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PhotoshopCS3实训教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为适应和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开设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PhotoshopCS3的功能、使用方法及其应用,使学生能够轻松的进行平面图形图像设计和处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平面图形图像处理与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使其养成自主学习、轻松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成为信息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PhotoshopCS3平面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对图形设计与编辑和图像处理等多方面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灵活利用本门学科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生活中的需求灵活运用PhotoshopCS3平面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总结并体验该软件中的常用工具、路径、图层、通道与蒙版、图像色调及色彩的调整、滤镜及其应用等各种综合的处理技巧,逐步巩固,养成自主探究、思考的学习方法。
3. 通过丰富的实例制作和视频教学,使学习更加轻松有趣、激发创作的灵感,从而迅速提高学生对影像制作、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多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4.使学生在学与做、理论与实践达到有机的统一,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自我创新的能力和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理论基础模块、实训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理论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40~55学时。
2. 实训模块是为理论基础模块而搭配的实例进行练习和巩固,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55~65学时。
本学科是将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实例两者相结合进行教学,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而又轻松的完成平面图形图像相关的操作及应用。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
章名 | 重点掌握内容 | 教学课时 |
第1章 初识Photoshop cs3 | 1.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 2.图像文件基本操作 | 2课时 |
第2章Photoshop cs3基本操作 | 1.调整图像窗口的显示 2.使用辅助工具 3.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 | 4课时 |
第3章图像选区的创建和编辑 | 1.利用选区工具制作选区 2.利用菜单命令制作选区 3.选区调整与编辑 4.填充选区 | 16课时 |
第4章 图像编辑 | 1.移动、复制与删除图像 2.调整图像大小与分辨率 3.自由变换图像 4.撤销、重做与恢复操作 | 10课时 |
第5章图像的绘制与修饰 | 1.用画笔工具组与自定义画笔绘画 2.用历史画笔记录工具组恢复图像 3.用图章工具组复制图像 4.用修复画笔工具组修复图像 5.用橡皮擦工具组擦除图像 6.用图像修饰工具修饰图像 | 24课时 |
第6章图层的基本应用 | 1.了解图层含义 2.图层的类型及创建 3.图层的基本操作 | 4课时 |
第7章 图层的高级应用 | 1.添加图层样式 2.编辑图层样式 3.图层蒙版的建立与使用 4.图层组与剪辑的应用 | 20课时 |
第8章 图像色调与色彩调整 | 1.图像色调调整 2.图像色彩调整 3.特殊图像颜色的调整 | 14课时 |
第9章 形状与路径 | 1.形状的绘制与编辑 2.路径的创建与编辑 | 18课时 |
第10章 文字的输入与编辑 | 1.输入文字 2.字符和段落调板功能 3.文字个性化处理 4.文字的转换操作 | 8课时 |
第11章 通道的应用 | 1.通道概述 2.通道基本操作 | 16课时 |
第12章 神奇滤镜 | 1.滤镜概览 2.制作特效字 3.制作绘画效果 4.制作仿自然效果 5.修复图像 | 8课时 |
第13章 自动化处理与输出打印 | 1.自动化处理图像 2.输出打印图像 | 6课时 |
1. 教学建议
(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以上表为参考)
(2)教学方法建议
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职业模块的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3)基本教学设施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具备上网条件。
2. 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应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基础模块和实训模块。
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选取与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内容的选取还应注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具有前瞻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环境的变化,逐步开发并完善教学辅助、实训操作、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3.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收集与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与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数字化教学资源可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如情境创设、协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教学活动。教师应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
六、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要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计算机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教师在进行考核与评价时,应跟踪记录学生运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案例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及全面性。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