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古代诗歌鉴赏 情感归纳完整
2025-09-25 04:53:51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一篇:古诗词常识

一.知识梳理

1、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和近体诗。

2、词

3、曲

二、平仄、押韵、对仗

古诗词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一、古诗词语言风格

1、清新 语言浅显易懂而富有诗意。比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2、明快 语言明白通畅,不晦涩不呆板。如刘禹锡的诗《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散,便引诗情到碧霄。”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3、凝练 语言简洁而含义丰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含义丰富。

4、含蓄 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含蓄地表达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5、华丽 辞藻富丽,文采绚丽,情思奇幻。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通过华丽的辞藻,描绘了薄雾弥漫、愁云惨淡的画面,使读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6、质朴 选用简单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当然,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文字明白如话,情真意切。

7、晦涩 指冷僻、难懂。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历来各家见解不一。

二、古诗词常见艺术风格

1、雄浑 即雄壮浑厚。

2、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3、沉郁 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4、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被撞慷慨,谓之悲慨。

5、冲淡 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6、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三、古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两大类。其中,表达方式又包括: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以及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修辞方法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1、直接抒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接表达对朋友的关怀。

2、间接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以抒发。如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借景物描写,体现诗人内心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3、托物言志 借托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是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借托梅的“寂寞开无主”的无奈和“黄昏独自愁”的悲伤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清高,表达了作者纵使遭受重大打击也不改初衷的志向。

4、用典抒情 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出某种感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以廉颇自比,一方面表现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家效力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表达自己饱受冷落的悲愤之情。

5、借古讽今  借古代史事,讽喻当代,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  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歌借东吴和六朝衰亡的历史,沉痛地表达了对国家处于藩镇割据局面摇摇欲坠的哀伤。

6.情景交融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明喻,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站在城楼上望着浩荡东流的江水,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涌,流向大海。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或以动衬静,动中寓静:或以静写动,静中写动。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初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本来要写春山夜静,却通过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来村托春涧的幽静。

8.反村手法  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对的次要形象,从反面村托主要形象,如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欢乐的景象反村出诗人孤独的心情。

9.渲染烘托 对文章中环境人物的着意描写、烘托,以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描写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露i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愉悦的情感。

10.虚实结合 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两联实写唐朝取得胜利,诗人喜极而泣,后两联虚写,畅想回家的情景。

11、白描工笔 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琢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多事物的感受。

作用

修辞手法

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通感把视觉、味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产生情感共鸣
借代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并引发读者的联想
互文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设问提出文体,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夸张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现强烈的感情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作叙说和交代,使读者能很快明白主体内容
议论宣扬观点、阐明理论,影响读者
描写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抒情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面貌,达到心灵的释放

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出来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叙述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情景交融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大道“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
乐景与哀景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反之亦然
动静结合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静态时的描写,互相反村,起突出作用
第二篇:古诗词常见类别和思想感情

一、古诗词常见类别

(一)、咏史怀古型 咏史怀古的诗词曲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评,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托物言志型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形式特点:(1)以物象为题

 (2)咏(题、赠、赞)+物象

内容要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三)写景状物型 这类诗词在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以白描、衬托为主。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谢眺的“鱼戏荷叶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游东田》)

内容范围:一般是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思乡怀古型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诗词曲中一个永恒主题。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五)行旅、闺怨型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行旅诗词曲: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

闺怨诗词曲: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3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忘江南》)

(六)感叹战争型   

形式标志:标题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基本主题: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卫家园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无家可归的哀痛。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二、古诗词曲常见思想感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因为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中考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事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2)保家卫国的决心

(3)报国无门的悲伤

(4)山河沦丧的痛苦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想怀人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昔盛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