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沉沦》郁达夫论文
2025-09-23 21:17:21 责编:小OO
文档
论郁达夫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的形象

【摘要】 在沉沦中郁达夫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染有“时代病”的青年形象.他酷爱自由,有着多愁善感的性格,耽于幻想;他热爱生活,渴求自由和爱情,却不被人理解;追求而不可得,于是想麻醉自己,但良心又自谴自责;整天过着沙漠般孤寂苦闷的生活,处处受到歧视和欺侮,但又没有与黑暗不合理现实进行搏斗的勇气,感到非常委屈。郁达夫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当时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以及知识分子的形象.

【关键词】沉沦   病态  知识分子

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郭沫若引李初梨的话这样评价郁达夫。

是的,郁达夫在<沉沦>这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这点经常被时人拿来讨论。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一.《沉沦》中“他”的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一出场就让人感到一种压抑的感情,身在异乡独自求学的他无疑孤独的,但他的思想是病态的。性格也从开始的忧郁到后来的孤愤越来越诡异。

当然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周围的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小说《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房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

因为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之后就产生了一种畸形的心态,以及对性的渴望。

小说中的他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对性的渴望,使他开始自渎,窥视日本少女洗澡,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因此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诡异。除了忧郁,孤愤是他性格中的另一基本要素。他与世人之间存在一道高高的屏障,离群索居,显然其“愤”是“孤”的了。庸人妒忌他、轻笑他、愚弄他,所以又要“愤”了。两个日本女同学送秋波给日本人而轻视他、中国同学说他有患有精神病,诸如此类,其愤怒了,要复仇。由于孤愤而起的复仇已成了他心理的强烈渴求,所以他仇恨他不满的一切人。他的复仇属于冲动和偏执的,从而导致了最后的死亡。

对于《沉沦》这一小说中主人公的印象,相信大多数读者同我一样对此评价是不好。小说中的他不仅没有时下年轻人的朝气,更是时时沉默着,脑袋里还装着一些乱七八槽的东西。

这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时候无疑都是不讨喜的,但是他代表的却是一些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他们时时生活在病态和迷茫之中。可伯的孤寂如影随形,使他爱国而不能,爱情而不可得,于是在精神、情欲上不断折磨白己,最后一切幻灭,绝望,感到生的意忑被毁灭,枯榕死灰般的生活实在无法再继续下去。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揭露和控诉那个黑暗的社会,曲折而又强烈地喊出那时代青年的反抗呼声。 作品通过表现青年的“时代病”来表现祖国的贫病。

郁达夫笔下的他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

二.主人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对郁达夫生活有所了解的人,并不难从沉沦这个主人公中看出郁达夫自己的影子,同样是去日本留学,同样的内心深处有过迷茫,同样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小说里,明显的反映出作者对祖国的热情和爱。

“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这也是作者内心的挣扎和呐喊,它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里所有中国人的呼唤和激发。

郁达夫的小说洋溢着颓废的气息,花街柳巷,秦楼楚馆,作者将色与欲的描写独特地运用到文章里,跟“诲淫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沉沦》里主人公的自渎、窥浴、找妓女……当这一切发生后,他又后悔万分,这是他们青年人深受社会现实的压迫,因诸多的社会原因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两性关系,抑制人们正常的对性爱的追求,从而使合理的要求成为被扭曲的以至变态的心理,产生不健康的性行为。郁达夫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批判了封建道德、抨击了虚伪礼教,伴随着痛苦的自我剖析和自我认识,同时力图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人的自然本性。

在这篇小说里,他大胆地暴露自我,撕碎一切压抑自我、掩盖自我、装饰自我的虚伪外衣,赤裸裸地暴露出者的人性。他用反复叙说自己的不幸、不得志、遭冷遇、被压迫、受委屈,把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怒气和痛苦鸣吐出来的方式来反抗当时那个残忍的社会,来抒发压在心底的悲愤。

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病态,其意却不在是单指他本人,而是在于希望当下的人们能够正视人的天性中--情欲这一科学性话题。五四时期个性的思潮促使人们开始尝试探讨这个敏感问题。郁达夫用小说形式那么大胆地真率地写青春期的忧郁和因情欲问题引起的心里紧张,这在中国历来的文学中都是罕见的。郁达夫带给五四一代青年和后人的不是什么“深刻”和“完整”,而是一种才情,一份率真。作者所希望的是在率真和浪漫中思想。

德国哲学家卡西卡曾说:“在人那里我们不能把回忆说成是一个事件的简单复现,说成是以往印象的微弱映像或摹本,它与其说只是在重复,不如说是往事的新生,它包含着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主人公形象,与其说是郁达夫自己的再现,或卢梭式的,简直就是他的摹本,而是经过多层次整合定位,在主体情感的焦点上诞生出来的文学典型,在“非我亦我”形象中,显示了作家拥抱生活的信念;用浪漫主义形象书写国民的忧愤,今天我们阅读郁达夫小说,也会真切感到主人公内心世界,正像郁达夫说的,“艺术的价值,完全在一个真字”。率真的自我显现,真挚的“自我”感受。

有人曾经这样说:《沉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像一面镜子,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是属于我们独有的年轻的气息和思索。

结论:小说中主人公的悲剧无疑是当时社会的悲剧。所以只有祖国真正强大起来,国人才能真正站立起来。有人曾经这样说:《沉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像一面镜子,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是属于我们独有的年轻的气息和思索。

参考文献

李唐、乔瑞雪 “倾诉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我们最甜美的歌”——从《沉沦》中看郁达夫小说的忧郁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卢广伟;周文雯;李同健;;《万岁前》与《沉沦》主人公的比较分析[J];吉林教育;

2010年25期

何益明;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从心灵写真的魅力看《沉沦》和《莎菲女士的日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2期

;1999年02期蔡少薇;谈《沉沦》中的零余者形象和忧郁美[J];孝感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沈庆利;文化震惊与“文化恋母”——从异国文化视角重读郁达夫的《沉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富治平;现代与传统的冲突——论《沉沦》的创作思想[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庞渤;;《自杀论》的一些现实启示[J];管理观察;2008年10期

王世银;影响与突破——从《沉沦》与《田园的忧郁》看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的关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田新生《沉沦》的风格透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