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2025-09-24 21:00:39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摘要】汉字的产生、发展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的更为久远。

 【关键字】汉字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发展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 ,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 ,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 :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 ,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

  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

  1、从方块字说起

  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如“龙”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

  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

  2、说“一” 

  “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从古人对“一”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

  3、神从天降

  “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偏旁或部首。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这说明古时候人们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看成是神支配的。这种崇信神灵的观念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失。

  二、从汉字看古人的伦理观念

  在封建社会,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三纲”简单说,就是大臣要按照君王的意志办事;子女要按照父亲的意志办事;妻子要按照丈夫的意志办事。“五常”就是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人们在造字和讲解字义时,也常常把这种伦理观念加进去。

  1、君、臣、民

  “君”的古字上面是两只相对的手,双臂内侧是个“口”,像个正面坐着处理政务的君王。“臣”的古字像个面向左边趴在地上行匍匐礼的大臣。“民”的古字像个面向左的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体。到了汉朝,君王的正面坐形改成了面向左的侧面形,就是现在的“君”字。臣和民应该面 向君王,表示服从和恭敬,所以面向左改为面向右,成了现在的“臣”和“民”。

  2、无子不孝

  “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照顾父母的意思。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大都提倡孝道,对不孝的子女要定罪判刑。不孝的罪行中,最严重的是没有后代,没有子女的人被看成大不孝。维护这种观念的人就把“孝”字中的子解释成男孩子,说没有男孩子的人就是不孝。

  “好”字左边是“女”,右边是“子”,意思也是多生孩子就好。这种生育观念到了现在还有影响。

  3、带“女”字的贬义字

  在强调男子重要的同时,是贬低妇女的作用。“女”的古字像个双手交叉在胸前(也有的像双手被绑在身后)跪在地上的女人。这说明商朝时妇女就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了。社会不但歧视妇女,而且还把许多坏人坏事和妇女联系在一起。人们在造一个字时,如果是贬义,就把“女”字加进去。比如奴隶的“奴”、奴颜婢膝的“婢”、贪婪的“婪”、佞臣的“佞”、奸人的“奸”、妨碍的“妨”以及“娼妓”、“嫉妒”、“妖媚”等等。

  女子应该呆在家里,这样才平安,所以“安”上为宀(房子的符号),下为女。如果走出家门就会引起麻烦。两个女人在一起会成为“奻(sòng)”,意思是争论、争吵;三个女人在一起就会成为“姦(jiān,简化字同‘奸’)”,意为、奸诈。因此对女人要严加管束。“妥”字上为“手(爪)”,下为“女”,意思是管束住女子才能安妥。

  压迫歧视妇女,反对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观念到了20世纪才开始清除。

  三、从汉字文化发展方向

  汉字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标。我们实在难于从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效果。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华文与汉学教育,为此加大投入。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出版物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通。

  我们所关切的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

  在浅层次上,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照。说起近现代中国,大概没有很多人的外语比辜鸿铭、林语堂和钱钟书更好,同时他们的华文修养也令我辈感到惭愧。设想未来的中华儿女个个熟悉汉语汉字华文经典,同时至少是它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练掌握一两门外语特别是英语,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中国人的大脑的聪明足以做到这一步。而做到这一步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

  我们大可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当然也不是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期末作业

                    

题   目:   《浅谈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院(系):        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业年级:           播音(2)班                            

姓    名:            吴    媛                        

学    号:             121180201                                 

          

                  2014年12月 20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