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教师考试小学数学新课标知识点复习
2025-09-24 05:30:47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数学新课标知识点复习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B 转变旧的学习方式;C倡导建构的学习; 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做到(  )。

A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B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充分地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3、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   C  )。

A国家统一管理制度; B国家和地方二级管理制度;

C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D学校校本管理制度。

4、“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  )。

A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

5、新课程改革倡导(  D   )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是(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3、新课程改革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三、判断并改错(每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并将错误的改正)

1、开发校本课程就意味着要编写教材。 (× )

改为:开发校本课程意味着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

2、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 )

改为:

3、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教师。 (×)

改为: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审定制”改为“国定制”。 (×)

改为: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

5、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的结果和学生的收获。 (×)

改为: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体验。

四、简答(本大题含3小题,共10分)

1、 叙写教学目标时,行为目标陈述的四个要素是什么?(2分)

解答:行为目标陈述的四个要素是:①行为主体;②行为动词;③行为条件;④表现程度。

2、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4分)

解答:教师角色的变化:①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书匠→→→→→→→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课程的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封闭型→→→→→→→开放型的社会型的教师。

3、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重要特点?(4分)

解答:①努力将素质教育理论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部分之中;

②突破学科中心,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五、案例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某中学初二(3)班是全校有名的乱班,上课纪律混乱,打架成风。班上有一名“在野学生领袖”,喜好《水浒》人物打抱不平,常常“为朋友两肋插刀”。打架时,只要他一挥手,其他人就蜂拥而上。班上正气不能抬头,班干部显得软弱无力,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请分析说明:

(1) 如何将乱班教育转化为优良的班集体?

(2) 如何正确对待和教育转化“在野学生领袖”?

解答:(1)培养优良班集体的方法: (4分)

①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③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

④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2)教育转化“在野学生领袖”的方法: (6分)

①严格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规;

②利用其特长为班集体做好事,争荣誉;

③将“在野学生领袖”转化为“正式学生领袖”。

2、 有一次上课时,初二(3)班的刘强不好好听课,而把旁边的同学推来搡去,扰乱了课堂纪律。青年教师小李发现后先是高声喝斥,说刘强是“害群之马”,“朽木不可雕也”;又将刘强推出教室,罚站在楼道走廊。请分析说明:

(1) 小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要求?

(2) 小侵犯了学生的哪些合法权益?

(3) 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做才对?

解答:(1)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3分)

(2)人身权、名誉权、受教育权; (3分)

(3)正确做法多种多样(略)。 (4分)

本位主义:指专为本单位、本部门打算而不顾集体利益的思想行为。 

知识本位:是一种知识选择的方式,指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知识本位教育”则是一种教育选择方式,它将本来宽泛的教育概念狭隘化,把知识传授等同于教育本身。注意各科知识内部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培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打破学科本位而是从学生接受能力角度来选择知识。

学科本位:强调学科的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

优点:知识量丰富,各学科自身体系较完备。

缺点:没有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没有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科目多并缺乏整合,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

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繁、难、偏、旧等,而且教学也更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课程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不过分强调科学体系自身的完备。

中国: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

中国现状:

课程改革原因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填空: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4、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地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观察  试验  猜测 计算 推理 验证

6、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7、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8、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9、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10、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1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1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13、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4、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

15、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帮助、引导_______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 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合作

1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促进者 );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研究者  );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 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  开放老师 )。

17、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国家 、地方、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为了体现出本校的教学特色)

如何理解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参见例82)。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