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025-09-24 05:19:46 责编:小OO
文档
【摘要】中国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总体上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状况与我国社会对提出的要求是不相适宜的。本文试图从对目前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原因的分析,探讨能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民警;心理健康;分析

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民警承担着巩固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三大政治和社会使命,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的“国家安危,系于一半”。然而,这一群体长年累月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民警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压力大,导致他们成为一个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家法律赋予的较大的执法权与执法空间,若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排解、疏导,将不同程度地影响队伍的战斗力。一方面,正在经历着时代急剧变革带来的心理影响。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例如自我实现欲望过于强烈,内心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在一些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另一方面,承担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稳定的神圣使命,机关的性质特点决定了的工作往往与艰苦、紧张、危险等紧密相连。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承受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心理负荷,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因此,正视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表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矫治,对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区民警心理健康调研结果,就当前民警健康状况作一些分析,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能力,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联系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的心理健康是指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表现为经常性的内心活动与外显行为相一致。

依据心理健康的含义,可将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七要”标准:一要具有正常的智力。二要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正确地认识自己。三要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四要有坚强的意志,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心理健康的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五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六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应该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七要具有完整的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其人格结构的各方面能够平衡发展,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与外显行为保持和谐统一;人格的各个结构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指从事工作的民警,其心理状态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所受到的影响,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范围,以致引发的某些反应与变化。下面我们来看看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

二、民警心理健康缺陷的表现

一是在生理上。压力对人的身体能造成一连串的破坏,不仅会引起心脏等疾病,而且会干扰人的认知程度,降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甚至致命。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姆斯做过这样的研究:他把心理压力按不同的程度编制工作生活中的事件量表,用不同的分值进行描述,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如果一个人一年内累积分在150-199 之间,那么,今后几个月发病的概率为37%,在200-299 之间,那么,一年内的发病的概率为51%,若超过300 分,发病率就会增加到79%。专家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了那么多的英年早逝的谜底。那么,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又怎样呢?江苏省的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压力让民警在躯体化的病变症状方面比社会一般群众高出十几个百分点,接受测试的民警有12.5%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心痛、头痛、肌肉酸疼和心血管、呼吸系统、胃肠道不适。深圳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局70% 的同志患有各种疾病。深圳市副余新国说:“深圳市的民警患有各类职业疾病的占70%,仅2001年以来,深圳市因患癌症等病症死亡的民警就有14人。

二是在行为上。的心理压力,就其行为发生改变而言,轻者表现为饮酒、吸烟的频率明显增加,抱怨情绪严重,不遵守纪律,易与人争执等;重者表现为酗酒、嗜烟、事故频发、违纪违法等,有的人还会选择自杀或杀人来摆脱困境。例如,2004 年11月10 日,云南省砚山县发生一起杀事件,开者是该县维摩镇派出所的一名民警,死者系当地两位村民。事件的起因就是双方为一件生活小事引发争吵。2002 年9月,《南方周末》报道某市两位青年民警在喝酒的时候聊生活,谈工作,两人都一致认为因工作苦了自己女友,于是,双方约定开互射求死,最后,一个当场被对方击中,另一个开自杀。

三是在工作上。心理压力过大,在工作与事业上表现出厌烦疲劳感增加,缺乏激情与创造性,工作效率降低,情绪不稳定,无法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估,甚至会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现在机关的一些窗口单位和部门,群众意见大,认为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谈到原因,人们很习惯地结论为思想作怪,群众观念、服务意识差。其实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心理障碍。民警日复一日面对的是社会阴暗面,心理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心情不好,又怎能笑容满面?再如刑讯逼供问题,这是一个法律明令禁止并予以惩治的问题。也花了很大的力气一直在抓。为何屡禁不绝?不能仅从治警不严的角度想对策,也不能单纯抱着“ 思想、法纪观念淡薄”的本本主义来说教,还应结合民警的心态来分析:案子堆积,领导加压、嫌疑人狡辩,一系列的客观因素造成了民警的心理失衡,最终导致做出一些伤人害己的极端行为。

四是在生活上。的职业决定了与家人聚少离多,不能对家人尽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家庭不和、离婚率高、与子女亲人关系紧张。据江苏无锡市的调查,的离婚率居社会各种职业之首,深圳市从2000年开始开通了民警心理咨询热线,有一半的咨询都涉及情感问题。

三、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来自社会的压力——良好执法环境的缺失

《人民法》规定,机关的任务是:维护,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在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机关不仅肩负着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任务,还肩负着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等任务。但是,现在民警的执法环境很不成熟,民警在执法的时候,一些人不理解,甚至谩骂民警、不服执法。近年来,民警在正当执法中遭遇无理取闹,被谩骂、殴打、恶意投诉甚至致伤致残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呈日渐增多之势。应当充分重视对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保障问题。由于现行的《人民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只对严重损害民警人身安全的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而对无理取闹、辱骂、侮辱民警、揪打民警、撕坏民警衣服、警衔标志及诬告、诬陷民警的案件和事件没有做专门规定,从而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对不法分子进行处罚,保证民警正当执法的权益。

2、来自工作的压力——工作任务的繁重

超负荷工作是当前民警最主要的压力源,这种工作压力主要表现为各种专项行动、战役多,一个接一个,民警难得喘气;工作考核名目繁多、层出不穷,民警应接不暇;基层单位任务多,非警务活动多,民警长期处于疲劳作战状态得不到休整。由于过量压力产生了离职现象。对此,克瑞斯(1974)和库坡(1982)等人的调查研究结果均表明的长期工作负荷,是高居首位的工作压力。此外,不同系统、地区存在着严重的财力、物力、装备、待遇水平差别。较之其他行业,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环境危险,而装备、待遇却明显偏低。结合工作负担过重现象,这是现阶段影响和制约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有些民警自身对健康保护认识不够,一些民警长期吸烟、熬夜、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降低身体素质,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警力调动和不科学安排使一线民警经常加班加点,疲劳作战,缺乏规律性,致使民警身心疲惫。

3、来自家庭的压力——家庭生活环境紧张。

由于的工作是全天候性质的,经常加班加点,不能与家人生活步调一致,散多聚少,因此常常遭受父母、妻儿的埋怨、误解,导致家庭不和,轻则吵架、分居,重则离婚分手;未婚的青年民警也往往因为没有时间约会而经常闹矛盾。结果使广大民警在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备受感情的折磨。

其次,属公务员系列,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长期高居各行之首,但收入却与其他公务员相差无几,这无疑会挫伤的工作积极性。不少住房也比较紧张,有些单位由于办案经费紧张,民警出公差还得先垫付差旅费,因此,大多数民警都出现经济拮据的现象。而当奉献与索取的天平严重倾斜,的劳动价值没有被体现时,必定会使失去心理平衡,工作中也表现出消极态度,个别还有可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来弥补心理失衡和解决实际困难。

此外,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普遍存在。为了子女的入托、上学、就业,许多家长都是煞费苦心,也不例外。但由于基本上都是超负荷工作,多数一线民警存在事业和家庭不能兼顾的情况,一线民警值班、加班频繁,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无法顾及,在实施对子女的教育的问题上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其子女不听话、学习成绩差、考学失败、就业难等,这些都会使因为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而产生愧疚感。

4、来自个人的压力——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许多民警身体、心理素质欠佳。而对于其他行业,公众对有着更高的期望,这种期望源于深层社会心理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心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安全的需要”是其中一个层次。是满足公众安全需要的最佳载体,在公众心目中,应该是正义的化身和完美的代名词。因此,只要群体中出现一个负面典型,就如同一个重磅,立即在公众中掀起轩然大波。这种情况无形中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量,如果民警身体素质不好,加之心理素质欠佳,使民警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无法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问题。

四、调适、缓解、消除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保持心理健康,不仅是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如果出现不协调现象就会破坏心理健康。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做好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保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社会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开展公共关系建设, 争取社会支持。各级机关应该大力加强公共关系建设。充分发挥的正面导向作用, 宣传工作的性质、任务, 颂扬人民队伍中涌现的英模人物, 以强大的弘扬人民的道德风范, 使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在民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整顿队伍, 清除害群之马, 纯洁队伍, 提高整体素质。

改善执法环境。改善执法环境最重要的是要以公正、文明的执法态度来密切警民关系,取信于民。具体地说,首先要转变执法观念,树立执法为民的宗旨观念。尽量减少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的冲突,争取群众的理解、参与支持,在办案中慰问群众、关心群众,在采取强制措施上多考虑一下群众的利益,在处罚上多体谅一点群众的困难,只要事事注意群众利益的细节,就一定能够赢得民心,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执法环境,让民警获得心理上的稳定踏实感。其次,要始终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的方略。一方面,全国广大民警树立了崇高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有少数懒警、庸警、劣警,正败坏形象,现实中,此类不良事件已经是屡见不鲜,从严治警本身就是一种爱警、惜警的有效举措。为此,在执法实践中,彻底根除那些欺民、刮民、愚民、扰民、治民的现象,把执法行为拉回到法律的轨道上来。再次,争取民众和社会支持,为民警提供较好的执法环境。将部分警务活动公开化,让群众了解工作,从而理解民警工作的辛苦及办案难度,减少由于不理解工作而对干警产生的误解,让基层民警有一个合作的、宽松的办案环境。同时,政工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消除多数人对1=作的成见,给予人员更多正面的回应与支持,避免媒体在对负面事件进行报道时“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机关的领导一定要学会与媒体沟通的技巧,善于利用媒体为工作服务,在惩治败类、维护司法公正的同时。保护好民警的合法权利,维护的良好形象。

2、机关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和普通人一样。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成为与各种阴暗面打交道最多的群体。社会的阴暗面催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缺乏一个良好的防御机制或疏通渠道,各种心理问题就容易随之而生。随之在执行公务中,就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有的甚至会因工作任务艰巨,产生职业倦怠而萌发自杀的念头;有的因不能及时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而采取过激行为。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援系统,仍然偏重于政治和业务素质教育,疏于专业心理方面的教育。因此,各级组织应该对在职民警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档案。同时,定期开展民警心理健康训练,提高广大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职业和岗位要求的心理素质,加强民警心理咨询。

其次,切实落实好休假等福利制度。基层一线民警的负担过重,一年到头,疲于奔命,十分辛苦。既是为人民服务的民警,同时,也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父母需要孝顺,爱人渴望体谅,子女需要培养,他们自己也应该适度休息以保证身心健康。应该尽量减

轻他们的负担,让民警能真正地休息一下。

此外,改进业务工作。目前,我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警务繁杂,警

力不足,都给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上级机关制定的一些、措施不符合基层实际,政出多门,更是压得基层领导和民警抬不起头。这些都是机关本身的组织与管理因素造成的,是造成大部分压力问题的根源。在具体的机构设置上要贯彻精简、高效的原则,克服冗繁的办事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必须完善各种警务工作,如改善训练和装备的不足,增加招收新的心理和性格测试,改进招收、筛选和升迁人才的程序等。

3、家庭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劝导必不可少。民警的家庭成员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民警在保卫经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他们的贡献感到自豪, 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慰问, 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同时,基层一线民警的负担过重,一年到头,疲于奔命,不得喘息。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警,同时,也是有家有业的自然人。父母需要关爱,妻子渴望体谅,子女需要培养,他们自己也应该适度休息以保证健康。应该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让能真正地休息一下。

4、个人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从事各种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 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 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 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

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目前,对业务能力的要求是民警心理压力形成为突出的原因之一。工作不只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岗位相一致的业务技能,并能合理运用,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而不至于力不从心、困难重重。

自学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系统学习心理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且运用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去预测和控制自身的心理问题发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养和提高心理品质和战斗力,形成压力免疫 , 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政治部. 民警心理健康训练[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振声. 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朱起清. 组织行为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 徐玉明,张旭东. 心理应激反应与身心健康探微[J].研究,2002,(2) .

[5] 舒莹著. 试论心理学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 研究,2002,(4) .

[6] 包晓波,包延桥. 怎样进行心理健康干预[J]. 人民,2002,(24)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