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考研历史 宋_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2025-09-26 04:20:11 责编:小OO
文档
二、名词解释

    1.陈桥兵变: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原曾结为义社兄弟,在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赵匡胤制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的谣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仍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解析】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唐宋之间有两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一是安吏之乱,一是陈桥兵变。前者的特点,使社会由治到乱,陈桥兵变则是由乱到治的大转折,赵匡胤、赵普等人,制定了以长治久安为目的的治国方针,使北宋很快完成了统一大业,而且使经济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2.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解析】  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大历史的角度,还是大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3.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祜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为科举考试的根据,修改熙宁、元丰时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此外,还将神宗时所取米脂等四寨还给西夏。

【解析】元祜更化的实质是北宋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一次斗争,只有了解当时时代背景才能很好掌握其实质。

    4.四时捺钵:辽实行的一种制度。捺钵,契丹语,意为行营,辽虽建立了汉族模式的王朝,但其皇帝始终保持着先人的游牧生活传统,居处无常、四处转徒。四时捺钵又分为“春水”“秋山”“坐冬”“坐夏”。大部分贵族和皆随同皇帝而行,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称“行朝”,禁卫森严。皇帝通过捺钵进行军事训练,并笼络归属民族酋长。冬季撩钵还要举行北、南臣僚会议,商讨国家大政,决定重要人事任命。可见捺钵在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辽虽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建立了国家,但是由于本民族的游牧传统,实行的这种制度,可以说这是由于他们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同时要看到这种制度弊端——它使得辽没有固定的政治中心,到了后期显得更加明显。

    5.南、北面官制:辽朝为了对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多民族实行有效的统治,经过长期的探索确立的官制。这种新是在辽世宗继位后形成的,行政机构分别隶属于南北二枢密院,称

?92?

治真正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将契丹部族纳入封建政治当中。

    6.二府;宋代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号称“二府”。宋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的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为了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把军事行政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权”,号称“二府”。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

    【解析】二府是宋朝在唐朝政事堂的基础上所作的改进,使得政权和军事权分离,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

    7.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初年,即公元10世纪末叶,发行于成都;随即发展成为两宋川蜀地区通用的法定货币。交子是铁钱不便于流通与交换的产物。为了解决金属货币不足和流通不足的问题,宋真宗初年益州16户富商联合印造了一种铁钱代用券,叫做“变子”,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宋廷收夺私人发行纸币之权,在益州设立交子务,由负责印制和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以四川铁钱为钞本,流通范围仍在四川。宋神宗时,交子流通扩大到陕西、河东等路。这种交子,是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宋徽宗时,实行币制改革,交子改称钱引,流通范围更广。钱引用黑、青、红三色套印,是我国多色印刷术的鼻祖,在世界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声誉。

    【解析】本题是对于宋代货币的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货币制度的进步,为了满足商业的需要,宋代出现了交子,后来实行货币改革,交子改为“钱引”。南宋高宗时,杭州富商联合发行一种“便钱会子”,后来收归,又有“东南会子”,这些纸币的流通都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8.宋学:面对儒学的内外危机,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致力于复兴儒学,宋朝时,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亦名“宋学”。宋学早期的代表人物孙复等聚徒讲学,不重章旬训诂,而是探讨经书义理,力求把握儒家的实质。神宗前后,宋学进入昌盛阶段,出现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王学,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等分支。各家各派具体论学虽有差异,但是都侧重抽象思维,探讨宇宙社会生成之源,力图建立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理论体系。宋学发展到南宋,正式衍生出了理学,关键人物是朱熹,同时还存在其他一些宋学学派,有陆丸渊为代表的一心学和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到了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解析】宋学是我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心学学者以及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理学学者在宋初诸儒复兴儒学活动的基础上,鲒合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同思考,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终于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9.《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书成,历时十九年。《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破、范祖禹三人。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通鉴》于叙事

?93?

外,还选录前人史论,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史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它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一直受到此后史学家的推崇,成为后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注释《通鉴》的有南宋史炤《通鉴释文》和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以胡三省《通鉴音注》最为详备。

    【解析】《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要点全面。

    10.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因发生在鹅湖书院,故得名。南宋淳熙二年,吕祖谦因鉴于朱熹、陆丸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在这里,发生了朱、陆两派学说的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为之约”;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这就是朱、陆两派的分歧点。这次争论,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争论的实质,都是为了互争正宗教主地位。但是,这次“鹅湖之会”并没有解决他们两派学说之间的分歧,故以后还有更加激烈的关于世界观问题的争论。

    【解析】“鹅湖之会”的结果是朱、陆的学说分歧愈来愈大,甚至形成门户之见。然而在客观上却促进了理学和书院的发展。理学门徒为纪念“鹅湖之会”,遂立鹅湖书院。鹅湖之会是我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的一件大事。

    ll.宣政院: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军事民政的机构。至元初年设立,原名总制院。至元25年(1288)改名宣政院。宣政院设院使二人,其中一人以吐蕃上层喇嘛国师充任。其下设官分职,僧俗并用。吐蕃喇嘛教主八思巴被任命为国师,兼宣政院的第一任长官。遇地方有事,则临时在当地设立分院处理。凡重大军事,由宣政院会同枢密院议处。元代崇信喇嘛教,所以宣政院权力很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元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行政机构,同时要注意这也是考查古代民族关系的一种形式。

    12.海上之盟:中国宋、金联合攻打辽的盟约。因为双方使节都由海上往返谈判,故名。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遂后屡败辽兵。宋徽宗等认为辽有必亡之势,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重和元年,徽宗派马政自山东登州渡海与金谈判攻辽。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宣和二年,北宋派马植赴垒约盟,双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打辽朝,金军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宋军攻取辽的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宋。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结果宋攻辽失败,连要求金军攻辽南京,金军取胜。双方几经交涉,宋允30万匹绢、20万两银给金,并纳燕京租税look万贯,金才答应变还燕云六州度燕京。金军将燕京城内财物和人口掳掠一空而去,宋接收的只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改燕京为燕山府。

    13.开禧北伐:13世纪初,金朝北面蒙古人兴起并开始向南进逼,南宋权相韩诧胄想主动出兵,收复北方失地,建“盖世奇功”。他起用主战的辛弃疾等人,返封岳飞为鄂王,追论秦桧误国的罪。开禧二年(1206)北伐,史称“开禧北伐”。开始有所获,但很快惨败。金人南下进逼,主和派史弥远杀韩佗胄,函其道送金人求和。于嘉定元年(1208)签署“嘉定和议”。

    【解析】开禧北伐是南宋朝廷试图收复北方失地的一次努力,但是最终失败,如果结合当时背景来考查,可以看到其失败的必然性。

    14.四等人制;中国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元代,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保持自己的地位和维护对人口远远超过本族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进一步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为国族。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指最后为元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元延规定四等人的地位、待遇是不平等的,表现在:①任用

?94?

官吏方面;②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③时汉人、南人进行严密的军事防制。元代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旨在利用民族分化手段以维护其本身的统治。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解析】这种划分方法在忽必烈后期事实上已经形成,到成宗以下更进一步贯彻于各种具体规定,从而成为法定制度。四等人制总的精神,首先是区分蒙古、色目人和汉族人两大集团,保证蒙古贵族的地位,还有就是有意在汉族人民中制造,便于蒙古控制。

    15.马可?波罗:意大利旅行家。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约于至元十二年随父到中国。由于他聪明谨慎,擅长辞令,颇得忽必烈的赏识,共在元朝留居17年,忽必烈曾派他巡视江南、西南很多地方。至元二十八年获准回国,由泉州乘船启程,途径伊利汗国,于四年后回到威尼斯。以后根据马可?波罗的记忆和口述,由鲁思梯切诺笔录,写成《马可?波罗行记》一书。此书轰动一时,在中世纪欧洲人面前展示了一个崭新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影响了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的航海家、探险家。它现存的不同抄本即达140多种,各种文字的译本也有120种以上。

    【解析】忽必烈在位时期的马可?波罗来华是中外关系史上的大事,使得他也成为了东西方非常著名的旅行家,考生在回答本题的时候,要抓住几个要素,对于他的准确的介绍,在华的主要的经历,以及《马可?波罗行记》的写录及其影响意义。

    16.西辽:辽朝灭亡后在西域建立的残余政权。1125年,金兵俘获天祚帝,辽朝灭亡。皇族耶律大石率一部分北走,企图依靠这一带的契丹游牧民族重建大辽,于西北部落征兵数万,重建统治机构。继续西进,至西域称帝,仍沿袭大辽国统,史称西辽。西辽和南宋、金并存于中国历史上,其时间长达94年,直到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国所灭。西辽是辽政权的重建和西迁,它的制度直接承袭辽朝。但随着形式的发展,设管治理上作了某些调整,西辽境内各属国、属部统治者仍然继续维持各自的统治,西辽朝廷只是派出少量代表分驻各地,监督当地原来的统治者,使他们臣服和纳贡。

    17.耶律楚材: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燕京被蒙兵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后在窝阔台汗时期长参与议论军国大事,为窝阔台定君臣礼仪,立课税制度,使蒙古国粗有仪制和法制、国用充足。废屠城旧制,保全攻占诸地人民。设编修所、经籍所、印儒家经典,开科取士,渐兴文教,召用儒者。窝阔台卒后,乃马真皇后当政,朝政多乱,力争不得,悲愤以终。卒赠广宁王,谥文正。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他是我国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人,编有《西征庚午元历》,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历》。

    【解析】耶律楚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许多措施使得蒙古国在汉化方面作出了试探性的迈进,在草原奉拉的大背景下,这些受到了蒙古贵族、西域官僚和商人的抵制和破坏,不过他的改革是历史大势所趋,为忽必烈奠定了基础。

    18.《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因写于润州梦溪园而得名,于11世纪末成书。内容涉度自然科学、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成就,详细记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书中还记述作者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现和创见,如他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等。《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的见解和见闻的笔录,总结了沈括多年来对科学技术、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学地记录了许多当时中国劳动人民在工业、工程上的杰出发明,保存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解析】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史料笔记中,宋代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可以说是个少有的异数:它是为数不多的得到国际汉学家高度评价的笔记作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之为“中国

?95?

科学史上的坐标”,由此可见沈括及其《梦溪笔谈》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9.靖康之变: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不成。金军攻城,宋守军多次击退金军。但宋钦宗仍继续与金议和,答应了金赔款和割地的要求。金撤军北归。同年八月,全军再次南侵。闰十一月初,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从十二月起,全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次年四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金兵退走前,立宋朝投降派头目张邦昌做傀儡皇帝,国号楚。北宋灭亡。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解析】靖康之变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与后金海上之盟的恶果,另外,当时北宋朝廷在和、战问题上意见不一。南宋建立,偏安江南,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名词解释,者生既要注意到对于客观史实的陈述,还要看到它的原因、后果及影响。

    20.行省:官署名。行中书(尚书)省简称。金以地方有征伐之役,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建国后,始置中书省。中统、至元间,于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因事设官,所以中书官领其事,用行某省事系衔。后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秩正一品,掌统管内军政要务。先后设立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十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丞相或设或不设,无丞相则以平章统理。十行省之外,因军政所需,又增设若干临时性行省。明初沿置,秩从一品,各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下设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及都事、检校、照磨、管勾、理问、知事等。洪武九年罢,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简称省。清初增至十八行省,后又增至二十二行省。现今省制大致渊源于此。

    【解析】对于元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的考查,行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出题的热点,不能排除有出简答题或者史料分析题的可能。另外考生要注意“行省”与“行省制度”的区别:行省制度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21.《文献通考》:宋元之际马端临编撰,是一部从远古到南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通史巨著。《通考》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国用、选举、学校、职官等24考,各门再分子目,使制度史的体例更加完备。该书取材极为广泛,引文摘取原文,叙述条例分明,对历代制度演变的评论具有颇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宋朝的制度的渊源变化,记载更为详细,是研究宋朝历史不可缺少的史料。

    【解析】《文献通考》是宋元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大纲中也要求对于史学史和历史文献的考查,考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