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
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管理程序》(****/OHS - 4.3.1 - 01)关于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策划的要求:“4.1.1各科室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活动。”经*******安委会研究决定开展2015年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一、成立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
由管理者代表**(分管安全的副经理)为组长;*******负责人和安保科负责人为副组长;各部门专兼职安全员为组员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小组,负责按照相关要求、标准和规范开展2015年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活动。因*******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的,对评价小组成员进行了分工:*******各科室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有安保科负责组织开展,物流配送中心和*******由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
二、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2.1环境条件:部门所在地的地质、地形、自然灾害、环境、气象条件、交通资源、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
2.2生产经营活动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2.3基础设施设备的日常管理、使用、运行环境、检修作业和误操作(含相关方现场作业)
2.4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2.5 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2.6应遵循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标准、要求或落实*******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情况;
2.7 相关方人员(含外协人员)的安全管理;
2.8已查处的事故隐患治理的治理情况;
2.9*******内的职业病、多发病的记录;
三、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式、方法及分类标准
危险源辨识采用头脑风暴法方法(头脑风暴法即采用集思广义的方法,提出一个议题,多人一轮轮流提出答案,直到答案提完,最后对所有有效答案整理、分类)进行识别,将识别出的危险源填入《危险源评价表》内,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和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即LEC法)进行辨识。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 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的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在生产经营场所、生产经营过程、工艺流程和活动中未涉及和产生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物质,故****不存在重大危险源(及第一类危险源)。
二)第二类危险源
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能量或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物质约束或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的规定,将第二类危险源分为六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⑴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⑵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⑶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⑷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⑸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⑹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Y射线、a粒子、自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⑺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⑻明火;
⑼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⑽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⑾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⑿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
⒀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⒁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⒂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⑴ 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⑵ 自燃性物质;
⑶ 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⑷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⑸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⑴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⑵ 传染病媒介物;
⑶ 致害动物;
⑷致害植物;
⑸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⑴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昕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⑵健康状况异常
⑶从事禁忌作业
⑷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⑸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⑹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⑴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⑵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⑶监护失误;
⑷ 其他错误
⑸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5.4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和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以下简称“LEC法”)
LEC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3种方面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方面分别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后果。
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得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对这3种方面分别进行客观的科学计算,得到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发,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分别对这3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集体如下。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LEC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来评价危险源风险的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L:事故发生可能性按下表判定
序号 |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 分值 |
1 | 完全可以预料 | 10 |
2 | 相当可能 | 6 |
3 | 不经常,但可能 | 3 |
4 | 完全意外,可能性小 | 1 |
5 | 可以设想,很不可能 | 0.5 |
6 | 极不可能 | 0.2 |
7 | 实际不可能 | 0.1 |
E:暴露在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按下表判定
序号 | 暴露危险环境频繁程度 | 分值 |
1 | 连续处于危险环境中 | 10 |
2 |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 6 |
3 | 每周暴露 | 3 |
4 | 每月暴露 | 2 |
5 | 每年暴露 | 1 |
6 | 几年一次出现在危险环境中 | 0.5 |
序号 | 发生事故造成后果 | 分值 |
1 | 死亡两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含)以上 | 100 |
2 | 死亡一人、直接经济损失8万元(含)以上 | 40 |
3 | 人员重伤、经济损失5万元(含)以上 | 15 |
4 | 人员轻伤、经济损失3万(含)以上 | 7 |
5 | 轻微伤害、3万元以下 | 3 |
6 | 无伤害、无损失 | 1 |
序号 | D值 | 危险程度 | 危险等级 |
1 | >320 | 极其危险 | 5 |
2 | 160~320 | 高度危险 | 4 |
3 | 70~160 | 显著危险 | 3 |
4 | 20~70 | 一般危险 | 2 |
5 | <20 | 稍有危险 | 1 |
控制措施的制定按照消除、取代、工程控制、标识、警告和(或)管理控制、个体防护用品的顺序制定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