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8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2025-09-24 20:54:43 责编:小OO
文档
山东省临沂市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1至8页,答题卡1至4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3.考生必须用铂笔或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全部涂或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题卷上等题不得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井交回。

试题卷

一、积累运用(28分)

1. 下列词语中国点的字机组读音作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荷花/重荷      较量/不自量力    肖像/惟妙惟肖

  B.逞能/惩戒     黄晕/头晕目眩    滑稽/便稽群籍

  C.分歧/祈祷     烦闷/闷闷不乐    薄暮/日薄西山

  D.伫立/贮蓄     记载/风雪载途    疮痍/踉踉跄跄

2.下列问语中设有错别字的一项赴(2分)

  A.沉缅    脂粉奁    鸦鹊无声    廓然无累

  B.旁骜    打牙祭    引颈受戮    红妆素裹

  C.恻隐    痒酥酥    物竞天择    诚慌诚恐

  D.鞠躬    秫秸秆    有例可援    广袤无垠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临沂市第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上,发令一响,近万名健身爱好者便忘乎所以地向终点——市文化中心广场奔去。

  B.认认真真地读上儿本书,研究几个人物,深究几个案例,吃透这些材料,让它化为自己的血肉,写作上就会左右逢源。

  C.有些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制造噱头,失实报道,不仅误导了,更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D.《经典咏流传》将诗词和音乐相融合,古典高雅的的韵味和现代优美的旋律相得益彰,让传统文化在古今观照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开展打击和防范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系列宜传活动,致力于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B.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大数据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教育部已陆续批准35所高校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C.5月15日,2017年度临近见义勇为英雄颁奖典礼举行,王中明第16位同志被授于“临沂市见义勇为英雄”。 

  D.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缘于他痴迷于古典诗词,13年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结果。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说起中国古代神话,你能想到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世大神盘古?还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

  B.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没有压力和目标的生活,不可能精彩。

  C. 近来,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引发现众热议。谈起原著,严敏苓称《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本书。”

  D.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赛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有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首,这些诗歌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C.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集《春水》,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等。

  D. 《海燕》的作者是作家高尔基,他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7. 阅读《格驼样子》选段,根据要求填空。(4分)

  (1)“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过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2)人间的真话本来不多,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片话;连祥子也明白了她的意思。在他的眼里,她是个最美的女子,美在骨头里,就是她全身都长满了疮,把皮肉都烂掉,在他心里她依然很美。她美,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假若祥子想再娶,她是个理想的人。他并不想马上就续娶,他顾不得想任何的事。可是她既然愿意,而且是因为生活的压迫不能不马上提出来,他似乎没有法子拒绝。

  上述语段(1)中的“ 她 ”是   (人名),小说刻画了她的             性格特点(至少答出2点)。语段(2)中的“她”是___ (人名), 小说中地最终的结局是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李白《渡荆门送别》)

 (2)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3)                     ,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体现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                 ,                       。

9.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你所在的学校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让读书成一种生活方式”。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6分)

  (1)班级举行“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一部经典,可你的家长借口工作忙迟迟未读。一天, 看到他(她)正在刷微信,请你写几句话劝说。(60字左右)(3分)

  (2)活动结束后,有同学写下两句读书感悟。请你以此为例,仿写一个句子,表达你的读书体会。(3分)

读书就是到智者家中串门儿,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读书就是进行生命的化妆,可以充实自我,改变气质;

                                               。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题。(4分)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样]①缲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②牛衣:关农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农衣的人。

10.有人评价《浣溪沙》“全景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请结合诗句具体欣赏。(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日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躁关其老少耶?

  (节达自  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择】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縫。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样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问语。(3分)

  (1)心乐之    乐:

(2)不可久居  居:

(3)不里许      许: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其长尺许者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①乃记之而去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①或投饼于左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D.①以其境过清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分)

   

(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2分)

1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2分)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  B. ②③④  C.③⑤⑥  D. ①④⑤

1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8分)

                                      正义的边界

                                        鲍鹏山

    ①孔子不提倡以德抱怨,是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道德;但是他也反对以怨抱怨,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堕落得与对方一样。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直抱怨——以公正来对待无良之人。

    ②可见,孔子既反对我们对坏人无原则地好,也反对我们对坏人无约束地报复。

    ③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④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就如同抱薪救火;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惩罚不道德,又如同以暴制暴。

    ⑤举一个例子,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抢劫者斗智斗勇。最终,那个19岁的的抢劫者精神崩溃,瘫倒在地,而李建华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让他得到及时就治。

    ⑥这是很感人的事件,李建华老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在媒体报道这件事后,却出现了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对于选样的歹徒,根本不需要同情和帮助。

    ⑦一个网友在网上的留言是:“假如我碰到选样的歹徒,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极其残暴的心态,使我毛骨悚然。从不在网上留言的我,忍不住留了一句话:“你更像歹徒啊!”

    ⑧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坚决推行“堕三都”【注】,他的学生子路被鲁国执政季桓子任命为家臣,负责具体执行。可以说,堕三都的成败,关于孔十在鲁国的政治生命。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伯寮,竟然对季氏说子路的坏语,导致子路丢失了职务,对堕三都的失败,以及孔子最终离鲁出走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⑨这样一个学生,后人把他称之为“圣门蟊螣”,意思是孔子门下的害虫。当时,鲁国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大夫对孔子说:“你的这个学生实在太不像话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有力量杀了他,让他暴尸大街。”

     孔子说:“如果我的道能够行得通,那是命;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也是命。公伯寮能把我的命怎么样呢?”(《论语.宪问》)孔子断然拒绝子服景伯的杀人建议。

    公伯寮不好。但是,假如我们用杀掉他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就更不好了。用极端的手段来清除异己,还有比这更坏的行为和更坏的人吗?

    为什么孔子不赞成人们用极端的方式来履行道德?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定隐含对某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

    正义是有边界的。

                                     (选自《读者》2018年09期)

  【注】堕三都:指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毀坏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事件。墮(hui)同“隳”,毁坏。

16.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3分)

17.文章第⑦段,作者认为网友“更像歹徒”,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3分)

18.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对不仁的人,恨得太过分,就是祸乱。因为天下的祸乱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 

  B.李建华老师在特殊的时刻拨打电话救歹徒,虽然表现了人性的高贵和美好,但是也纵容了坏人。

  C.孔子学生公伯寮对季氏进谗言的行径遭到当时人们及后人的唾弃,以至有人意欲杀之而后快。

  D.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他认为“道”能否行得通,取决于“命”,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期(15分)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开;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远看有近却无的草坪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看近看一样样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也就眼一闭再睁开的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叫的老车毕竟抵达“清明”这重要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播《我与地坛》,不能不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和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也没用.....一晃,过去快四十年。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和同学一起来过。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打开,客人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要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差得有点远。

  ⑦再后来,有了令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他说,在出入地坛十五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末净旦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条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么急——令人领悟;特別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与艺术形式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在史铁生出人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限铺展开来。

  ⑨十五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么?眼下不少采风式的“深人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生似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仲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经》的作者走了六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有如古筝铮静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

袅袅。难得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文章   

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

    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晒得有点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04月27日,有删改)

19.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20.文章题目是“春天忆故人”,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21.阅读文章⑨自然 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从修辞角度赏析)(2分)

   (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2分)

22.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3分)

三、写作表达(50分)

    (1)“生活中,寻常小事也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请以这句话为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非洲尼日尔草原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河沟,非洲鲫鱼便生活在这里。天气干旱,

有的河沟一夜之间水量就会减半,鲫鱼必须侧卧着一点一点向前努力游动,游向大一些的湖泊以求生存,这个过程艰辛而漫长。大概每年10月至11月之间,大草原上会有一次降雨,河沟水量大增,大部分鲫鱼停止向前游动,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丰富食物。不久,它们因河沟干涸被晒成鱼干。另外一些鲫鱼则抓住了水量充足的机会,快速向前游动,最终流入大湖实现了自保。

   请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山东省临沂市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 

一、积累运用(28分)

1.(2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hé/hè;liàng/liàng;xiào /xiào。B,chén/chén;yùn/yūn;jījī。C,qí;mèn;bó。D,zhù/zhù;zǎi/zài;chuāng/qiàng。

2. (2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A沉湎,鸦雀无声。B旁骛。C物竞天择。

3. (2分)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贬义词。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4. (2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语序错误。“打击”与“防范”对调即可。C成分残缺。句末加“的计划”等。D句式杂糅。去掉“的结果”即可。

5. (2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选择问中间不能加问号。B第一个“压力”后的逗号改为分号。C句号应移至引号外。

6. (2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应该是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各类诗歌305首。 C诗集《春水》在作者是冰心。D《海燕》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7.(4分) 

【答案】    (1). 虎妞    (2). 好逸恶劳、粗俗泼    (3). 小福子    (4). 自己上吊自杀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骆驼祥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8. (6分)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江山代有才人出

(3)教然后知困

(4)入则无法家拂士(注意“拂”的书写)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注意“畔”的书写)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9.(6分) 

【答案】(1)示例:爸爸,你能有时间刷微信,却借口工作忙没时间和我一起读一本经典的书籍,这样好吗?况且,刷微信既浪费时间,又有害身体,而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良好情趣,何乐而不为呢?(2)示例:读书就是假日外出的旅游,可以欣赏风景,陶治性情。

【解析】试题分析:(1)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不能偏离“经典阅读有益身心”这一劝说主题。(2)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读书就是进行生命的化妆,可以充实自我,改变气质”。句式结构为“读书就是……可以……”的比喻句。内容要与前两句相谐,谈的是读书的意义。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题。(4分)

10. (4分)

【答案】示例:上阕,作者长途跋涉,日高人困,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乡村中了。 这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廖廖几句,由声入耳,有声有色,有景有人,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词篇的“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的特点。首先要读懂词句,从字里行间分析词篇的语言特点。诗歌的大意: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所以说“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士气息浓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

【答案】11. 乐:以……为乐    居:停留    许:大约    12. D    

13. (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14. B    

15. 【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乙】文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解析】

1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乐”:以……为乐。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2. 试题分析:D项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因为”之意。A前者代词;后者副词“难道”。B前者代词;后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C前者介词,引出处所,可译为“到”;后者介词“比”。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斗”“蛇”“明灭”“然”“跳达”等字词的翻译。“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判断句的翻译。

14. 试题分析:文言文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一定要看准题干的“间接描写水清澈”一句。“水尤清冽”“下深丈许,了若径寸”“喷吐冰雪”都是直接写水,所以答案为B项。

15. 试题分析:比较阅读。要答好此题,首先要好好阅读两篇文言文,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注意分析具体语句,特别是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甲文可从抒发了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角度作答。乙文可从表现作者欢愉心情的角度作答。答此题,如果能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答就更好了。 

(一)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二)译文:无。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8分)

【答案】16.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正义是有边界的。作者先由孔子的观点“以直报怨”引出生活中人们常有的一个错误观念: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然后用一个现代的例子,一个古代的例子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正义是有边界的”中心论点。    

17. 因为网友的思想是以暴制暴,甚至过犹不及。这和作者文中所倡导的用正义来对待“坏人”,或者说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坏人,其实自己的破坏性更大的观点相一致,这样的行为或思想是作者反对和批判的。    18. C

【解析】

16. 试题分析:一问,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可提取文末一句“正义是有边作为答案。二问,考查论述的过程。没有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作者先提出用不道德的手段去推行道德的错误观念,然后用实例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点睛: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17.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从第7段来看,“更像歹徒”是因为这种报复是一种“极其残暴的心态”,具体指的是“我要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吃了他的肉,砸了他的骨,吸了他的髓”这种行为,而这正和作者的“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的观点相违背。所以作者认为网友的这种做法“更像歹徒”。

18. 试题分析:C项表述符合文意。A原句是“我们可以理解为:天下的很多祸乱,是由绝对道德主义者惹出来的”。注意“很多”一词。B“但是也纵容了坏人”错。这游离了文章反对以暴制暴的观点。D“这完全是宿命论思想的体现”错。孔子拒绝子服景伯杀公伯寮是因为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期(15分)

【答案】19. 写了四件事:①未曾谋面的约稿;②地坛家里聊写作;③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④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20. 因为《我与地坛》是引起作者回忆的原因,更是史铁生留世,能体现自己人生思考的佳作;也是作者感触较深,认为能给那些“擦蹭生活”的作者以启迪的“好文章”。或者说是体现史铁生创作价值的“核心”所在,所以作者要花笔墨重点写。    

21. (1)示例:本句使用比喻修辞,把文字比做手串,形象地写出了史铁生文章历久弥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2) 示例:这里明显反应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一方面赞扬史铁生创作了这样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给人启迪和智慧,就像他的人在永远活着一样;另一方面,也批评社会上有些人,急功近利,人还在,文章早就死了。    

22. 最后一段有照应题目,完整文章结构,升华作者感情的作用。题目是忆故人,作者中间却插入了很多的议论,这样有收束议论,回到追忆故人的思绪上来,同时,结合全文行文,虽简短数字,可见作者对故人感情之深,过往的画面如在眼前。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出情节内容。如4段写未曾谋面的约稿;5段写地坛家里聊写作;6段写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7—9段写了解《我与地坛》的写作。    

20. 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题干要求答出用大量笔墨写《我与地坛》与标题的关系。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从全文考虑,《我与地坛》是作者回忆的引子,更是表现史铁生人生思考的佳作,给了作者启迪。所以作者要重点写。与文章题目“春天忆故人”不仅不矛盾,反而突出了标题的内容,并诠释了主题。    

21. 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和体会语句含意的角度分析作答。(1)“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玉了”明显运用了典型的比喻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史铁生文章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2)“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这是充满哲理的一句话,也是作者的创作观念的反映。“文章在,人就在”这是说像史铁生写的好文章会流传千古。反之,不好的文章会很快没有了阅读的价值。

22. 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与作者的感情答出来。

三、写作表达(50分)

23.(50分) 

【答案】要居安思危

现在人们的生活比过去好了,一些人也确实富裕起来了,尤其是有资产收入的一些人,可以说是衣食住行无所担忧了。于是他们便坐享其成,无所事事,就像漫画中的左起第一只猫,吃得大腹便便,玩得昏天黑地。他们真的不问有没有老鼠,更不想去捉老鼠了。 

“有鱼吃还捉老鼠?”这是当代社会中另一部分人的心理。在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中,有一些人确实是有一种小富即安的想法。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想守成,不想事业了。可是他们对另一些不满足现状,努力寻找机会抓住机会去谋求发展的人却又指指点点,总以为人家不安分。这就像漫画中左起第二只、第三只猫,它们不吃鱼,也看不惯别的猫去捉老鼠。 

而我更赏识的是左起第四只猫,它虽然有鱼吃,可也不放过从它身边经过的老鼠。 

坐享其成无所事事,违背自然和人的生存法则,终将自毙;小富即安安于现状也将毁于一旦;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是人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家庭是如此,一个集团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一个人买彩票中了500万,一夜之间成了富有者。一夜之间成为富有者的他,便坐享其成无所事事了。他买了房,有了车,于是就出入于豪华酒店,出没在地下赌场。在这死海里他还没有游上几圈,就沉没在死海中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国有企业,不愁生产,不愁销售,洋洋自得,过着高人一等的生活,可就是不思进取,不图创新。可一改,机制一变他们便再也没有生存的空间了。他们被个体户,私营企业打得七零八落,纷纷破产。过着高人一等生活的人成了下岗职工。 

大清王朝在乾隆年间,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可是到了中后期便老子天下第一,不再思进取了。尤其到了慈禧垂帘听政的时候,竟然由最强的的帝国,变成了受人凌辱的弱国,割地赔款成了大清整日的营生。居安享安不思危,未雨不筹待雨来。大清在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后于不长时间内便覆灭了。 

一个人的自强,一个集团的壮大 一个国家的强盛,无不在于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那第四只猫,没有只看到眼前,没有坐享其成,更没有不思进取。它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那危自然不会成为患了,或许正是它图谋强大的机会。

点睛:此作文又是个“二选一”题目。对于作文“二选一”的新变化,一点都不意外,不新鲜。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选择空间,也挺好的。写作指导:二选一个写,怎么选?不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体裁一致,都为记叙文,但主题不一,如一篇写人,一篇写物;另一种可能是体裁不一,一篇记叙文,一篇议论文。对于这两种可能,对学生来说都算是福利,难度不大。若是在记叙文或议论文中挑,我们比较建议学生写记叙文。初中生毕竟还是最熟悉记叙文体,相信95%以上的学生都会选记叙文。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