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关于读书,关于看建筑
2025-09-24 20:59:38 责编:小OO
文档
《关于读书,关于看建筑》整理笔记

       我建议,这些对读研、对于建筑颇有追求的同学,可以再度去搜索一下以往abbs上冯仕达老师(Nomad)贴出的帖子,整理一下,差不多,就有了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而我自己给出的回答,历来是:回到经典,回到田野里去,这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为奏效的方法。 

1、关于如何读书

 1.1建筑书也有上中下的区别

    一方面就是因为书本身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异,有些作者的书,靠着20个学生的作业东拼西凑搞起来的,这样的书,除非在我的研究话题内必要要看,否则没有必要太认真地对待这种著作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书和您研究的相关程度。余秋雨的书再好,如果和您的研究没有太大关系,那余教授的书,就不是第一位的经典。再比方说,您正在研究现代建筑的理论、历史、形式,那就去阅读一下《走向新建筑》吧,它比程大锦的那些手法书,更为经典。

    这里,恐怕最难抵挡的就是时髦的书。我想,二十年前,我会同样去追着翻看的,现在,大抵有了些克制力,会等一等的。这倒不是不赶时髦,我是学着比较谨慎,等到某些时髦的东西变成经典时,会去碰碰的。 

     有同学对于译著表现出来不信任,这个话题也说明现在的翻译实在过烂。总体说来,译本是好过港台的。90年代前的译本要好过现在的许多译本。但是,我很少会花时间啃中文译本。同学应该尽量试着去阅读原文。 

     举个例子,context这个词,在后现代建筑流行的年代,基本上被中文的译者翻译成为了“文脉”——文本性的脉络,也有人译成“上下文”,比较直接。但是,contexualization该译成什么?文脉化?上下文化?都很恶心。这个词常常是宗教学社会学中所指的“本土化”,比如教来到中国要适合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的现实,那就是contexualiztion。近来,在艺术史中巫鸿先生主张把context基本上翻译成为“原境”,比如在谈到敦煌壁画的视看模式时,巫鸿不会说,我们回到上下文去,而是说,我们该回到“原境”去。不久前,某个建筑学者,不得已,把这个词译成了“历境”——估计是历史中的境地,我觉得不如原境准确;

     其次,“场所”一词,我个人也是有异意的。如果我们看所谓“场所理论”在西方语境中崛起的源头正是来自存在主义之后的发展,即对人在空间中的存在意义的关注,place这个词,跟我们一般的场所相比,还是具有着相当哲学色彩的。我在80年代留学时,一直是把这个词翻译成为“所在”的,但,把持着翻译话语权的那代人把place翻译成为“场所”,那就是“场所”,而且后面还要加个“理论”,才能提醒人们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场所。 

     回到正题上。建筑里的书,由于其写作的精良程度,由于它和您研究方向的相关程度,甚至由于您的喜好,是存在着上中下之分的。

     那就首先把自己的时间放到那些必读的、大家都认为不错的、同时自己也能读得懂的书上去吧。这样,就会节约很多时间,还不至于发生小学生看不懂微积分然后气馁的现象。您要是正在对现代建筑感兴趣,读读《走向新建筑》《现代建筑语言》,要是正对城市感兴趣,读读《城市意象》《街道美学》。至于最最时髦的东西,要看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有富裕,有能力,可以去攻一攻。不过记得,没有比较全面的哲学教育、思想史教育、文化研究的教育,要想直接弄懂解构、褶子、现象的建筑,是有难度的。 

 1.2 阅读经典的方法    

对于经典的阅读,也还是有方法的。我的阅读方法,不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教的,而是我读博士时,在人类学、宗教学和社会学的讨论课上学来的。

     我的一位导师历来主张,对于经典,一定要带着历史同情心去阅读,他发现,年轻的学生身上往往有着叛逆的精神,往往从当下的立场出发,对历史的经典上来就是指责。我的导师说,越是古老的经典,就越要从经典的时代出发,去研究为什么古人会这么说而不是那么说,他或她在整体上,给出了怎样的解释,是针对什么的。导师对我的一个要求,上来就是复述。他会让我花30分钟,先把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复述一遍。这一招很奏效。一本书,你读没读完全,有没有抓住大意,复述就是一个很好的考核,不信,同学自己可以读下《城市意象》,然后复述一遍。没那么简单。 完了,导师才会跟我去讨论背景,出发点,要义。

    在人类学这个领域中,很多名著是人类学家写给另外一些人类学家的。像布迪厄的《一种实践理论的纲要》,即是要反对唯心的文化主义,也是要反对马克思的唯物论,他是要撕开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和方法的。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会对《纲要》一书中对悖论、对“场”、对流动的关注,有了不同的理解。

    建筑、艺术领域也是这样,今天我们阅读康定斯基的《艺术中的精神性》,往往觉得一头一头的雾水,其实,明白了康定斯基对于19世纪物质主义的否定,明白了康定斯基对于“神智论”这样新宗教的关注,才是解读的关键;而这一态度,随后就变成了康定斯基消解现象发明绘画技法的理论基础。所以,复述之后,是要冷静地抽身出来。 

    抽身出来,就意味着要进行批判。批判,不是文化大的人身攻击。批判,在康德的意义上,是“思未思”,就是作者自己当时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

    有些学生具有很强大的能力,比如叛逆精神强大的学生,上来就说,这个这个过时了,那个那个不过瘾。这其实也是在“思未思”,因为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作者的历史局限性了;但,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可能普遍缺乏着这种反思的能力,即,在理性、冷静的比对中,对作者进行反向的判断。我们的学生太热衷于听信媒体了,比如,大家都说雅格布斯好,那《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就成了圣经了,大家都说维特鲁威的三标准具有普遍性,就没有人怀疑,这个三标准其实是历史中的标准。我觉得,这和中国的教育有关。 

       有些老书,是值得我们在今天重新提问的。比如柯布在《走向新建筑》中对于新建筑有一种“去物质化”的追求,那他是怎样实现的?比如赛维,为什么如此憎恨对称这种古典建筑的形式语言?是不是新建筑就一定消解掉对称?我们又该在怎样的大框架中去认识和把握形式语言?这些问题,只要你去仔细阅读,就会不断地把你带向与经典的对话。 

      总结一下,我们对待经典,可以进行多样的反复的阅读,可以崇敬,可以佩服,但也要抽身,要反思,不能一好百好,也不能一错就百错。学会这样的阅读,同学就会在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起劲。 

2、关于如何看建筑

     关于体验建筑或者如何看建筑。我先想说:我们喜欢什么,能够看到什么,或者说只关注什么,的确不是一件个人的事情,而是群体的、大家的事情。我们都听说过 “疱丁解牛”的典故,估计在疱丁先生的眼睛里,看到的一头头牛,到处都显露着关节和接缝。这就是职业人的习惯的眼睛。您在别人的建筑能够看到什么,基本上取决于您自己的水平和您自己的关注点。 

2.1 关注点的变化

       中国的学生尤其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走到哪里,就关注空间、关注光线和阴影,这是因为我们在大一接触或者完成了现代主义的建筑教育,就是包豪斯的那套体系。而西方的建筑教育,也经历了现代、后现代,然后,进入了一个开始关注材料、营造、基地、文化的时期。这样,引导着学生甚至研究者们体验建筑的视角,就已经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不信,同学可以把西方的建筑杂志,每1年,挑1期出来,看看杂志上都在说什么。1940年代,50年代,是空间和技术,60,70年代是民主,公众,和文化价值;80年代就是符号和象征主义,90年代是场所,然后是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 

      在一个关注建筑象征的年代里,自然,人们对于建筑的体验,一下子就聚焦在这栋建筑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空间原型,有什么符号,老百姓怎样解读这些符号,此类问题上,反而会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栋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它是怎样面向山岚或是街道的。 

2.2 看建筑的方法

       前面我讲了读书,其实,那套方法是同样适合阅读建筑。

       一来,我们可以就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去找建筑实例,二来,我们可以就我们能够看到的建筑,来做反思。比如,如果最近您的确就是对空间的流动感兴趣,那就问问老师同学,上海或是北京哪些建筑是空间流动的代表作?如果您对制作的工艺感兴趣,那就参观一下那些被认为工艺比较精良的建筑作品——我知道,后面这个话题才是困难的话题。因为,在近代,中国一直在发生着社会变革,沧海桑田的变革,这让建筑工艺的提炼,变得尤为困难。我们现在花钱最多的建筑,都是建筑,而领导,多是没有文化——没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修养——的人。你让一个暴发户能够变成建筑的优雅的欣赏者,那要等上几代人才是可能的事情。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仍然是会找到一些好的视角来体验建筑的。首先就是幅员辽阔的民居。你在哪里上大学,那就好好地研究一下当地的民居。如果在徽州,祝贺你,徽州民居的木工工艺很是精良,您是可以去研究工艺的;但是在吉林在辽宁怎么办?你就要想一想,研究不了工艺,可以去研究民俗,比如朝鲜民居的汉化,或是满族民居对于中国清代官式建筑的影响。如果您在研究客家民居,那就看看,客家家族的结构跟民居的关系;在云南,这个资源就变得更为广阔。 

     其次,除了民居,我们还有很多旧城的街道。同济的Kirk老师就经常领着学生研究上海的老房子,比如,研究一个前消防站现在怎样被重新利用的,尤其是二楼和外面公园之间的关系。Kirk老师就是这样发掘身边的“好建筑”的。 

     诚然,有些建筑的妙处是要等到岁月的沉淀才能悟出来的。我上大学时就知道同济的教工俱乐部是个好建筑,我们都参观过,我也知道其中的空间流动和朴素的用材。但是,多少年后,当我自己重新研究起风格派建筑时,我忽然觉得,那栋小建筑的上部,很中国,很民居,而一层,多像风格派尤其是密斯的平面。在当时,能够如此糅合民居和密斯的东西,今天看来,也算是够前卫的吧,而且糅合得很不错。这就是体验的视角变化。 

    对于那些现在只能用空间去看建筑的同学,我觉得,不妨先去拆解拆解一些话题,比如,建筑该如何和基地对话或是结合。比如,房子的外层该如何做。给你4根木头,你怎样制作一把椅子。用这样的视角,很快就会把自己体验建筑的方式拓展开来的。 

      中国当下不乏理论家和建筑史学家,也不乏大院里的总工程师和建筑大师;不幸的是,搞理论的,不懂建造一把椅子的n种方法,像阿尔托,密斯,柯布,里德维尔德,都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而能够把椅子造起来的所谓大师,过于藐视哲学和文化的力量,把理论当成左道旁门。考过一注的人,就以为自己是建筑大师了,其实,在当下的制度和体系下,考过一注的人,可能就是被制度同化了的人,他们的作品可能越来越像福斯特甚至库哈斯,却越来越不能叫“建筑”,因为“建筑”所具有的感动,灵性,与使用者的对话,与街道的交流,与历史和天空的对话,没有了。 

       所以,作建筑系的学生,必须自己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建一座桥梁,不要厚此薄彼,也不要对骂,而是要时常在理论和工程之间穿梭。时间久了,中国的新一代建筑师当中才会有真正的理论家和大师出现。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