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生理名词解释
2025-09-23 16:32:12 责编:小OO
文档
 生理名词解释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化学组成等。目前,稳态的概念扩展到其他的生命现象。泛指凡是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使某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如体温的相对稳定。

刺激:能够被机体感受,并引起反应的环境变化。

兴奋性:是指活细胞,主要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及特性。

神经调节: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发生调节作用。

体液调节:就是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这器官组织的某些特殊的反应。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物质跨膜转运方式的一种。 某种物质能够逆浓度差进行跨膜运输,但是其能量不是来自于ATP分解,而是由主动转运其他物质时造成的高势能提供,。

单纯扩散: 脂溶性物质顺着细胞膜内外侧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扩散时,需要与特殊的载体蛋白发生可逆的结合(即以蛋白质载体为中介)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必须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在此段膜引发一次动作电位,这个临界值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阈值:能够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一次有效刺激(阈值以上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个连续的膜电位快速可逆的变化过程。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电位增大(绝对值增大)的变化过程。

“全”或“无”现象:根据刺激的强或弱只能产生收缩或不收缩两种反应,收缩的大小并不随刺激的增强或减弱而发生改变。

兴奋收缩—偶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等张收缩: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蛋白构成,其中白蛋白含量多、分子量相对较小,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形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主要由NaCl等小分子物质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对于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血细胞比容:指的是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又称为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便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血浆: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

血清: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内无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的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它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窦性心律:窦房结发出信号刺激心脏跳动,这种来自窦房结信号引起的心脏跳动,就称为正常的“窦性心律”,频率每分钟约为60—100次。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心指数:空腹静息情况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钟心排出血量称为心指数.临床上用作分析和评定心脏泵血效率的指标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动脉血压:指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压强),一般是指主动脉内的血压。

中心静脉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反映心血管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若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则中心静脉压较低;反之则中心静脉压升高。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每搏输出量: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心输出量:每一侧心室每分钟泵出的血液总量。

异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的改变,从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和搏出量改变的调节方式。

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从而改变搏出量(或搏功),这种调节方式与心肌初长度的改变无关。

血压: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收缩压:就是当人的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高,此时内壁的压力称为收缩压,亦称高压

舒张压:就是当人的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时,产生的压力称为舒张压,又叫低压。

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内单纯由于血液充盈所产生的压力。

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心力储备: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房室交界延搁:房室交界区传导缓慢,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

期前收缩: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异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一个心动周期中首先是两心房收缩,其中右心房的收缩略先于左心房。心房开始舒张后两心室收缩,而左心室的收缩略先于右心室。在心室舒张的后期心房又开始收缩。

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胸内负压:胸膜腔内压在平静呼吸全过程中都低于大气压,即负压。

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时间肺活量: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分别测定呼气的1、2、3s末呼出的气体量。

胸式呼吸:指由肋间外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型式。

生理无效腔:人体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功能,这部分呼吸道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肺泡无效腔。这两个无效腔合称生理无效腔。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血氧饱和度: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左右对称,可以分头、中、尾三个区。

机械性消化:指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将食物不断的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作用,使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慢波电位:指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节律性去极化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

胃肠激素:胃肠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由粘液与HCO3-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可有效的保护胃黏膜。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了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的通过迷走神经而引起头区肌肉的舒张。

胃的排空: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分节运动: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汁中的胆盐或胆汁酸排至小肠后,绝大部分仍可由回肠末端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在组成胆汁重新分泌如肠。

能量代谢:指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人体内能量转移的过程.能量代谢是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进行的.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食物中含有丰富能量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呼吸商:是指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生成量与耗O2量之间的比值。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O2所产生的热量。

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处于清醒而又极度安静的状态下,不受环境温度、肌肉运动、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和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的状态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由食物引起机体额外产生热量的现象。

不感蒸发:是指由皮肤和粘膜(主要是呼吸道)表面渗出的水分,在未聚成明显水滴之前便被蒸发的一种散热形式。

体温:指体核温度的平均值,即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排泄:是指机体将体内新陈代谢的终产物、过剩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等,经过血液循环油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滤过分数:指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比值。

水利尿:日常大量饮清水后,可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渗透性利尿: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

血浆清除率:指两侧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种被完全清楚了的物质血浆毫升数。

管球反馈:是指小管液流量的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神经支配的条件下,肾血流量在一定的动脉血压变动范围内保持稳定的现象。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由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构成。

原尿:通过滤过膜滤过到肾小囊的囊腔内形成的滤液。

Na+的定比重吸收: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内分泌:是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

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

自分泌:某些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从而发挥反馈作用。

靶细胞:某种细胞成为另外的细胞或抗体的攻击目标时,前者就叫做后者的靶细胞。

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物效应,然而它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的这种现象。

第二信使:将作用于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内信使,称为第二信使。

神经激素:下丘脑内某些神经元兼具内分泌功能,这类细胞既能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合成和释放激素,这些产生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

下丘脑调节肽: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

侏儒症:是指下丘脑-垂体病变引起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或对GH不敏感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

肢端肥大症:在成年后,GH分泌过多,而长骨不再生长,刺激肢端短骨、面骨及其软组织增生,以致出现手足粗大、下颌突出、内脏器官等也增大的肢端肥大症。

粘液性水肿:蛋白质合成减少,肌肉无力,但组织间的粘蛋白增多,可结合大量的正离子和水分子,引起的症状。

呆小症:脑的发育明显障碍,脑各部位的神经细胞变小,轴突、树突与髓鞘均减少,胶质细胞数量变少。表现为以智力迟钝和身体矮小为特征的呆小症。

应激: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血中ACTH浓度和糖皮质激素立即增加,并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和耐受性的反应。

应急学说:认为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将立即被调动起来,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大大增加,引起多系统的广泛适应性反应。

神经冲动:是指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兴奋。实质是膜的去极化过程,以很快速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播,即动作电位的传导。

轴浆运输:通过轴浆进行对神经元各区之间的长途物质的转运和分布。

突触:实现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效应的特殊接触部位。

突触后电位:突触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前膜释放化学递质,在突触后过程中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即产生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能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的现象。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发生局部超极化,产生突触后膜超极化电位,它能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的现象。

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殊化学物质。

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后发放:在反射活动中,当传入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继续发放冲动,是反射活动持续一段时间的现象。

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中间神经元与后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

突触前抑制:是指由于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导致兴奋性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减少,不容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现象。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的感觉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由丘脑的髓板内核群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非专一性感觉投射系统。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体表一定不为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运动单位:通常将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

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这是一种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牵拉肌肉迅速而明显的缩短。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即肌肉经常处于轻度的收缩状态。

脊休克: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强直)。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装置。

感觉器官:感受器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构成的器官。

近点:人眼作充分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可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它在强光下缩小,弱光下放大的这种反射行为。

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

视野:单眼固定的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外界范围。

明适应:当人从暗处来到强光下时,最初感到眼前一片耀眼光亮,不能视物,稍带片刻即可恢复视觉的现象。

暗适应:当人从光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任何物体都看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视力逐渐恢复的过程。

眼震颤:当躯体旋转运动时,眼球发生的不随意的颤动。

听阈:是指对于某一种频率的声波所具有的引起的最小强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