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关于J楼框架柱砼蜂窝处理方案1
2025-09-24 21:09:18 责编:小OO
文档
关于J楼框架柱砼蜂窝、麻面、烂根、

截面尺寸偏移、胀模的专项处理方案

一、我单位于2010年冬期完成J楼一层框架柱砼浇筑,于2011年3月3日上午甲方、监理、施工方的检查,发现部分框架柱砼蜂窝、麻面及烂根现象,我单位决定在不影响结构的情况下采取以下补救措施解决此次质量隐患。

二、对于本次砼质量隐患的处理:

1、非结构性蜂窝:砼强度符合设计要求,不影响构件承重断面积,未损及钢筋握裹,即蜂窝深度未延伸至钢筋者,属表面损伤。

处理方法:将蜂窝处、疏松处敲除,洒水湿润后,使用高一级别标号砼水灰比的水泥砂浆填补、修平、覆膜并指定专人养护七天以上。

2、结构性蜂窝:影响结构承重断面积、损伤钢筋的握裹力。

处理方法:

(1)敲除蜂窝处的疏松部位至钢筋周围;

(2)用清水清理残渣与砂粉;

(3)刷水泥素浆;

(4)填充比原砼级配高一级的细石砼(增加少数膨胀剂);

(5)覆薄膜并指定专人养护七天以上。

3、麻面:用1:2的水泥砂浆找平。

对于胀模柱在顺墙方向不作处理,将来砌体砌筑可将其衔接,对于影响后期装修胀模的柱:

(1)先弹线再进行人工打凿、平整;

(2)用清水清理残渣与砂粉,并湿润;

(3)刷水泥素浆;

(4)用1:2水泥砂浆将表面抹平,保证其垂直度、平整度,对于需要修补的胀模柱采用框架柱表面凿毛,清理后重新合模,采用高一级别的细石砼进行浇注,振捣密实。

(5)覆薄膜并指定专人养护七天以上。

对本次质量隐患的原因分析及以后施工过程中间的预防:

4、产生原因:

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模板表面未浇水或浇水不足,导致构件表面吸水而使砼失水过多,拆模时砼表面被粘而出现麻面, 

模板接缝处不严密,浇筑砼时缝隙漏浆。

砼振捣不密实。

按操作规程浇筑砼,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捣不出水泥浆造成砼离析。

砼一次下料过多,振捣与下料配合不好,未及振捣又下料,漏振石子集中造成蜂窝;砼振捣不实,气泡未排除停留在模板表面而形成麻面。

模板空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振捣砼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烂根。

三、以后在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立即更换现场使用的强度、刚度差、稳定性不合格的木模板,加强模板的支撑与加固系统,并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模板及支撑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所有模板表面必须洁净、平整,均匀涂刷隔离剂,并且棱角分明,严禁使用变形模板,模板安装必须横平竖直且做到接缝严密,不漏浆。对截面较大柱中间用螺杆拉住,保证支撑系统稳固可靠,不能有跑模现象。

振动棒要快插慢拔(特别注意慢拔,以致能达到引气的效果)插点要均匀,振动棒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随浇随振,严禁漏振现象,严禁振动棒触及模板,确保振捣密实、无气孔,对砼振捣一定责任到人,严格按施工方案执行到位。

浇筑过程中时刻注意模板是否变形,一旦发现及时调整加固,柱模板两侧各派一人监视,应特别注意模板处的漏水,防止砼漏浆和起砂。防止钢筋踩踏变形等,增派责任心强的模板、钢筋、水电技术工人若干名跟班作业,做到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到位。

四、质量保证措施

(一)质量治理基本原则和方法

    1.质量治理的原则

  (1)以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现场质量治理的领导者应该确立同一的宗旨和方向,创造并保持使工人能充分参与实现项目目标的内部环境。

  (2)过程与治理系统同一原则:将施工的各个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作为过程进行治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并将相互关联的施工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治理有助于项目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3)“检查-整改-检查”循环原则:通过持续循环的过程,直至质量达到标准。

  (二)现场质量治理遵循的方法

    现场质量治理应该遵循“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在质量治理体系中着重控制治理职责、资源治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过程,及时更换不称职的劳动班组。

    1.识别质量治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并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2.确定为保证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并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3.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过程的持续改进。

    (三)现场质量治理制度

     现场治理制度包括质量责任制度、技术复核制度、现场会议制度、施工过程控制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

    1、质量责任制度

   人是工程施工的操纵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人既是控制的动力又是控制的对象;人是质量的创造者,也是产生不格产品、失误和工程质量事故的制造者。因此,在整个现场质量治理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中心,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从事各项质量治理活动职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对工程项目所需的资源和职员资格做出规定。

    2、技术复核制度

  (1)建立严格的技术治理体系

   针对工程的特点,选派施工治理能力强、技术专业性高、施工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职员组成现场技术管理体系,主要解决施工过程中碰到的技术性问题,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加工程师一名,技术人员二名,工长四名,高级技术工人30人,施工技术员在分项工程施工前,按照施工图及施工方案向施工班组进行具体的技术交底并精心组织施工,以此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2)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①施工前,认真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熟悉把握图纸和进行专业技术图纸会审,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②必须严格遵守技术复核制度,对建筑物的方位、标高、高度、轴线、图纸尺寸、误差等做复核记录,经复核无误后,报监理检查合格,再进行资料存档整理。

   ③认真做好每项技术复核和隐蔽工程验收工作,实行混凝土浇灌令签证制度,没有工程技术负责人,有关工长、质检员和监理签字,不准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隐蔽工程施工时,质量检查职员、专业技术负责人和专职质量检查员必须共同进行监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3、现场会议制度

   施工现场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现场会议制度,及时分析、通报工程质量状况,并协调有关班组的施工活动,通过现场会议制度实现业主,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现场质量治理部分之间以及施工现场各个专业施工队之间的沟通,确保各项治理指令传达的畅通,终极,使施工的各个环节在相应治理层次的监视下有序进行。

    4、施工过程控制制度

   ①由于工程实物质量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由对投进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工程完成、竣工验收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过程。

   ②质量控制的范围包括对参与施工的工人的质量控制,对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构配件和半成品的质量控制,对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对施工方法和方案的质量控制,对生产技术、劳动环境、治理环境的质量控制等。

    5、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建立和执行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是指在质量事故发生后由有关人员进行质量事故的识别,分析产生质量事故的原因,并制定处理质量事故的措施,经相应责任部门审核批准后进行处理,并经监理复核验收。

  (四)治理程序

   1、建立质量治理体系

   ①施工现场建立质量保证机构,明确相应的工作程序和质量职责,通过质量治理活动,在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下,确保建筑产品质量达到规定标准。

    ②建立和健全以项目部经理为首的工程质量治理系统,对工程质量进行系统检查,并对检查、评定的结果负责。

    2、施工工艺控制

    ①施工前组织现场有关技术人员认真熟悉图纸,编制施工质量计划及主要分项、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案,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②指定专业施工队的相关施工图将通过项目部治理分发,项目工程师对设计图纸要熟悉、深刻理解、发现矛盾及时解决,把好设计施工图关,防止因施工图造成的质量事故,防患于未然。

③项目部专设放线员,负责工程放线。工程放线重要部位的放线结果,如混凝土工程墙、柱、梁模板位置、截面尺寸、标高等,放线员检查合格后,经质检员,监理复测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继续施工。

   ④完成分项工程后,经自检、互检,交接检合格交相关专业的质检员,进行复查,如发现检查不合格,则令其修整、返工,直到合格后,再次申报监理,重新复查,确认后方可继续施工。

   3、施工技术资料治理

   施工技术资料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加强治理,使资料与进度同步,并及时收集整理;资料内容必须真实、齐全、正确、系统、签字齐全;资料填写字迹要清楚,文字内容正确。

  4、质量岗位责任制:

   ①根据施工中的职责范围设置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因事设岗,任用能胜任工作的员工,尽职尽责,以高度敬业精神来保证施工任务的完成。

    ②建立以工期进度、质量目标为核心的岗位责任制,明确从项目部经理至专业施工人员的所有岗位责任,层层负责,事事认真,协调有序地整体运转。

   ③施工员必须对所负责的分项工程有相适应的技术知识和现场治理能力。

   5、采购工作的质量控制

   采购控制的目的是保证所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即合格)。其程序是:,先由项目部经理部提出采购计划,报预算科审核,然后由材料员采购。

   6、施工过程控制

   ①实行生产控制和合格控制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这里不仅包括原材料控制、工艺流程控制、施工操纵控制、每道工序质量检查、各道相关工序间的交接检验以及专业工种之间等中间交接环节的质量治理和控制要求,还应包括满足施工图设计和功能要求的抽样检验制度等。

    ②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a.项目经理部依据质量目标,制定治理目标,落实岗位责任制。

    b.由工长向班组长做好技术交底,重要部位由技术负责人向工长,班组长做好详细的技术交底。凡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由有关技术人员预先编制作业指导书并做好技术交底。

    c.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和隐蔽验收工作,对于隐蔽工程,只有经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同时做好记录。

    d.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各种加工预制品的质量进行检查与控制,材料产品质量的优劣是能否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凡进场材料,均应有产品质量证实书和检测报告,同时还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抽样复试,没有产品合格证或抽,不合格的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e.检查、复核施工现场的测量标志、建筑物的测量轴线以及标高等。

    f.进行质量控制,建立质量责任制,实现治理标准化。 

   ③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a.完善工序控制,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都纳进受控治理状态。

   b.严格控制工序交接检查,严格班组的自检、交接制度。按照规定,工人必须负责质量,必须对本班组的操纵质量负责。工序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自检;自检达到合格标准并经专业质检员和下道工序的班组进行检查、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c.隐蔽工程未经监理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d.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会议,及时分析、通报工程质量情况,并协调各个工种之间的施工。

   7、检验和试验控制

   对进场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施工过程和已完工程必须进行检验和试验,以确保工程质量。

 ①材料员对进场的材料进行外观质量、标牌、规格、型号、计量、数目进行验证,及时报监理验收。

   ②资料员对原材料及时送检,如钢材复试,混凝土试验等。

   8、质量控制点

   为保证工程质量,预防质量通病出现,将选择如下各项目为质量控制点,在施工中作为检查和预控的重点,要落实各项保证措施,包括治理措施、技术措施。

   ①工程测量:工程定位放线、标高引测、各层的轴线测量。

   ②模板工程:模板施工、支模的标高、断面尺寸、支撑的牢固度、模板的表面处理及隔离剂的涂刷。

   ③钢筋工程:原材料合格证及进场复试单、钢筋配料成型大样、大直径钢筋的连接、钢筋就位绑扎、保护层厚度的控制。

   ④混凝土工程::养护、楼面标高及平整度的控制。

   ⑤门窗工程:门窗进场成品质量、安装时横竖对齐。

   ⑥地面工程:配件质量合格证,预埋、预留正确完善。

⑦抹灰

   抹灰前,对易碰坏的管线、设备、门框等要采取覆盖等保护措施。抹灰时不准把灰浆溅到墙面或其他成品上,如有玷污及时清洗干净。搬运料具物品时不得碰坏墙面、墙角、管线设备及其他成品和半成品。

    ⑧门窗

   门窗进场后应分规格堆放整洁、垫平、垫稳,并具防雨、防晒措施。门窗搬运和安装过程中,不得破坏墙面、墙角,不得碰弯、碰坏管线设备。

   9、分部分项工程检查要点

  ①钢筋工程

   a.钢筋的型号、间距;

   b.钢筋的搭接长度及搭接位置;

   c.钢筋的支撑及拉结措施的有效性;

    d.钢筋成型后,运输过程中避免乱扔乱放,长向钢筋应放平,确保不悬挑、不下垂。钢筋绑扎到位,保护层强度高的材料做垫块,垫块要求每平方米至少一块,保证钢筋平直。

 ②模板工程

   a.尺寸及位置;

   b.平整度及竖向垂直度;

    c.模板支撑体系及对拉螺栓的有效性; 模板支撑禁止重物冲撞。浇注混凝土时,振捣器不应与模板接触。预埋铁、预留洞位置等必须保证正确。

    d.模板缝的处理及交界处的处理;

    e.预留孔模板定位的正确性及固定措施;

    f.漏浆的防范措施。

③混凝土工程

    a.混凝土浇注前:旧施工缝的处理(表面凿毛并应清理干净);新施工缝的检查(位置、固定方法);工作区的清洁,用水、冲洗,杂物剔除;振捣设备的检查(机械状况、数目及工具);施工人员的确定(混凝土工、木工、钢筋工、电工、架子工、普工等);雨季混凝土施工的特殊预备。

   b.混凝土浇注中:每层浇注厚度;布料及振捣方法(时间及布点密度);观察外模有无漏浆及局部胀模现象;检查钢筋有无明显移位现象;污染钢筋的清洁;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控制。

   c.混凝土浇注后:混凝土表面的平整;施工缝处的表面处理(凿毛);工作区的清理(杂物、垃圾清除);有关施工机具的清洗及保养;混凝土的养护措施;混凝土的外观控制观测。

    d.浇注混凝土时,振捣器不应与模板接触。                         

e.保证混凝土在达到规定强度后方能拆模,终凝后应加强养护及成品保护。

10、中期成品检查

对所有运进工地的材料、机械在安装前进行产品检查。产品检查分为运进工地时的检查和运进工地前在工厂检查的双重检查。需要在试验室进行检查的材料、机械有以下内容:混凝土试验;钢筋强度试验;石材工程的材料试验。

   建筑施工现场治理是解决建筑工程质量题目的关键,把握好现场质量治理可以杜尽很多不必要的质量问题。只有采用合理的方法,建立规范的治理制度才能在治理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施工现场治理中采用上述方法和治理程序,从而保证本工程的质量。

江苏广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4月3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