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口腔医学的特点
1.官方语言较多
2.临床比较少
没意思
一、口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二、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三、口腔癌的预防
四、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
五、口腔健康促进
六、社区口腔保健与项目管理
七、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与控制
八、常用医学统计
口腔预防医学概述
主要研究对象-人群
基本要素-个人预防保健方法
研究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及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口腔健康的各种因素及其预防措施和对策,达到预防口腔疾病、促进口腔健康及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三级预防
| 一级预防 | 病因预防 氟化物应用,饮食控制,窝沟封闭,保护牙髓 |
| 二级预防 (干预) | 临床前期预防 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定期口腔检查,早期龋坏的充填 牙体外科、牙周病学、正畸治疗 |
| 三级预防 (修复) | 临床预防 修复种植,固定与活动修复学方面的功能恢复 |
有病早治
有病根治
口腔流行病学
概述
一、口腔流行病学定义
·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
·研究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影响,同时研究口腔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
·制定口腔保健计划
·选择防治策略
·评价服务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作用
1.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分布状态
横断面调查是描述性口腔流行病学最常用的方法
2.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3.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4.监测口腔疾病流行趋势
5.为制订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依据
不用于指导临床
口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重点)
描述性流行病学
·描述性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对疾病或健康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客观的描述。
·作用是描述某种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病因假设。
描述性流行病学的分类
| 又名 | 定义 | 举例 | |
| 横断面研究 | 现况调查 (做调查) | 某一特定时点上(较短的时间内)某种疾病或现象的情况 | 我国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一个时间点) |
| 纵向研究 | 疾病监测 (定期随访) | 即在某种情况在一个人群中随着时间推移的自然动态变化 | 对一小学学生龋病发病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有一段时间) |
| 常规资料分析 | 历史资料分析 (查资料) | 即对已有的资料或者疾病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 | 研究某市若干医院近5年的病历资料 (研究的是资料 ) |
分析性流行病学是对所假设的病因或流行因素进一步在选择的人群中探索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病因假设。
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群组研究。
对比记忆
抽烟-肺癌
| 分类 | 分析流行病学 | 实验流行病学 | |
| 病例-对照研究 | 群组研究 | 临床实验 | |
| 回顾性研究:果→因 | 前瞻性研究:因→果 | 前瞻性研究:因→果 | |
| 特点 | 观察时间短,需要研究对象少→慢性病、病程长、少见病、原因未明病; 同时可研究多个因素-原因未明疾病 | 可获得不同暴露强度与疾病的关系,也可观察一种暴露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 ①有干预措施(实验而非观察) ②设立对照组 |
| 回忆偏倚大,准确性低 | 研究时间长,慢性病需耗大量人力物力 | 可信度高 | |
实验流行病学(又称为流行病学实验或现场实验或干预实验)是指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对人群采取某项干预措施或施加某种因素或消除某种因素以观察其对人群疾病发生或健康状态的影响。
以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最为经典。
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 有干预措施(实验法而非观察法);
二 是设立对照组。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分类
①现场试验
②临床试验(对象为病人或健康人)
③社区干预实验(是临床试验和现场试验的扩展)
试验方法
1.开放试验
2.盲法试验:分为单盲、双盲和三盲
试验步骤
1.明确试验的目的
2.确定试验现场
3.确定试验对象
4.确定试验样本量
5.确定试验组与对照组:应遵循三个原则:随机、对照与盲法
6.开放试验与盲法试验:
开放试验可用于对改变生活方式(如饮食)等干预效果的观察
盲法试验又可分为单盲、双盲和三盲。单盲的受试者不知道自己的组别;双盲法是研究者与受试者都不知道受试者组别;三盲法还包括资料收集、监督与分析者也不知道。其中双盲法比较常用
7.措施标准化,应制订统一的措施、方法与标准。检查人员应经过校正试验,合格上岗
8.确定试验观察期限,如氟防龋效果观察,至少应持续2年,一般为2~3年。牙周病预防措施的效果观察可以6周到18个月。
主要用途
①验证病因假设
②预防措施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
③新药、新方法或新制剂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④成本效果评价和成本效益分析
口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调查方式
1.自填式问卷调查:
送发式问卷调查和邮寄调查,电子邮件或网络
2.访谈式问卷调查:
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调查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中,多采用面对面访谈和送发式问卷调查
指数和标准
| DMFT/DMFS | 冠龋 | 用CPI探针探到牙的点隙窝沟或光滑面有明显龋洞、釉质下破坏或可探到软化洞底或壁部 |
| 根龋 | 用CPI探针在牙根面探及软的或皮革样的损害 | |
| 牙周病流行病学 (CPI指数) | 判断牙龈出血、牙石积聚和牙周袋深度 | |
| 氟牙症诊断标准 (Dean指数) | 以釉质表面光泽度、颜色改变程度、缺损程度和侵犯面积作为依据 | |
| 分类(计分) | 标准 |
| 正常(0) | 釉质表面光滑,有光泽,通常呈浅乳白色 |
| 可疑(0.5) | 釉质半透明度有轻度改变,可从少数白斑纹到偶见白色斑点,临床不能诊断的很轻型,面又不完全正常的情况 |
| 很轻度(1) | 小的似纸一样的白色不透明区,不规则地分布在牙齿上,但不超过牙面的25% |
| 轻度(2) | 牙釉质上的白色不透明区更广泛,但不超过牙面的50% |
| 中度(3) | 釉质表面有明显磨损,棕染,常很难看 |
| 重度(4) | 釉质表面严重受累,发育不全明显,棕染广泛,以至可能影响牙齿的整个外形 |
>>普查
>>抽样调查
>>捷径调查
试点调查(预调查)
1.普查:称全面调查,1~2天或1~2周内,对特定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应查率要求在95%以上。
最大优点:发现调查人群中的全部病例。
应查率>95%;漏查率高结果可靠性差。
最大缺点:工作量大,成本高,适用较小范围内。
2.抽样调查:从目标地区的总体人群中,按统计学随机抽样原则抽取部分人群作为调查对象。被抽到的人群称为样本人群。
用样本人群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人群的现患病情况。
前提条件是抽取的数量足够大,调查的数据可靠。
优点: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所得资料具有代表性。
| 单纯随机抽样 | 最基本的抽样方法,按同等的概率抽样 |
| 系统抽样 | 按一定间隔随机抽样 |
| 分层抽样 | 先分层,每层中随机抽样 |
| 整群抽样 | 以整群为抽样单位 |
| 多级抽样 | 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单纯随机抽样 |
5年龄组:乳牙列患龋水平
12年龄组:全球龋病监测年龄组
15年龄组:评价全球牙周病指征
35~44:监测成年人口腔健康状况
65~74:监测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
4.试点调查:又称预调查。选有代表性的12岁组,加另一个年龄组
口腔癌的预防
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
在我国以舌癌(41.8%)、颊黏膜癌(30.2%)、牙龈癌、腭癌最为常见。发病率:常用10万分之几表示
衡量口腔癌多用患病率和发病率
一、口腔癌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东南亚发病率最高
2.年龄分布:40-60岁为高发
3.性别分布:男女2:1
二、口腔癌的危险因素
1.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嚼槟榔(颊癌,7倍)、饮酒
2.环境因素
光辐射(波长320~400nm,皮肤癌)
核辐射(常见白血病和淋巴瘤放射治疗后,黏膜表皮样癌和唾液腺癌)
3.生物因素
①口腔感染与局部刺激
②病毒与梅毒
潜在致癌作用的病毒有两种: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状瘤病毒。口腔癌还与梅毒有关。
三、口腔癌的预防方法
(一)口腔健康教育与口腔健康促进
1.控制危险因素
戒除吸烟、饮酒,槟榔等不良嗜好
注意对光辐射的防护
避免过热饮食
避免口腔不良刺激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拔除残根、残冠
调磨牙锐利牙尖;避免反复咬颊、咬舌。
2.口腔癌的警告标志:
(1)口内溃疡,2周以上
(2)白斑红斑
(3)不正常的肿胀和淋巴结肿大
(4)口腔反复出血,出血原因不明
(5)不明原因的麻木与疼痛
(二)定期口腔检查
1.定期口腔检查
癌瘤在2cm以下,5年生存率可提高2倍;
癌瘤在1cm以下,5年生存率可提高3倍。
对40岁以上长期吸烟、吸烟量在20支/日以上者、既吸烟又有饮酒者,已有白斑者、长期嚼槟榔者定期检查
2.自我检查方法
头颈部对称性、手指触摸面部、颈部、上下唇、牙龈与颊部、舌与口底、上腭部
(三)控制控烟、限酒
控烟限酒必须有法规保障,同时专业人员增加知识和辨别早期病损的能力。
(四)防止环境污染公共场所禁烟。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