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名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 英文名称:Intelligent Network Vehicle Technology | 
| 课程代码: 1215146019 |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 | 
| 学时学分: 32/2(课堂26,实验6) | 应开课学期:7 | 
|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 编制日期:2019年7月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是车辆工程的专业学位课程的选修课,本课程是一个集中运用汽车工程、人工智能、微电子、自动控制、通信与平台等技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课程,通过学习环境感知、控制执行、信息交互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综合体,实现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对智能汽车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
1、知识目标
1.1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知识;
1.2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1.3掌握各种智能网联汽车的专用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操作规范;
1.4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1.5熟悉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的规范及要求;
1.6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产生、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关键技术,并且掌握先进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能够依据国家标准及技术规定,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维保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安装、检测;能够依据车载网络终端系统的故障,对常见故障进行排除;能够查阅维修资料,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1、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程主要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为主,以课堂测验、课内实验为辅。课堂教学将利用MOOC平台和雨课堂辅助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目标、知识单元与学时分配
| 教学内容 | 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 | 理论学时 | 实验学时 | 对应的课程目标 | 
| 1.1智能网联汽车概述 1.2智能网联汽车的产生 1.3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及现状  |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体系结构、发展及现状。 重点:智能网联汽车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难点:智能网联汽车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 2 | 课程目标1、2 | |
| 2.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架构及关键技术 2.1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架构 2.2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  |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架构;掌握智能汽车的关键技术。 重点: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 难点: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  | 2 | 课程目标1、2 | |
| 3.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 3.1环境感知技术 3.2掌握智能网联汽车雷达技术 3.3视觉传感器的应用  |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环境感知技术; 掌握智能网联汽车雷达及视觉传感器的应用。 重点:雷达技术;视觉传感器技术。 难点:雷达技术;视觉传感器技术。  | 4 | 2 | 课程目标1、2 | 
| 4. 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技术 4.1了解高精度地图及应用 4.2了解高精度定位及应用  |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高精度地图、及应用;了解高精度定位及应用。 重点:高精度地图、及应用;高精度定位及应用。 难点:高精度地图、及应用;高精度定位及应用。  | 2 | 课程目标1、2 | |
| 5.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决策技术 5.1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决策技术 5.2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平台的应用  |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决策技术;掌握智能汽车计算平台的应用。 重点:智能决策技术。 难点:计算平台的应用。  | 2 | 课程目标1、2 | |
| 6. 智能网联汽车控制执行技术 6.1汽车控制执行技术 6.2控制执行技术的应用  |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智能网联汽车控制执行技术;掌握控制执行技术的应用。 重点:控制执行技术及应用。 难点:控制执行技术及应用。  | 4 | 课程目标1、2 | |
| 7. 智能网联汽车人机交互技术 7.1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现状 7.2人机交互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在汽车上的应用。 重点:人机交互技术 难点:人机交互技术  | 2 | 2 | 课程目标1、2 | 
| 8.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 8.1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 8.2数据云平台在智能汽车上的应用  |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及其数据云平台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应用。 重点:信息交互技术;数据云平台在智能汽车上的应用。 难点:信息交互技术。  | 2 | 课程目标1、2 | |
| 9.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9.1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定义与类型 9.2车道偏离预警系统 9.3盲区监测系统 9.4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9.5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9.6自动制动辅助系统 9.7自动泊车辅助系统 9.8夜视辅助系统  |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定义及类型;掌握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盲区监测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自动泊车辅助系统等辅助系统的应用。 重点: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盲区监测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夜视辅助系统、自动泊车辅助系统。 难点:各驾驶辅助系统的应用。  | 6 | 4 | 课程目标1、2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程实验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着重于实验操作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以达到用所学智能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使用各种智能汽车的专用工具、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熟悉人机交互技术、自动寻迹技术、ADAS整车在环虚拟仿真测试等。通过实验,使学生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
1)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依据车载网络终端系统的故障,对常见故障进行排除。
2)通过该实验课的基本训练,使学生了解人机交互技术、自动寻迹在智能汽车上的应用,熟练各人机交互技术产品、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操作,掌握智能汽车的专用工具、仪器和人机交互设备的操作规范及ADAS整车在环虚拟仿真。
本课程实验学时共6学时,设3个实验,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 序号 | 实验项目 名称  | 实验内容与要求 | 学时 | 实验 类别  | 实验 类型  | 每组人数 | 必做/选做 | 
| 1 | 人机交互技术智能汽车认知 | 了解人机交互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应用,熟练各人机交互技术产品的操作,掌握智能汽车的专用工具、仪器和人机交互设备的操作规范 | 2 | 技术 基础  | 认知 | 10 | 必做 | 
| 2 | 自动寻迹智能汽车认知 | 了解自动寻迹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应用 | 2 | 技术 基础  | 认知 | 10 | 必做 | 
| 3 | ADAS整车在环虚拟仿真测试 | 了解ADAS技术原理,熟悉其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应用,掌握ADAS整车在环虚拟仿真测试技术 | 2 | 技术 基础  | 综合 | 10 | 必做 | 
| 实验基本要求 | 学生、实验教师进入实验室应遵守所有学校规章制度。实验室开放时间内应遵守学校及实验中心的开放安排。实验过程中,应首先保证人身安全,认真负责、科学的使用仪器设备。编写实验报告要规范,应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内容、原理、设备及仪表(名称、规格、型号)、实验装置或连接示意图、实验步骤、实验记录、数据处理(或原理论证、或实验现象描述、或结构说明等);实验报告应附有实验原始记录;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评分、签字。 | ||||||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实验、作业、雨课堂、MOOC课等相应的资源,配合多媒体课件等共同完成课堂授课内容。采用E-mail、QQ、微信等交流工具,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立足于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智能网联汽车 1+X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场景教学、岗位教学,模拟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多种方法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加强规范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课程有关说明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等。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汽车先进技术的入门课程,是学习汽车先进技术从基础过渡到专业的桥梁。本课程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架构、环境感知技术、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技术、智能决策技术、控制执行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信息交互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及产业链的需求、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三大关键技术感知识别、决策规划与控制执行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能够依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行业、企业的标准及规范完成智能汽车的基础维保及相关售后服务工作。
五、考核方式
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联性,制定本课程质量评价方法。课程考试考核总成绩由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构成,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1)过程考核以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和参与辅导答疑情况,以及作业、讨论、测试为考核依据。
(2)结课考试采用开卷考试。
(3)课程成绩构成:过程考核成绩占40%,结课考试成绩占60%。
课程教学环节、指标点和考核考试考核方案及权重如表3所示。
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选用: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 崔胜民主编,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9
2、建议教学参考书:
[1]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孙慧芝 张潇月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5
[2]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李妙然 邹德伟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1
表3 考核方案
| 课程目标 | 考核环节权重 | 考核评价依据 | 合计 | |||
| 结课考试 | 过程考核 | |||||
| 作业 | 课堂讨论 | 测试 | ||||
| 课程目标1、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学会各种智能网联汽车的专用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操作规范,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各环境感知的关键零部件、控制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趋势;熟悉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的规范及要求;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 45% | 15% | 5% | 5% | 关键技术分析方法、主要定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基本概念掌握程度,解决方案的正确性,试卷答题正确率;作业完成及时率、作业的态度;测试题目的正确率,分析过程是否规范;②参与课程讨论的态度,对所提出问题回答正确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性。 | 70% | 
| 课程目标2、能够依据国家标准及技术规定,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维保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安装、检测;能够依据车载网络终端系统的故障,对常见故障进行排除;能够查阅维修资料,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 15% | 5% | 5% | 5% | 作业完成及时率、作业的态度;②测试题目的正确率,分析过程是否规范。 | 30% | 
| 60% | 20% | 10% | 10% | 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