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2025-09-24 20:53:08 责编:小OO
文档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聂燎闽

几乎所有从事一线的教师都在感叹,现在教书越来越难了,我想这也确是实情。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常常令人困惑:为什么面对我们精心备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学习35分钟?为什么老师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常常让我们老师迷茫困惑。当我与再一次与苏霍姆林斯基超越时空相遇时,重新解开了我的不少迷茫,让我仿佛又看到了教育的曙光。    读书过程你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不是说教,而是谈话,是作者与读者的倾心交谈。它说的是教育工作的痛苦和欢乐、教训和经验。它热情洋溢,富有诗意,既有精辟的理论概括,又有生动具体、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还穿插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读这些书的时候,我不能不被作者的热情、坦城、睿智和人格所吸引、所感动,也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得失。

    他提出学校不是存取知识的仓库,而是引燃智慧之火的火种。孩子们的秉性千差万别,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今天,我们新课程倡导的不就是这种精神吗?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领导的学校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注定要落伍的。他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他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他时时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他认为,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懂得,决不能仅仅把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室之外的“大自然的世界”是更加美好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决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

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痛改前非,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中又写到:正像医生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可是如果他竟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那他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医生吗?而在我们这些当教师的人当中,不是也有一些人,每天都在让儿童感觉到,甚至有时直接对他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吗?这是不能容许的。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于,要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人生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使我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如果别人都能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它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

     “我们当教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它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生活中站住脚。”

     “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一条生活道路,不仅有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获得生活的欢乐,有自尊感。”

     谈到教师如何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他形象地指出:“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音调,因此,要想让那颗心能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也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对孩子的最细心和善意的帮助,就是既分担他的痛苦,又不去触及他内心的隐痛。”

在谈到教学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对一些片面追求智育发展的人不啻是一帖清醒剂:“教学,这只是称作教育的这朵花朵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如同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教育中一切都是主要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对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或集体内学生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主要的。”在具体教育教学技巧和艺术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坦诚告诉我们:“我总是尽力在孩子们对观察对象进行的劳动兴致还很高的时候结束学校活动。宁愿让孩子们怀着急切的心情去期待明天,要让明天预示着能给他们带来新的欢乐……”。不应希冀在课堂上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所学事物的一切都讲出来,潮水般的知识可能淹没求知欲望和好学精神……” 

    在谈到师生关系,他认为师生之间需要“精神纽带”,如果教师感受不到孩子“隐秘的内心活动,不能同孩子们休戚与共,没有竭力从思想上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地位”,那么,教学过程很可能会变成“一场残酷的斗争”。他认为,“刻意挑选一些尖刻的字眼”刺激学生,也是“缺乏最起码的教育常识的表现”。他精辟地指出:“教师的话应该首先使少年平静下来……想用呵斥来压制少年的倔强,迫使他们处于一种颤巍巍的俯首贴耳的听话状态,这就如同是挤压弹簧,我们愈是用力挤压它,危险就愈大,因为它会压断或是反弹起来击中那个挤压它的人。”

掩卷沉思确是灵魂洗涤之旅。阅读他的著作,就似一位虔诚的教徒重踏礼佛之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 32年如一日地写着自己的“教育日记”……他是一位导师,他是一本教科书,他也是一面镜子。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