户为汽车制造商、火花塞、零配件制造商等。在企业经营近10年里,前 9年每年以30%复合增长率的速度增长,2007年下半年开始受欧洲反倾销影响(目前中国每年出口紧固件几十万吨,其中30-40%出口到欧洲,中国反倾销败诉后税收要涨到70%),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作用,形势严峻。

  2006年及以前,春日机械的普通机器设备产品产量占企业全部产量的70%,到了2007年,技术、难度高的高端机器设备产品产量占到80%。普通机器设备产品的净利润率介于5-8%,高端机器设备产品的净利润率为20%。海外市场该类高端设备的价格差异很大,春日机械的售价约为美国企业同类产品的一半以下。过去春日机械的出口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0%,在海外市场主要销往印度、巴西、伊朗等地区,目前春日机械开始开发美国、东欧和比利时市场。与此同时,春日开发的高端设备在国内市场也掀起了需求高潮,这类大型设备、复杂设备目前可生产中国高铁所用的超大型直径30毫米的螺丝螺钉,国内还没有同类设备可以生产,因此为国内重点铁路建设单位所青睐,铁道部下属4、5个厂都采购春日的产品,4、5百万元人民币/台售价。

  2007年下半年开始,春日机械将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后,产品总产量和销量虽然大幅缩减,但收入基本持平。2007年收入1.8亿元,2008年收入1.6亿元,同时成本大幅下降。

  春日机械通过研发制造高端产品升级,不仅扩大了海外市场销量,同时还增强了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可谓一举两得。产品升级、量减价增、低端升级高端帮助春日机械稳健、轻松地渡过危机难关。

 

  4. 从制造到服务

  制造业的“微笑曲线”表明,前端的研发和设计、后端的销售和物流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更高的环节,而生产制造的环节利润较低。中国企业如果仅仅局限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将面临同质竞争愈加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低的严峻压力。

  单纯从事生产制造环节的中国企业,无不感受到利润偏低,同质竞争压力逐渐加大。中国部分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如家电制造业,其利润已经薄如刀刃。

  从制造向服务转型,通过整合制造和服务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开拓新的赢利增长点,是中国制造企业突破竞争红海的重要选择。

  调查显示: 52%的CEO已经认识到了单纯从事生产制造的潜在问题,正在主导企业由制造向服务转型。有超过34%的CEO们表示,企业已经开始从制造向服务转型。18%的CEO们已经有比较明确的方案,计划在未来1至2年内进行转型。 

  成功案例:广东欧浦钢铁,在危机时赢得100%高增长

  广东欧浦钢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前身主要经营钢铁加工),现为广东省流通行业龙头企业、国家AAAAA级物流企业,拥有华南 (国际)物流钢铁交易中心及欧浦钢网两大业务实体。华南(国际)物流钢铁交易中心总投资6亿元,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为全国最大的钢铁物流基地,该中心拥有150万吨全国最大的钢铁仓储物流区,及年加工能力达280万吨的大型钢铁加工中心。欧浦钢网由欧浦公司投资数千万元开发,为全国首家通过网络实现钢铁现货买卖的公共交易平台,能够提供电子合同交易、现货交易两种交易模式服务,以及仓储、加工、运输、金融质押、公共保税五种配套服务。

  欧浦钢铁电子交易中心是个全国性的交易平台,现在有几千家企业在交易。买家可以在网上同时比对卖家的售价,从几千家企业中挑选售价比较低的。 2007年、2008年钢材企业遭遇了价格剧烈波动,多数企业都是提前囤积原材料,但遇到钢材价格下跌的时候,就要面临着巨大的库存成本压力。而现在在这里交易的企业,只需要缴纳30%的定金,就可以将钢材提走,同时,交易中心还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提供仓储、加工、运输、金融质押和公共保税等服务,减少企业固定投资、存货风险和资金压力。

  广东欧浦钢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依靠单一的制造、加工业务无法实现更快增长、甚至所面对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时候,开拓了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市场机会、新的赢利增长点,令企业在危机中享受着独有的春天。欧浦钢铁电子交易中心是全国首家通过网络实现钢铁现货买卖的公共交易平台,2002年成立,2005年就开始产生效益,2008年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预计2009年下半年将以100%的速度增长。

 

   5. 整合产业链资源

  “危机形势下,维持供应链的稳定与保证企业内部正常运营同等重要。”

  ——上海春日机械常务总经理王雄澄

  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的相关资源,开拓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又一个重要选择。

  调查发现,81%的CEO已经开始考虑产业链上下游整合,高达30%的企业已经开始整合。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此次在危机冲击的产业链传导效应下,很多CEO已经意识到保持产业链各环节间合作的稳定意义如此重大,而维持稳定的最佳方式就是进行产业链整合,某位CEO说道,“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可靠、最节省成本的”。

  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对于不同行业企业的意义有所不同,有些行业企业整合上下游是为了稳定经营、应对经营风险;有些行业企业是为了降低成本;有些行业企业是为了多元化经营开拓新业务、增加利润增长点;有些行业企业是为了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提高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有些行业企业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重新定义行业、确立产业链核心地位。无论出于怎样的目的,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都是当前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成功案例:万达整合上下游商业业态,在房地产冬天独善其身

  大连万达集团成立于1988年,经过20年发展,万达集团已成为以商业地产、住宅地产、文化产业、高级酒店为四大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300亿元,年销售额200亿元,年纳税超过10亿元。

  2008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需求和价格同步下滑,房地产行业进入了冬天,据业内人士的一致判断,2009年房地产行业可能依然无法止跌,然而万达集团的发展态势却是于全行业。2009年计划新增大型开发项目超过10个,新增电影屏幕预计达到10000块。其经营秘诀是什么?整合下游商业。万达集团如今不仅在主营业务中拥有商业地产包括上海万达广场 、北京万达广场等;住宅地产包括北京大湖公馆、大连大连明珠等;同时还整合了下游的酒店、超市、电影城等商业模式,高级酒店包括索菲特大饭店、万达国际大饭店等连锁品牌;影城包括北京星美影城等;超市与沃尔玛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这就意味着“万达的房地产可以自己开发建造、自己租赁经营”。

  当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和宏观需求环境不景气时,万达依然可以在旅游食宿、百货消费、休闲娱乐等行业获取丰厚的收入。整合产业链下游,不仅仅帮助万达稳定企业生态链、降低合作成本,更是有效抵御了单一行业的经营风险、开拓了创新的赢利增长点和巨大的市场机会,产业链贯通、上下游业务相辅相成的整合优势也成倍提升。

 

   6. 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

  不少CEO在访谈中表示,企业过去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来自于市场本身的快速增长。某位CEO在回忆几年前企业快速发展时谈到“那年的收入又增长了70%,其实根本谈不上管理好不好,无非是市场太好了。”

  然而市场增长放缓、竞争加剧、利润摊薄,企业原有的追求规模扩张、资源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的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某位CEO 谈到:“原来是糊涂着挣钱,现在是很难挣钱”。

  “练内功”,精细化管理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将事情做精、做细,需要企业规范流程、强化管理,关注细节,从而使得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

  调查中,CEO们提到,现代信息技术是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相当多的CEO表示应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经营管理的变革,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成功案例:青岛建设集团 精细化管理创造效益

  青岛建设集团股份公司(简称青建集团)成立于1952年,业务范围涉及工程承包、地产开发、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在工程承包方面,青建集团承建了奥运场馆、机场、会展中心、大剧院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和重点工程;在地产方面,青建集团在青岛、济南、北京、沈阳等国内十几个城市以及新加坡等海外国家开发商业和住宅地产。2007年青建集团的营业额为111亿元。

  工程建筑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每个运行的项目都沉淀着大量的资金,由于项目在地域分布上较为分散,因此资金管控难度很大,不仅资金使用效率低,而且资金风险也很大。由于没有有效的工具支持,过去青建集团像其他大多数工程建筑企业一样,在管理上属于粗放式运营。除了资金管控问题之外,青建集团难以动态地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无法在动态分析每个项目的成本和盈利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决策。

  具体而言,青建集团(1)因为没有统一的财务核算平台,因此没有办法实施掌握集团的资金使用情况,避免资金风险;(2)因为缺乏一个集成的工程项目管理平台支持,因此导致信息的滞后和失真,遇到客户方设计变更无法做到快速有效应对;(3)项目过程管理落后,导致工程项目在分析考核、过程管理、技术文档、合同、供应商管理等方面形成的信息是零散存放,不能做到项目之间的经验拷贝和项目知识的管理,因此影响到项目的快速扩展和运行;(4)对项目进度、成本和资金难以有效地进行预算和监控;各业务部门信息数据不能共享,未能作到协同作战;

  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青建集团应用了集中财务的管理模式,并建立了集中的项目管理平台。在平台的支持下,青建集团(1)通过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所有公司的财务状况;(2)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企业运营;(3)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4)建立项目管理集成应用平台,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集成应用;(5)建立企业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平台及人力资源系统。

  成功案例:青岛建设集团

  精细化管控的管理模式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下,青建集团下属机构的所有支出由集团资金中心严格按照资金预算、通过银企直联平台统一对外支付。这种集中财务模式有效地加快了资金流动,创造经济效益,并能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减少资金风险。

  成功案例:沃尔玛(中国),“零售即细节”

  沃尔玛是全球500强之首、零售业巨头。沃尔玛1996年进入中国,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经过多年发展,沃尔玛目前在全国共55个城市开设了100多家商场,包括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商店、沃尔玛社区店三种业态。沃尔玛在中国的经营始终坚持本地采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支持当地制造业。目前,沃尔玛中国销售的产品中本地产品达到95%以上,与近2万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沃尔玛人强调一个理念:“retail is detail”(零售即细节),意思是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注重细节,即精细管理。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之时,沃尔玛的一项重要应对策略就是:控制成本、压缩开支、开源节流、精细管理。最初,沃尔玛山西太原店就冬天室温控制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将室内温度由以前的20多度下调到16度恒温,超过16度就关闭供暖设备,这样顾客冬天着装多,既不会觉得冷、也不会过热,在顾客感觉舒适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还节能环保,尝试获得成功,单店每月可减少15万元供暖成本,于是北方区34家店全部采用此方法,一个冬天成本节约非常可观。

  当前很多企业都在强调降低成本,可就是缺少有效手段,沃尔玛从细节着手,精细管理产生了大效益,这是沃尔玛的一贯经营理念,他们向顾客倡导 “save money, live better”(更省钱、更快乐),而他们的管理理念也遵循了这句话,可以翻译为零售企业节省成本、发展更好。(编辑:坚定)

    相关链接:

   中国企业面临转型升级 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

   世界工厂矛盾显露 中国企业面临六大挑战

   创新、管理与人力绩效 三方面重塑中国企业

   王文京:中国企业进入全面转型升级时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