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2025-09-25 04:50:41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级中药学(基地班) 甘彦雄

摘 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  发展   现状  前景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归纳总结,中医药学便以一个系统的的学科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终于成为现在看到的以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为理论基础,四诊八纲为诊断手法,以针灸推拿等为治疗方法的自成体系的学科。

1.中医药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只有战胜了这些困难,中医药才能发扬光大。

1.1就中医药的基础理论而言,它还没有脱离自然哲学性质,有较弱的现实相关性。实验科学的西医是靠实验依据来说明现象间联系的,而经验科学不能不依靠某种理论建立的结构来说明。因而对中医的质疑便接踵而来。在近代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后,以《天演论》(阐述进化论的著作)为代表的西方思潮席卷华夏。受过西式教育的人对中医药的抨击更加激烈。如孙中山晚年肝癌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宣告束手无策时,他仍然坚持不服中药;鲁迅、郭沫若等一生不愿找中医。其实这与当时人们认为西洋文化一切都好而中华文化一切都坏的心理密不可分。但中医药确有其观的疗效,他们便认为是中药的功劳,于是提出“废医存药”。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中医的指导,中药怎么充分发挥其功效?在1929年“废止中医案”“元年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事件与新中国建立初期卫生部副王斌的“中医是封建医,应该随着封建社会消失而消失”言论以及前几年网上签名要求将中医排除在医改计划外的行为等活动高潮后,中医仍然坚强地生存下来了,胜利了。因为中医药的疗效是大家看得见的,尤其是在非典等疾病面前展现的强大疗效,使反对中医的声音自然消失了。

1.2刚刚提到抨击中医的人多是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究其原因,是中医药的话语是不同于西医的。这些争论从根本上说是东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在西方思想进化论的冲击下,中医得到了“落后”的价值评价,在现实中给予了批评中医论者道德上的正当性。中医表达自身的话语权也逐渐发生了转移,丧失了自我主体地位,造成了中医的“失语”。中医自身本有一套理论,如今却为自己的生存找依据,费力地去求助于另一种话语系统,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与真实性。有人竟然为带上一点“科学”的皮毛而沾沾自喜[1]。

其实我们应当反思进化论的负面作用:它还不成熟不完善。斯宾塞的进化论是为早期资本主义而构建的,不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意见[2]。西医在征服疾病和增进健康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医学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对人文的排斥,医学人文精神失落了。医学高科技表现出对人的异化:医学中病与人的分离,技术实体和病人客体的分离;脱离人性全面要求而形成的医患关系简单化,医学非人格化等。也就是说,医生们往往完全依赖仪器,所作诊断全凭仪器检查的结果,而不是鲜活的客观认识。医疗仪器不仅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还经常发生故障,所导致的误诊率也不会低。还有西医抗生素的滥用,正使越来越多的耐药菌产生,而实验研究却未证明抗生素的疗程应为多长[3]。这里我并非否认西医,而是想表明凡事都有长短,不能因为中医的某些不足而废止它。

1.3除了外界想要取消中医,最令人担忧的是中医内部也在渐渐瓦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正在渐渐消融。中医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等传统哲学思想,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古人云“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就是说具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的人学医相对容易。如黄甫谧42岁研究医学而成《针灸甲乙经》;张元素、李东垣、朱丹溪等皆学医很晚,然而转入医学后短短几年后医术就传诵当时。在经历了清末留动开始、废除科举、实行白话文、简化汉字等一系列运动后,传统文化流失得所剩无几。现在我们学生中小学灌输着西方思维,数学英语等课时是语文的数倍,而语文课中的文言文又屈指可数,这样到了大学学习中医药在思维上非常吃力,还要学英语、计算机,以至于到了博士研究生时仍然不能以中医思维应诊。原卫生部中医局吕炳奎曾说,不少毕业生根本不信中医,反而成为“掘墓人”。不得不反思,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刻不容缓。多背古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便会在日积月累中循序渐进,然后直接背诵《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药经典原文,结合实际临床经验,不难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如果老是用批判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呢?怎么学得进呢?态度很重要,必须完全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路去奉行,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为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在整体掌握了后再回头考虑,很多曾经疑惑的东西就是有道理的了。

1.4面对诸多批评性意见,中医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要一听到别人批评的声音,就斥为数典忘祖,这样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中医的很多内容是思辨性的,它们是大脑构建的东西,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些东西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如五行本身是有漏洞的,曾受过战国时代一些诸子的批判,结果都被秦始皇焚了,而五行随着医书保存了下来。所以秦汉时阴阳五行非常流行,成为了中医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可以想象,正是有了诸子的批判,五行学说才得以不断发展完善。现在面对这些批评,我们应该做的是针对自己的不足去不断发展完善。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这样不仅仅只是方便了服药,更加重要的意义是解决了中药定量的问题。这样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中成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这也是中医的特色所在,但那么多病人吃着统一标准的药物,那药物说明书中的功能主治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必须辩证,就应该明确说明应由谁负责辩证。由此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中药到底要不要标准化生产。中医给不同病人开不同剂量的药,抓药时也不太精确,熬药时熬出的分量也不尽相同。如果不标准化生产,又怎么去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正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生产再多品种的中成药也只能是“中药西用”,不能真正实现中医的进步。

2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他能否融入现代社会。只有为世人所接受,才能谈得上发展。要被世人接受,就要从理论、方法、技术、话语等方面让人们理解。

2.1中医的发展不妨借鉴一下西医。西医曾经是远远比不上中医的。中世纪几次大瘟疫几乎毁灭了欧洲;中国也是有瘟疫的,但由于中医,疫情很快抑制,也没有大面积的死亡,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直到十八世纪抗生素的发现,西医才在疾病控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而西医这些年之所以快速发展到如此程度,是它紧密结合了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成就。例如X光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就成了CT,磁共振与计算机结合就制成了核磁共振技术MRI,理论方面结合生理学生物学药理学。西药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也是因为西药开发应用结合了最先进技术,吸引了资本家企业家重视,取得了丰厚经济效益。要发展中医,还要吸收社会资本的流向转到中医药来。这个产业如果不能让资本升值,不能让企业家赚钱,让资本大量流到这个领域,它的发展是滞后的。输血式的投入,生命力是短暂的,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中医药就没有出路[4]。不仅技术层面大可借鉴西医,理论层面也一定要做到知道那么多经验的原理,而不能认为一个方子有效就一直用下去而不管它为什么有效。假如在古代一个门廊上安装一声控灯,一个人叩门时灯亮了,另一个人跺脚时灯亮了,还有一个人拍手时灯亮了。由于三人间缺乏交流,不同经验就形成了叩门灯亮、跺脚灯亮、拍手灯亮三个理论。如果我们对不同经验经过严格实验检验,就会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超过一定分贝的声响使灯亮。如果我们再深究其所以然,找到电源开关等,就会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声控开关打开、光线暗、电源连接、灯完好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超过一定分贝的声响使灯亮[5]。现在中医师在不清楚药物化学成分情况下开出药方(多为复方)。弄清患者服用的药物到底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是医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医获取信息应该超越感官的生理极限,并且使中医的诊断经验成为可以量化和复制的方法。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找出2000年临床经验的原因,做到知其所以然。

2.2除了我们自身努力外,还得开展中医有效性传播,使国人使世界认识到中医药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外界的不少误解,还可以吸引外界的力量来发展中医。例如人们往往认为中医没有外科,没有解剖。其实早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治疗手段被应用就是比较常见的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皆有记载。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还有最近报道的某中医师针灸微创手术治疗痔疮。广泛利用《百家讲坛》这类多媒体平台,向公众讲解中医思想技术,也可让中医人相互交流最新成果,相互启迪促进,都将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一支日本汉方医学也是硕果累累。这里着重说一下的中医研究。例如为了研究舌诊,他们用红外线拍摄舌头,用摄像机拍摄舌头的动作,将色相、饱和度和亮度作分析,再用舌诊仪定定出舌缘曲线,准确测量舌苔厚薄,建立彩色标尺,环境设定,弄出舌色空间,圈出红、淡红、紫、青、暗等颜色,用统计分析方法重复校对,把舌头分区,舌尖心肺,舌根肾,亮旁肝胆、中间脾胃,做成了舌象模型,帮助中医的临床诊疗[7]。这样让传统的医学融入现代,得到转化。且不论他们的方法好坏,这种研究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2.4中医药要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或许还得从根本上去改革基础理论。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其基础理论的发展上的。阴阳五行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指导中医药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如今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证都变化了,也产生了许多新证,是致使中医师辩证困难、甚至无证可辨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医理论不能与时俱进,就只能固步自封了。其实中医及其理论在历史上也是不断异化、争鸣与进化的。金元四大家的争鸣就不再赘述了,因为他们都还是基于《黄帝内经》的,不知大家是否想过存在《黄帝外经》呢?的确有,不仅如此还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它们都曾是中医的基础理论[8]。虽然它们都遗失了,但我们不妨大胆猜想这些书中肯定有与《黄帝内经》不同点方面,或许与《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还有很大的不同。至少有史料(东汉许慎《五经异议》、西汉杨雄《太玄经·玄数》)证明先秦至西汉中期五行配属五脏的情况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与《黄帝内经》所说的: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有极大的出入。我想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中医基础理论本来就是在不断进步更新、充实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今天就应该寻求新的基础理论作为指导。如果把一个个临床经验比作珍珠的话,那么基础理论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链子。只要能够更加牢固地串起临床经验这些珍珠,换一个链子也没关系。例如韩日等把中医主体基础理论剥除掉,照样可以将中医与其本国实践相结合,成为韩医和汉方医学,并且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中医的眼科、骨科等也越来越淡化中医基础理论;外国接收针灸术并非全盘接受中医针灸理论。那么就是说更新中医基础理论是可行的。但说来容易做来难,中医药之塔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上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更新理论谈何容易。不过再难也得去做,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否则其他改革只能是皮毛。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在没有真正找到合适的方法前,也只能以阴阳五行为指导。

2.5如果能够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或许另一条路就是真正与西医融合成为“现代医”。我们先换个角度,从少数民族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来看。客观上说,中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的医学,应该叫“汉医”呀,还有藏族的藏医,苗族的苗医,蒙古族的蒙医等等,他们都该拥有同样的地位吧。不过由于汉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强势地单方面将“汉医”升格为中医,似乎有失公允,还不知道少数民族医学认同否。“汉医”也吸收了少数民族医学的精髓,也用自己的理论使用着他们的药物,诸如云南白药、苗药咳速停糖浆、藏药肉蔻五味丸等等,为更多人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再来看中西医的关系。中医与西医其实是在曾经交流不便的条件下的区域性医学,只是西医随西方文化的传播而广布世界,成为世界医学的主导。(这与少数民族医学与“汉医”的关系何其相似)西医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叫法,外国人都称其为正统医学,而称中医为替代疗法,并被分为针灸疗法与草药疗法,与指压法、亚历山大技术、香味疗法、脊柱疗法、顺势疗法、催眠疗法、水疗、音乐疗法、静思、自然疗法正骨术等其他外国民族医学并称。虽然国人津津乐道于中医得到了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认可,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只是被他们作为辅助疗法的地位。我想这是中医被人为地与西医之外了。其实中医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医应当融入“西医”,以一个整体的形象进化为“世界医”,才是中医发展的最终路径。在这方面,我们已看到了希望:清热解毒赋予了抗感染新概念,发现了清热解毒不直接杀灭病原体也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也不一定由消灭艾滋病病毒来治疗艾滋病,癌症等也可通过与癌细胞和平共处来达到治疗目的。就像引起口腔溃疡的疱疹病毒长期与人共存的事实一样。还有活血化瘀的研究提高了血液流变学价值等先期成果。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如果说西医是研究景物的前景,那么中医是研究景物的背景,因此能看清许多西医看不到的东西。现在西医临床上注意到了某些内部病症在体表远离病灶的部位出现一些反映点,其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其实质就是针灸穴位[9]。古典针灸解剖正好研究了西医解剖成零件般的研究无法发现的生命现象。而至今西医也没想到通过刺激这些反映点来治疗相应疾病。所以我们中医要与西医融合,找出办法既看清前景,又看清背景。这样就不存在中西医之别了,而是包含丰富中华民族内涵的“世界医”了,中医也借机将影响力扩大到了世界范围,并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下去。但这个过程也是极其漫长而艰巨的,因为中西医说着不同的话语,兼容性极差,这是最大的问题。所以这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解决的,也是以前与将来的中医人要解决的。

这些就是我半年来对中医药的一孔之见,错误一定不少,甚至有的观点还自相矛盾。但我认为写出来还是有必要的,这毕竟是个过程,能够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指明方向。另一个目的也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刘理想.中医存废之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

[2]吴怌.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1859—192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9

[3]弗农·科尔曼   朱毅.别让医生杀了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4]徐延豪.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医,

[5][9]黄龙祥.走出中医看中医.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8]班固.汉书·艺术志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