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关于李大钊研究
2025-09-24 20:58:14 责编:小OO
文档
书后絮语

在《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出版之际,还觉得有几句关于李大钊研究的意见需要表达一下,算是自己对这项工作有一个小结。

我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学术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李大钊研究、历史教育教学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研究等方面。此外,还就中国现代历史人物陈独秀、、刘少奇、瞿秋白、高一涵、张君劢、梁漱溟、陈序经、邓初民等做过专题研究,发表了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但实事求是地说,个人用功最勤、花费时间最多的,还是在李大钊研究方面。这就是我为什么在《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出版之际,以“外二种”形式附以《李大钊早期思想体系与中外文化》、《李大钊研究史》两本专著的重要原因。

我为什么要研究李大钊呢?又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呢?

研究李大钊,是我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一种选择。我在大学时代,产生了研究现代历史人物的兴趣。我在《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一书的“后记”中这样说:“在大学时代,讲授《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课程的叶青教授对我影响很大,是叶先生激发了我研究现代历史人物的兴趣。”在工作之后,我觉得选择一位现代历史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必须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一是资料条件,即能够搜集到相关资料,否则研究工作无从谈起。我一开始选择研究刘少奇思想,但在基本资料方面除了《刘少奇选集》上下卷外,我并不能掌握更多,因而在写了一两篇文章之后,没有将研究工作继续下去。而我当时,拥有李大钊研究主要的相关资料,这是我选择以李大钊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因素。

二是研究对象的历史内涵,即研究对象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内涵,本身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大致来说,研究任何问题都有价值,只是价值有其高低不等、大小之别。我当时想,研究一个不起眼的现代历史人物,不是说没有意义,但这样的研究对象,实际就限定了成果的预期。于是,我选择了李大钊这样一个在中国现代史、党史、中国史上都颇为关注的、具有重大历史内涵的历史人物。

三是有比较容易的突破口,便于取得初步成果。研究工作自然是由易到难,这有助于提高自信,提升研究兴趣,同时也易于取得一些成果。我选择以李大钊为研究对象,找到了一个易于研究的突破口—— “李大钊与青年运动”,于是就试着研究这个问题进行,写成《略论李大钊对中国青年运动的贡献》文章,结果不仅迅速得以发表,而且发表后即被复印资料《中国主义青年团》专题全文转载;接着,又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重点阐发李大钊对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和组织指导作用,发表了两篇文章。这增加了我的自信。

四是符合或大体符合研究者自身条件,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空间。研究工作不可能待所有条件都具备后才开始,往往是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但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还是要具备的。这首先是对研究者而言的。我是学习史学专业的科班出身,对中外历史、文化还算有较好的功底,也非常自信。在当时,我的缺点主要是:理论水平不是很高,对史学之外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积累不够。我知道,研究李大钊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学基础,面临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但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积极地弥补自己的不足,是应该能够有所进展的。我这么多年,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这么多年能够坚持李大钊研究,有多种因素。首先,是得到名师的指导与鼓励,掌握了一些研究的门路,不断地提高了研究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可谓是“继长增高”。自然,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不足及其存在的问题,这应该由我个人负责。其次,是因为进入李大钊研究领域,一直比较顺利。当时,只要是用了一些工夫写成的文章都能发表,用现代的话说是形成良性循环,继而就是“乐此不彼”了。再次,在经济上也有所收获,能够贴补家用。我开始研究李大钊时,当时的稿费是非常可观的,一篇文章的稿费在不少情况下,是超过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工资水准,助教只有70多元,讲师90多元,副教授120多元,教授150多元。而我1990年在《广西大学学报》上发表李大钊论文就得了95元,在1991年的《社会科学》上发表李大钊文章就得了136元。当时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知识分子基本上就是工资收入。我因为有稿费,再加上当时的盐城教育学院实现稿费奖励,因而生活还是比较富足的。正是因为研究李大钊还“有利可图”,所以个人的李大钊研究也就一直坚持下来了。这在今天,根本上是无法想见的事。最后,是因为研究李大钊有点成果,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在当时也受到社会上高度的尊重。当时就是这样的情形,学问做到好,是高尚的,有出息的,这与今天社会上的价值观不同。

我20多年来研究李大钊,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研究。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以研究李大钊与中国青年运动关系为起点的,继而主要就是开展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研究,其特点是:力图揭示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各个层面,梳理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特征,并从中外文化方面来探讨其思想渊源。代表性专著,是本书“外二种”之一的《李大钊早期思想体系与中外文化》。代表性论文是:《李大钊早期自由观初探》(载《社会科学》1991年第7期)、《李大钊前期民主观初探》(载《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李大钊早期真理观》(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早期李大钊对进步党研究系认识的变迁》(载《松辽学刊》1994年第4期)、《试论早期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1912——1920年间李大钊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留学日本与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发展》(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早期李大钊政党政治观初探》(载《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与初年的中国政治》(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论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试论爱默生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载《李大钊研究》第3辑,1992年)、《论穆勒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论托尔斯泰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载《学术交流》1993年第6期)、《近代西方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载《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载《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等。

二是李大钊学术思想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我开始注意研究李大钊的学术思想,发表了《李大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论述》(载《广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载《松辽学刊》1993年第4期)等文章,但关于李大钊学术思想的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是世纪之交在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张静如先生攻读学位期间。我研究李大钊学术思想的特点是,一方面做出分门别类的研究,力图把李大钊在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贡献梳理清楚;另一方面是试图从总体上评定李大钊的学术贡献,探讨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建构的关系。代表性专著是《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代表性论文是:《李大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论述》(载《广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载《松辽学刊》1993年第4期)、《李大钊与历史哲学理论》(载《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2期)、《早期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与外国学术思想》(载《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李大钊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努力》(载《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李大钊学术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试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李大钊与中国古代史研究》(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5期)、《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李大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载《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李大钊与五四时期学术观念的更新》(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李大钊关于历史学相关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诠释》(载《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五四时期李大钊对法国学术思想的研究》(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等。

三是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关系的研究。我对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关系的研究,起初是为做博士论文准备的,时间也是世纪之交在张静如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后又做了进一步研究的相关工作。这方面的研究是遵循我导师的学术思路,一方面是探讨李大钊何以能够在中国开展社会现代化工作,继而为中国选择新型的社会现代化新道路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李大钊在思想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方面的贡献所在。其特点是,运用社会现代化理论重新解读现有基本史料,重新诠释有关历史事实的意义与价值,并从社会现代化视野评定李大钊的努力及其贡献。代表性专著,即是《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代表性论文:《李大钊与五四运动现代化地位的形成》(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李大钊与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载《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4期)、《论李大钊的和发展生产力思想》(载《河北学刊》2001年第3期)、《早期李大钊对启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条件的思考》(载《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李大钊与现代化政党中国党的创建》(载《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7—8期)、《李大钊政党思想与中国政治变迁》(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1927年初李大钊的外交活动》(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等。

四是李大钊研究史的研究。研究李大钊要取得较高水准的学术成果,就需要通晓李大钊研究的学术史。我自进入李大钊研究领域,就注意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每次参加重大的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一般都要写一个综述,总结研究工作的得失,并为以后的研究寻找思路。但集中精力研究李大钊研究史,还是在2004年底之后。2004年10月,举行了纪念李大钊诞辰115周年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我的导师张静如先生倡导李大钊研究史工作。会议之后,我将李大钊研究史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这方面的研究,成绩主要是将80年来李大钊研究的历程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对每一阶段的李大钊研究成绩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不足之处是对重要的李大钊研究者未能一一作出具体的评价。代表性专著,就是本书作为“外二种”之一的《李大钊研究史》。代表性论文:《张静如先生与中国的李大钊研究》(载《党史研究》2003年第1期)、《近10年李大钊研究的进展及相关问题讨论》(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纪念李大钊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载《盐城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纪念李大钊诞辰105周年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载《盐城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纪念李大钊诞辰115周年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2期)等。

我个人多年来研究李大钊,也有一些初浅的体会:

第一,研究李大钊需要选择一个便于研究的切入点。我一开始研究李大钊时也是一个青年,为便于研究选择了“李大钊与青年运动”问题,先后发表了《略论李大钊对中国青年运动的贡献》(载《盐城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李大钊是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者》(载《贵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李大钊是青年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等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一些影响,引起了自己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在我看来,李大钊研究的起点较高,贸然进入李大钊研究领域会有很多困难,青年人一开始研究李大钊一定要选择好切入点,这样才能不断地“开疆拓土”,扩大研究的范围。

第二,研究李大钊要注重研究李大钊的思想和活动。研究一个人物,自然要注意研究对象的思想和活动,然后才有可能深入下去。我根据自己对思想史感兴趣的情况,一开始就注重李大钊思想的探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相继发表了《李大钊伦理观初探》(《蒲峪学刊》1990年第1期)、《李大钊法律思想初探》(《玉林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试论李大钊的宗教观》(《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年第2期)、《论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萍乡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李大钊妇女思想新论》(《盐城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等文章,算是在李大钊思想研究方面有点起色。继而,我开始研究李大钊的活动,选择了“李大钊与社团”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先后发表了《李大钊与觉悟社》(载《李大钊研究》第2辑,1992年)、《李大钊与工读互助团》(载《盐城党校学报》1992年第3期)、《李大钊与新潮社》(载《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李大钊与国民杂志社》(载《吉安师专学报》1994年第5期)等文章,在“李大钊与社团”问题上小有成绩。由于对李大钊的思想和活动有所认识,这对我以后开拓研究思路、扩大研究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研究李大钊必须有中外历史文化的扎实基础。研究李大钊不能局限在李大钊方面,那样是难以深入下去的。因为李大钊是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因而必须联系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才能发现李大钊与他的前人、同时代人的继承与超越的关系,发现一些从李大钊自身着手而难以发现的问题。譬如,如果对近代中国的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不是很熟悉,对李大钊同时代的陈独秀、胡适、高一涵等人物理解不深,就很难说清楚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再譬如,如果对清末立宪运动、辛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党的创建、国共合作、1925——1927年的中国大等重大历史事件了解不够,要评定李大钊的政治活动就有很大的困难。进一步说,研究李大钊思想状况、学术的贡献及其渊源,还要通晓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及至少是西方近代历史文化,否则就难以说得上是科学的研究。对此,我在写作《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早期思想》、《西方近代文化与李大钊早期思想》等文章时,有着比较深刻的体会。更进一步说,单有中外历史学的功底还不够,还需要有哲学、文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各学科的知识,才可以使研究工作进入新的境界。对此,我写的《李大钊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努力》、《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李大钊法律思想初探》、《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等文章时,深切地感受到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的极端重要性。古人说的“功夫在诗外”,这个道理并不难懂。用在李大钊研究上,就是研究李大钊不能“从李大钊到李大钊”。这好比建房子,仅有房子面积的地基,是无论如何造不出有质量的高楼大厦。因此,研究者不妨先在其他方面着力,待有几分功力后再研究李大钊,这样出的成果是会有质量的。

第四,研究李大钊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解读史料。积累史料、运用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工作,李大钊研究也是这样。但目前的李大钊研究工作,大致说来,不能以史料的发现为首务,因为基本的史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搜集,已经非常丰富了。当然,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但要有大量的新史料的发现似乎并不可能。就李大钊的著作而言,建国后有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的《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的《李大钊文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的《李大钊文集》(5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的《李大钊全集》(4卷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的《李大钊全集》(5卷本)等,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选本。说实在的,在现有信息通畅的条件下,只要是从事李大钊研究,都能够掌握到比较全的材料,这不像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此情形之下,依据时代的理念来解读史料、重新理解史料,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道理很简单,每个研究者的研究工作都是以自己的历史观作指导的,而历史观依据时代的高度予以更新,就可以对既成的历史作出新的解说。譬如,关于“李大钊与五四运动”的选题,在现在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题目,所应该运用的史料也是李大钊研究界的学者都能掌握的。对此,我尝试着运用反映我们时代的现代化理论,来重新考量李大钊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对相关的史料从现代化的角度予以重新解读,写出了《李大钊与五四运动现代化地位的形成》(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文章,就觉得有些新意。这只是举例,说明既有史料按照现有观点解读的意义。

第五,研究李大钊必须有名师的指导才能取得突破。李大钊研究的既有成果已经十分丰厚,各个研究领域都要标志性的成果,研究起点非常高,因而研究者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自学成才的人不是不可以研究李大钊,但要成“大器”而不是“小器”,要形成系列性、高水准的学术成果,要取得学术研究上的重大突破,是不大容易的。这好像游击军也可以打仗,并且有时还可以打胜仗,但大多是零星性的、非集团性的、小规模的战斗,一般情形下在战略上不会起多大作用,因而游击军最终还是要向正规军方向发展的。我的看法,从事李大钊的人,最好是要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就我个人的成长而言,如果说在李大钊研究方面还有点成绩的话,这固然有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但从根本上说,这首先是得益于名师的指导与点拨。读博之前,我就较为幸运,因为有李大钊研究界大家张静如先生、刘桂生先生、杜蒸民先生、吴家林先生的指导,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真正来说,我在李大钊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的进展,是在张静如先生门下集中受训的3年,这是我学问上大为长进的时期。我并不认为自己写的研究李大钊的论文都好,败笔的文章也是有的,并且有的时候占的比重可能还不小,但有兴趣的同仁可以比照我读博前后发表的论文,能够发现我读博后的论文水平有了重大的飞跃。现在看来,勤奋是做学问的条件,但仅有勤奋而没有名师的指点,不接受系统的、高水准的学术训练,这就像闭门造车一样,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此,我建议要开展李大钊研究的年轻人,最好要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接受学术名师的指导,这不仅有助于传承李大钊研究的传统,而且能够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开辟新的领地,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说了以上一些话,算是对自己从事李大钊研究工作的小结,也希望对于李大钊研究的新来者能有点作用,那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吴汉全 

                               于南京审计学院

                                   2010/6/13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