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运行规范
2025-09-24 21:04:22 责编:小OO
文档
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运行规范

一  设备运行要求和操作程序

第一条运行中的电抗器室温度不应超过35℃,不低于-25℃。当室温超过35℃时,干式三相重叠安装的电抗器线圈表面温度不应超过85℃,单独安装不应超过75℃。

第二条电容器组电缆在运行中需加强监视,一般可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温度,在检修时,应检查各接触面的表面情况。停电超过一个星期不满一个月的电缆,在重新投入运行前,应用摇表测量绝缘电阻。

第三条电力电容器允许在额定电压±5%波动范围内长期近行。电力电容器过电压倍数及运行持续时间如下规定执行,尽量避免在高于额定电压下运行。

过电压倍数Bug/Un持续时间说明
1.05连续
1.10每24h中8h 
1.15每24h中30min系统电压调整与波动
1.205min轻荷载时电压升高
1.301min 
电力电容器允许在不超过额定电流的30%状况下长期运行。三相不平衡电流不应超过±5%。

第四条电力电容器运行室温度最高不允许超过40℃,外壳温度不允许超过50℃。

第五条电力电容器组必须有可靠的放电装置,并且正常投入运行。高压电容器断电后在5s内应将剩余电压降到50伏以下。

第六条电力电容器组安装投运前,除各项试验合格并按一般巡视项目检查外,还应检查放电回路,保护回路、通风装置应完好。构架式电容器装置每只电容器应编号,在上部三分之一处贴45℃~50℃试温蜡片。在额定电压下合闸冲击三次,每次合闸间隔时间5分钟,应将电容器残留电压放完时方可进行下次合闸。

第七条装设自动投切装置的电容器组,应有防止保护跳闸时误投入电容器装置的闭锁回路,并应设置操作解除控制开关。

第电容器熔断器熔丝的额定电流不小于电容器额定电流的1.43倍选择。

第九条投切电容器组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分组电容器投切时,不得发生谐振(尽量在轻载荷时切出);对采用混装电抗器的电容器组应先投电抗值大的,后投电抗值小的,切时与之相反;

2.投切一组电容器引起母线电压变动不宜超过2.5%。

第十条在出现保护跳闸或因环境温度长时间超过允许温度,及电容器大量渗油时禁止合闸;电容器温度低于下限温度时,避免投入操作。

第十一条电力电容器停用时:应先拉开断路器 ,再拉开电容器侧隔离刀闸,后拉开母线侧隔离刀闸。投入时的操作顺序与此相反。

第十二条电力电容器组的断路器第一次合闸不成功,必须待5分钟后再进行第二次合闸,事故处理亦不得例外。

第十三条全站停电及母线系统停电操作时,应先拉开电力电容器组断路器,再拉开各馈出线断路器。全站恢复供电时,应先合各馈出线断路器,再合电力电容器组断路器,禁止空母线带电容器组运行。

二 电容器巡视检查

第十四条正常巡视周期为每小时巡检一次;每周夜间熄灯巡视一次。

第十五条特殊巡视周期

(一)环境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应采取降温措施,并应每半小时巡视一次;

(二)设备投入运行后的72h内,每半小时巡视一次。

(三)电容器断路器故障跳闸应立即对电容器的断路器、保护装置、电容器、电抗器、放电线圈、电缆等设备全面检查;

(四)系统接地,谐振异常运行时,应增加巡视次数;

(五)重要节假日或按上级指示增加巡视次数;

(六)每月结合运行分析进行一次鉴定性的巡视。

第十六条正常巡视项目及标准

序号巡视内容及标准备 注
1检查瓷绝缘有无破损裂纹、放电痕迹,表面是否清洁。
2母线及引线是否过紧过松,设备连接处有无松动、过热。
3设备外表涂漆是否变色,变形,外壳无鼓肚、膨胀变形,接缝无开裂、渗漏油现象,内部无异声。外壳温度不超过50℃。

4电容器编号正确,各接头无发热现象。
5熔断器、放电回路完好,接地装置、放电回路是否完好,接地引线有无严重锈蚀、断股。熔断器、放电回路及指示灯是否完好。
6电容器室干净整洁,照明通风良好,室温不超过40℃或低于-25℃。门窗关闭严密。

7电抗器附近无磁性杂物存在;油漆无脱落、线圈无变形;无放电及焦味;油电抗器应无渗漏油。
8电缆挂牌是否齐全完整,内容正确,字迹清楚。电缆外皮有无损伤,支撑是否牢固电缆和电缆头有无渗油漏胶,发热放电,有无火花放电等现象。
第十七条特殊巡视项目及标准

序号巡视内容及标准备 注
1雨、雾、雪、冰雹天气应检查瓷绝缘有无破损裂纹、放电现象,表面是否清洁;冰雪融化后有无悬挂冰柱,桩头有无发热;建筑物及设备构架有无下沉倾斜、积水、屋顶漏水等现象。大风后应检查设备和导线上有无悬挂物,有无断线;构架和建筑物有无下沉倾斜变形。
2大风后检查母线及引线是否过紧过松,设备连接处有无松动、过热。
3雷电后应检查瓷绝缘有无破损裂纹、放电痕迹
4环境温度超过或高于规定温度时,检查试温蜡片是否齐全或熔化,各接头有无发热现象。
5断路器故障跳闸后应检查电容器有无烧伤、变形、移位等,导线有无短路;电容器温度、音响、外壳有无异常。熔断器、放电回路、电抗器、电缆、避雷器等是否完好。
6系统异常(如振荡、接地、低周或铁磁谐振)运行消除后,应检查电容器有无放电,温度、音响、外壳有无异常;
三  事故和故障处理预案

第十电力电容器的常见故障:

(一)外壳鼓肚变形 

(二)严重渗漏油

(三)温度过高,内部有异常音响

(四)爆炸、着火 

(五)单台熔丝熔断

(六)套管闪络或严重放电 

(七)触点严重过热或熔化

第十九条电容器故障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故障现象产生原因处理方法
外壳鼓肚变形1.介质内产生局部放电,使介质分解而析出气体。

2.部分元件击穿或极对外壳击穿,使介质析出气体。

立即将其退出运行
渗漏油1.搬运时提拿瓷套,使法兰焊接出裂缝。

2.接线时拧螺丝过紧,瓷套焊接出损伤。

3.产品制造缺陷。

4.温度急剧变化。

漆层脱落,外壳锈蚀1.用铅锡料补焊,但勿使过热,以免瓷套管上银层脱落。

2.改进接线方法,消除接线应力,接线时勿搬摇瓷套,勿用猛力拧螺丝帽。

3.防爆晒,加强通风。

4.及时除锈、补漆。

温度过高1.环境温度过高,电容器布置过密。

2.高次谐波电流影响。

3.频繁切合电容器,反复受过电压和作用。

介质老化,tgδ不断增大

1. 改善通风条件,增大电容器间隙。

2.加装串联电抗器。

3.采取措施,操作过电压及涌流。

4.停止使用及时更换。

爆炸着火内部发生极间或机壳间击穿而又无适当保护时,与之并联的电容器组对它放电,因能量大爆点着火1.立即断开电源

2.甩沙子或干式灭火器灭火。

单台熔丝熔断1.过电流。

2.电容器内部短路。

3.外壳绝缘故障。

1.严格控制运行电压。

2.测量绝缘,对于双极对地绝缘电阻不合格或交流耐压不合格的应及时更换。投入后继续熔断,则应退出该电容器;

3.查清原因,更换保险。若内部短路则应将其退出运行。

4.因保险熔断。引起相对电流不平衡接近2.5%时,应更换故障电容器或拆除其它相电容器进行调整。

第二十条检查处理电容器故障时的注意事项:

(一)电容器组断路器跳闸后,不允许强送电。过流保护动作跳闸应查明原因,否则不允许再投入运行;

(二)在检查处理电容器故障前,应先拉开断路器及隔离刀闸,然后验电装设接地线;

(三)由于故障电容器可能发生引线接触不良,内部断线或熔丝熔断,因此有一部分电荷有可能未放出来,所以在接触故障电容器前,应戴绝缘手套,用短路线将故障电容器的两极短接,方可动手拆卸。对双星形接线电容器组的中性线及多个电容器的串接线,还应单独放电。

第二十一条遇有下列情况时,应退出电容器:

(一)电容器发生爆炸;

(二)接头严重发热或电容器外壳试温蜡片熔化;

(三)电容器套管发生破裂并有闪络放电;

(四)电容器严重喷油或起火;

(五)电容器外壳明显膨胀,有油质流出或三相电流不平衡超过5%以上,以及电容器或电抗器内部有异常声响;

(六)当电容器外壳温度超过55℃,或室温超过40℃时,采取降温措施无效时;

(七)密集型并联电容器压力释放阀动作时。

第二十二条变电站全站停电或接有电容器的母线失压时,应先拉开该母线上的电容器断路器,再拉开线路断路器;来电后根据母线电压及系统无功补偿情况最后投入电容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