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2025-09-23 16:20:26 责编:小OO
文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一)乡下人家(片段)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支 枝)竹,绿的叶,青的(杆 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荫 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1.用“\”画掉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字。

2.用横线画出这段话中的一个拟人句,由这句话我想到了一个成语           。

3.这段话是按照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突出了乡村春天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的热爱。

参:

1.支杆萌

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雨后春笋。

3.房前、屋后 生机勃勃 乡村生活

(二)乡下人家(片段)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儿株花,芍药、风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1.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它们”指的是                                                     。句子里里还有一对反义词是(        )——(          )

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探”字,写出了嫩笋   

                               的特点。

参:

1.芍药、风仙、鸡冠花,大丽菊    朴素   华丽

2.拟人   长势很迅速,生机勃勃

(三)天窗

茅盾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像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像锐利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惟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像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像中展开。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凭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1.试给全文分三层,并概括层意。

                                                                        

                                                                      

                                                                          

2.天窗有什么作用?

                                                                        

                                                                      

3.天窗象征什么?

                                                                        

                                                                      

4.如何理解“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这一句的含义?

                                                                        

                                                                      

5.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是指什么?

                                                                        

                                                                      

6.为什么想象的内容会比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广阔、复杂、实在呢?

                                                                        

                                                                      

7.想一想:“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乐趣?

                                                                        

                                                                      

参:

1. 一层(1-3)天窗的作用和来由。

二层(4-7)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三层(8-9)赞叹神奇的天窗。

2. 晴天光线和空气可以进来,雨天或冬天时可挡风雨。

3. 象征儿童通往想像世界的窗口。

4. 幽默地表现了作者对大人们拘束儿童生活通达的情怀,也表达了作者对“天窗”这一神奇事物的向往。

5.从天窗中想象出的事物,天窗中是没有的,是虚的。“有”和“实”是指想象出的事物。孩子们想象出来的事物,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是他们的自由联想。因此说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6.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所以就比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广阔、复杂、实在了。

7.孩子们在雨里仰脸看闪电,睡觉前从天窗看见星星,月亮,领略夜的世界。小小的天窗给了孩子们太多慰藉与欢乐。

(四)琥珀(片段)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和蜘蛛的长腿,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我们还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他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测——(         )         详细——(         )

2.用“___”画出反映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的句子。

3.在这块琥珀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什么?用“~~~”画出来。

4.凭这块琥珀,科学家们推测出了什么?

                                                                           

                                                                      

参:

1.推想    翔实

2.第四句话。

3.第二句话。

4.(1)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2)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

(五)飞向蓝天的恐龙(片段)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的孔雀。二者似乎毛不相干(     )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    )在中生代时期(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    )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

1.根据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五彩斑斓:                                                            

翱翔:                                                                

2.在(  )中加上标点。

参:

1.颜色丰富多彩。       展开翅膀在天空回旋地飞。

2.,  :   ,   ,   。

(六)飞向蓝天的恐龙(节选)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

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合适的成语

(1)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

(2)指无需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

2.请你画出文中对恐龙体型描写的四字词语。

3.对于恐龙会飞行,科学家们给出了两种推测,请你简要说一说。

                                                                       

                                                                         

4.请你说一说选文的主要内容。

                                                                      

参:

1.茹毛饮血    毋庸置疑

2.骨骼中空   身体轻盈   脑颅膨大   行动敏捷

3.一是树栖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先具备了滑翔能力,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二是一种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4.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七)猫(节选)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与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得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她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是藏起来。可是他又那么凶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用“  ”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2.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屏息凝视”的含义是什么?突出了什么?

                                                                      

                                                                   

4.你想对这只古怪的猫说点什么?

                                                                        

5.描写猫的叫声的词有:                                               

                                                                        

6.“小梅花”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参:

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三个方面: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有时无比勇敢,有时又是无比胆小。

3.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写出了毛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突出了毛的尽职尽责。

4.你太可爱了,我喜欢你。

5.丰富多腔、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6.指猫的爪印。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7.写猫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极其冷漠。

(八)母鸡

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微微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起个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不知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不哼。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本文意在赞美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但作者在文章开头却先说印象中的母鸡之令人生厌,这在文章写作中属                     写法。(2分)

2.文章开头写一向讨厌母鸡,主要原因有三点:(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我改变对母鸡看法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文章第6段中,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这样写用意何在?(3分)

                                                                      

                                                                         

5.文末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请在文中各找出一例说明。(4分)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6.本文末一句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之所以用不敢一词,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母鸡什么样的感情?(2分)(       )

A.喜欢     B.钦佩    C.畏惧    D.欣赏

7.联系生活,简要谈谈最后一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蕴含的深意有哪些?(3分)

                                                                      

                                                                        

参:

1.先抑后扬

2.①母鸡的叫声  ②欺软怕硬,乘人不备而进攻   ③下蛋后好炫耀功绩

3.我从孵养小鸡雏的母鸡身上看到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精神。

4.与文中第二段中的它永远不反抗公鸡相照应;突出表现成为一个母亲后,母鸡在保护幼子时的勇敢和责任感。

5.负责: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

慈爱: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勇敢: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辛苦: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温暖。

6.B

7.我不再幼稚无知,随意轻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我不再鄙视生活中像鸡母亲同样伟大的每一个母亲;我不敢轻视生命,懂得了尊重生活,爱惜并敬畏生命;我懂得反省自己,反思生活,让自己变得伟大,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九)白鹅(片段)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用“    ”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作者在这段中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

                                                                             

3.这段话从(                )和(                          )两个方面写了鹅傲慢的特点。

4.这段话中将鹅的步态与(      )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鹅的(          )。

5.你喜欢这只鹅吗?为什么?

                                                                              

6.作者还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           ),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                  ),更显示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参:

1.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2.拟人  形象地突出了鹅傲慢的特点。

3.鹅的步态    见人不让还咬你一口

4.鸭   傲慢

5.我不喜欢这只鹅。因为不管是动物也好,是人也好,太傲慢了,不好相处。

6. 步调   步调的从容

(十)白鹅(节选)

①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奸猥鄙。猪猡、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②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③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句中的“大鸟”指的是什么?

                                                                             

2.“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作者根据什么推断这只白鹅是个高傲的动物?

                                                                             

3.选文中, 为表现白鹅的高傲,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他是从哪几个方面展现白鹅的高傲的?请举例说明。

                                                                         

                                                                         

4.“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在这句话中“更”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5.请试着结合语句说说作者对白鹅的态度。

                                                                         

6.②③两段选文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就这两个方面概括鹅的特点。

                                                                         

                                                                      

7.第②段写鹅的叫声,为什么还要写鸭和狗的叫声?

                                                                         

                                                                      

8.分析一下“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一句中,“更”字有 的作用。

                                                                         

9.鹅的步态的傲慢,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

1.指的就是白鹅。

2.因为“凡动物,头是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3.对比,在全文通过与鸭与狗以及其它动物的对比显示鹅的高傲。举例略。而具体文字中很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鹅的傲慢。举例略。

4.递进,说明鹅的步态比叫声还要傲慢。

5.喜爱。

6.⑴鹅的叫声充满了傲慢。⑵鹅的步态傲慢。(意近即可) 

7.通过对比,突出鹅的叫声的傲慢。(意近即可)

8.承上启下 

9.从容、大模大样、傲然地站着、不怕人。

   (十一)白鹅(节选)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象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喝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须的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些食物,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1.这个片断选自课文《            》,作者是            。(2分)

2.大白鹅吃食时,是先                ,再                ,然后         

             。(3分)

3.白鹅是一种            的动物,这个选段从             上反映了了它的这一特点。(2分)

4.这个片断把白鹅当作人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分)

                                                                           

                                                                           

5.“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句子中的“这位”能不能改成“这个”或“这只”为什么?说明理由。(2分)

                                                                           

                                                                           

参:

1.《白鹅》  丰子恺。(每空1分,共2分)

2.吃一口冷饭  喝一口水  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每空1分,共3分)

3.高傲   吃相(吃饭)(每空1分,共2分)

4.突出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1分)

5.不能,因为用“这位”,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白鹅的亲昵和爱意。(2分)

(十二)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

路上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上大概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门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1.找出短文的两对反义词。

                                                                     

2、仿照“或浓或淡”这种结构写2个词语。

                                                                      

3.模仿文中划线部分,用“……时而……时而……”造个句子。

                                                                           

4.从“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

1.宽——窄    缓——急

2.多姿多彩、无法无边

3.变色龙时而变成蓝色,时而变成绿色。

4.我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十三)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1.这段话描写了           和            。

2.外洞的特点是          ,用横线画出这段话中具体表现外洞的特点的语句。

3.作者在具体介绍外洞的特点时,用了(    )、(      )两种说明方法。

A.打比方    B.举例子    C.列数字     D.拟人

4.作者在介绍洞口的时候,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你觉得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参:

1.洞口  外洞

2.宽大   略

3.A   C 

4.我觉得好处是:用列数字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双龙洞的宽大和宽阔。

(十三)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         )       黑暗(         )

2.用横线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 

3.用波浪线画出写内洞很宽的句子。

4.结合短文内容,你能说说金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吗?

                                                                           

参:

1.观赏   漆黑

2.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3.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4.因为冻顶有两条龙,所以叫双龙洞。

(十四)巨人的花园(片段)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了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敖!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它不仅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1.解释词语。

叱责:                                                                

任性:                                                               

2.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4.本文是一篇(           )。作者是(      )国作家(             )。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            )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     

                                                     的道理。

5.“巨人生活在                            和孩子们                 ,感到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参:

1.大声地斥责。

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

2.因为有了孩子,才有希望,才有快乐。

3.看到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巨人为自己的冷酷、任性而感到羞愧,所以心里火辣辣的。他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懂了温情、读懂了爱。

4.童话   英    王尔德    对比    快乐要与大家分享才会感到无比幸福

5.漂亮的花园    中间     无比的幸福

(十五)巨人的花园(片段)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1.“任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冷酷”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

2.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1)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他心里想:                                      

                                                                        

(2)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他心里想:                  

                                                                        

3.巨人对待小男孩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这里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

4.巨人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

1.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   热情

2.提示:(1)我偏不走,我要用我的热情来融化你那颗冰冷的心 

(2)这个小男孩怎么就不害怕?是不是我真的做错了

3.大声叱责与驱赶   抱住了小男孩并感谢他   对比

4.人不要太自私,快乐应与大家分享(或: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意思对即可)

附赠资料:

教师高效教学的诀窍

       高效教学,具体应该怎么说呢?我们很难精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但大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它。学生、家长甚至是那些教学水平般的教师亲临高效教学的现场时,都能立刻感受到它。但是,能感受到并不代表能在实践中亲自做到,尽管水平一般的教师也能够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体会到高效教学的魅力,但他们却无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高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但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却不得要领,有劲使不出来。如果这些教师能够掌握教学的快窍,他们同样也能高效地教学。毕竟,教师们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今天我的目的就是要加深教师对于高效和低效两种教学方法的认识。这点十分重要,只有认识到了,才能在实践中分清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不同

    

    今天,我们首先对下面所列的典型教学方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看看它们是属于高效教学法,还是属于低效教学法。

    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测试:

    1.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打开教材,翻到第×页。”(低效)

    2.在课堂上尽量多用体验式教学法。(高效)

    3.和学生建立起愉快、轻松的师生关系。(高效)

    4.高度依赖书本。(低效)

    5.把课本当做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来用。(高效)

    6.多微笑。(高效)

    7.大部分时间都显得很严肃。(低效)

    8.教学实践中大量罗列文字。(低效)

    9.处理学生问题时,声调提高并且表现出失望沮丧的情绪。(低效)

    10.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冷静、专业。(高效)

11.在课堂上多次进行有组织的讨论活动。(高效)

12.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高效)

13.测试中出现的题目不超出课堂教授的内容。(高效)

14.测试中出现令学生感到束手无策的题目。(低效)

15.和学生陷入激烈的争吵。(低效)

16.私下里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高效)

17.当众令学生难堪。(低效)

    18.详细地准备教学细节,以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高效)

    19.重复使用同一套教学计划。(低效)

    20.不断学习并实践新的教学法。(高效)

21.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高效)

22.拒绝改变。(低效)

23.勇于接纳并追求成长和进步所必须的变化。(高效)

24.经常和学生谈论积极向上的话题。(高效)25.经常和学生谈论负面的话题。(低效)

26.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高效)

    27.尽自己所能和家长保持沟通,让他们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

    况。(高效)

    28.重视学生的长处。(高效)

    29.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学。(高效)

    30.认为教学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低效)31.经常抱怨。(低效)

32.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相互促进提高。(高效

33.为了学生的成功奉献一切。(高效)

34.认为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并平等地对待每个人。(高效)

35.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高效)

    我相信你看完上面的教学方式后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但如果你能无所畏惧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那么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在实践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的做法。

学习语文—注重理解和日常积累是关键

    可能很多中学生都有这样的苦恼,很多学科只要多做题就能学好,但语文却不行,到底该怎样学好语文呢?首先,你要先了解到,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厚积薄发的学科,不像数理化,在短时间就能够突飞猛进。它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需要占用很多、很大块的时间,需要的是你每天的加强与积累。也就是说,学好语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这也是很多中考状元们的共同心得。我们不妨先来听听状元们是怎么说的

    中考状元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触类旁通。我用《鹿鼎记》中韦小宝征服女人的手段,俘获了语文的芳心。对付基础题,如拼音和错别字,就要像搞定‘双儿’。在经历了自以为是的惨痛后,我花很多心思在基础上,看啊写啊,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花很多时间反而很容易搞混。反思过后,我发现了小宝的聪明之处,他知道双儿不会背叛他,所以不用黏着她,但一定要适时哄哄她关心她。于是我把对付基础题的工夫都放在平时积累上,每天熟悉熟悉,我建议同学们每天抽一两分钟练几个小题目,把新的题、错的题都整理到自己的小本上,这样就能做到胸有成竹。

   中考状元说:“很多同学认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与中考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课文里的名句和典型事例都可以作为作文素材来积累;同时每篇课文都可以当成现代文(或科技文和文言文)阅读来做,这些都是中考内容啊!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太好,经常拖我的后腿。到了初三,被逼之下我开始狂攻语文。我发现只要前面的选择题错得少,分数就不会低。每天做几套模拟题中的选择题部分,结果考试时最多也只错了一个选择题。”

    中考状元说:“在语文学习中,首先,我们应注意积累。如关于字形、字音、诗歌背诵等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对于它们,我们只有反复地去看去记,在考试出现错误之后去整理错误的知识点,以免下次考试的时候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面对这类试题时有较高的得分。其次,语文还要注重理解。这要求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解各个知识点或题目,只有对语文各个知识点有较为透彻的掌握,才能在多变的语文题目中找到答题所需的知识点,比如像改错、缩句、扩句、诗词鉴赏等。

    从这三位状元为我们分享的学习心得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重视积累。不注重积累是学不好语文的。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好语文的知识积累呢?

    1.早自习

    朗读背诵课本上的重要篇目,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既紧密结合课本,又可以拓展知识面。早上的朗读很重要,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可以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而且朗读美丽的文章,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与熏陶。早自习时,我就经常拿着一本古诗集,看着窗外绿绿的树叶,或是云飘的天空,时而朗读,时而背诵,也是调整心情的一个好办法。

    2.课堂

    紧跟老师思路,掌握学习语文的各种技巧,可以在考试中运用自如。学习语文需要同学们端正态度,不要以为是中国人语文都不会差到哪里去。上课的时间的确是重要的,老师的讲解会节约不少自己摸索的时间。

    3.课外

    事实上,语文无处不在,在语文的学习中要强调大语文观,注重广泛摄取,形成一定的积累,然后试着灵活应用。大语文观要求我们平时学会注意周围,其实周围有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往往就在于你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比如校园内张贴的一些名人名言、电视或广告牌上的广告词等,这些都可以去留意并形成积累,以备不时之需。另外,你还应该有意识地多看书看报,拓宽眼界,增强理解能力,尤其要充分利用好双休日与长假的时间。为此,你可以在学习时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对自己心灵有触动的字句摘抄下来,时时朗诵记忆,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从以上三个方面做好语文知识的积累,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获!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