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控制报告
2025-09-23 16:28:53 责编:小OO
文档
X x中心卫生院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控制报告

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 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 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

 (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 

2、危害因素 

1)血源性危害:调查研究发现,检验人员被占第2位。最常见危害较大的职业传染病有以下3种: 1)乙型肝炎: 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2)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ml左右,主要经血液传播,因此通过注射、针刺、含HCV血液污染的伤口和其他密切接触传播。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不明显,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可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有时会造成比HBV更严重的后果。 

3)艾滋病(AIDS):近年来我国AIDS的流行对检验人员造成了日益严峻的职业性感染威胁。HIV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在100-104拷贝/ml,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

(2)呼吸道、接触及节肢动物叮咬危害因素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特别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操作的任何疏忽、失误都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常见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肠道致病菌等。 

3(防护措施 

(1)增强检验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检验工作人员应主动地从多方面了解关于HBV、HCV、HIV等相关的知识,了解各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使自己知道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医院和检验科应高度重视,定期加强教育,让检验工作人员都意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2)规范操作程序:各类医疗废物、垃圾必须分类放置,及时消毒后,再由卫生清洁人员取走。特别注意对损伤性医疗废物的及时处理。严格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要严格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检验科应制定一套有关卫生防护的规章制度,人人都应自觉遵守。如在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吃东西、接听手机;在免疫学检验室和细菌室工作,要戴口罩和手套。防止各种液体飞溅,必需避免手或皮肤直接接触,若有意外污染应及时消毒、冲洗并擦干飞溅出的液体。在离心机停止转动前时,不要打开顶盖,以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更不要用手去使离心机减速,避免机械损伤的发生。 

(3)避免锐器损伤,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使用:感染性的各种针管、吸管、吸头、 试管、玻片等用后及时放在专用容器内;用过的针头不要套回针帽,避免刺伤。锐器损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清洗伤口,2%碘伏消毒后纱布包扎,可套橡皮指套(或橡皮手套),下班前洗手再重新消毒包扎,并准确记录上报,确认损伤器械是否来自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使受伤者及时得到监测和治疗。 

(4)重视手部清洁:院内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从而降低感染。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使手表面的暂居菌减少1000倍,用普通肥皂和清水擦揉15s以上,可清除暂居菌或降低其在皮肤上的密度,搓洗15s,手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下降77%,洗2分钟可降低85%;对铜绿假单胞菌效果更好,搓洗12s便可去除92%,洗2分钟可去除97.8%。 

(5)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等,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预防保健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HIV和梅毒等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的发生。 

二、实验室风险评估目的 

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确定实验室防护等级,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 

评估的范围是科室所有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和噪音等进行风险评估。科室管理机构要统筹安排。 评估的结论要十分明确,包括危险程度极低的微生物。 可以根据实验室工作特点、仪器使用,打包评估。危害性评估始于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实施于实验活动之中,在使用之后还需进行定期的阶段性再评估。 当发生实验室意外,或新发传染病,或严重疫情时,应特别注意要安排此项工作。 

紧急、意外事故应对方案提供以下操作规范:

1、 防备火灾、洪水、地震和爆炸等自然灾害 

2、 意外暴露的处理和污染清除 

3、 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继续操作、人员紧急撤离 

4、 人员暴露和受伤的紧急医疗处理,如医疗监护、临床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 

三、风险评估内容 

(一)生物因子危害评估 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概念:可能引起感染、过敏或中毒的所有微小生物体,包括基因修饰的、细胞培养的和寄生于人体的。 

(1)危害评估内容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2)制定评估报告:各种因素的风险发生概率程度、针对这些风险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方法。 依据2006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医院检验科可能接触的病原体进行评估。 

表1、 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病毒分类名录(见卫生部印发《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略)

(二)实验室工作岗位风险评估 

一、采血窗口岗位 

1、采血过程针刺风险:采血人员面对各类采血针头的刺伤风险较大,特别是在采集患者血液以后的针头刺伤可能使被刺伤者发生职业暴露。 

2、血液喷溅或泼洒污染的风险:可能由于针头意外脱掉或采到末稍小动脉血时而发生血液喷溅,也可能由于容器倾倒而出现血液泼洒,这两种情况均可造成皮肤或粘膜污染暴露情况发生。 

3、气溶胶污染风险:在拔出采血针头或向容器内注入血液时,特别是在注入血液时发生针头脱落可形成大量的气溶胶粒子,易造成呼吸暴露。 

二、标本离心岗位 气溶胶污染风险:离心时可能喷射出气溶胶粒子,特别是在离心结束前的制动过程中以及在打开试管盖帽等时均可产生大量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气溶胶颗粒,玻璃离心管可因为破碎造成标本泄漏;离心管内标本盛装过满可造成泄漏 。 

三、血常规检测岗位 

1、血液分析仪:在非自动进样模式进行血液细胞学分析时,由于是采集了末稍血的标本,在手动混匀及开盖时可产生血液接触污染或气溶胶颗粒污染的风险很大,同时会对仪器的操作开关及主要触摸键造成血污染。另外在手工细胞学复检制片过程中也可产生气溶胶颗粒的吸入污染、环境污染风险。少数情况下发生标本管破裂或倾覆可产生血液外泄的污染风险。 

2、仪器废液产生的污染:由于血细胞分析标本量较大,每天产生的废液量也较多,可能存在潜在的传染性风险,主要是在更换、排放废液过程中产生,另外如废液消毒处理不到位,同样也会对环境产生较大污染的风险。 

四、体液检测岗位 

1、标本处理污染:体液标本,特别是部分由患者自己采集的体液标本如尿液、粪便等常存在容器外表面污染;制备涂片时对操作人员或仪器造成污染。 

2、标本泄露污染:标本倾倒造成泼洒;容器破裂造成外泄;干化学检测试条携带污染。 

3、标本气溶胶污染:在标本离心、涂片制备及干化学试条蘸取标本时可产生气溶胶颗粒,产生吸入性污染风险。 

4、标本废弃物污染:仪器检测后每天产生各种废弃物存在潜在的传染性风险,主要是在更换、排放废液过程中产生,另外如废弃物消毒处理不到位,同样也会对环境产生较大污染的风险。 

五、发光及凝血岗位 

1、操作过程污染:在手工操作时可发生操作者的手或环境污染;吸取样品时可发生血样品滴落台面或手污染等;标本管破裂、倾倒可产生血液泄露污染风险,亦有可能造成气溶胶污染。 

2、气溶胶污染:离心后打开试管盖帽时可产生气溶胶粒子污染的风险。 

3、医疗废弃物污染:仪器检测后每天产生废液及废弃物存在潜在的传染性风险,主要是在更换、排放废液过程中产生,另外如各种医疗废弃物消毒处理不到位,同样也会对环境产生较大污染的风险。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