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及矿床实例
2025-09-25 04:48:29 责编:小OO
文档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与矿床实例

一、岩桨热液金矿床

本类矿床分布于古地块周围断陷盆地的边缘或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的深断裂带附近。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控制了本类型的矿床。如密山~清源深断裂,郯城~庐江深大断裂,浙闽沿海的丽水~海丰深断裂带等。混合岩化~交代重熔、同熔型花岗岩类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有着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含金花岗岩或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小侵入体,岩株对岩浆期后热液金矿床有直接的控制作用。

本类型金矿床可分3个亚类。

(一)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成矿母岩为含金的重熔型花岗石。在燕山期,它们沿着深切基底的断裂构造侵入到不同时代的盖层中。金矿化多沿台、槽分界断裂隆起区的边缘断裂展布。在隆起区以金矿化为主,伴有多金属矿化,在凹陷区以多金属矿化为主,而在过渡带则为金~多金属矿化。在侵入体内为石英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产于岩体的边缘或其顶部,而含金石英脉带赋存于接触带和围岩的构造裂隙中。

河北峪耳崖金矿床:

燕山期花岗杂岩体居于矿区中心。呈北东~南西向分布,岩体的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长2km,宽0.7km,平面上中间膨大两端狭小,呈一菱形状(图1~4)侵入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中,接触带局部有矽卡岩化现象。侵入杂岩体主要由同源不同阶段侵入的似斑状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金矿化带主要分布于内接触带附近和岩体中,极少数分布于云岩岩或边部的断裂构造中,白云岩中的矿体,一般距接触带50~100m。

成矿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40o~80o东,倾向北西,倾角400~80o,贯穿全区,规模较大,破碎带发育,另一组走向为2900~280o倾向北东,倾角40o~60o,仅在若休内部发育,与第一组斜交,规模小。

已查明地表矿带有14条,深部盲矿带10余条,每一矿带由1~6条矿体组成。大多数矿带平行于岩体长轴方向,呈平行脉状,雁行排列,地表规模较大,长几百米,厚度不足1 米,最厚5~10 米。

含金地质体共有3种:①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②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③含金破碎蚀变带。

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钠长石化为主。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有银金矿和碲金矿,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钼矿等。金品位为5.37~9.01g/t,一般在7 g/t以上。

(二)混合岩化~重熔岩桨热液金矿床

本类矿床分布于山东招~掖地区。与矿床有关的混合花岗岩仅出露于滨太平洋成矿带,并受中生代板块俯冲带的控制。

招~掖金矿带分布于胶东台隆西部沂水大断裂以东。基底为太古代~下元古代胶东群,以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和云母片岩为主。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相当于太古代绿岩系中火山岩组合的一部分,18亿年前曾发生过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在燕山期,地台活化,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岩是在含金建造变质岩系的基底上,经原地和半原地的混合~交代重熔形成,并且有明显的突变和不连续现象。区内有大小百余处的矿床(点),而大部分产于混合花岗岩的岩体内。

本类型中的矿石铅同位素的模式年龄为1~10亿年,多数集中在1~4亿年,等时线年龄为1.28亿年。因此,主成矿期在中生代,而古老矿石铅是从老地层继承下来的。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可分为“玲珑式”和“焦家式”两种类型。两者的成矿机制相同,但成矿环境和赋存的构造部位有所差异。前者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后者为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

焦家金矿床:

焦家金矿位于山东省掖县,它是该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典型代表,被称为“焦家式”金矿。

金矿床受北北东向的焦家主干断裂控制。焦家断裂带长12km,最宽200m,平均走向北40o东,倾向北西,倾角30o~45o,断裂带(韧性剪切带)为一宽大的混合花岗质均粒糜梭岩,沿走向和倾斜均呈开阔舒缓的波状(图2~5)。

该矿床已发现5个矿体,以I号矿体的规模最大,约占总储量的85%。矿体长1220m,厚0.31~15.44m,平均厚3.52m,沿倾斜一般深度500~670m,最深达850,走向北东10o~30o。倾向北西,倾角40o~600,由浅至深渐变缓,矿体呈宽大的脉状,沿走向和倾向膨胀、狭缩、分枝复合现象显著。Ⅱ号矿体长850m,厚0.30m~7.28m,平均厚1.56m,沿倾斜延深850m;走向北东7o~30o,倾向北西,倾角410~63o。沿走向及倾斜有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的现象(图1~6);矿化连续性较1号矿体差。Ⅲ号矿体为隐伏矿体,沿走向长240m,厚度0.30~3.25m平均厚1.48m,控深150~300m。走向北东38o ,倾向北西倾角42o,矿体赋存于单一的黄铁矿化,硅化花岗岩中,黄铁矿呈网脉状分布。

矿石主要组分为金、银、硫。矿石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和黄铁矿,而铜、铅、铅硫化物少量。脉石矿物为石英和绢云母。金品位3.07~52.59g/t。围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

(三)接触交代~热液金床矿 

国内矽卡岩型金矿床少见,多以伴生金的形式出现。近年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接触交代的矽卡岩体中找到了单一的金矿体(尽管矿体的规模不大)。

此类型实际上是熔岩浆热液金矿床的一种特殊形式,两者在成因和时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金矿化是发生在矽卡岩形成之后的晚期中低温热液阶段,并迭加于矽卡岩体之上,中酸性侵入体可以是中深的,也可以是浅成的。

本类型有两种矿石建造;①金~铜建造,如山东沂南、辽宁华铜;②铅~锌~金建造,如河南水口山。

山东沂南冶官墓矽卡岩金矿床:

冶官墓金矿是山东沂南金矿金厂矿区的一个矿床,位子沂沐断裂的西侧,鲁西构造和沂沐断裂交汇部。

矿区的次火山岩体,基本上属钙碱性系列,由花岗斑岩、闪长纷岩和霏细班岩等组成,侵入于寒武系地层中,均为燕山期产物.花岗斑岩岩枝(同位素年龄159.2百万年)侵入于寒武系下统灰岩中,接触交代的含矿矽卡岩多呈透镜状、串珠状、似层状等。金和金属硫化物呈脉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于钙质矽卡岩中。

矿石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辉钼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黝铜矿、方铅矿、硫锑铅矿和自然金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和碳酸盐。

可见自然金呈片状集合体出现,并与黄铜矿和斑铜矿密切共生。自然金呈片状、浑圆状细脉状产出,有些银金矿沿裂隙定向排列成丝状。金的成色为943。

在矽卡岩中普遍存在晚期的热液蚀变,以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为主,它们交代了矽卡岩矿物,迭加在矽卡岩之上。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愈强,金矿化愈富,反映了金和晚期中低温热液蚀变的密切关系。

二、火山~次火山岩热液金矿床

此类型金矿床与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有关。分布在滨太平洋板块俯冲带边缘区,包括东北、华北东部和东南沿海的陆源区。在分布区内,火山岩带和火山岩盆地往往位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的背景之上,因此金矿化可能与潜在触层存在着内在联系。

根据火山岩相可分为两类:火山岩型和次火山岩型(包括火山颈和火山作用相关的超浅成浸入体)。

(一)火山热液金矿床

本类型金矿床与陆相火山岩有关,属中~新生代的钙碱性系列的火山岩:玄武岩、英安岩、安山质碎屑岩和安山质凝灰岩。成矿时间晚于火山岩喷发之后,赋存于火山喷发中心、火山管道、火山口相的喷发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中。矿石建造可分两类。

1、铜~金建造:此类组合与中生代陆相钙碱性火山岩和破火山口关系密切。江苏铜井金矿的含铜金石英脉,主要产于火山颈相的火山角砾岩中。矿脉大小不一,围岩蚀变明显,以钾化,硅化和绢云母化为主,矿物共生组合有自然金、银金矿、辉银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等。

2、银~金建造:矿化与晚第三纪,中新统~上新统的安石岩、流纹岩及凝灰岩有关,也与中生代侏罗系的中性火山岩系有关。如金瓜石,吉林刺猥沟,矿床以近地表为特征。在距地表100~300m范围内,向下迅速变贫,具典型的低温矿物组合,含银量高。

吉林刺猥沟金矿床:

矿床位于刺猥沟~金仓构造~火山地堑之西部。该地堑是由褶皱基底断块下沉和随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负向构造。地堑周围被线状断裂限定。其内的火山岩层向中心倾斜,倾角一般为200~30o,外陡内缓,中心部位倾角<10o,并且在地堑内部和外围都有次火山岩分布。破火山口周围的环状和放射状断裂充填有含金石英脉,见图2~8。

矿区内主要出露侏罗系中统屯田营组下段的安山质角砾岩、安山岩等。其下伏为上二迭统的浅变质岩系。在安山岩中次火山岩的脉岩发育,在空间上与金矿体密切伴生。

含金石英脉、方解石石英脉受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控制,矿脉长数百米至千米,沿走向断续分布,平均厚2~3m,呈陡倾斜产出,其两侧见强烈硅化叠加在青盘岩化之上。

矿石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自然银、辉银矿、针碲金矿、碲银矿、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硬锰矿和辰砂等。   

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冰长石和明矾石等。自然金呈粒状、树枝状。粒径0.05~0.lmm,金的成色为712,金的平均品位为10~16g/t,金银比值平均为1.249。

围岩蚀变:早期青盘岩化、中期硅化、绢云母化、冰长石化、晚期为碳酸盐化。

成矿温度180~240℃(均一法);压力14.8~20MIPa;深度0.49~0.67km(超浅成)。

        图2-8刺猾沟破火山口构造及含金脉体分布

1、破火山界限门;2、含金脉体;3、破碎蚀变带;图2—9吉林省汪清刺猾沟金矿地质图;4、第一旋回火山喷发岩;5、第二旋回火山喷发岩;6、第三旋回山火喷发岩;7、二迭纪钱变质岩系;8、石英闪长岩;9、次安山岩;l0、断裂带;11、安山质熔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12、流纹岩岛组凝灰质板岩、砾岩等;

1~第四系冲积层;2~侏萝系中统屯田营组安山3~二叠系统上柯; 4~次安山岩;5~次安山玄武岩;6~石英方解石脉;7~金矿体;8~二州变带界线;9~断层及编号;

(二)次火山热液金矿床 

本类金矿床主要产于酸性、中酸性和少数为偏碱性的浅成、超浅成的次火山小侵入体或火山通道中。矿体呈脉状,赋存于岩体顶部或接触带中,一般受断裂带控制。围岩蚀变有钾化、硅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

团结沟金矿床:

矿床产于元古界黑龙江群变质岩系的复背斜西北翼和中生界火山岩系组成的乌拉嘎断陷盆地边缘部(见图2~10)。

北北东向乌拉嘎深断裂控制了本区的岩浆活动。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南部接触带为北西向角砾岩带,它控制了主矿体的分布。

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侏罗纪末~早白堊纪前。早期以中、酸性熔岩为主,包括玄武岩和英安岩的一套火山岩系。中期为次火山岩相的花岗闪长斑岩。晚期为各种中、酸性火山碎屑岩。花岗闪长斑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00~112.6百万年,属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经岩石化学计算,应属岛弧区弱造山带火山活动的产物。该斑岩体呈不规则的岩床状,出露长度大约4000m,最大宽度750m,产状大致近东西向,向北倾斜、向西隐伏于地下。

控矿构造为花岗闪长斑岩与结晶片岩的接触构造破碎带~花岗闪长斑岩体内部的构造裂隙和结晶片岩中的层间裂隙。矿体由含金玉髓状石英细脉、石英脉和黄铁矿脉等沿构造裂隙和破碎角砾岩带充填。矿体形态呈扁豆状、脉状和不规则状;主矿体位于岩体和片岩接触部位的构造角砾岩带中,长近千米,倾斜延深数百米,另外5条较大的矿体长数百米,延深约200~300米,其余条矿脉规模较小。

金属矿物除自然金外,以胶状黄铁矿、白铁矿为主,辉锑矿、黄铜矿和方铅矿少见。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次为方解石、铁白云石、冰长石、高岭石和蒙脱石等。自然金呈粒状、片状和树枝状。粒度一般小于0.037mm,金的成色948。

成矿温度150~250℃。

围岩蚀变有青盘岩化、高岭石化、钾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

含矿热液在早期是以岩浆水为主,晚期则混有天水。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属于正常铅,有两个祥品接近现代普通铅,模式年龄很小。另外两个祥品为古老正常铅,模式年龄为18亿年,说明成矿时代很新,但成矿物质源于老地层。

三、沉积~变质金矿床

此类金矿床是在太古代地块周围的元古代或古生代沉降带,或于地台凹陷区内沉积形成的含金沉积岩,经过低级区域变质和变质热液改造作用而富集形成的金矿床。具有明显的层控矿床的特征。金矿床所在层位在元古代的含铁硅质岩或富铁的沉积岩中。

东风山金矿床:

矿区位于吉黑地槽褶皱带佳木斯隆起的边缘,伊兰~伊通大断裂与鹤岗~佳木斯断裂交汇处的西侧。区内前寒武系东风群地层呈孤岛状残留于大面积分布的海西黑云母花岗岩中。东风群在区内呈北倾伏、向东倒转的陡倾斜背斜,由三个岩组构成,自下而上为:①下部硅铁质板岩组;②中部结晶灰岩组;③上部粉砂质板岩组。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与围岩整合,随层褶皱(图2~11,2~12)多数矿体分布于背斜脊部,已查明大小9个矿体,其中除1个矿体外,余为盲矿体。矿体顶板是条带状磁铁矿,底板为石榴硅质板岩或硅质板岩。矿体一般长50~100m,厚1.29m~4m,倾斜延140m~200m。在空间分布上金矿体与钴矿体基本吻合,但钴矿体分布范围大于金矿体。在水平和垂向上两者呈渐变过渡。在条带状磁黄铁角闪长英角岩中常出现局部富集,最高金品位达160g/t。矿体中见有含磁黄矿石英细脉,含金辉钴磁黄铁矿细脉沿裂隙充填,显示有热液矿床的特点。

矿石矿物组合为磁黄铁矿、磁铁矿、钛铁矿、辉钴矿、红砷镍矿、黄铁矿、毒砂、自然金等。非金属矿物有石榴石,石英,镁铁闪石,黑云母和绿帘石等。

自然金呈粒状。或不规则片状分布于石榴石、辉钴矿、磁黄铁矿等晶系中。自然金与磁黄铁矿连晶或呈包体存在于毒砂中。金的粒度在0.01~0.08mm。金品位在5.09~33.42g/t。最高品位160g/t。金的成色平均为933;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矿石铅为古老正常铅,模式年龄主要集中在6~10亿年。

 

四、变质热液金矿床 

本类金矿的产量居首位,储量居第二位。为国内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金矿床分布在区域变质作用及其相应的含金建造变质岩中,具有较明显的层控性。矿床受同褶皱期的构造断裂控制,围岩蚀变明显和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都表明矿床的形成具有热液成因的特征。含金建造变质岩主要形成于太古代、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中朝准地台控制了此类大部分的金矿床。太古代绿岩带是最重要的含金建造变质岩系,原岩为镁铁质建造的中基性火山岩,如鞍山群、太华群、迁西群和胶东群。

主要含金建造是由沉积~变质岩组成。分为含炭质细碎屑岩建造、含炭泥质变质岩建造和含炭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分布于下列地区:

中朝准地台:形成于元古代晚期,原岩为细碎屑岩含金建造,如辽何群(辽宁四道沟)五台群(繁峙义兴寨)和五家河群(毛山金矿)。

扬子江准地台:以陆源含炭质细碎屑岩含金建造为主,有变质砂岩、板岩和千枚岩等,变质程度低,如湘西元古界冷家溪群,(桃江西冲)和板溪群(漠滨、沃溪)。

华南褶皱系(滨太平洋地槽褶皱区):亦为含炭质细碎屑岩含金建造,如浙江的前泥盆系陈蔡群(遂昌冶岭头)和建瓯群(东游),桂东的寒武系水口群和粤西八村群(桃花、古袍)。

本类型分二个亚类。

(一)古老绿岩系中金矿床

吉林夹皮沟金矿:

矿区位于辉发河深断裂南侧地台的边缘。金矿带受夹皮沟北西向弧形韧性剪切带的控制,矿带50km,宽5km,其中分布有大、中、小型金矿床14处。区内地层以太古代鞍山群为主,自下而上分为四道石立子河组,杨家店组和三道沟组(见图2~13)。

三道沟组原岩为含镁铁质建造的火山~沉积岩,其中似层状角闪岩,原岩为拉斑玄武岩,赋矿岩层为三道沟组下段含铁层的斜长角闪岩。

含金石英脉分布在低序次的容矿构造中,具有工业意义的含金石英脉共70余条,矿体呈板状、透镜状和脉状等;以单脉为主,矿脉长100m~700m,幅宽0.5m~17m,延深200m~600m。呈雁行排列,分枝、复合和膨缩现象明显。

矿石属少硫化物型,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银铅铋矿、辉铋矿、黑钨矿、白钨矿、磁铁矿、菱铁矿、自然金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和少量碳酸盐;自然金成色为750~900,平均为820,粒度0.01~2mm,一般为0.02mm。金品位5~10g/t,最高达500g/t。

围岩蚀变以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为主。

成矿温度250~370℃,一般为250~300℃(均一法),成矿压力为93.3MPa,推测成矿深度为3.7km。成矿溶液属重碳酸型,CO2/H20比值高,CO2具有液相包裹体的特点。矿石铅属古老正常铅,模式年式年龄10~15亿年,等时线年龄为17亿年。Pb和Au来源于25亿年前绿岩,并在17亿年沉积下来。相当于变质热水。

(二)含炭质(火山)碎屑岩系中金矿床

辽宁四道沟金矿床:

四道沟金矿位于辽东台背斜营口~宽甸隆起南缘的铜矿岭复向斜的北翼。金矿体产于向斜北翼的次一级背斜轴部、近轴部的两翼和层间破碎带中。

上元古界辽河盖县组中的含炭凝灰质千枚岩段为主要含矿层位,该岩段以含炭凝灰质千枚岩为主,夹薄层变质砂岩及矽线石云母片岩。

区内已查明主要有矿体21条,规模较小的矿体近百余条,可分5个脉带,其中以8、78、77号脉为主。单个矿体长数十米,最长可近百余米,宽几米,最宽45米。矿体形态极不规则,呈囊状、巢状、扁豆状、脉状等;矿体多呈斜列式排列。据统计,受层间褶曲构造控制的矿体占工业矿体90%以上(图2~14)。

矿石矿物有自然金、磁黄铁矿、黄铜矿以及少量的毒砂和白钨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和绢云母。自然金呈粒状,粒度在0.002~0.00lmm,金的平均成色为830。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和缉云母化。蚀变宽度1~10米,在强硅化的地段往往出现石英细脉带,根据黄铁矿化的强度划分以下几个带(图2~15):

1、中心带:为致密块状黄铁矿,金品位最高可达1100克/吨,一般在100~300g/t。

2、石英~黄铁矿化带:黄铁矿呈稠密浸染状,其次为硅化和绢云母化,金品位为20g/t。

3、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化带:其中石英黄铁矿的含量大致相等。金品位8~15g/t。

4、稀硫浸染带:黄铁矿呈稀疏浸染状,从内向外金品位降低,从5g/t递变到1g/t。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δS34平均值为+11.3‰,变化范围+10.1~+12.6‰,矿石铅同位素为古老的正常铅,模式年令为7亿年。金和铅来源于壳源。

五、地下热(卤)水溶滤金矿床

本类型金矿床分布于黔西南、桂西、鄂西北、湘东、陕南、晋冀北部等地区。常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缘~衔接带、地台一侧的沉积盖层中。矿化与一定的构造作用有关,主要受区域性高角度的断层、褶皱及弯窿构造的控制。

赋矿岩系多形成于大地构造发展的稳定时期,即地台盖层的发育阶段和地槽褶皱后的阶段,沉积时间为晚元古代和古生代,即从寒武纪到三叠纪。多数含矿岩石为碳酸盐岩类和细碎屑岩类。

含矿岩石富含炭质和粘土质矿物,并具有微细薄层状、条带状和角砾状构造。碳酸盐岩类主要有两种岩石类型,一类是介于灰岩和白云岩之间的过度类型;另一类是含有陆源碎屑岩和粘土矿物的不纯碳酸盐岩,如泥质、粉砂质或泥砂质的灰岩或白云岩。碎屑岩类以细碎屑岩为主,多数为粉砂级和细砂级的粉砂岩、泥质砂岩、钙质粉砂岩和细砂岩等。一般情况下,中、粗级的岩石含矿性要低于粉砂级的岩石。

矿石矿物主要为一套低温的矿物组合,成分简单或极为复杂。常见矿物有黄铁矿、雄黄、雌黄、辉锑矿、辰砂和毒砂。此外,在不同地区还见有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银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白云岩、重晶石、萤石及粘土矿物等。

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有银金矿。金的颗粒极细,为显微状和次显微状。黔西南的金粒一般在1µm以下,陕西二台子一般在0.5到几微米。

伴生的微量元素为As、S b,Hg、Mo、Cu、Pb、Zn、W,Be, Te等,主要为砷、锑、汞的组合。

本类型共分二个亚类:

1、碳酸盐岩系中金矿床:此类见于晋、翼、鄂、川和滇地区的震旦系、蓟县系、长城系;湖南和陕西地区的泥盆系;桂西地区的石炭系、二叠系等某些岩系。

陕西二台子金矿床:

原为铜矿床,后发现可供工业利用的金矿体。矿区近东西向断裂,规模较大,其北部有规模较小的北西向断裂。矿床处于两组构造断裂的文汇部位,并控制了含金角砾岩分布范围(见图2~16)。

矿区出露地层为泥盆系古道岭组,共分为上、中、下三个岩性段;该段岩性特征是:底部为薄层含石墨灰岩与紫红色页岩互层,向上为巨砾角砾状灰岩、礁灰岩、白云岩、砾屑灰岩和砂屑灰岩,再上为板岩和灰岩。

矿体为含金砾岩,产于上岩性段的中下部(含铁)白云岩中,含金岩段与地层产状一致,局部地段有加宽、变窄和分枝现象。角砾岩的砾石以铁自云右为主,其次有少量的板岩,胶结物为碳酸盐和硅质等。

区内已发现11个矿体,4号和11号构成中矿带,为区内最大的矿体,其余分布在北矿带。形态复杂,呈板状、筒状、囊状和脉状等。单矿体长10m~60m、厚6.9m~29m,延深数米至百米,矿石品位5.~11.42g/t;矿石构造和矿物种类比较复杂,主要有角砾状、浸染状、网脉状、角砾斑杂状和致密块状等。

矿右矿物有自然金、黄铁矿、自然银、砷黝铜矿、毒砂、镍钻的硫化物、辰砂、闪锌矿、黄铜矿、辉铜矿、白铁矿、石英、方解石、铁白云石、重晶石、绢云母、钠长石等。

自然金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特别是微米大小的黄铁矿颗粒含金最高,可达4200g/t。含金黄铁矿主要产于角砾状矿石之胶结物中。自然金以超显微金和显微金为主,绝大部分自然金粒度在0.072~0.001mm范围内,粗粒金极少,偶尔可见明金,成色为950。

近矿围岩蚀变广泛,但蚀变强度不大,以硅化、白云岩化为主,其次为重矗石化和钠长石化等。

矿床形成温度为 150~260℃(均一法)。

2、碎屑岩系中金矿床:分布于黔西南二叠~三叠系的层位中。属于浅海相细碎屑岩及粘土岩中的细微浸染型金矿床,呈层状,受层间断裂或不正合面控制,以板其金矿为代表。

贵州板其金矿床:

板其金矿位于纳板弯窿南翼,纳板弯窿东西长5.700m,南北宽3 500m,轴部倾角平缓,两翼倾角较陡,约300~600。弯窿轴部地层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灰岩,两翼出露二叠系上统关家组~长兴组,三叠系下统紫云组上段及三叠系中统新苑组(见图2~17)。

矿区主要赋矿岩系为三叠系下统紫云组上段。上覆地层为三叠系中统新苑组下段,紫云组上段的岩性为:下部细晶灰岩,含较多的菊花石,底部为钙质角砾状灰岩。上部由含炭质粘土岩、含炭角砾状粘土岩、含炭粘土质粉砂岩组成。其下伏地层为二叠系吴家坪~长兴组。

主要赋矿岩石:

(1)细粒岩屑杂砂岩。其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毒砂、白铁矿及少量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辉锑矿、含砷黄铁矿等。除部分黄铁矿属成岩期生成之外,其余均为成岩期后矿化蚀变的产物 。

(2)含粘土质岩屑粉砂岩。其中黄铁矿含量一般为3~5%左右。主要金属矿物与细粒岩屑杂砂岩相同。

(3)粘土岩。为黄铁矿的富集层,金属矿物与前述两类岩石相同。

(4)构造细角砾岩~角砾状粘土岩。其中黄铁矿呈自形、半自形或球粒状星散分布。

已圈定和控制的两个工业矿体,属中型规模。矿体赋存于下三叠系紫云组上段,具层控性。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呈透镜状、似层状。在地表及浅部,矿体顶底界为断层压碎岩及生物碎屑岩。中深部矿体顶板为断层压碎岩,底界则由化学分析结果确定,是含金层中的粉砂岩及粘土岩。并且部分地段有夹石。

矿石类型可分为正常矿石、硅质矿石、黄铁矿矿石和毒砂质矿石等四类。正常矿石和毒砂质矿石的化学组分近似,但后者的砷、硫、金、铁、磷的含量比前者高。硅质矿石和黄铁矿矿石是本区主要含金矿石,这四种矿石类型的金品位分别为3.94 g/t、23.45 g/t、27.32 g/t和10.77g/t。

矿石中的金基本上是次显微金,主要容金矿物为水云母矿物相,含金在90%以上,少量的金分布在硫化物及炭质物中。经电子衍射证实,分布在水云母矿物相的金为胶体金,粒径在百分之几微米,分布均匀,无集结现象,金品位为0.61~.44 g/t,平均品位17.30g/t。

矿石硫同位素组成:δS34的变化范围较宽,+8.7~+16.6‰,平均值+12.05‰,具有明显的沉积硫的特点。矿物包裹体水的氧同位素组成,Δo18值一般为-5.24~-9.2‰,接近于常温淡水δo18.值(-4~-10‰),表明在成矿过程中有地表水的参与。主矿化阶段形成的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D值为-78.8 ‰,同期形成的黑色方解石-77.1‰,晚期形成的方解石的流体δD值为-51.1‰,与这个地区温泉水的δD(-55.9‰)和雨水(-62‰)均较接近,表明主矿化期流体和晚期流体都与大气成因水有关。

成矿温度150~250℃(均一法)。推算成矿压力为2.6×106Pa。

六、风化壳型金矿床

原生金矿体或含金地质体经化学风化、剥蚀、搬运、堆积而形成的金矿体。本类型多分布于我国南方,尤以长江中下游最发育。按成矿作用、矿石物质成分差异和迁移情况可划分三个种类:

(一)淋滤残余砂金矿床

亦称铁帽金。主要见于含金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金被残留铁帽的褐铁矿吸附,或在次生硫化物富集带沉淀富集。一般规模不大,多为小型,也有中型,如安徽铜陵新桥,云南金坪,四川木里耳泽和湖南浏阳的砂金矿等。

(二)风化残积砂金矿床

主要形成于地形平缓的隆起丘陵区,系由原生矿体或含金地质体在表生条件下经物理风化形成的砂金矿床,俗称“本山金”。砂金与碎屑物分布于含金地质体的表层,无分选性,金粒连生体多,其成分与原生地质体相同。由于有部分化学风化作用参加,部分硅质与活动组分淋失而使金相对富集,如广西昭平古袍和膝县桃花残积砂金矿,它们是由含金花岗岩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残积砂金矿,矿床规模小。

(三)坡积砂金矿床

原生金矿床或含金地质体经风化作用,金被崩解出来,并随同砂石沿着山坡滑移,但位移不大,所形成的砂金矿俗称“铺山金”,如安徽大巩山、湖南扬泗庙砂金矿等。

七、沉积型砂金矿床

我国砂金矿分布较广,据不完全统计,大、中、小型砂金矿632处,储量和产量占有重要位置。其中86%集中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北、湖南、陕西、江西、甘肃青海、、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本类型可分五个亚类。

(一)冲积砂金矿床

冲积砂金矿为河流营力所形成,包括河床、河各、河漫滩和阶地砂矿。较大型砂金矿有陕西月河、黑龙江桦南、吉林珲春河、青海天朋河等。大型冲积砂金矿连续矿化长达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宽几十米至百米,冲积层厚数米至十几米。含矿层不止一层,单层厚1~2米,均具有二元结构。自然金赋存于砂砾层的底部,甚至基岩的裂隙中。品位变化大,自然金的形态多种多样,粒级大部分在0.25~2 mm之间。

陕西月河砂金矿床:

该区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为一狭长状断陷盆地。献匕两侧为褶皱山地,中部开阔平坦,月河的河水自西向东流,两侧支流发育,南岸支流短而陡,多为间歇性水流,北岸支流长而缓,为常年性流水。盆地内新构造运动明显,周期性升降运动形成1~4级阶地。

共圈定表内矿体五个,Ⅰ号、Ⅱ号、Ⅲ号矿体位于汉阴矿床;Ⅳ号、Ⅴ号矿体位于恒口矿床。Ⅳ号矿体规模最大,Ⅴ号矿体规模最小。Ⅳ号矿体位于恒口矿床(图2~18),东起长松岭,西至铁岭关,呈北西西向展布于月河Ⅰ级阶地及河漫滩,在平面上呈长条状,时有膨缩分枝,剖面上近水平层状(图2~19)。

全长24699m,宽54~1207m,平均593m,厚一般2.6~6.83m,平均厚4.42m,品位一般为0.135~0.803g/m3,平均品位0.242g/m3.,总储量占矿床70%,品位变化系数为119%,比较均匀;厚度变化系数为42%,属均匀型的。

矿层与顶、底板界线一般较清楚。底板的控矿作用明显,个别老基岩板,裂隙发育时含金1.043g/m3;矿层顶底板在纵横向上均有起伏,一般横向坡降大于纵向坡降;并有小凹槽,对砂金富集十分有利。自然金以圆板状、片状为主,磨蚀程度较高,颜色较深,石英连生体和不规则状金少见。自然金一般粒级0.1~1mm,探矿工程最大粒径为5.5mm,恒口后头沟坡积层中群采的最大粒径为16.3mm,重4.2085g,外形为三角形厚板状。自然金成色为1000。

月河砂金矿按自然类型属河漫滩、阶地砂金矿的综合类型。

(二)洪积砂金矿床

洪积砂金矿是由季节性水流洪水造成的含金堆积物。由于山洪暴发,把山上的含金碎屑连同砂泥一起倾泻于冲沟、峡谷及季节性河流中,形成勺、锥形、扇形砂金矿。这种砂金具有快速搬运、快速沉积特点,砾石与泥砂混杂,分选不良。一般含金较贫且不均匀,有时在壶穴形成富矿窝。洪积砂金与冲积砂金相互过渡,形成洪冲积砂金矿。这类矿床主要分布于北方干早地区及隆起丘陵区边缘地带,代表性矿床有内蒙金盆大沟及胶东诸流河砂金矿等,规模小至中型。

(三)岩溶砂金矿床

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石灰岩发育地区的暗河、溶洞及河床的岩溶漏斗中。沉积堆积物可以是冲积物或洪积物。砂金常富集干低洼部,矿体形态极不规则,随岩溶漏斗或暗河形态而异,可成层状、巢状等。晶位变化大,但一般较富,有时可达数百g/ m3,如广西上林镇墟砂金矿,最高品位192g/m3。

湖南白竹坪岩溶砂金矿:

本区属湘中丘隆地区,亚热带湿润多雨季风气候。岩溶地形及流水地形发育。矿区水系在北部近南北向,汇集于白竹坪岩溶洼地中。然后自白竹坪落水洞流入地下,成为地下河,流向转为南东,至岩口出地面,复成地表流水。

砂金矿产于下古生界泥盆系中统棋子桥组厚层结晶灰岩所形成的岩洞,岩洞基本上是地下水沿灰岩层理溶蚀而成的地下暗河,岩洞的顶板一般较平整,并且可以看出多层溶蚀现象。地下暗河从上游入口处(落水处)的岩门经白竹坪、上水河、岩门口、狗肠至岩口复出地表。全长09m,总坡度降136m,岩洞距地表高度一般为30~34m,平均24.4m。岩洞宽7~173m,平均37m,其高度为3.5~43 m,平均高17m。

矿区四面的地表流水多汇集于白竹坪岩溶洼地中。然后经白竹坪落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在洪水期时,地面流水携带来的大量含金砂粒涌入地下河中,并在河谷的适当部位沉积下来。

地下河岩溶沉积层,除河底局部残留有一些洞穴堆积物外,一般都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地下河中的沉积层分层明显,上部为含砾泥质泥岩,中部为砂砾石层,下部为泥砾岩,含砾泥质砂层的砂金品位为0.146g/m 3,含砂砾石层为0.30g/m3。泥砾层为1.32g/m3。

(四)冰碛(水)砂金矿床

由第四纪冰川(水)作用形成的砂金矿。金被夹在大量冰川(冰、水)泥砾相中,赋存河谷底部,分选差,品位富,含金品位1g~4 g/m3,以基座之含金层为主,单层或多层。此类砂金在我国西北与西南地区分布较高,工业意义较大,如四川漳腊、青海的大场等砂金矿。

青海大场冰川砂金矿:

大场砂金矿位于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河北岸、在昆仑山系的布尔汗达山和巴彦喀啦山交接处。砂金矿产于大场河中上游的大场盆地中。盆地北高南低,略呈簸箕状,面积150km2,盆底海拔4300~4400m,四周山地海拔4600m左右,处于高山冰缘气候带。盆地的盆底为冰碛物的冰水堆积物,组成开阔平坦的冰积平台。

大场河主河谷嵌于盆地冰积平台中,较后者低3~5m,河谷平直开阔呈:“U”形,宽度约几十米至数米,阶地不发育,谷底起伏较大。砂金矿主要产于河谷中上游沉积层下部冰碛泥砾层中。

本区第四纪冰川发育,根据冰川活动可粗分四次冰期及三个间冰期。

工业矿体主要有两条,分别赋存于大场河丰谷及文谷东岔沟内。前者大部分遭受现代流水冲刷改造,使冰川矿体面貌已非。大场冰川砂金矿主要指东岔沟冰碳砂金矿。该矿体分布在盘形冰谷中,平面形态似舌状(图2~20),舌长方面与冰川延伸方向基本一致,长2.7k m,平均宽300余米,膨缩变化大,具有分枝复合及分散分布特点。

在纵向上,矿体形态变化与冰谷地貌关系密切,上段冰谷较窄,为400m,矿体亦窄,为l00m,并分两枝,矿体厚3~4m。中段冰谷宽达800m,矿体急剧膨胀为600 m,连续性好,矿体厚2.5~3m。下段谷展宽1000m,矿体分叉散开,连续性差,厚度不足1 m,靠近水谷口处,矿体迅速收缩为80m,分成三枝直至尖灭。在横向上,矿体居于冰谷中部的底部或中部冰碛物中。两岸的侧碛一带一般无矿。

矿体底板呈凹凸起伙,变化幅度为1~3m。在剖面上矿体表现为不规则板,似漏斗状或楔状。由于砂金是借助于流动冰川固体搬运和消融沉积而形成,机械分异作用微弱,选择性差,品位变化大,无规律,即使在同一松散层内,砂金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

已知矿体品位由最低0.1g/m3至特高品位1.6g/m3。平均品位0.7g/m3。属于变化很不均匀的砂金矿。冰川作用形成砂金形态、粒度、磨圆度、颜色和成色等诸方面与区内冲积形成的砂金有一定差别。在冰川砂金颗粒表面可见到清晰的凹形标痕,方向不同,长短不一,粗细不均,深浅各异,显示遭受冰川多次刻划及受力大小不同。另外存半环状光滑缺口的钩形金粒及直径0.1mm的次圆形穿孔粒,表明它是在冰川作用下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五)砾岩金矿床

我国从60年代就已注意到兰德式铀砾岩型金矿,并对一系列的砾岩层(长城系底部砾岩、五台山滹沱系四庄组、板溪群、碧口群等)进行了地质普查工作,但收效不大。

古生代含金砾岩见于泥盆系底砾岩中,但分布有限,无工业价值。

中国从中生代以来,大部分地区上升为陆地,在形成内陆断陷盆地的基底或其边缘若为合金建造地质体时,便形成河流相的含金砾岩。中生代~第三纪的含金砾岩型矿床分布较广,含金层位较多,品位变化大,以底部砾岩的含矿性较好。代表性的矿床有吉林老头沟、内蒙武川、黑龙江穆棱小金山和桦南小南沟、河南篙县和崤山、湖南沉陵和麻阳等地的金矿床。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