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2025-09-23 16:24:50 责编:小OO
文档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德行第一

一陈仲举礼贤

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④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主薄⑥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陈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与窦武等人谋除宦官不成,被害。

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

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辔(p i ):马缰绳。

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

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

⑦廨(xi ):官署。

⑦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式,同" 轼" ,车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以示敬意。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闾:里巷的门。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二鄙吝复生

周子居①常云:"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③!"

「注释」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人。

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人。

③鄙吝:粗鄙贪婪。已复:竟然。

「译文」

周子居(周乘)经常说:" 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三汪汪如万顷之陂

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③;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人问其故,林宗曰:"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⑥,难测量也。"

「注释」

①郭林宗:郭泰,字林宗,东汉末年太学生领袖。

②造:拜访。袁奉高:袁阆,字奉高,东汉末年贤人。

③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比喻停留的时间短暂。轨:车辙。鸾:鸾铃,此指马车。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

④弥日:整日。信宿:连住两夜。

⑤汪汪:水深广的样子。陂(b ēi ):池塘。

⑥器:器局,气度。

「译文」

郭林宗(郭泰)到了汝南,拜访袁奉高(袁阆),车不停驶,马不驻足,就告辞了;到黄叔度(黄宪)那里,却住了整整两天。有人问他原委,郭林宗说:" 叔度犹如汪洋之水,澄不清,搅不浊,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

四身登龙门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①,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②。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③。

「注释」

①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东汉名臣,被宦官杀害。风格秀整:风度品德高雅正派。高自标持:指在道德操守方面对自己期许很高。

②名教:儒家礼教。

③登龙门:喻身价提高。龙门: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黄河流此地,两岸峭壁耸立,水位落差大。传说鱼游到此处,能跳过去即可成龙。

「译文」

李元礼(李膺)风度高雅,品德高尚,自视甚高。以弘扬儒教,正定天下是非为己任。后辈的读书人到了李元礼家,受到他的接待,就认为自己登龙门了。

五李元礼赞贤

李元礼(李鹰)尝叹荀淑、钟浩①曰:" 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②。"

「注释」

①荀淑:字季和,东汉人。钟皓:字季明,东汉人,归隐后收徒达千人。

②清识:高明的见识。尚:超越。至德:大德,高尚的品德。师:动词,指可为人师表。

「译文」

李元礼曾经赞扬荀淑、钟浩二人说:" 荀淑见识卓越,别人很难超过。钟浩道德高尚,足以为人师表。"

六真人东行

陈太丘诣荀朗陵①,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②,长文尚小③,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④,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 真人东行。"

「注释」

①陈太丘:陈寔(sh ),东汉人,曾作太丘长。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

②元方:陈寔长子陈纪字。将车:驾车。季方:陈寔次子陈谌字。

③长文:陈群字,为陈纪子,陈寔孙。

④叔慈:荀靖字,荀淑的儿子。慈明:荀爽字,荀淑的儿子。

「译文」

陈太丘(陈寔)去拜访荀淑,因为家里穷,雇不起仆人,就让大儿子元方赶着车,二儿子季方手持节杖在后面跟着,孙子长文年岁还小,也坐在车里。到了荀淑那里,荀淑让三儿子叔慈到门口迎接,六儿子慈明敬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文若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当时太史就向皇帝上奏说:" 道德高尚的人已经向东去了。"

七泰山桂树

客有问陈季方:" 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 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③,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

①足下: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同辈之间。家君:尊称别人的父亲,或者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荷:担负,承受。

②阿(ē):山脚。

③沾:浸润。

「译文」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 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八难为兄弟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 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①。"

「注释」

①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是说兄弟二人才智不分高下。后世用" 元方季方" 、" 难兄难弟" 来赞扬兄弟才华俱佳。

「译文」

陈元方(陈纪)的儿子长文才华出众,他和叔叔陈季方(陈谌)的儿子孝先各自评论自己父亲的功德,一时争执不下,就到爷爷陈太丘那里问讯,请求公断。太丘先生说:" 元方是哥哥,但难说胜过弟弟;季方是弟弟,也难说不如哥哥。"

九舍生取义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③!" 巨伯曰:" 远来相视④,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去,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①荀巨伯:东汉人。

②胡贼:胡人,泛指西北少数民族。

③可:应该。

④相视:看望你。相,偏指一方。

「译文」

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胡人攻打这里。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今天可能没救了,你快点离开吧!" 荀巨伯说:" 我远道来看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这种弃义求生的事,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出的!" 胡人攻进城内,对荀巨伯说:"大军来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 荀巨伯答道:" 我朋友有病,我不忍丢下他一个人。我愿用我的生命换取他的生命。" 胡人听罢互相说道:" 我们这些无义之人,攻进的是有道之国啊。" 于是就撤兵离去了。这座城池得以保全。

十不失雍熙

华歆遇子弟甚整①,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②;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③,而二门之里④,两不失雍熙之轨焉。⑤

「注释」

①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遇:对待。整:严整,严肃。

②闲室:私室,家中。朝典:朝廷拜见皇帝的礼仪典制。

③恣:放纵。

④二门:两家。

⑤雍熙:和乐。

「译文」

华歆和晚辈相处很严肃。即使在家中,也仪态庄重,犹如朝见皇帝那样讲求规矩。陈元方兄弟却极随和,两家之间并没有因性格不同而失和。

十一割席分座

管宁①、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③,曰:" 子非吾友也!"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时人,不仕而终。

②轩冕:此单指车子。

③宁割席分坐:后人以" 管宁割席" 、" 割席分坐" 喻朋友断交。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十二形骸之外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①。歆腊日尝集子侄燕饮②,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③,张曰:" 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注释」

①王朗:字景兴,汉末魏时人,儒雅博学,官至司徒。推:推崇。

②腊日:年终祭祀的日子。燕饮:举行宴会饮酒,燕,同" 宴".

③张华:字茂先,以博学著称,官至司空,被赵王司马伦杀害

「译文」

王朗常常推崇华歆的见识和气度。华歆腊日那天曾召集子侄们宴饮,王朗也学着华歆那样做。有人把这事儿说给张华听,张华说:" 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外表的东西,所以王朗和华歆的距离就更远了。"

十三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十四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①。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②,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

①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人,以孝著称。因侍奉母亲,很晚才出来做官。谨:谨慎,小心。

②私起:起来小便。

「译文」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一直看着它。一天突然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恰好王祥起来撒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杀成王祥。王祥回来后,得知后母为此事遗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后母于是感动醒悟了,从此像关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爱王祥。

十五嗣宗谨慎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①,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②。

「注释」

①晋文王:司马昭,司马懿的二儿子。魏时任大将军,专揽朝政,死后谥" 文" ,因此称晋文王。阮嗣宗:阮籍,字嗣宗," 竹林七贤" 之一,好老庄,纵酒放达。

②臧否:褒贬,评价。

「译文」

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籍极其谨慎,每次和他聊天,说的都是玄虚高远的事情,从不评判人物。

十六未见喜愠

王戎云:" 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①

「注释」

①王戎:字濬冲,封安丰侯," 竹林七贤" 之一,善清谈,贪吝爱财。稽康:字叔夜," 竹林七贤" 之一,文学家,魏时官至中散大夫,被司马昭杀害。

「译文」濬

王戎说:" 我和嵇康相处二十年,也没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十七王戎死孝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①,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②,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③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④。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注释」

①和峤:字长舆,魏晋时人,晋武帝时先后任中书令、侍中,家中富有,为人吝啬,世人讥为" 钱癖".大丧:指父母之丧。

②鸡骨支床:形容非常消瘦。

③武帝:指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昭长子,公元265 年,废魏称帝,建立晋朝,灭蜀伐吴,统一全国。刘仲雄:刘毅,字仲雄,魏时官吏。

④和峤生孝,王戎死孝:生孝,指遵守丧礼,能够不伤害身体孝行。死孝,指过分悲哀,几近于死的孝行。

「译文」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 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 刘仲雄回答道:" 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十八裴公施惠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①,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②,以恤中表之贫者③。或讥之曰:" 何以乞物行惠?" 裴曰:" 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注释」

①梁王:司马彤,字子徽,司马懿的儿子。赵王:司马伦,字子彝,司马懿的儿子。

②裴楷:字叔则,博览群书,精通《老子》、《周易》,官至中书令。

③中表:指与父亲姐妹、母亲兄弟姐妹家子女的亲戚关系。

「译文」

梁王、赵王都是皇帝的近亲,煊赫一时。裴令公(裴楷)每年都向这二王索要几百万租钱,来救济自己家中的穷亲戚。有人嘲笑他:" 怎么能靠乞讨来施恩惠呢?" 裴令公说:" 消损富足的,补充不足的,这正是天道啊。"

十九德掩其言

王戎云:" 太保居在正始中①,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②,将无③以德掩其言。"

「注释」

①太保:指王祥,王祥官至太保,故有此称。王戎为王祥的族孙。正始:魏齐帝曹芳年号(公元241 ~249 )

②理中:当时的习惯用语,指言谈得当。

③将无:莫非,大概。

「译文」

王戎说:" 太保王祥生活在正始年间,没被纳入清谈之列。等到和他交谈,才知道他言谈合理,清雅玄远。大概是德行掩盖了他的口才。"

二十灭性之饥

王安丰遭艰①,至性过人②。裴令往吊之,曰:" 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濬冲必不免灭性之讥③。"

「注释」

①遭坚:指父母去世。

②至性:孝顺父母的天性。

③灭性:指孝子因悲伤过度而危及生命,古人认为这是不合孝道的。

「译文」

王安丰(王戎)丧母后,他的尽孝之情超过了平常人。裴令公(裴楷)去他那里吊唁后回来说:" 如果悲痛可以伤及人的生命,那么濬冲(王戎)一定会遭到以孝伤生的指责"

二十一不受赙仪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①,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②,戎悉不受。

「注释」

①凉州:汉代所置十三州之一,辖境在今甘肃、宁夏和青海、内蒙古部分地区。魏晋时代,辖境和治所有变迁。

②义故:故旧、部下。

③相率:争相,率先。赙(f ):在别人丧事期间送去的钱物。

「译文」

王戎的父亲王浑,名声不错,官至凉州刺史。王浑死后,凉州所辖九郡中的属下们,感念王浑的美德和恩惠,送来的丧仪达数百万金,王戎全部拒绝了。

二十二刘道真为徒

刘道真尝为徒①,扶风王骏以五百疋布赎之②,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

「注释」

①刘道真:刘宝,字道真。好饮酒,善歌啸。徒:囚徒。

②扶风王骏:司马骏,司马懿第七子,封扶风王。扶风:郡名,在今陕西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疋(p ǐ):同" 匹".从事中郎:官名,将帅的幕僚。

「译文」

刘道真(刘宝)曾因犯事而服劳役。扶风王司马骏用五百匹布将他赎出,并任命他为从事中郎。这在当时被传为美谈。

二十三任放为达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①,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②笑曰:" 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③?"

「注释」

①王平子:王澄,字平子。晋太尉王衍弟,官至荆州刺史。为人放达,被王敦杀害。胡毋彦国:胡毋辅之,字彦国。好饮酒,行为放纵,官至湘州刺史。

②乐广:字彦辅,善清谈,官至尚书令。又称" 乐令".

③乃尔:如此,这样。

「译文」

王平子(王澄)、胡毋彦国(胡毋辅之)这些人,都以放纵任性为最高境界,有的人甚至还裸露身体。乐广笑他们说:" 礼教中自有教人快乐的地方,何必要这样呢?"

二十四郗公吐饭

郗公值永嘉丧乱①,在乡里,甚穷馁②。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③。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 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④,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⑤。

「注释」

①郗公:郗鉴,字道徽,博学儒雅著称,官至太尉。永嘉丧乱: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 ~313 ),政治,民不聊生,永嘉五年(公元311 ),匈奴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焚毁全城,史称" 永嘉丧乱".西晋由此衰亡。

②馁(n ěi ):饥饿

③传:轮流。饴(s ):同" 饲" ,给人吃东西。

④剡县:县名,晋时属会稽郡,在今浙江嵊州市。

⑤苫(sh n ):居丧期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

⑥心丧:不穿丧服,在心中服丧。

「译文」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二十五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①,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②,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 岂有终日执之③,而不知其味者乎?" 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④,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

①顾荣: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支持司马睿建立东晋的江南士族领袖,官至散骑常侍。

②行炙人:做烤肉的人。

③执:操作。终日执之,指整天做烤肉。

④左右:帮助。

「译文」

顾荣在洛阳时,曾应人之邀去赴宴。席间他发现,做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吃烤肉的神色,于是就停了下来,把自己的那份给了他。同座的人讥笑他,顾荣道:" 哪有一天到晚烤肉的人,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呢?" 后来遭遇永嘉之乱,大家纷纷渡江避难,每次遇到危急,总有一人帮助自己,顾荣问他缘故,原来正是那个接受烤肉的人。

二十六奴价倍婢

祖光禄少孤贫①,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②。王平北闻其佳名③,以两婢饷之④,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 奴价倍婢⑤。" 祖云:" 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⑥"

「注释」

①祖光禄:祖纳,字士言,东晋时任光禄大夫。

②炊爨(cu n ):烧火做饭。

③王平北:王乂(y ),字叔元,曾任平北将军,故称。

④饷:赠送。

⑤奴:你,对人的鄙称。

⑥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晋献公灭虞国时俘虏了他,让他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仆人。百里奚途中逃跑,至宛被楚人俘获。秦穆公闻知他的才华,用五张黑羊皮将其赎回,委以国政,后人称他为" 五羖大夫".羖((g ǔ):黑色公羊。

「译文」

祖光禄(祖纳)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为人十分孝顺,常常自己做饭给他母亲吃。王平北(王乂)听到他的名声,就送给他两个婢女,继而任命他为中郎。有人讥讽祖纳说:" 你也就值两个婢女。" 祖纳说:" 百里奚难道比五张黑羊皮还便宜吗?"

二十七周镇船漏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①,未及上,住泊青溪渚②,王丞相往看之③。时夏月,暴雨卒至④,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 胡威之清⑤,何以过此!" 即启⑥,用为吴兴郡。

「注释」

①周镇:字康时,东晋人,清净寡欲,有政绩。罢临川郡:被罢免临川郡守之职。

②住泊:停泊。青溪渚:青溪上的小皱。青溪:三国吴时开的河渠,在建业(今南京)东南,六朝时为漕运要道。

③王导:字茂弘,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官至丞相。元帝后,又辅佐明帝、成帝,为政清静勤勉,为东晋时期重要人物。

④夏月:夏季。卒(c ):通" 猝" ,突然。

⑤胡威:字伯虎,晋人,为政清廉。

⑥即启:立即奏请朝廷。

「译文」

周镇被罢临川郡守一职,返回京都。船停泊在清溪渚,周镇还没上岸,丞相王导来看他。当时是夏季,突降暴雨,船很窄小,又漏得很厉害,几乎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王导说:" 胡威的清廉,也不过如此!马上向朝廷进呈,任命周镇为吴兴郡守"

二十八邓攸买妾

邓攸始避难①,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②,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③,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④,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⑤。

「注释」

①邓攸:字伯道,东晋时人,为官清廉。

②取:同" 娶".

③具说:详细述说。

④德业:德行操守。

⑤畜:养。

「译文」

邓攸避难的时候,为了保全弟弟的孩子,在路上舍弃了自己的儿子。渡江以后,娶了一妾,邓攸很宠爱。一年后,邓攸问她的来历,妾陈说自己是江北人,遭遇战乱逃亡于此。待追忆父母的姓名时,邓攸发现此妾竟是他的外甥女。邓攸一向有道德操守,言行高洁,听了此事后,邓攸悔恨终生,从此不再纳妾了。

二十九长豫谨慎

王长豫为人谨顺①,事亲尽色养之孝②。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③。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④。丞相还台⑤,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⑥。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⑦,封而不忍开。

「注释」

①王长豫:王悦,字长豫,丞相王导长子。

②色羊:指能够查看父母脸色行事。

③敬豫:王恬,字敬豫,王导次子。厌学尚武,放浪不羁。

④端:根本,原则。

⑤台:官署名,此指尚书省。

⑥并当:收拾,整理。

⑦作簏:收拾箱子。簏(l ):竹箱子。

「译文」

王长豫(王悦)为人谨慎谦和,对双亲也很孝顺。丞相(王导)见到长子长豫就高兴,见到次子敬豫(王恬)就生气。长豫和父亲谈话,总是以缜密谨慎为本。丞相回尚书台,每次要走的时候,长豫都父亲送到车上,他还经常和曹夫人一起整理箱子。长豫去世后,丞相回尚书台,上车后一直哭到尚书台门口;曹夫人整理箱子时,望着箱子就想到长豫,竟不忍打开。

三十不宜议论

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①,辄曰:" 此公既有宿名②,加先达知称③,又与先人至交④,不宜说之。"

「注释」

①桓常侍:桓彝,字茂伦,官至散骑常侍。深公:竺法深,东晋僧人。永嘉之乱后,渡江居京城,与王导、庾亮等上流人物交往。

②宿名:一直就享有声誉。

③先达:前辈贤达。知称:赏识赞许。

④先人:子女对去世的父亲的敬称。

「译文」

桓长侍(桓彝)听人议论深公(竺法深),就说:" 深公素有美名,前辈高人也推举赞扬过他,他又是我先人的好友,所以我看不应该议论他。"

三十一不卖的卢

庾公乘马有的卢①,或语令卖去,庾云:" 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树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②,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③?"

「注释」

①庾公:庾亮,字元规,好清谈。晋明帝穆皇后的哥哥,晋成帝时为中书令,执掌朝政。死后追赠太尉,谥号" 文康" ,东晋名臣。的(d )卢:一种凶马,相传骑这种马对人不利。

②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小时侯,在路上遇见两头蛇,他听说遇到两头蛇在一起的人必死,就把两头蛇打死埋了,为的是避免别人再见到这两头蛇后被害。

③达:通达。

「译文」

庾公(庾亮)骑的马里有一匹的卢凶马,有人让他卖掉。庾公说:" 我卖它就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主人,难道因为对自己不安全,可就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杀了两条蛇,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

三十二阮裕焚车

阮光禄在剡①,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②?" 遂焚之。

「注释」

①阮光禄:阮裕,字思旷,阮籍族弟,以德行著称,长期隐会稽剡县。阮裕曾被征为金紫光禄大夫,故有此称。

②何以车为:要车子有什么用?

「译文」

阮光禄(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有一辆好马车,凡来借的人没有不借的。有一个人要安葬他妈妈,心里很想借车,但没敢开口。阮光禄后来听说了这事儿,感叹道:" 我有车,却让人不敢来借,还要这车子有什么用?" 于是就把车给烧了。

三十三老翁可念

谢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②,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③,著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 阿兄,老翁可念⑤,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 阿奴欲放去邪⑥?" 遂遣之。

「注释」

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哥哥,官至安西将军,豫州刺史。

②醇酒:烈性酒。

③太傅:指谢安。谢安,字安石,东晋名臣、名流。年轻时即有名,善清谈,无心仕宦,与王羲之、支遁等人在东山以山水娱情。四十岁后出仕,死后赠太傅,谥号" 文靖".

④青布绔:黑布裤子。

⑤可念:可怜。

⑥阿奴:六朝时表示亲昵的称呼,第二人称,用于长称幼,尊称卑。

「译文」

谢奕任剡县令时,有一个老头犯了法,谢奕就让他喝烈酒来惩罚他,老头都已经喝得大醉了,还不让停。太傅谢安当时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谢奕的身边坐着,劝道:" 哥哥,老头很可怜,你怎么能这样做!" 谢奕神色平和下来,说道:" 你是想放了他吗?" 于是就把老头放了。

三十四备四时之气

谢太傅绝重褚公①,常称" 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②".

「注释」

①绝重:非常看重。褚公:褚裒(p u ),字季野。女儿为晋康帝皇后,晋穆帝时,为征北大将军,率师北伐,兵败,悔恨而死。死后赠太傅。

②四时之气:四季的气象。是说褚季野虽然不说话,其实内心是有褒贬的。

「译文」

谢太傅(谢安)十分看重褚季野,常常称道褚季野虽然不说话,可春夏秋冬的冷暖炎凉都装在胸中。

三十五莫得淫祀

刘尹在郡①,临终绵惙②,闻阁下祠神鼓舞③,正色曰:" 莫得淫祀!④" 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曰:" 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⑤"

「注释」

①刘尹:刘惔,字真长,善清谈,东晋名流。妻为晋明帝女庐陵公主,刘惔曾任丹阳尹,故有此称。

②绵惙(chu ):气息微弱,弥留之际。

③阁:供神佛的地方。祠神鼓舞:祭神时击鼓舞蹈。

④淫祀:滥行祭祀,指非礼的祭祀。

⑤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 丘之祷久矣。'"刘惔此处的意思是,我已经向神明祷告了,你们不必再多此一举。

「译文」

刘尹(刘惔)在丹阳时,临终弥留之际,听到祠堂有人在击鼓舞蹈,祭祀神灵,正言厉色道:" 不要滥行祭祀!" 下人请求杀了驾车的牛祭神,刘真长(刘惔)答道:" 我也像孔丘那样祈祷很久了,有什么用?不要再做这些麻烦事了。"

三十六我常自教儿

谢公夫人教儿①,问太傅:" 那得初不见君教儿②?" 答曰:" 我常自教儿。"

「注释」

①谢公:指谢安。谢公夫人:刘惔的妹妹。

②那得:怎么;为何。初不:从不。

「译文」

谢公(谢安)夫人教育孩子,一次她问太傅:" 怎么从来没见到你教育孩子?" 谢公回答道:" 我总是用身教来教育孩子。"

三十七以鼠损人

晋简文为抚军时①,所坐床上,尘不听拂②,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③,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④,教⑤曰:" 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⑥"

「注释」

①晋简文:晋简文帝司马昱。司马昱为晋元帝少子,封会嵇王,后任抚军将军。

②床:坐榻。听:听任,允许。

③手板:官吏上朝或谒见上司时拿的笏板。批杀:打死。

④门下:属下官吏。起弹:进行。

⑤教:诸侯言曰教。简文帝时任会嵇王,抚军将军,故有此说。

⑥无乃:恐怕,表委婉语气。

「译文」

简文帝(司马昱)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他坐的床榻上,尘土不让拂拭,见上面有老鼠的行迹,心里还挺高兴。有个参军看到老鼠白天乱跑,就用手板打死了老鼠,简文帝很不高兴。下属要参军,简文帝告诫说:" 老鼠给打死了我们都不能忘怀,现在又因为老鼠来惩戒人,这样怕是不好吧。"

三十八范宣受绢

范宣年八岁①,后园挑菜②,误伤指,大啼。人问:" 痛邪?" 答曰:" 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③,是以啼耳。" 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④,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 人宁可使妇无裈(巾军)邪⑤?" 范笑而受之。

「注释」

①范宣:字宣子,晋时人。少好学,家贫,躬耕不仕,以讲论为业。

②挑:挖。

③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孝经》中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④韩豫章:韩伯,字康伯,曾任豫章太守。

⑤巾军(k ūn ):裤子。

「译文」

范宣八岁的时候,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头,就大哭起来。有人问他:" 疼吗?" 范宣回答:" 不是疼,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敢伤毁,所以才哭啊。" 范宣简朴廉洁,豫章太守韩伯曾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接受。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就这样依次减半,他始终没有接受。韩伯后来和范宣同乘一辆车,在车里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 难道要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 范宣才笑着接受了。

三十九上章首过

王子敬病笃①,道家上章②,应首过③,问子敬:" 由来有何异同得失④?"子敬云:" 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⑤。"

「注释」

①王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善书画,与其父并称" 二王".

②道家:指道教徒。道教由东汉张道陵创立,称" 五斗米教".史载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信奉五斗米教。上章:道士替病人天帝上奏章,把病人引咎自责,祈求保佑等内容写成奏章形式的黄表,然后焚烧祷告,以求消除病灾。

③首过:坦白自己的过错。

④由来:历来,从来。

⑤唯忆与郗家离婚:王献之原娶郗昙女儿,后与之离异。

「译文」

王子敬(王献之)病重,请道士来家消病祛灾,按道家要求,应忏悔自己的过失,道士问子敬:" 你历来有什么过失?" 子敬回答:" 我没觉得有什么别的事情,只记得和郗家离婚这件事儿。"

四十不忘根本

殷仲堪既为荆州①,值水俭,食常五碗盘②,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③。每语子弟云:" 勿以我受任方州④,云我豁平昔时意⑤,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⑥!尔曹其存之。"

「注释」

①殷仲堪:东晋人,能清谈,善著文,为孝武帝所重,曾任荆州刺史。

②水俭:因水灾而歉收。五碗盘:一种小型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五个碗组成。

③率物:为人表率。物:人。真素:自然质朴。

④方州:指一州的长官,刺史。

⑤豁:忘记,舍弃。平昔:平素。

⑥登枝而捐其本:登上高枝而忘了树干,喻身居高位而忘了做人的根本。

「译文」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后,正赶上水灾歉收,所以他吃饭常常只是五碗盘,再没有多余的菜肴了。如果饭粒掉在盘子或席子上,他就拣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要给人做表率,但也是他生性简朴使然。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作了一州的刺史,就以为我会放弃平素的志向,现在我虽然地位变了,但我的志向不会改变。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会因为地位高了就变了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啊。"

四十一殷觊弃官

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①,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②。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③,率尔去下舍④,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鬥生之无愠⑤。时论以此多之⑥。

「注释」

①桓南郡:桓玄,字敬道,小名灵宝,桓温少子。继承桓温的爵位,封南郡公。杨广:字德度,官至南蛮校尉,淮南太守。殷仲堪任荆州刺史,任命杨广的弟弟杨佺期为司马,后来殷仲堪起兵反晋,将军务大事交杨广兄弟管理。

②殷觊:字伯道,为殷仲堪从兄。

③行散:魏晋时期士大夫好服五石散,服散后身体发热,神经兴奋,需外出散步,散发药性,称为行散。

④率尔:迅速的样子。下舍:在官府附近的馆舍。

⑤鬥生:鬥榖於莵,即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他三为令尹无喜色,三罢无愠色。

⑥多:赞扬。

「译文」

当初,桓南郡(桓玄)和杨广一同劝说殷荆州(殷仲堪),应该撤掉殷觊的南蛮校尉一职,以树立自己的权威。殷觊很快得知了他们的意图,就趁着行散的时候,迅速离开驻地,不再回来,里里外外没有人预先知道这件事。殷觊神态洒脱,就像古代楚国的子文,三罢令尹而无愠色,当时人们因此而赞扬他。

四十二试守孝子

王仆射在江州①,为殷、桓所逐②,奔窜豫章,存亡未测。王绥在都③,既忧戚在貌,居处饮食,每事有降。时人谓为" 试守孝子" ④。

「注释」

①王仆射:王愉,字茂和,王坦之次子,官至江州刺史、尚书仆射。

②为殷、桓所逐:被殷仲堪、桓玄驱逐。公元398 年,桓玄、殷仲堪谋反,王愉逃往临川。

③王绥:字彦猷,王愉子,官至荆州刺史。

④试守孝子:相当于说" 见习孝子".古代官吏未正式任命之前的试用叫试守。王绥在父亲生死未卜时就做出居丧的样子,所以戏称他" 试守孝子".

「译文」

王仆射(王愉)在荆州的时候,遭到殷仲堪、桓玄的驱逐,他逃到了豫章,生死未卜。儿子王绥在京都,听到此事后满脸忧伤,起居饮食都大不如从前。人们称他为" 试守孝子".

四十三罗母焚裘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①,咨议罗企生亦在焉②。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 若谢我,当释罪。" 企生答曰:" 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既出市③,桓又遣人问:" 欲何言?" 答曰:" 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⑤,即日焚裘。

「注释」

①收:逮捕。将佐:将领和僚属。

②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

③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

④稽绍:字延祖,嵇康子。八王之乱时,为保卫晋惠帝遇难,被称晋室忠臣。

⑤问:消息。

「译文」

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宣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 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 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 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 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养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四十四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①。见其坐六尺簟②,因语恭:" 卿东来③,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④。后大闻之,甚惊,曰:"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⑤。"

「注释」

①王恭:字孝伯,性格率直,官至中书令、青州刺史、兖州刺史。晋安帝隆安年间,与桓玄、殷仲堪起兵谋反,兵败被杀。王大:即王忱。王忱字元大,小名佛大,人称阿大,王坦之子,为王恭的同族叔父,官至荆州刺史。

②簟(di n ):竹席。

③卿:第二人称代词,用于上称下,尊称卑。

④荐:草垫。

⑤丈人:对年长者的敬称。长物:多余的东西。

「译文」

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富裕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四十五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①,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②,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③,袁府郡即日便征④。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⑤,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⑥,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释」

①铛(chēng):一种平底锅。焦饭:锅巴。

②贮录:贮存,收藏。录:收藏。

③孙恩:字灵秀。晋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数万人,攻克会嵇等郡,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投水而死。

④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杀害。

⑤沪渎:水名,在上海东北。

「译文」

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妈妈喜欢吃锅巴,陈遗在任吴郡主薄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府君(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沪渎一仗,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

四十六安国涕泪

孔仆射为孝武侍中①,豫蒙眷接②。烈宗山陵③,孔时为太常④,形素羸瘦⑤,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涟,见者以为真孝子。

「注释」

①孔仆射:孔安国。晋孝武帝时曾任左仆射一职。孝武: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24年,死后谥孝武,庙号烈宗。侍中:官名。侍从皇帝左右,掌礼仪,备应对顾问等。

②豫:同" 预" ,早先。眷接:恩宠厚遇。

③山陵:帝王坟墓。此为帝王逝世的委婉说法。

④太常:即太常卿,掌管祭祀礼乐的。

⑤素:向来。羸(l ěi ):瘦弱。

「译文」

孔仆射(孔安国)作孝武帝的侍中时,很受器重。孝武帝去世时,孔仆射是太常卿,他身体一向瘦弱,穿着大孝的衣服,整日泪流不断,看见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个真孝子。

四十七二吴之哭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①,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②。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③,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 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④。" 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⑤,小吴遂大贵达。

「注释」

①吴道助、附子:指吴坦之、吴隐之兄弟。吴坦之,字处靖,小字道助。吴隐之,字处默,小字附子。官至晋陵太守、广州刺史。

②哭临:到灵前哀悼死者的仪式。

③号踊:边哭边顿足。

④料理:照顾。

⑤不免哀制:经受不了丧亲的哀痛而死。

「译文」

吴道助(吴坦之)、吴附子(吴隐之)兄弟住在丹阳郡公署的后面时,他们的母亲童夫人去世了。兄弟二人朝夕到母亲的灵前跪拜,一念及母亲,或者宾客吊唁时,二人便捶胸顿足,号啕大哭,悲痛欲绝,路人都为之落泪。韩康伯当时为丹阳尹,他母亲也住在郡署里面,每次听到吴家兄弟二人的哭声,就心里感伤,对韩康伯说:" 你以后如果作了选拔人才的官,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两个人。" 韩康伯也很欣赏二人。后来韩康伯果然作了吏部尚书,此时大哥吴道助已因悲伤过度身亡,小弟吴附子因此而富贵显达了。

《百家思想》

作者书名介绍
管仲管子《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传说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
慎到慎子慎到,由道家发展成法家的重要人物。在“势”、“术”、“法”三方面,慎到比较注重“势”。
申不害申子慎到,由道家发展成法家的重要人物。在“势”、“术”、“法”三方面,慎到比较注重“术”。
商鞅商君书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君书》又名《商子》,是战国时法家重要的实践者商鞅所著。
韩非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晏婴晏子春秋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墨翟墨子墨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姓墨名翟。生卒不能肯定是哪年,大概是在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中国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吕不韦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汇编,共26卷,160篇,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为秦相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名、法、墨、农和阴阳各派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每篇又有一些子篇。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纪共计60子篇。八览各览有论文8篇,《有始览》缺一篇,共计63子篇。六论每论有6篇,共计36子篇。加上十二纪末的《序意》一篇,全书计有子篇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
公孙龙公孙龙子《公孙龙子》是战国后期思想家公孙龙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记载了《公孙龙子》14篇,现仅存6篇;其中第一篇《迹府》为后人记述的有关公孙龙的事迹生平,其余五篇则被公认为公孙龙的作品。其中《白马论》所提出的“白马非马”论,以及《坚白论》所提出的“离坚白”的两个命题,是公孙龙思想的精华。除去以上两篇,还有《指物论》(讨论事物的概念或名称与事物本身的关系)、《通变论》(讨论运动变化)以及《名实论》(讨论名与实)。
刘向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刘向说苑《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陆贾新语陆贾(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西汉初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口才非常好,曾经跟着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天下。后来在汉文帝的时候,奉命出使南越,劝说赵佗归依汉朝。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只重视武力,轻轻视诗书,经常吹嘘自己是在马上统一天下的,开始时对陆贾用文的方式治国建议不感兴趣。陆贾说,在马上得到了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理,终于说服了刘邦,让他重视儒学,用文、武结合的手段来进行统治。
贾谊新书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由于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生,贾长沙。汉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政论文《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刘安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仿秦吕不韦著《吕氏春秋》,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刘安是汉武帝刘彻的叔父,刘安撰作《淮南子》目的,是针对初登基的汉武帝刘彻。原书内篇二十一卷,外篇三十三卷,至今存世的只有内篇。这部书的思想内容接近于道家,同时夹杂着先秦各家的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类,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