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香菱学诗课堂实录
2025-09-24 20:51:17 责编:小OO
文档

《香菱学诗》课堂实录
作者:   加入日期:06-11-22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生:《红楼梦》。

师:对,是《红楼梦》。大家知道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作者是谁?

生1:《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生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

生3: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现实。

师:不错,课文下面的注释中介绍了《红楼梦》的主题及作者的概况。一起读一读,记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补充介绍一下曹雪芹的有关情况。曹家从清代初年起至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祖上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到雍正初年,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职;一年后被抄家。待到乾隆即位,父亲被起用,家道稍稍复兴。到曹雪芹二十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就靠卖画维持生活。在这期间,他花了十年时间写成巨著《红楼梦》。大家知道书中有哪些人物?

生1: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

生2:有贾探春、惜春、李纨、香菱。

生3:有刘姥姥、晴雯、袭人。

师:《红楼梦》了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美丽的青年女子形象。课文里的主人公香菱只是书中一个次要人物,但作者也把她造得光彩照人。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看课文注释。(生默读注释)

师:香菱是一个悲剧人物。她本出身于一个乡宦人家,在当地也算望族,但香菱幼年时遭拐卖,长大被人贩子一卖两家,后被呆霸王薛蟠生拉死拽弄到家里,成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这次恰巧薛蟠外出经商,香菱跟宝钗住进了大观园,终于得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这篇文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香菱学诗。(底下学生窃笑)

师:稍详些。

生1:香菱向林黛玉学作诗。

生2:香菱如痴如醉地学习作诗。

师:“如痴如醉”用得好。

生3:香菱写诗改了三次,终于成功了。

师:我发现大家忽略了文章的前一部分内容。

生4:文章写的是黛玉指导香菱读诗、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学作诗的经过。

师:概括得挺完整。正如大家所说,香菱学作诗三易其稿,第三稿写成后拿给黛玉看,众姐妹称赞说:“这首诗不但写得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见,香菱作诗成功了。那么,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边默读边用笔圈点。五分钟)

师:接下来将你的思考所得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小组内交流,气氛热烈)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看来我可以把黑板上的“?”改成(生插嘴:冒号)没错,冒号,希望等一下还可以画上的句号。(生会心地笑)展示一下交流所得吧。

生1:香菱学诗成功是因为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不错,很会抓重点词。她“苦志”表现在哪里?

生1:第1段中写“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可见她专心刻苦。

师:香菱“苦志学诗”的表现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描述,再找找。

生2:第8段中写“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可看出她的苦心专心。

生3:第6段中也有,“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斜视。一时探春笑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她把别人的说话都当成了诗韵,真是着了魔了。

生4:第4段中写“茶饭无心,坐卧不安”。她已经废寝忘食了。

生5:第5段中有,“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上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她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

师:你为什么把宝钗的语言也读进去?

生5:这也可反映出香菱学诗的刻苦、专心。是侧面描写。

师:说得有理。这部分对香菱作了哪些方面的正面描写?

生5:有动作、神态描写。

师:能从动作神态中揣摩出人物的心理吗?

生6:“坐在山石上出神”,她可能在想如何写诗,神游其中;“抠土”,她正在苦苦思索;“皱一回眉”可能是想不出好词句;“含笑”是因为突然有所领悟了吧。

师:分析得真好。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的苦心终于换来了成功。曹雪芹用细节将人物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你将精妙之处分析得细致入微。请大家继续探讨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生7:香菱很有学诗的热情,她兴趣浓厚。如开头写她的语言“我这一进来,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师:有道理。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自然地齐背本句)香菱正是达到了好之的境界,无怪乎她学习要成功了。

生8:香菱还很讲究学习方法。比如第2段香菱把自己的读书体会讲给黛玉听。

师:不错。香菱有所领悟后,就敢于把体会说出来。可平时老师让大家谈体会,有些同学就是紧闭金口,坚决不说。(有学生掩嘴而笑)下面一起来读香菱谈读诗体会这一处。

(生齐读“我看他《塞上》一首”至段末)

师:香菱读诗用了哪些方法?

生1:她把诗句和自己从前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理解很到位。

生2:她会运用想象。“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师:联想,想象,这些都是读诗的好方法。香菱还注重对词的品味,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有好词句就背下来,注重了积累。这与我们学语文是多么相象啊。香菱有学习兴趣——乐学,讲究学习方法——善学,有可贵的学习精神——苦学。还有另外的原因吗?

生:她有一位好老师——林黛玉。

师:这位老师好在哪里?

生1:黛玉善于鼓励,她开始就对香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可让香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生2:她让香菱多读,先读一百首王维的诗,再读一二百首杜甫、李白的诗。

师:多读确实是学诗的好方法,能用前人的话印证一下吗?

生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师:看来林黛玉真是位深谙教学方法的老师啊。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先读王维的诗,再读杜甫李白的呢?还有,为什么黛玉不赞成香菱读陆游的诗歌?陆游的诗不好吗?

师:问得好,挺会动脑筋嘛。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生陷入思索。片刻,无人作答)

师:看来这问题还把大家给难住了。我来解答吧。首先请大家看陆游这首诗的题目(生看注释)可知这是休闲之作,谈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对休闲之作,黛玉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生若有所悟)为什么要依次学三人的诗句呢?这跟他们的诗歌特点有关。王维的诗富有诗情画意,前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善写真景,抒真情;李白是(生接上来说:浪漫主义诗人,很有想象力。)

生:明白了。黛玉先让香菱感受诗歌意境,再让她明白要有真情实感,然后发挥想象力。

师:你的悟性不错。让我们继续探讨黛玉的为师之道吧。

生1:黛玉对香菱写的诗进行了评论,指出存在的不足。

生2:黛玉还让她重写了三……不,是两次,对学生的要求严格。

师:所谓“严师出高徒”嘛。

生3:黛玉在香菱读了诗后还与她“讲究讨论”,让香菱说自己的见解,这跟老师平时让我们说体会差不多。

师:大家眼光都很犀利,很善于发现!讨论到现在,香菱成功的原因已比较明确了,两个人物形象也渐渐鲜明了吧?请各用一句话评论香菱、黛玉。

生1:香菱是一个乐学、善学、苦学的人,黛玉是一个善于教导的人。

生2:香菱是一位勤奋用功的学生,黛玉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

生3:香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学生,黛玉是一位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老师。

师:评得到位。香菱写诗三易其稿,用我们的眼睛来发现一下,前两首弱在何处?

生1:第一首措辞不雅,没什么感情。

生2:第二首变成写月色了。

生3:第二首也没融入自己的感情,只是在说月色很美。

师:第三首诗歌好在哪里?

(生自读,同桌讨论)

生:老师,“砧敲”“绿蓑”是什么意思?

师:“砧敲”是指妇人捣衣的声音,香菱此处化用了李白诗境,妇人月下捣衣,表达对远在边疆的丈夫的思念。“绿蓑”本指渔翁,此处指江上之人,秋夜闻笛,勾起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其他诗句理解还有疑问吗?

生:“半轮鸡唱五更残”“红袖夜倚栏”跟表达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生1:我理解是黎明时分送别亲人,所以写黎明还是写离别。

生2:“红袖”就是指女子吧,“倚栏”也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温庭筠不是写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吗?

师:现在能评论这首诗歌了吧?

生:这首诗句句写月,有句句写离别。感情很真挚,立意很好。

师:可以说,诗中抒发的正是香菱内心深处的蕴积已久的感情——对亲人的思念。有了这种感情,诗歌中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难怪大家评论说“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下面一起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香菱学诗取得了成功,我们的探讨也挺有收获。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生1:学习要像香菱那样刻苦,才能学好。

生2:学习要坚持不懈,一次不行,再做第二次,直到成功为止。

生3:学习应该有兴趣。像现在我们一说起学习就只会说很苦,自然就学不好了。

生4:学习还要讲究方法,一味死读书是不行的。

师:对我们学语文有启发吗?

生1:有,我认为学语文也要多读,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生2:学语文也要多积累,有好句就要背下来。像我平时就是不肯背,到用的时候觉得脑子里空空的。

生3:学语文要多写作文,放开胆子写。平时总因为怕作文,就不敢写,有时还偷懒。

生4:我认为还要有一位好老师,香菱学诗如果没有黛玉这位学识渊博,又善于教导的老师,进步不能这么快。

师:我正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希望不会让大家失望。(生会心地笑)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确实,曹雪芹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教给我们许多学语文做学问的好方法,真应该感谢他。课后请大家把心得写成一篇短文,题目就叫《从香菱学诗说起》。

 

教学反思:

《香菱学诗》的教学安排了两课时,回顾课堂,我有几点思考:

1、  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给老师很多惊喜。

2、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很重要。

3、  阅读中要注重阅读迁移。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让学生学有所得。能思考,会表达,同时得到一些对学习、人生的有益启示。

另外,也感到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够到位,有关宝钗及大观园几乎忽略。希望自己也能不断提高,做一个学生所期望的好老师吧。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