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野外记录本的使用及记录格式及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
2025-09-23 16:24:29 责编:小OO
文档
野外记录本的使用及记录格式及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 

    野外记录本是地质工作者记录野外地质现象、数据,描述观测情况的技术资料专用本 ,要保管好,要注意安全保密,不能丢失。另外,野外记录本不是杂记本,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撕页,使用完后上交保管室作技术资料保存。

    (一)记录格式 

    野外记录本由横格纸和方格纸两部分组成。横格纸是专供文字描述、记录用的 ,方格厘米纸是专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用的,两者不能混用。

    文字描述、记录 :横格纸的页头上有“日期”、“地点”两顶,每天出野外工作时都要填写。页头之下的第一行写“路线”及路线编号,例如:路线Ⅰ:学院——潘家——反虹管——刘家村——学院。另起一行顶头写“任务”;其后简述当天计划观察的主要内容。

    空一行后开始记录第一个观测点。

    点号:放在横格纸中位置 ,写点号,如GOO1,G是观测点的号头(G是“观”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一般的记录格式如下:

    路线 :    任务:    G001    位置 :    点性:   描述 :

    “位置”之后用 l-2行的文字和数据记录此观测点所处的具体位置。“点性”即观测点的性质,要写明是什么目的而定这个点的。

    “描述” :首先简要概括一下此观测点所观察到的主要地质现象概貌,然后再详细描述和记下所测得的各种数据。凡是岩层产状、矿脉产状、构造(节理、断层)产状要单独起行记录在横格中段,如:

    产状 :230 °∠ 25 °

    如果在观测点上需要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时 ,就在左页(或附页)的方格厘米纸上作图。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描述 ,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岩性、构造(断裂、褶皱、接触关系)、地层时代、地貌、水文、矿产、岩层产状、标本及编号;必要的素描图、示意图、剖面图、照片等。总之,要看所观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和取舍。

    例:

G —— 001
    位置:白竹境水库水坝南侧坡麓

    内容:下石炭统大塘组( C 1 d )岩性及化石

    描述:此点位于磨盘山向斜构造南端北西翼,由下石炭统大塘组组成,岩性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灰岩中含燧石团块及条带,泥质灰岩中局部夹少量白云岩团块及燧石结核。盛产珊瑚〈如贵州珊瑚、笛管珊瑚〉、腕足类〈大长身贝、大戟贝〉以及层孔虫等化石。

    岩层产状 265-275 ° ∠ 13-18 °

G —— 002
    位置:位于白竹境水库水坝北侧观音山南坡

    内容:远观断层及其派生的尖棱及箱形(状)褶皱

    描述:该断层发育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组( D 2 d )和下石炭统大塘组( C 1 d )灰岩中,形成断裂带。断层走向近南北(区内延伸达 16km ) , 倾角约 300 。上盘为东岗岭组巨厚灰岩,下盘为大塘组薄至中层灰岩。两盘地层明显不连续,缺失下石炭统岩关组,上泥盆统融县组,且产状各异。断层上盘岩层在断层面附近非常破碎,形成断裂破碎带,碎裂岩及构造角砾岩沿断裂带分布,断层下盘岩层,由于层薄,在断层面附近因挤压形成各种形态的牵引褶皱。离断层愈远,褶皱逐渐开阔,稀少直至岩层产状恢复正常。地貌景观上,山峰被切割成台阶状地形。牵引褶皱中最明显的为一小型斜歪尖棱背斜和斜歪箱状向斜褶皱。背斜褶皱:

    东翼较缓,产状为 35 °∠ 45 °    西翼较陡,产状为 245 °∠ 54 °    横剖面上转折端呈尖棱状。褶皱轴部有明显的虚脱现象,形成马鞍状空隙。在其东翼还发育有一系列小型向斜和背斜。其西翼则为一箱形(状)向斜,向斜:

    东翼较陡,产状为 245 °∠ 54 °    西翼较缓,产状为 40 °∠ 26 °    横剖面上转折端较开阔,呈箱形。

    根据断层面产状,牵引褶皱,上下盘岩层新老关系,可知上(南盘)相对上升,下盘(东盘)相对下降,故为一逆断层。

    (二)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 

    1、岩浆岩观察描述:一般按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次生变化顺序进行。

    颜色 :要定出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等。

    结构:首先据矿物颗粒大小匀称程度 ,把岩石结构定为斑状结构,还是等粒结构;若为等粒结构,则根据结晶程度分出显晶质、隐晶质、玻璃质;显晶质还要细分为粗粒(>5mm)、中粒(2-5mm)、细粒(<2mm)。若为斑状结构,先描述斑晶成分、形状、颗拉大小及在岩石中的含量,然后描述基质部分。

    构造 :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情况和充填方式所反映的形态特征。例如深成岩中的矿物分布均匀,无一定的排列方向,称为块状构造。喷出岩中常具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和流纹构造。

    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浆岩定名的重要依据。对于显晶质岩石(主要为深成岩),应先确定岩石中主要矿物的相对含量,然后描述它的名称、颗粒大小和特征,包括颜色、晶形、光泽、透明度、解理等。

    次生变化 :岩浆岩固结后,由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的影响,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这些现象也应描述。如橄榄石易变成蛇纹石,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

    描述举例 :n号标本或露头

    岩石为黑灰色 ,风化面略显黑绿色;中粒结构,颗粒一般在2-3.5mm;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和辉石,各占55%和40%左右。斜长石为灰白色,柱状,玻璃光泽;辉石为黑色,短柱状,玻璃光泽,解理面清晰。

    2、沉积岩的观察描述:

    沉积岩按其成因和物质成分可以分为三大岩类 :碎屑岩、粘土岩和化学、生物化学岩。下面简述各类岩石描述和鉴定的方法。

    (1)碎屑岩:

    颜色 :要求指出岩石的总体颜色,并要区别新鲜面和风化面的颜色。

    构造 :沉积岩的特征是成层构造。层与层之间有层面隔开,层面表示基本上无沉积或沉积作用突然变化造成的间断面(这种间断面在地质历史上勿略不计)。按厚度把层(岩层)分为:块状层(>1OOcm);厚层(l00-50cm);中厚层(50-lOcm);薄层(10-lcm);页片层(1-0.1cm)。

    结构 :描述碎屑颗粒大小及百分含量,以及碎屑形状及磨园度。 描述胶结部分的成分,若铁质胶结,使岩石呈紫红或褐色;粘土质胶结,岩石呈土块,岩石较疏松,小刀可以刻动;硅质胶结,岩石呈白色,坚硬,小刀刻不动,且胶结紧密。

    描述举例 : m号标本或露头。

    岩石新鲜面为白色,风化面为灰白色;具层理构造 ,厚层状;粗碎屑结构,粒度一般为1-1.5mm,有5%>2 mm 的砾石,磨园度好,多呈浑园状,分选也较好;硅质胶结。碎屑主要为石英,其含量大于90%。可见少量长石,风化后成高岭土。

    (2)粘土岩:粘土岩中的粘土矿物很细小,肉眼上难以鉴定其成分,主要是观察描述粘土岩的颜色和物理性质。

    颜色 :一般的粘土为浅色,混入有机质则呈黑色,混入氧化铁呈褐色或红色,含绿泥石为绿色。

    物理性质 :观察岩石面断口、硬度、可塑性,在水中是否泡软,吸水性强弱等。

    构造 :观察岩石中有无层理、结核、泥裂等。是否含有生物化石。

    描述举例 :a标本或露头

    黄绿色 ,带少量褐色斑点,岩石致密,硬度低,指甲可刻动,断口粗糙,不透水,表面光泽暗淡,可见细小云母片,含三叶虫化石,具有平行的薄层状页理构造。

    (3)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最常见的为碳酸盐岩类,肉眼观察描述兼有碎屑岩和粘土岩之内容。

    颜色 :以灰一灰白色居多,也随混入物而有变化。

    构造:有无微细层理和层面构造 ,有元化石。

    结构:若为晶粒结构(结晶粒状),则按晶粒大小分为巨晶(〉 2mm);粗晶(2-0.5 mm);中晶(0.5-0.25 mm);细晶(0.25-0.1 mm),若岩石很致密为隐晶结构。若为颗粒结构(碎屑状),按碎屑大小分为砾屑(〉2mm);砂屑(2-0.06mm);粉屑(0.06-0.03 mm)。

    硬度及遇酸反应 :

    描述举例 :b标本或露头

    灰白色、微粒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具贝壳状断口、致密,小刀可刻动。局部有粗晶方解石颗拉,直径1-2 mm,解理面闪闪发光,加盐酸剧烈起泡。

    3、变质岩的观察和描述

    变质岩的观察描述 ,与其他岩类相似,也是颜色、构造、结构、矿物成分、次生变化化等特征。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是变质岩的定名依据,现着重介绍其观察描述方法如下:

     (1) 构造:构造是变质岩的主要定名依据,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片理: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块状等。

    块状:岩石中全部由粒状矿物组成 ,不显定向性。

    条带状 :不同组分按一定方向成层状或带状分布。

    (2)结构:变质岩的结构主要有三大类: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压碎结构;强烈彻底变质作用形成的变晶结构和变质作用不彻底,保留原岩特征的变余结构。

    (3)矿物成分:观察描述肉眼和放大镜能辨认的所有矿物,且估其含量。

    描述举例:

    绢云母石英片岩 :灰白色,具片理构造,斑状变晶结构,主要的组成矿是白云母、绢云母,含量60%以上,此外还有酸性斜长石,石英含量多于酸性斜长石。百英为拉状、灰白色,目估含量30%左右。斜长石为粒状,灰白色,目估含量10%左右。

    (3)断层的描述:描述断层的内容包括: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断层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规模(长度和宽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和缺失及地层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移动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褶皱和岩体等其他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等。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