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与内控制度建设
2025-09-25 04:59:27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与内控制度建设

  

                            

[摘要]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都是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扩大后,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文章分析了两者的基本关系,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外部环境,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工具。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要求内部审计从多角度,全过程参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才能确保内部控制措施在企业内得到更有效、彻底的贯彻执行。  

  [关键词]   企业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自身的一种的评价体系,并对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一、 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基本关系

   (一)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的工作对象与目的相同,而两者的区别则主要表现在各自的工作方法上。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可见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实为一体之两面,紧密相关,都是为了确保企业良好的运作与经营。

  在工作方法上,内部审计主要是内审人员审核和评价会计记录、财务状况,以及各种经营与控制系统,用以确定企业的是否得到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得到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而有效,单位的目标是否实现,并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建议。而内部控制则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等五个方面来开展工作。由于方法的不同,所以二者所着眼的企业问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二)两者之间既相互作用,又各自存在

  内部审计离不开内部控制。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审计就无法开展;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会计、财务信息会出现失真,管理人员责任会不明确,管理会出现混乱现象等,这样不仅会加重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同样,内部控制也离不开内部审计。没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的评审以及进一步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造成与现实不符,效果不佳,甚至形同虚设,或因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但是,内部审计不能代替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内容涵盖了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比内部审计的范围要大;同样内部控制也不能代替内部审计。因为如果将两者混淆,内部审计人员就会因参与负责内部控制的制定及实施过程,陷入“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窘境,从而影响其性,导致内审结果的公正受到质疑。

  二、对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建议

  按照一般传统的观念,内部审计只是通过事后对经济业务进行查账监督的方式,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反馈给管理层,由管理层据此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和改进内部控制体系,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果的目的。但是,随着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建设,其触角不断地向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角落延伸,内部审计仅从事后监督,或仅满足于对业务流程的监督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内部控制的需要了。为了使内部审计这个工具能发挥更好的作用,为内部控制服务,就必须在内部审计开展业务时,拓展工作范围,改变旧的工作思维模式,以便从全方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全过程的内部控制。

   (一)内部审计应延伸到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过程,如果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重点都放在事后监督上,则只能收到“亡羊补牢”的效果,而很难做好“防患于未然”。因此,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涵盖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事前内部控制、事中的内部控制和事后的内部控制。而作为内控工具的内部审计,也应该能相应地将工作范围延伸到这三个阶段上,才能对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不同的阶段中,内部审计应该通过不同的工作重点,加强内控。

   (二)内部审计应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所有要素

  企业的要素简单地来讲,包括“人、财、物、产、供、销”六个方面。相应地,内部控制的业务范围也应该包括对这六个方面的控制和监督。而传统的内部审计一般对“财、物、产” 这三个方面比较重视,投入较多,方法也较成熟;对于“人、供、销”方面则相对薄弱,因此不能完全满足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内部审计应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创新理论和方法,全面开展对企业所有要素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控制能在这些方面的实施程度、效果、缺陷等信息得到全面的反映和评估。

   (三)内部审计应重视内部控制的战略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是处于变化中的。比如:企业壮大后准备在外地设立分部,企业由于市场变化将要转产其他产品,企业因兼并、分立等事项必须改变管理模式等。此类变化往往导致原本运行良好的现有内部控制措施失效。作为内控重要工具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对此做出及时的反映,绝不能依旧只基于现有的企业内外部环境来评价和监督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因此,在每次内部审计工作中,对于内部控制情况的报告,不仅要包括内部控制在现行企业环境中的执行情况,还应该根据内审工作中了解到的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可能变化情况,充分地预见到现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在新环境下仍然适用有效,企业环境变化将对现行内控产生影响的程度,并同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这样在内部控制工作中才能全面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总之,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同为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其两者相结合,就可以用内部控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进而为内部审计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等多方面的好处。而充分借助内部审计这个工具,也能确保内部控制措施在企业内得到更有效、彻底的贯彻执行。

参考资料: 

1、董丽丽.内部控制视角下风险管理构建[J],财会通讯,2011年17期

2、王丽红.对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J],华章,2011年13期

3、杨丰肃.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年24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