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5-09-24 20:44:30 责编:小OO
文档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 唐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赤壁歌送别

李 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扫”“空”极写周瑜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①怀古之情。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②送别之意。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与俗世隔绝。

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解析:选B B项,“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但没有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体现归隐态度坚决的是“流水如有意”。

(2)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6分)

答:                                                                     

参: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②这幅图以具有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志节坚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两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解析:选B 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参: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两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②用典。“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如回答“化用前人诗句”并分析亦可)

从被贬永州开始,熬过了十年的困顿生活才得以重返京都长安,可谁又料到会再次被贬到更为遥远的岭南之地。

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所到之处,风光烟景依然如故,而马援庙前的石人早已被草木所遮掩,只遗下废墟一片。

只因慵懒粗疏不愿同流合污,而招来小人的非难、排挤和打击,看来今后不要再指望用文章去博得什么好名声了。

今天我们不用像当年的李陵、苏武那样去河中“濯长缨”来表示惜别了,因为我们分别时已泪流千行,足可用此泪水来“濯缨”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解析:选B B项,颔联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

答:                                                                      

参: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深情与不舍。②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写景的手法还可以考虑视听结合)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长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叫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你路经的九华山路云雾缭绕,寺宇时隐时现,眼前的清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明确坚定,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代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解析:选C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出来的。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参:①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在战乱之中悲凉的内心;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黄昏时乱云低垂,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田 家 行

王 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解析:选A A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这两句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看似写喜,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本诗的主旨是同情百姓,揭露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并非“喜悦”的感情基调。

(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6分)

答:                                                                       

参: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自己不被抓进衙门就心满意足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的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男人们的话语里充满了喜悦,女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家家户户再也没有怨言,说的话也和往常不一样了。

虽然五月天气炎热,此时的麦风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在村中的屋檐下,妇女们正忙着用缲车缫丝,缲车上发出一阵阵轻细的声音。

家蚕丰收,野蚕做的茧再也没有人来收取,于是这些茧在树上就变成了秋蛾,在树叶间扑扑地飞舞着。

麦子收割以后一筐一筐地堆放在麦场上,绢布织成后一匹一匹地缠在轴上,农民们可以确认今年的收成已足够缴纳官府的赋税了。

不指望还有入口的粮食,也不指望还有绢布剩下来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暂且可以不用前往城中卖掉自己的小黄牛了。

农民家庭的衣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与坏,只要家里人不被捉进县衙门,便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题松汀驿①

张 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而没见到,落脚在湖畔的松汀驿,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的老朋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青翠的山色远接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图画,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

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A A项,“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下文“海明先见日”可以看出应是清晨之景。

(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白浪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的事情,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青翠的山色连接到遥远的天边,松汀驿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东岸。

海水明亮,托起一轮红日;风声远来,江上白浪滚滚。

只容飞鸟通过的狭窄山路能接到高原上去,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通到村落。

哪晓得我那隐居的老朋友,却不在太湖这里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阙 题[注]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 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此诗时就没有标题,后人加“阙题”二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绵绵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子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青溪沿岸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作者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解析:选B B项,“流露出感伤之情”错,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

(2)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后四句写山居情况:“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散落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

通向别墅的山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春光宛若沿着青溪源源而来。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漂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流水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藏着读书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时,清幽的光辉便散落在我的衣裳上。

(二) 宋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定风波 重阳

苏 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 ①翠微: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解析:选B B项,“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错。“江涵”“秋影”是一幅画面,是说秋景倒映在江水里。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

答:                                                                   

样独自伤感流泪。这是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来表达作者的生死观。

参: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头上要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卜算子 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①。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③草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

[注] 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受伤被俘,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②李蔡:李广之堂弟。③芸:通“耘”。④笕竹:剖开竹子。⑤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下阕一、二句与全词其他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B.“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C.“笕竹添新瓦”写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词人将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D.“朝家”指朝廷,结尾两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自己莫属!

解析:选B B项,“芸草去陈根”只是描绘了词人罢官赋闲时在园中根除杂草的田园生活景象,并没有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之意。

(2)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这首词的上阕加以赏析。(6分)

答:                                                                      

参:①运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典故,并将骁勇善战然而未被封侯的李广和才能平庸却被封侯的堂弟李蔡进行对比,突出朝廷的不公。②词人其实是用“李广难封”自况,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抑郁之情。

千古扬名的李将军,能够在败军之际,受伤之时夺得匈奴的战马。李蔡的人品才干都极平常,却被封侯拜相!

我在田里锄草,把老根挖扒,剖开竹筒,刮制成新的竹瓦。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则非我莫属。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①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 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的噩耗,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被贬,墨石也因此而被冷落,“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B.第二句的意思是说,朋友苏轼已去世,但“石尚存”,可以让作者感到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深厚感情。

D.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解析:选B B项,“可以让作者感到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

(2)请结合苏轼的生平,谈谈你对“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的理解。(6分)

答:                                                                   

参:苏轼屡遭贬谪,历经磨难,但乐观豁达,坚守忠贞的品质而不改变。墨石有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也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作者以石喻人,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和悼念之情。

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于世不闻;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

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

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中山酒向杯中满斟;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

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 ①吴见山: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②吴文英: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

B.“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

C.“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度过。“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D.“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

解析:选D A项,通读全词可知,本词的叙述主体并非女子,而是词人自己。首句“山远翠眉长”是描写词人登高所见的寒山空蒙、山气青翠欲滴的图景。B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中,“吴霜”指白发,词句写词人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C项,“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表述有误,“中秋节”应改为“中元节”。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6分)

答:                                                                      

参: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一句,远远望去,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诗歌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节登高的美景。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以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伎。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③以乐景衬哀情(或: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节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雁声”与“斜阳”往往与羁旅漂泊相联系,词人听到雁声,看到斜阳,触发了思乡之情和对自己羁旅漂泊的感慨。

远望寒山,青翠欲滴的山气很是长远。站在高处,感到凄凄凉凉。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样楚楚动人。我将绿玉杯洗得干干净净,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为您(指吴见山)专门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清冷的秋色、凄凉的雁声,勾起我思乡的愁思;这一切都融在那斜阳里吧。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

陈师道②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 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③小市:徐州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

B.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C.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

D.第六句写游子青春年少便能重见故乡,与上句中孤臣白首才被召回形成对比。

解析:选D D项,“青春年少”和“与……形成对比”错误,诗中“青春”指春天,它与“白首”只是形式上的对仗,不是意义上的对比。此句脱胎于杜甫诗句“青春作伴好还乡”,其中表达的感情也同杜诗的欢愉之情相似。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参:①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城门饱览山河风光,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然,轻松愉悦。②对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颈联写元祐党人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诗人为此感到喜悦。③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尾联写明知自己与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自由自在归隐江湖。

重重高阁与楼观相对耸立,山环水绕的徐州自来雄镇一方。

直待到小市张起明亮灯火,我这才萌生了归去的愿望。身穿薄薄衣衫站立在当门,晚风吹来只觉得分外悠长。

远放的孤忠旧臣白了头发,幸喜看到如今新的政令更张,贬在天涯的游子趁着春光,正好返回久别的故乡。

富贵本不是我们享有的事情,但羁身于仕宦之途,既不能建功立业,又不能归隐江湖,自由自在。

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9分)

宿芥塘佛祠①

贺 铸

青青②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③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 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②:大麦。③底许:几许,多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

B.“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

C.“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

D.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最后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题字。

解析:选A A项,“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无中生有,诗人只是点明时节。

(2)尾联中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6分)

答:                                                                      

参:①诗人每天以阅田为务,投宿古寺,暂离行役的劳倦;②寺处幽僻之地,杨花飘落,柏子燃香,自在清净;③见到故人题字,诗人感到慰藉。

大麦青青正要抽芒,入夜东风风势很大。

沿着小路,跨过断桥,寻找古寺,短篱边,高树下,门前横着池塘。

进入庭院,满地堆积着飘落的杨花,殷勤寺主忙着煮茗焚香。

禅院清幽我已忘怀日间劳顿,清晨话别忽见故人题字满长廊。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解析:选C C项,“朦胧凄迷之意境”错,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                                                                      

参: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这些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冒雨,浪迹天涯,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夕阳西斜,我手持酒杯,临秋风感慨相问。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暮色渐起,远望无边的江面,浓重的离愁笼罩,以至于南飞的鸿雁都无处栖身。暮色苍茫,唯有栏杆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栏杆,愁怀难遣似醉仍醒。

我客游他乡千里万里,浪迹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我的一生如寄寓天地一般,但我还想着田园生活。试问谁是当世英豪?无奈,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回首故国山河,无限眷恋,此种心意不能匆匆而生啊。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午 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 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而去,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写出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诗人从这勃勃生机中汲取了力量,感到欣慰。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

解析:选B B项,应是直接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侧面表现了对现实的失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参: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首句“百年春梦去悠悠”既是写实,又喻指自己致力一生的变法惨遭废除,如梦消散,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眼看兴废使人愁”则直抒胸臆,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颔联和颈联描绘了野草有荣有枯,朱门坍塌、画楼崛起,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这是万事万物必须要遵循的规律。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寂之情。

午饭后就枕朦胧睡去,虽然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已有百年之久。往事如烟,悠悠而去,我没有神仙道术可以留在梦境之中。

野草开花凋落是自然的规律,鸣鸠相互喂食也相互唱和。

旧路埋没了就再开辟新路,红色大门歪斜倒塌就要兴建新的画楼。

想要痛快地喝杯酒,可惜没有知心的伴侣;眼下国家的兴废,却是除新布旧,真是愁煞人啊!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