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布鲁姆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025-09-24 05:27:09 责编:小OO
文档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郭 成

 

1969年加涅在《美国心理学年鉴》上发表《教学心理学》一文,预示着教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的学科。加涅被认为是教学心理学的奠基人。《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和《教学设计原理》两书集中反映了加涅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加涅认为学习结果是一种习得的性能,这种习得的性能“近似地代表了教学目标”。学习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仅仅在于教学目标提出于教学之前,学习结果实现于教学之后。所以,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即是一种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加涅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的条件》中提出了八类学习,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在《学习的条件》1985年的修订版中,他将八类学习中的前四类作为学习的基础形式,总称联想学习,从而形成了五类学习。在五类学习的基础上出现五种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智慧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动作技能(motor skill)、态度(attitudes)。五种学习结果也称五种习得的性能,我们这里把它看成五类教学目标。

 

(一)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是使符号应用成为可能的习得性能。加涅认为这类技能是人类习得的最为重要的性能类型,因而也是受教育的实质意义所在。

 

智慧技能不是一种简单的某一刺激对应某一反应。其典型的形式是规则。智慧技能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只能用规则而不能以刺激—反应模式来描述。如,小学生计算算式“22÷33-25÷56”表现出来的就是智慧技能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行为。智慧技能包括四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

 

(1)辨别。辨别是对在一个或多个物理维度上互不相同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基本的辨别是最简单的智慧技能,它是在生活早期习得的,如颜色、大小的辨别等;复杂的辨别需要利用概念,如辨别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需要一系列基本的概念。

 

(2)概念。概念是个体把事物或事件归类并将该类的任何一个例证看作是该类的一分子作出反应而产生的学习结果。概念与辨别不同之处在于,辨别是对事物的集合加以区分,而概念则是将事物归类并把其中任意一个看作是该类的一分子。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concrete concepts)和定义概念(defined concepts)。具体概念能通过被指认的方式来体现,即可观察到的概念,如猫、椅子、树、房子等。定义概念是抽象的,通过演示一些特定类别的客体、事件或关系的意义来体现,如质量、温度、正义等。

 

(3)规则。规则是一种规律性,当学习者在各种情况中的行为有“规律性”时他就习得了规则。也就是说,当规则支配个体行为时,个体就具有称为“规则”的性能。习得“规则”并不意味着能用言语陈述“规则”,能陈述“规则”也并不意味着习得了“规则”。加涅认为,定义概念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它的目的是将客体和事件分类,属分类规则。但规则还包括除分类之外的其他类别,它们涉及相等、相似、大于、小于、之前、之后等关系。

 

(4)高级规则──问题解决。高级规则是个体通过学习将规则结合形成的更为复杂的规则。复杂的规则是与解决一个或一类实际问题相联系的,能解决问题也就表明获得了新的高级规则。例如,一个学生学习了将2x与3x2以及2x 与5x作相加运算后,现在要他求两个多项式──2x+3x2+1与x+3x+4x2的和。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会习得“把同指数相加,再把相加结果用“+”连起来”的高级规则。高级规则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所以这类规则比构成它们的简单规则可应用于更为广泛的情境。

 

(二)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是能够陈述观念的一种习得性能。它是陈述性知识,包括三个亚类。

 

(1)名称或符号(labels),即某个物体或一类物体的名称。在学习概念时,符号与概念通常是一同习得的。所以,年幼儿童在获得盘子概念的同时可习得符号──盘子。

 

(2)单一命题或事实(facts),是表示两个或多个有名字的客体或事件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例如,一周有七天;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

 

(3)在意义上已加以组织的大量命题,这是由相互联系的事实构成的知识体系。例如,属于历史事件或属于艺术、科学或文学范畴的知识。

 

(三)认知策略

 

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内部控制过程,是学生赖以选择和调整他们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的内部过程。认知策略可分为五个亚类。

 

(1)复述策略,即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材料。

 

(2)精加工策略,是学习者精心地将要学习的项目与其他容易提取的材料进行联系。精加工活动包括分段、概括、作笔记或自我提问等方法。

 

(3)组织策略,指将要学习的材料形成组织结构,学习者将要记忆的单词根据意义分类,或将事实之间的关系用表来组织,或利用空间线索来回忆材料,或是找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并为这些观点概括出新组织。

 

(4)理解监控策略。这种策略也可称为“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建立学习目的、评价是否成功地达到目的、选择其他策略来达到目的的能力。

 

(5)情感策略,是学习者用以集中和维持注意、控制焦虑、有效使用时间的策略。

 

(四)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指学习者进行身体操作性活动的能力。动作技能不仅仅指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流畅、合规则和准确的整体行为。动作技能又可分为运动型和职业型。如打网球属于运动型,驾驶收割机属于职业型。

 

(五)态度

 

态度指学习者获得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心理状态。例如,一些人可能更愿意选择打乒乓球等体育运动为其业余活动,而另一些人却更愿意阅读文学作品。

2011-02-25  摘自《课堂教学设计》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郭 成

 

对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设想,最初是1948年由出席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年会的一些考试专家在一次正式会议上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卢姆、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等人。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和动作技能领域(psychomotor domain)。他们的教育目标分类强调指导教学过程和对结果进行评价,其实是一种教学目标分类。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

 

1.知识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把某种信息储存在大脑中,以后所要做的就是回忆这些信息。知识这一类别所涉及的主要心理过程是记忆。在知识的测验情境中,提问的形式与最初的学习情境中的形式有所不同,这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一定程度上的联想和判断过程,但这仅仅是一小部分;在其他类别的学习和测验中也有记忆,同样这也只是一小部分。知识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三大类,每一类型又包括若干个小类型。

 

(1)具体的知识是指对具体的、孤立的片断信息的回忆。它包括:①术语的知识,即具体符号的指称事物的知识,如熟悉的大量词汇的一般意义;②具体事实的知识,指日期、事件、人物、地点等方面的知识,如对某些特定文化中的主要事实的回忆。

 

(2)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是指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它包括:①惯例的知识,即有关对待和表达各种现象和观念的独特方式的知识,如了解演讲与写作中的正确形式和习惯用法;②趋势和顺序的知识,即时间方面各种现象所发生的过程、方向和运动的知识,如最近50年美国的发展趋势;③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即有关类别、组织、部类及排列的知识,如各类文献的范围;④准则的知识,即有关检验和判断各种事实、原理、观点和行为所依据的准则的知识,如对某种作品及其阅读目的作出适当判断的准则;⑤方的知识,即有关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使用的以及在调查特定的问题和现象时所用的探究方法、技巧和步骤的知识,如有关用科学方法评价健全概念的知识。

 

(3)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指有关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观念、体系及模式的知识。它包括:①原理和概括的知识,即关于对各种现象的结果进行概括的特定抽象概念的知识,如用来概括我们所接触到的生物现象的重要原理的知识;②理论和结构的知识,即关于为某种复杂的现象、问题或领域提供一种清晰的、完整的、系统的观点的重要原理和概括,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如对进化论进行比较完整阐述的知识。

 

2.领会

 

领会指的是当学生要进行交流时,要求他们知道交流些什么内容,并能够利用材料或材料中所包含的观念。这里的领会要比通常所说的领会要狭义一些,它与完全理解、完全掌握信息并不是同义词。这里的领会是“用来表明理解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各种目标、行为或者反应”。领会主要有三类:(1)转化,指个体能把交流内容转化为其他术语,或转化为另一种交流形式,如把材料中的冗长部分转化成较简略或较抽象的表述的能力;(2)解释,指把交流内容作为一种观念结构来处理,如解释各种社会资料的能力;(3)推断(extrapolation),指根据最初交流中所描述的条件,在超出用以确定各种内涵、后果、必然结果和效果等既定资料之外的情况下,延伸各种趋向或趋势的能力,如预测发展趋势的能力。

 

3.运用

 

运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例如,把在一篇论文中使用的科学术语或概念运用到另一篇论文所讨论的各种现象中去。

 

4.分析

 

分析指将交流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观念的有关层次,或者弄清所表达的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三个亚类:(1)要素分析(analysis of elements),指识别某种交流所包括的各种要素,如区别事实与假设的技能;(2)关系分析(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即交流内容中各种要素与组成部分的联结和相互关系的分析;如领会一个段落中各种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技能;(3)组织原理的分析(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指对将交流内容组合起来的组织、系统排列和结构的分析,如识别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模式,使之成为理解其意义的一种手段的能力。

 

5.综合

 

综合指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它包括三个亚类:(1)进行独特的交流(froduction of a unique communication),指提供一种条件,以便把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经验传递给别人,如有效地表述个人经验的能力;(2)制订计划或操作步骤(froduction of a plan or proposed set of operations),指制订一项工作计划或一项操作程序,如为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个教学单元的能力;(3)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derivation of a set of abstract relations),指确定一套抽象关系,用以对特定的资料或现象进行分类或解释,或从一套基本命题或符号表达中演绎出各种命题和关系,如作出精确的发现和概括发现的能力。

 

6.评价

 

评价指为了特定目的,对材料和方法的价值作出判断。它包括两个亚类:(1)依据内在证据来判断(judgments in terms of internal evidence),指依据诸如逻辑上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其他内在证据来判定信息的准确性,如指出论点中逻辑错误的能力;(2)依据外部准则来判断(judgments in terms of external criteria),指根据挑选出来的或回忆出来的准则来评价材料,如对某些特定文化中的主要理论、概括、事实进行比较。

 

(二)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克拉斯沃尔、布卢姆等在19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一书中把情感领域目标分为五个亚领域,即接受(注意)[receving(attending)]、反应(responding)、价值评价(valuing)、组织(organization)、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characterization by value or value complex)。

 

1.接受(注意)   

 

接受指学习者感受到某些现象和刺激的存在,愿意接受或注意这些现象和刺激。它分为三个亚类。(1)觉察(awareness),指学习者意识到某一情境、现象、对象或事态。与“知识”不同的是这种意识不一定能用语言来表达。例如,形成对服装、陈设、建筑物、城市设计、美好的艺术品等事物中的美感因素的意识。(2)愿意接受(willingness to receive),指学习者愿意承受某种特定刺激而不是去回避。例如,增强对人类需求和社会紧迫问题的敏感性。(3)有控制的或有选择的注意(controlled or selected attention),指自觉地或半自觉地从给定的各种刺激中选择一种作为注意的对象而排除其他的无关的刺激。例如,注意文学作品中记载的人类价值和对生活的判断。

 

2.反应

 

反应是指学习者对出现在他面前的刺激已经不只是愿意注意而是上升到积极的注意。它包括三个亚类。(1)默认的反应(acquiescence in responding),指学习者对某种外在要求、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例如,愿意遵守游戏的规则。(2)愿意的反应(willingness to respond),指学习者对于某项行为有了相当充分的责任感并自愿去做。例如,对自己的健康和保护他人健康承担责任。(3)满意的反应(satisfaction in response),指学习者不仅自愿做某件事,而且在做了之后产生一种满意感。例如,从消遣性阅读中获得乐趣。

 

3.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指学习者确认某种事物、现象或行为是有价值的,即是说学习者将外在价值变为他自己的价值标准,形成了某种价值观、信念,并以此来指引他的行为。它包括三个亚类。(1)价值的接受(acceptance of a value),即接受某种价值。例如,始终渴望形成良好的演讲和写作的能力。(2)对某一价值的偏好(preference for a value),指不仅学习者接受某种价值,而且这种价值驱使着、指引着学习者的行为,同时,这种价值被学习者所追求,被学习者作为奋斗目标。例如,积极参与展示当代艺术成就的准备工作。(3)信奉(commitment),指个体坚定不移地相信某种观念或事业,自己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这种他自认为有价值的观念或事业,并且他还力图使别人信服这种观念、参与这项事业。例如,献身于作为民主之基础的观念和思想。

 

4.组织

 

组织是在学习者连续地将价值加以内化的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同的价值情境时,把各种价值组织成一个体系,确定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占主导地位的和普通性的价值的活动。这一领域包括两个亚类。(1)价值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of a value),即通过使价值特征化,使各种价值能够联系在一起。例如,试图识别所欣赏的某一艺术客体的特征。(2)价值体系的组织(organization of a value system),指学习者把各种价值(可能是毫无联系的价值)组成一个价值复合体,并使这些价值形成有序的关系。例如,制订一个根据活动的要求来调节自己休息的计划。

 

5.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

 

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是指各种价值已经在个体内在的价值层次结构中固定下来,已经被组织成为一种内在一致的体系,长期控制个体的行为,使个体长期地以某种方式去行动,即成为他的稳定的性格特征,而不再是一种表面性的或暂时性的情绪反应。这个领域也包括两个亚类。(1)泛化心向,指一种在任何特定的时候都对态度和价值体系有一种内在一致的倾向性。例如,根据事实随时准备修正判断和改变行为。(2)性格化,指外在价值已经内化为学习者的最深层的、整体的性格,包括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等。例如,形成一种始终如一的生活哲学。

 

(三)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1972年哈罗(A.J.Harrow)在《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了以学龄前教育为视角的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同年,辛普森(E.J.Simpson)在《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中提出了以职业技术教育为视角的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

 

哈罗将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为六类,即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知觉能力、体能、技巧动作、有意的沟通。辛普森将技能领域目标分为下述七类。(1)知觉,是通过感觉器官觉察客体、性质或关系的过程。例如,通过机器运转的声音,知道机器运转的毛病。(2)定势,指为某种特定的行动或经验而作出的预备性调整或准备状态。例如,渴望熟练地操作钻床。(3)指导下的反应,指个体在教师指导下,或根据自我评价表现出来的外显的行为。例如,根据示范表演一种舞蹈;通过尝试各种程序,发现烫平短衫的最有效的方法。(4)机制,指已成为习惯的习得的反应。例如,混合各种原料,制作奶油蛋糕的能力。(5)复杂的外显反应,指个人能够表现复杂的动作和行为。例如,演奏小提琴的技能。(6)适应,指改变动作活动以符合新的问题情境。例如,通过改编已知的舞蹈技能,形成一种新的现代舞蹈。(7)创作,指创作出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例如,创造一种现代舞蹈。

 下载: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