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中语文学习简报
2025-09-25 04:55:43 责编:小OO
文档
初中语文学科简报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有幸聆听初中语文教研员程静琴关于“现代散文文本解读”的专题报告。感受颇深!收获颇丰:

一、高度。

程老师以自身进行学术研究的经验为出发点,结合自己的从教体验以及作为教研员所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为我们当场解读了初中朱自清《春》、郑振铎《猫》、鲁迅《风筝》、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等文本。将散文与教学生活、语文教学的研修统一、辩证的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现身说法的案例式剖析,为我们这些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指明了方向。这有如茫茫宇宙中,找到了心中的那颗星;无边无际的海洋上,寻觅到了那盏灯塔。在教学中,我们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等诸多困惑我们的实际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程老师的研究方法,对文本解读的实际做法以及所达到的高度,我们即使不能做到他所期许的那样,甚至竭尽全部努力也不及其十分之一,恐怕更多。然而,依然会做,依然会义无反顾的那样做。因为我们心中已点亮了那盏关于“教育生活”“卓越教师”的思想灯火,这点燃灯火的便是郎镝老师报告《现代散文的文本解读》中的相关内容。

二、深度。

对于一线教学的教师而言,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有自己的做法:阅读文本,理清文本的内涵及艺术手法;然后阅读《教学参考书》,从中汲取自己所没认识到的内容,最后编写教案,实施教学。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然而细细想来,还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无人能独自成功”。无论是学识,还是经验,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我们对文本真实性的探究程度。其次,《教学参考书》只是参考层面上的资料。编写者的阅历,学识、从教的经验以及为所撰写内容进行的调查研究程度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样说,并非否定编写者的成果,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文学艺术的创作,需要艺术的加工,故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真实性,即便是自然科学也因为研究者的局限而因问题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毋庸置疑,人类的智慧相对于宇宙智慧而言,显得微乎其微。微观、宏观的视角不同,显示出的世界观也有巨大、渺小之别。正因如此,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与文本所应呈现的真实面目之间存在着“伪解读”现象。这是很可怕的。而郎镝博士为我们所带来的“现代散文的文本解读”的具体做法令开眼界。郎镝博士把要解读的文本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上来:把同一时期的作家、作品、流派等文学史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解读矛盾《白杨礼赞》时,除了常规的解读之外,程老师为我们加入了新的体验:茅盾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们在进行景物类散文创作时很注重空间感,讲求远近距离的设计等。这样的思考与设计就把文本放在了一个时代的背景上,在求真的路上与文本的“真”更近了一步。可远瞩,厚积能薄发!教师的研究方法永远高于并决定了他的授课技法。

程老师的文本解读并非学者式的高不可攀的专家解读,而是真实的拉近着读者、作家、作品、师者、学生之间的距离。文本的解读,其实是在探究着语文的“真”的过程。聆听着报告,清晰着解读文本的路径;揣磨着案例,陶醉着作为语文教师的美!这是我们作为听众的共同感受。

三、宽度。

如果把对一篇文本的解读看作一项目标的话,从文学史、文学思潮等方面进行梳理、探究、整合,这本身就是在诠释着文本解读的深度,更是宽度。然而,能将文本解读与教学研修、课题实验结合起来,那就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语文研究的宽度,更是厚度。为了更好地使用教材,更为真实的走进文本,探究语文文本的真实,并将这种真实通过语文教学呈献给我们的学生,程老师申请到了关于教材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在此次报告中,难为可贵的是程老师以自身进行文本解读的方法和过程与该课题实践结合起来。既让我们明确课题实验的意义,又使我们更加明晰了如何在具体的课题实验中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进行相应的课题实验研究。教学与科研正是在这样的报告中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易做、易学、易得。教育的幸福,从事语文教育者的愉悦感变得更为真实、具体、厚重。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外在的差距容易弥补。而精神上的差距则不易拉近。而拉近这种不易拉近的精神上的差距的因素之一便是思想认识上的高度。若达到这一点,途径很多。其一就是常与有高度的人游学。不断学习、不断交流,不断研讨。这样,久而久之,自然不断进步!在语文教学中,在文本解读中,在进行教学科研中,“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记之以自勉!

2019.2.21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