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4种正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2025-09-25 05:04:59 责编:小OO
文档
4种正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廖文明1,戴永年1,姚耀春1,易惠华1,熊 学2

(1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昆明650093;

2 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长沙410015)

摘要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从4种正极材料的安全性能、循环性能、存在的问题

等方面评述了正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发展起的作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钴酸锂和镍酸锂将依然会占据着小型电池市场的地位,而锰酸锂和磷酸铁锂将会促进大型电池市场的发展。此外,纳米技术在动力电池上的应用也将给电池带来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安全性能 循环性能 纳米技术E ffect of Four Kinds of C athode Materials on Properties of Lithium 2ion

B atteries and Development T rend

L IAO Wenming 1,DA I Y ongnian 1,YAO Yaochun 1,YI Huihua 1,XION G Xue 2

(1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Vacuum Metallurgy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2 Hu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Non 2Ferrous Metals ,Changsha 410015)

Abstract   The cathode materials ar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 2ion batteries.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safety performance ,cycling performance and existing issues of four kinds of cathode materials ,their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re reviewed.LiCoO 2and LiNiO 2will continue to hold the market of small batteries ,while LiMn 2O 4and LiFePO 4will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batteries.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 2gy will bring a promising future for power batteries.

K ey w ords   lithium ion batteries ,cathode material ,safety performance ,cycling performance ,nanometer techno 2logy

 廖文明:男,1982年生,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材料 E 2mail :laowming @sohu.com

  1991年SON Y 公司研制出的以LiCoO 2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与其它蓄电池相比,具有质量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记忆效应小、污染少、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等优点,产销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率递增。然而,这些年来频频出现锂电池爆炸事件又让人不禁为其安全性而担忧,此外,锂离子电池价格居高不下,使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以及未来产生质疑。

构成锂离子电池涉及的材料有多种,每种都会对电池的性能产生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3种,即正极、负极、电解液。其中正极材料的比容量提高50%,电池的功率密度会提高28%,负极材料的比容量每提高50%,电池的功率密度会提高13%,这表明改善正极材料的性能是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所在;另外,各部分材料在电池成本中占的比例不同,正极材料为40%,电解液占16%左右,负极材料仅占5%。并且从电池各材料发展速度来看,正极材料远比负极材料发展速度要慢,正极材料的安全性能也是影响锂电池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正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 2、LiNiO 2、

LiMn 2O 4、LiFePO 4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所开展的研

究,评述了各种材料对电池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1 钴酸锂

当前,市售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占主体地位的是Li 2

CoO 2,它具有电压高、放电平稳、适合大电流放电、比能量高、循

环性能好、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LiCoO 2属于六方晶系,满足

R3m 空间点群,氧原子构成立方密堆排列,钴和锂则分别占据立方密堆积中的八面体3a 与3b 位置,晶格常数a =0.2816nm ,c =1.408nm ,其二维层状结构为α2NaFeO 2层状结构(见图1),适合锂离子嵌入和脱出。其理论容量为274mAh/g ,为了保证其良好的循环性能和稳定性能,实际容量约为140mAh/g 。

目前市售小型锂电池以LiCoO 2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产品居多,而以LiCoO 2作为大型电池的正极材料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电池容量衰减较大。在反复的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结构在多次收缩和膨胀后发生改变,导致LiCoO 2发生松动、脱落、内阻增大以及容量减小。其根本原因在于LiCoO 2是锂离子嵌入化合物,充电时如果过多的锂离子(1/2以上)从LiCoO 2中脱出,LiCoO 2会发生晶型改变而不再具有嵌入和脱出锂离子的功能。

(2)抗过充性能差,即提高充电深度会迅速恶化、降低电极

的循环性能。余仲宝等[1]

对MCMB 2LiCoO 2电池做过充性能测

试时发现,正极活性物质LiCoO 2中的Co 3+被大量氧化成

Co 4+,Co 4+具有较强的氧化活性,它能氧化电解质而形成较厚

的钝化膜。此钝化膜覆盖在正极的表面,降低了电池的正极电

位。当放电开始时,Li +在正极活性物质中插入可能破坏此钝化膜,从而又使正极电位升高;另外,电池在过充时,锂离子在碳负极表面沉积的金属锂非常活泼,它能与溶剂或电解质反应形成Li 2CO 3、LiF 或其它产物,但这些产物对电池的作用机制和电池在化成时于表面形成的钝化膜的作用机制可能完全不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锂一次电池在存时于锂表面形成的钝化膜的作用机制相同,即造成电池的放电电压滞后。同时,这些产物的形成也消耗了大量的Li +,造成电池过充电时的不可逆容量大大增加,从而使电池的放电容量迅速衰减。

(3)热稳定性能差,存在安全隐患。王静等[2]将以LiCoO 2

为正极材料组装的电池放置于恒温的坩埚炉中做爆炸实验,发现其50min 后发生爆炸,其临界爆炸温度为140℃,电池的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均高于200℃。这说明LiCoO 2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即在高温情况下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目前锂离子电池适宜的使用温度范围是-20~55℃,但考虑到电路发生故障产生高热,电池正极的LiCoO 2有可能分解产生爆裂等问题,如电池内部发生短路时可能导致过热发生爆炸,过充时正极材料分解产生氧气而造成电解质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量也可能导致爆炸

图1 层状LiCoO 2的结构图

Fig.1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LiCoO 2

为了克服LiCoO 2存在的缺点,人们采用掺杂包覆的方式来提高其容量,改善其循环性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Hiroshi

Y oshizawa 等[3]研究Li 1-x Co 1/3Ni 1/3Mn 1/3O 2发现,可将电池充

电电压升至4.45V ,且容量可达185mAh/g ,并且显示出高倍率放电性能、优越的循环性能以及安全性。中科院王兆翔等[4]对

LiCoO 2包覆了3~5nm 薄层Al 2O 3或MgO 后,可以把充电电

压提高到4.2V 以上,使多达0.8mol 的Li +

参与充放电反应,提高了其抗过充性能,并使其循环性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哈尔滨工业大学宋振业等[5]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包覆了LiNi 0.78Co 0.22Zn 0.02O 2的LiCoO 2正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04.58mAh/

g ,2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为197.06mAh/g ,容量保持率在96.0%以上,具有很好的循环性能。Kyung Y oon Chung 等[6]

在LiCoO 2表面包覆了1层ZrO 2可将充电电压提高到4.8V ,并且发现循环衰减率大大低于未包覆的LiCoO 2颗粒。Cao Q 等[7]采用蔗醣在LiCoO 2表面包覆1层纳米碳层,使其锂离子

具有移动性和良好的传导性,在1C 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依然可达123mAh/g ,显示了在大倍率下充放电依然具有良好的放电性能。

2 镍酸锂

LiNiO 2由于其性能与LiCoO 2相近,实际容量高(190~210mAh/g )、对环境友好、价格稍低等优点曾经被人们认为是

最有前途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具有理想的α2NaFeO 2层状结构的LiNiO 2化合物,与LiCoO 2相似,同属于R3m 群、六方晶系,Li +和Ni 3+分别位于(3a )和(3b )位置上(可参照图1),其晶格常数为a =0.29nm ,c =1.42nm 。其中6c 位置上的Li 分别交替分布于氧层两侧,占据其八面体空隙,在(111)晶面上呈层状排列。层状的NiO 2为锂离子提供了可供迁移的二维隧道,在LiNiO 2的晶体结构中,Li 2O 键的键能远弱于Ni 2O 键的键能,具有离子键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Li +能够在NiO 层与层之间进行嵌脱,这是LiNiO 2作为二次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使用的理论基础。然而,LiNiO 2目前依然未能取代LiCoO 2得到大量应用,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1)LiNiO 2的六方层状结构没有LiCoO 2稳定,循环稳定性相对较差。由于Li +是在NiO 层间进行嵌脱,所以层状结构的稳定性决定了LiNiO 2循环性能的好坏。对于LiNiO 2型的层状化合物,其结构稳定性与晶格能有关[8],因此,O 2M 2O 键能大小对LiNiO 2的电化学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i 3+的最外层3d 电子排布为t 2g 6e g 1,由分子轨道理论(MO T )可知,能量较低的成键轨道已经占满,另一个电子只能占据与氧原子中的s2p 轨道形成的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上,这导致Ni 2O 键键能削弱。此外,LiNiO 2的六方层状结构中,NiO 6八面体受J ahn 2Teller 效应而容易变形。

(2)LiNiO 2耐过充性能差。Croguennee L 等[9]在研究脱锂过程中Li x NiO 2的结构时发现:在x =0.7时,晶格从六方晶型R3向单斜晶型转变,在x =0.3时,又从单斜晶型向六方晶型R3’转变,同时体积收缩。其转变被认为是在充放电过程中,Ni 3+被氧化成Ni 4+(t 2g 6e g 0),NiO 2层层间引力变大,在J ahn 2

Teller 效应的共同作用下,NiO 2层收缩使LiNiO 2发生相变,因

此当充电到达一定深度时,层间距突然紧缩,层状结构坍塌,使

得其电化学性能迅速恶化。

(3)热稳定性和安全性差。Hajime Arai 等[10]在研究300℃以下脱锂状态的Li 1-x NiO 2的热行为时发现,脱去1/2锂的

Li 0.5NiO 2在180℃左右会转变成尖晶石相,300℃左右进一步转变成岩石相,并伴有氧的析出:Li 0.5NiO 2→(1/2)LiNi 2O 4→(3/2)Li 1/3Ni 2/3O +1/4O 2。当x ≥0.7时,Li 1-x NiO 2在200℃

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的放热过程并形成具有畸变岩盐结构的产物。在锂电池充电过程中形成的Ni 4+氧化性强,易与电解液发生反应,以及正极材料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的氧对电解液的氧化均会对电池带来安全问题。

另外,其合成反应条件苛刻,合成困难(Ni 3+比Co 3+难以得到),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并且储存时有副反应发生[11],放电电压较低,使得镍酸锂一直只处于实验研究阶段未能取代钴酸锂实现产业化应用。

为克服这些缺点,研究人员[12—14]进行了合成工艺改进、掺杂离子等研究,在提高材料的稳定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Kim J H 等[15]采用溶胶2凝胶法对材料进行掺杂改性,合成Li 2[Li x Ni (1-3x )/2Mn (1+x )/2]O 2材料,锰离子的掺杂可使材料的结构

变得更稳定,并且发现当x =0.2时放电比容量可达209mAh/g 且显示出优越的循环性能。Zhu Xianju 等[16]采用固相合成法对材料进行Co 、Al 掺杂合成LiNi 0.95-x Co x Al 0.05O 2正极材料,当x =0.1时,10次循环后容量依然达到180mAh/g ,容量保持率为97.1%;当x =0.15时,10次循环后容量可达171mAh/g ,容量保持率达97.6%,相比纯相LiNiO 2循环稳定性大大提高。

Liu Hansan 等[17]采用TiO 2对LiNi 0.8Co 0.2O 2进行3%TiO 2包

覆,并与5%的Ti 掺杂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2.7~4.5V 以0.2C 充放电条件下均展示出较高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通过交流阻抗分析,3%的TiO 2包覆还使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能得到大大的提高。Liu Hansan 等[18]还对LiNi 0.8Co 0.2O 2的存储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对材料进行CO 2和H 2O 隔离能够有效改善材料的存储性能,容量损失较少;另外,在材料储存了6个月后在对其进行725℃的热处理,又能使材料的性能得以完全恢复。

3 锰酸锂

尖晶石型LiMn 2O 4正极材料由于稳定性好、耐过充电、价格低、环保无毒以及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好,曾被认为是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最佳选择,备受人们关注,目前在市售锂离子电池中已得到小规模应用。

该材料属于立方晶系,Fd3m 空间群,晶格常数a =0.8231nm 。在尖晶石LiMn 2O 4的结构中,晶体中O 2-在32e 位置,Li +在8a 位置,Mn 3+和Mn 4+在16d 位置,在一定的合成条件下(如淬火),Mn 3+也能占据8a 四面体空间位置。每个晶胞含有8个LiMn 2O 4分子,32个排成立方最密堆积,其中有个四面体空隙和32个八面体空隙。8个Li 填充在四面体中,占据个四面体位置(8a )的1/8,16个Mn 填充在八面体空隙中,占据32个八面体位置(16a )的1/2。此外,在八面体16c 和四面体的8b 、48f 位置上有空位。LiMn 2O 4的基本结构框架

[Mn 2O 4]是一种非常有利于Li +脱出与嵌入的结构,因为八面

体16c 与四面体的8b 、48f 共面的网络结构为锂离子的扩散提供了通道。在结构框架中,75%的锰位于 氧层之间,只有

25%的锰占据相邻两层之间的位置,因此当锂脱出时,在每层内

有足够的Mn 2O 结合能保持理想的氧原子 点阵。LiMn 2O 4的晶体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尖晶石LiMn 2O 4的晶体结构

Fig.2 Crystal structure of spinel LiMn 2O 4

尽管LiMn 2O 4材料相对前两种材料有着良好的抗过充性

能和安全性能的优势,但至今依然没有大规模商业化的原因在

于其材料本身有着致命的缺点:容量衰减较快,在高温(55℃

)下尤为如此。容量衰减问题对于目前所研究的正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一直存在,但以尖晶石型的LiMn 2O 4尤为突出,特别是在高温时。常温下,衰减发生在高电压区;高温时,容量衰减虽然主要发生在高电压区,但在低电压区也有。容量衰减机理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但人们已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机理。

Jahn 2Teller 效应引起LiMn 2O 4正极材料结构的收缩与膨胀是导致容量衰减的重要原因[19,20]。在充放电过程中,Mn 的价态在+3和+4之间变化,故处于八面体16d 位的Mn 3+对尖晶石结构的LiMn 2O 4的性质影响很大。Li [Mn 3+Mn 4+]O 4尖晶石中,Mn 3+和Mn 4+的数目相等,因此Mn 的平均价态为+3.5。当电池处于放电时,锂离子嵌入LiMn 2O 4中,部分Mn 4+还原成Mn 3+,此时晶体结构将由四方晶相向正方晶相转变,结构变得更稳定,不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可逆脱出,同时也会引起颗粒的破裂以及颗粒间失去相互接触,导致极化增大,容量降低。

除了受Jahn 2Teller 效应的影响,锰的溶解也是容量衰减的原因之一[19-21]。电解液中导电盐LiPF 6会发生分解:LiPF 6→LiF +PF 5,其中PF 5与电解液中残余微量水发生水解反应:PF 5+H 2O →2HF +PF 3O ,而导致电解液中含有痕量的氢氟酸。另外在充电的同时,水也可能发生电解反应产生H +,在呈酸性状态下,按Hunter 提出的溶解机制可能发生以下反应:4H ++

2LiMn 2O 4→3λ2MnO 2+Mn 2++2Li ++2H 2O 。再者,由于尖晶石中含有Mn 3+,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歧化反应:2Mn 3+→Mn 4+

+Mn 2+,Mn 2+则可溶解于电解液中,从而造成活性物质的减少。而在高温条件下[21],歧化反应速度更快,有研究表明,把活性物质浸渍到1mol/L 的酸性物质中,在不同温度下检测Mn 2+的浓度,当温度高于55℃时测得Mn 2+浓度明显较常温下偏高。

人们从对材料的研究中,寻找抑制衰减的办法。通过掺杂提高主体骨架的稳定性能,进而抑制了Jahn 2Teller 效应的发生。姚耀春等[22]采用Pechini 方法制备的LiCr x Mn 2-x O 4正极材料为单一尖晶石结构,形貌较好,粒径分布均匀,大致为2~3

μm ,并且发现Cr 掺杂量的增加使得LiCr x Mn 2-x O 4的放电比容量减小,但却提高了尖晶石结构的稳定性,有效地抑制了

J ahn 2Teller 效应,缓解了容量衰减,改善了材料的循环性能。蔡

振平等[23]通过掺杂Al 3+、F -制得LiAl 0.2Mn 1.8O 1-x F x ,与掺杂前比明显提高了其稳定性,改善了高温循环性能。

通过表面包覆的方法减少LiMn 2O 4表面与电解液的接触以降低锰的溶解。王洪等[24]采用CoO 1+x ZrO 2对尖晶石

LiMn 2O 4表面进行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Li Jiangang 等[25]采用Sr (NO 3)2和N H 4F 溶液在LiMn 2O 4表面包覆了层SrF 2

物质,并发现当包覆量为2%时效果最好,在55℃条件下做充放电循环测试,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08mAh/g ,20个循环后依然保持初始容量的97%。Hung Fei 2Y i [26]用Pechini 方法制成LiMn 2O 4粉末,并采用与有机酸锂镍乙二醇混合的方法,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厚度约30nm 的Li/Ni 粉末包覆层,使得LiMn 2O 4在55℃下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

4 磷酸铁锂

正交晶系橄榄石型LiFePO 4以其价格低廉、资源丰富、良

好的循环性能、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环境友好等优

良的特性成为研究的一个新亮点。

LiFePO 4属于Pnmb 空间群[27],晶胞参数a =1.0329(7)nm ,b =0.60072(6)nm ,c =0.46905(4)nm 。每个晶胞含有4个

LiFePO 4单元,晶体由LiO 6八面体、FeO 6八面体和PO 4四面

体共同构成层状脚手架结构,其中O 按稍微扭曲的六方紧密堆

积形式排列,Fe 位于FeO 6八面体的中心,Li 位于LiO 6八面体的中心,P 位于PO 4四面体的中心。在bc 面上,相邻的FeO 6八面体通过共用顶点的1个氧原子相连,从而形成FeO 6层。在FeO 6层之间,相邻的LiO 6八面体通过b 方向共用棱上的2个氧原子相连成链。因此,每个PO 4四面体与1个FeO 6八面体共用棱上的2个氧原子,同时又与2个LiO 6八面体共用棱上的氧原子(图3)。这种共用顶点及共用棱的结构便为锂离子的脱出和嵌入提供了理论基础。当材料中Li 全部脱出时,比容量可达170mAh/g

图3 橄榄石LiF ePO 4的结构图

Fig.3 The structure diagram of LiFePO 4

加拿大学者Macheil D.D 等

[28]

采用差热扫描分析用1mol/

L LiPF 62EC/DEC 作为电解质在相同条件下对LiFePO 4、LiNi 2O 2、LiCoO 2、LiNi 0.8Co 0.2O 2、Li 1+x Mn 2-x O 2、LiNi 0.77Co 0.2Ti 0.052Mg 0.05O 2、LiNi 3/8Co 1/4Mn 3/8O 2等7种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了

系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LiFePO 4的热稳定性、安全性最好。这除了LiFePO 4材料自身结构稳定以外,也可以从化学键键能角度比较分析:前几种正极材料中氧原子与过渡金属直接形成2M 2O 2键,充电过程中外部能量的增加引起金属价态的变化将很容易使金属氧键的断裂,从而形成氧气,导致电池出现安全性问题。在LiFePO 4的结构中,氧原子与磷原子构成磷氧共价键,其键能远比2M 2O 2键能要大,不易断裂,要使氧以原子或分子的形式存在不单要破坏铁氧键,同时还要破坏磷氧键,此时所需的外部能量要大。由于不易产生氧气而保证电解液不易被氧化,从而使得LiFePO 4的安全性能要远远优于上述几种材料。

LiFePO 4电池循环稳定性好,与LiFePO 4脱锂后生成的产

物FePO 4的晶胞体积(0.272357nm 3

)和LiFePO 4的晶胞体积(0.291392nm 3)相差不大有关,这样使得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不会由于材料结构和体积变化过大,而造成颗粒变形和破碎,使颗粒与颗粒、颗粒与导电剂之间的电接触受到破坏形成不可逆容量损失[29]。笔者曾采用天津斯特兰LiFePO 4为正极,上海杉杉CMS 为负极制作成063448型软包装电池,对其进行0.1C 充放电测试,电池经过60个循环后放电容量损失不到4%,且充放电效率在99.3%以上。

当然LiFePO 4也存在缺点:首先是由于紧密的晶体结构引

起的。Padhi A K 的研究[29]还指出,导电率低是LiFePO 4的缺

点之一,只适合于小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当电流密度增大时,比容量将迅速下降,但如果此时再将电流密度减小,比容量还会恢复到原来的数值。这说明在此材料中的充放电是受Li +扩散过程控制的。这一方面是锂离子的ac 面通过PO 4四面体桥连,FeO 6八面体被多氧原子阴离子PO 43-分隔,了Li +的移动;另一方面,晶体中的氧离子按接近于六方紧密堆积的方式排列,只能为锂离子提供有限的通道,这就使得室温下锂离子在该材料中的迁移速度很小。这样导致其在充放电时的锂离子迁移率明显比层状化合物中Li 1-x MO 2要低。

为了克服纯LiFePO 4导电性差的缺点,研究者采用各种方法,包括对材料本身进行掺杂、包覆改性和对其合成方法改进。掺杂方法有阴阳离子掺杂,但目前常用的主要是在Li 位和Fe 位进行阳离子掺杂。Chung S Y 等[30]使用Mg 2+、Al 3+、Ti 4+、

Zr 4+、Nb 5+、W 6+等高价金属离子对LiFePO 4的锂位进行掺杂,

发现掺杂少量金属离子后,Li 1-x M x FePO 4在室温下的电导率比纯相LiFePO 4的电导率提高了8个数量级,充放电性能得到显著的改善。Fe 位掺杂的元素主要有Mn 、Cr 、Cu 等。Yamada A 等[31,32]向LiFePO 4中掺杂Mn 得到Li (Mn y Fe 1-y )PO 4固溶体。添加Mn 元素后,由于晶胞体积增大,扩大了Li +的扩散通道,从而提高了Li +的扩散速度,增大了磷酸铁锂的导电性。倪江锋等[33]采用Cr 元素掺杂改善LiFePO 4的结构,以提高其电子导电性,也获得良好效果。

包覆可分为有碳包覆和金属包覆两种,但应用较广的主要是碳包覆。Huang H 等[34]以LiCH 3COO 、Fe (CH 3COO )2、

N H 4H 2PO 4为原料,加入一定量的碳凝胶充分混合后,在保护

性气氛下加热至700℃烧结10h 。所得LiFePO 4/C 复合材料在0.2C 倍率下放电,初始放电容量可达162mAh/g ,在5C 倍率下放电,800次循环后仍可达120mAh/g ,容量损失仅为8%。L uo Shaohua 等[35]以Li 2CO 3、Fe (COO )2・2H 2O 和N H 4H 2PO 4为原料,先混合球磨6h ,再在400℃下以N 2为保护气体对材料做预处理,再混合5%淀粉水溶液并烘干,最后在700℃条件下烧结获得LiFePO 4/C 材料。在0.1C 倍率下放电容量可达170mAh/g ,与理论容量相同,并且在1C 、2C 、3C 倍率下放电容量也很高,在4C 倍率下放电容量依然可达80mAh/g ,显示出良好的放电性能。

目前,人们采用纳米技术和碳包覆相结合的方法制备LiFePO 4/C 粉末,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Kim Jae 2Kwang 等[36]采用一种改进的机械球磨的方法制得粒径范围为65~90nm 的LiFePO 4/C 粉末。在0.1C 条件下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66mAh/g (为理论容量的97.6%),在100次循环后依然能保持初始放电容量的92%,在1C 、2C 、3C 等高倍率条件下依然能有142mAh/g 、132mAh/g 和113mAh/g 的放电容

量。Wang L N 等[37]

采用软化学合成法,以聚乙二醇作为还原剂和碳源,与LiO H ・H 2O 、FePO 4・4H 2O 先混合碾磨10min ,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获得流变体,最后在充满氩气的条件下700℃烧结12h 获得粒径约为200nm 的LiFePO 4/C 粉末。在0.1C 的充放电条件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57mAh/g ,第二个循环却达到162mAh/g ,1C 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44mAh/g ,40次循环后性能依然稳定,其中充放

其次是磷酸铁锂的密度较低。这个缺点虽然不会对材料本身的性能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以此材料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制作工艺上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LiFePO4的体积能量密度较其它几种材料都要低,这将会给以此材料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向小型化超薄化电池的方向发展带来阻碍。研究人员采用改变传统合成工艺来提高磷酸铁锂的密度。清华大学雷敏等[38]采用控制结晶技术合成高密度球形FePO4并以此为前驱体合成球形LiFePO4,其振实密度可达1.8g/cm3,体积比容量高达233.5mAh/cm3,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振实密度。

5 结语

在过去的10多年,锂离子电池一直未能向大型化方向快速发展。除了制作工艺以及充电电源技术方面存在问题,在电池材料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作为电池关键部件正极材料至今未能找到理想合适的材料。已商业化的LiCoO2及其衍生物依靠合成简单、容量较高、充放电较平稳等优点依然占据着小型锂离子电池市场,但是钴资源短缺、价格较高、有剧毒、材料热稳定性较差、存在着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均使得钴酸锂材料难以成为大型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而一直处于实验研究中LiNiO2除了存在安全隐患以外,它还有着合成困难、储存时有副反应、放电电位较低等缺点。LiMn2O4尽管在安全性能方面较二者稍好,但由于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容量衰减较快,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这个致命的缺点使其用于大型锂离子电池受到一定的阻碍。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安全、环保等要求, LiFePO4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展示在人们面前,具有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环保无毒、良好的循环性能、优异的安全性能以及在低倍率充放电条件下有较高的容量等特性,使人们对其倍加关注。

纳米技术在正极材料上的应用使得给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能[26]以及比容量带来了许多新的突破,尤其是在LiFePO4上的应用[35,36,39,40],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使得其应用范围得到很大的提高。但纳米电极材料的开发有许多问题期待进一步解决,纳米材料容易团聚,难以与炭黑粘接剂混合[41],部分纳米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易团聚所造成的不可逆容量损失,粉体过细造成表面缺陷,导致电池极化,纳米电极材料合成方法的简化、成本降低、有机物的毒性以及应用的工业化推广等问题。

随着LiFePO4正极材料本身进行改进以及对工艺的深入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以LiFePO4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将会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会推动大型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发展。而纳米技术的不断改进将会积极地应用在正极材料工业化生产上,给锂离子电池带来更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余仲宝,陈彦彬,刘庆国.电池工业,2005,10(8):199

2 王静,朱靖,王岭,等.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18(12):1428 3 Y oshizawa H,Ohzuku T.J Power Sources,2007,174:8134 Liu Lijun,Wang Zhaoxiang,Li Hong,et al.Proceeding of the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 State Ionic (SSI2001)[C].Australia Carins,2001

5 宋振业,顾大明,陈志刚.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39

(3):481

6 Kyung Y oon Chung,Won2Sub Y oon,James McBreen,et al.

J Power Sources,2007,174:619

7 Cao Q,Zhang H P,Wang G J,et al.Electrochem Com2 mun,2007,9:1228

8 唐致远,李建刚,薛建军,等.电池,2001,31(1):10

9 Croguennee L,Pouillerie C,Delmas C.J Electrochem Soc, 2000,147(4):1314

10Arai H,Okada S,Sakurai Y,et al.Solid State Ionics,1998, 109:295

11赵煜娟,夏定国,刘庆国.电池,2005,35(1):12

12Arai H,Okada S,Sakurai Y,et al.J Electrochem Soc, 1997,144(9):3117

13应皆荣,万春荣,姜长印,等.清华大学学报,2001,41:75 14刘欣艳,赵煜娟,李燕,等.无机化学学报,2006,22(6): 1007

15K im J H,Sun Y K.J Power Sources,2003,1192121:166 16Zhu Xianju,Zhan Hui,Liu Hanxing,et al.Rare Metals J, 2006,25(4):303

17Liu H S,Zhang Z R,G ong Z L,et al.Solid State Ionics, 2004,166:317

18Liu H S,Yang Y,Zhang J J.J Power Sources,2006,162: 4

19Gummow R J,K ock A D,Thackeray M M.Silid State Ion2 ics,1994,69:59

20Guymard D,Tarascon J M.J Electrochem Soc,1992,139: 937

21Xia Y,Zhou Y,Y oshio M.J Electrochem Soc,1997,144: 2593

22姚耀春,戴永年,杨斌,等.无机材料学报,2005,20(5): 1127

23蔡振平,金维华,李明勋.功能材料,2006,37(11):1737 24王洪,祝纶宇,陈鸣才.电源技术,2007,31:239

25Li Jiangang,He Xiangming,Zhao Rusong.Trans Nonfer2 rous Met Soc China,2007,17:1324

26Hung F Y,L ui T S,Liao H C.Appl Surf Sci,2007,253: 7443

27Padhi A K,Nanjundaswamy K S,G oodenough J B J.Eelec2 trochem Soc,1997,144:1188

28MacNeil D D,L u Zhonghua,Chen Zhaohui,et al.J Power Sources,2002,108:8

29Padhi A K,Nanjundaswamy K S,G oodenough J B.J Elec2 trochem Soc,1997,144:1609

30Chung S Y,Bloking J T,Chiang Y M.Nature Mater,2002, 1:123

31Yamada A,Kudo Y,Liu K L.J Electrochem Soc,2001,

(下转第52页)electic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layered cobaltiteβ2Na2 CoO2[J].J Solid State Chem,2002,166:177

4 Min Xinmin,Yang Wen.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thermo2 electric properties of Na and Ni2doped Ca3Co2O6[J].J Wu2 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6,21(3):94

5 李玲玲,张丽鹏,于先进.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J].山东陶瓷,2007,30(2):19

6 Charles H Hervochesa,Vivian Miksch Fredenborgb,Arne Kjekshusb.Cry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2rties of the solid2solution phase Ca3Co2-v Sc v O6[J].J Solid State Chem, 2007,(180):834

7 Masashi Mikami,Ryoji Funahashi.The effect of element substitution on high2temperature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of Ca3Co2O6compounds[J].J Solid State Chem,2005, (178):1670

8 张久兴,张艳峰,路清梅.Ca2Co2O5化合物的制备及热电性能的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2005,11(2):134

9 Terasaki I,Sasago Y,Uchinokura K.Large thermoelectric power in NaCo2O4single crystals[J].Phys Rev B,1997,56

(20):12685

10Masset A C,Michel C,Maignan A,et al.Misfit2layered co2 baltite with an anisotropic giant magnetoresistance:Ca3Co42 O9[J].Phys Rev B,2000,62:166

11Miyazaki Y,Kudo K,Akoshima M,et al.Low2temperature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2crystal[Ca2Co2 O3.34]0.614[CoO2][J].Jpn J Appl Phys,2000,39:L531

12Shikano M,Funahashi R.Electr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single2crystalline(Ca2CoO3)0.7CoO2with a Ca3Co4O9struc2 ture[J].Appl Phys Lett,2003,82:1851

13Takahata K,Iguchi Y,Tanaka D,et al.Low thermal con2 ductivity of the layered oxide(Na,Ca)Ca2O4:Another exa2 ple of a phone glass and an electron crystal[J].Phys Rev B, 2000,61(15):12551

14厉英,张丽华,姜茂发.Na x Co2O4热电材料研究进展[J].东北大学学报,2005,26(3):23615邢学玲,闵新民.柠檬酸盐溶胶2凝胶法合成Ca3Co2O6陶瓷粉末[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28(12):24

16陈升礼.Ca3Co2O6热电材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17Helmer Fjellvag,Egil Gulbrandsen,Siv Aaslnad,et al.Crys2 tal structure and possible charge ordering in one2dimensional Ca3Co2O6[J].J Solid State Chem,1996,124(1):190

18Boulahya K,Parras M,G onzalez2Calbet J M.Cation defi2 ciency in(Ba,Sr)Co1-x O y hexagonal perovskite related oxi2 des[J].J Solid State Chem,1999,142(2):419

19邢学玲.钴酸盐热电材料的制备、性能及量子化学计算[博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0K oji Yamada,et al.Field induced spin transitions and large magnetoresistance in thequasi2one2dimensional magnet Ca3Co2O6[J].J Alloys Comp,2006,423(4):188

21Mikami M,Funahashi R,Y oshimura M,et al.High2tempe2 rature themroelectric properties of single2crystal Ca3Co2O6 [J].J Appl Phys,2003,94(10):6579

22K outa Iwasaki,Hisanori Yamane,Shunichi Kubota,et al.

Power factors of Ca3Co2O6and Ca3Co2O62based solid solu2 tions[J].J Alloys Comp,2003,(358):210

23张久兴,路清梅,刘科高,等.一种Ca3Co2O6基氧化物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P].CN Pat,2004100862.8.2005

24Uher C,Yang J,Hu S.The next generation materials for small2scale ref rigeration and power generation applications [J].Tgermoelectic Mater,1998,545:247

25赵丽荣,宋英,刘洪权,等.Ca3Co4O9基氧化物热电材料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07,26(5):948

26Funahashi R M.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in single crystals of Ca2Co2O system[C].2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rmoelelctronics,2002.192

27Charles H Hervoches,Helmer Fjellvag,et al.Structure and magnetism of rare2earth2substituted Ca3Co2O6[J].J Solid State Chem,2007,180:628

(责任编缉 张 敏)

(上接第49页)

 148(7):A747

32Yamada A,Kudo Y,et al.J Electrochem Soc,2001,148

(10):A1153

33倪江锋,周恒辉,陈继涛,等.物理化学学报,2004,20(6): 582

34Huang H,Y in S C,Nazar L F.Electrochem Solid2State Lett,2001,4(10):A170

35L uo S H,Tang Z L,L u J B,et al.Ceram Int,2008,in press 36Kim J K,et al.Mater Lett,2007,61:3822

37Wang L N,Zhang Z G,Zhang K L.J Power Sources, 2007,167:200

38雷敏,应皆荣,姜长印,等.电源技术,2006,30(1):11

39Subramania A,et al.Mater Chem Phys,2007,102:19

40Liu H,Feng Y,et al.Powder Techn,2008,184(3):313

41Chen H L,Qiu X P,Zhu W T,et al.Electrochem Com2 mun,2002,4:488

(责任编辑 杨 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