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马说》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
2025-09-23 21:13:04 责编:小OO
文档
马说选择题狂刷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解释一致的一项是()

A. 虽有千里之 能                 安求其 能千里也

B.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 其道

C.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 策之不以其道                  执 策而临之

【答案】C

【解析】本题A项中两个“能”的意思,前一个是“才能”,后一个是“能够”;B项中两个“其”的意思,前一个是“难道”,后一个是代词,意思是“它的”;C项中两个“是”都是代词,意思是“这、这样”;D项中两个“策”,前一个是动词,意思是“鞭打”,后一个是名词,意思是“马鞭子”。故选C。

2.选出加下划线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组()

A. ①奇山秀水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B. ①只辱于奴隶人 之手              ②石青糁 之

C. ① 通计一舟, 为人五                 ②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

D. ①东坡右手执卷 端                   ②其人视 端容寂

【答案】C

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策之不以其 道  道:正确的方法    B. 执 策而临之    策:鞭子

C. 才美不外 见    见:通“现”,表现    D. 策之不 以其道  以:凭借

4.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品德显现不出来。

B. 文中的“食马者”暗指不会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C. 本文讽喻的是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D. “《马说》”与“《爱莲说》”中的“说”都是指一种文体。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A中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应为: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选A

6.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B. 本文就有无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C. 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

D. 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答案】B

【解析】A.“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分析有误,本文表现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的抨击,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B.分析正确;C.“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分析有误,应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D.“有马无马”说法有误,应为“有无千里马”。故选B。

7.  【甲文】  《马说》 

【乙文】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A.  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褫鞍甲 而不息

B. 策 之不以其道            致远 之材也

C. 千里马 常有            故 常奇之

D. 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      此 其为马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对于课文里的文言虚词,学生应在平时注意多总结、积累,比较其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而”都表转折,相当于“却”;B项的“之”分别解释为“代词,它,指代千里马”和“结构助词,的”;C项的“常”都解释为“副词,经常”;D项的“其”都解释为“代词,它的”。B项符合题意,故选B。

8.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哪个句子呢?()

A.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D.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答案】B

9.下列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食马者(饲)    B. 于常马 等(等同)

C. 日 啖豆数斗(吃)    D. 比行百余里(靠近)

【答案】D

10.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通:通晓

B. 才 美不外见           美:魅力

C. 执策而 临之           临:面对

D. 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

11.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 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 策之不 以其道         以其境过清

C. 马 之千里者           虽有千里 之能

D. 其真不知马也         其此之谓乎

12.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文:喊它却不懂他的意思。

C.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译文: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D.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B. 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了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伯乐不常有”的无奈,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情感抒发到高潮。

C. 第三段作者连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

D.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干。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B

A.食:吃/ 通“饲”喂;B.以:按照/因为;C.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的;D.其:表推测,大概/表推测,大概。D中划线的字意思和用法相同,故选D。

B项翻译不正确,应改为: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故选B。

B项分析不正确,应为:把责任应归于“食马者”的无知。故选B。

1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之:食 之不能尽其材      大道 之行也

B. 以:策之不 以其道        卷石底 以出

C. 其: 其真无马邪          其岸势犬牙差互

D. 而:执策 而临之         乃记之 而去

【答案】无

【解析】【分析】

A.“之”的用法分别是:代词,代千里马;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际意义。故A不正确。

B“以”的用法分别是:按照;连词,而。故B不正确。

C“其”语气词,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代词,它的。故C不正确。

D“而”的用法都是连词,故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骈死(pián)    B. 粟(lì )    C. 外 见(jiàn)    D. 食马者(shí)

【答案】A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A.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 《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 本文欲扬先抑,借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D. 《马说》最后一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答案】C

【解答】

C.并未使用“欲扬先抑”,应是“托物寓意”,故C错误。

17.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抒发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B. 第二段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C.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之间,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D. 第三段运用了排比,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B

【解析】B项理解有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故选B。

18.选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 祇辱于奴隶人 之手/策 之不以其道

B. 而伯乐不常有/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C. 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邪

D. 故 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答案】BD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一食 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B. 食不饱,力不足/设酒杀鸡作 食

C. 安求其能千里也/风雨不动 安如山

D. 策之不以其 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才美不外 见/昨夜 见军帖

B. 故 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C.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屋舍俨 然

D. 策之不以其道/执 策而临之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虽有千里之 能/安求其 能千里也

B. 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 其道

C. 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 而不胜

D. 祇辱于奴隶人 之手/学而时习 之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A项,或,有时/有时,故A符合题意。

B项,食,吃/食物,故B不合题意。

C项,安,怎能/安稳,故C不合题意。

D项,道,正确的方法/道路,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能力。要确定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A项,见,显露/看见故A不合题意。

B项,虽,即使/即使,故B符合题意。

C项,然,助词/样子,故C不合题意。

D项,策,鞭策/鞭子,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能力。要确定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解答】

A项,能,能力/能够;B项,其,难道/它;C项,而,助词/然而;D项,之,的/代词。

故选A。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发人深省,不同凡响。

B. 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借马喻人,委婉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

C. 第三段从语言和动作两个角度刻画了“食马者”愚蠢而狂妄的形象。

D. 全文寄寓着作者对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控诉,也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人才的深切同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手法的把握能力。文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其用途和作用的,我们在理解文章内容时,要整体把握文章,注意文中的铺垫、伏笔、照应、对比等语句,多思考,这样不仅理解了其内容,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甚至是构思上的精妙之处,也可以领会到了。B表述错误,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借马喻人,委婉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故选B。

23.下列句子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才美不外 见            于是入朝 见威王

B. 策之不以其道          执 策而临之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4.下列句子加横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B. 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             难于上青天

C. 虽有千里 之能                 操蛇之神闻 之

D. 其真无马邪                   必先苦 其心志

2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句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B. 第②段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了,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C. 第③段运用三个“不”及刻画食马者的语言,描写了食马者洋洋自得的神情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特征。

D. 短文借伯乐与食马者为喻,运用对比的写法,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A项中“见”的意思依次是“通“现”,显现”“拜见”;B项中“策”的意思依次是“动词,鞭打、驱使”“名词,鞭子”;C项中“食”的意思都是“通“饲”,喂养”;D项中“通”的意思依次是“通晓、明白”“畅达”。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A项中“而”的意思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B项中“于”的意思依次是“在”“比”;C项中“之”的意思依次是“助词,的”“代词,代这件事”;D项中“其”的意思依次是“语气词,表反问语气”“代词,指他”。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作者情感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熟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揣摩作者情感。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D项中“对比”应为“托物寓意”。故选D。

26.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C. 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答案】

【小题】A

【解析】A项理解有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根本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直接原因。故选A。

2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    佛印 绝类弥勒

B. 便 舍船                 屋 舍俨然

C. 停数日,辞 去                乃记之而 去

D. 不足为外人 道也          策之不以其 道(《马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多义词含义的理解能力。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解答时,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加强记忆。A.隔绝/极;B.舍弃,丢弃/房屋;C.二者均为“离开”;D.说,告诉/正确方法。故选C。

28.下列对《小石潭记》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1段由远及近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小石潭水清、石奇、树绿的特点为,展示了小石潭的美。

B.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了水的清澈,侧面则写了鱼在水中嬉戏。

C. 第3段描写了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设喻贴切,突出了溪流的曲折有致,溪岸的峭拔多姿,以及溪源的神秘莫测。

D. 本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第4段写小石潭“其境过清”,正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谪后忧伤心情的自流流露。

29.下列句子中,加画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 潭西南 而望    B. 中峨冠 而多髯者

C. 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D. 学 而时习之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全面分析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理解全文内容,根据选项逐一分析。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了鱼在水中嬉戏,侧面则写了水的清澈。故选B。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例句“而”表转折。A.表修饰;B.表并列;C.表转折;D.表承接。故选C。

30.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通“饲”,喂养)

B.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C. 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通晓)

D. 才美不外 见(看见)

31.“而”的常见用法有表顺接和表转折,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A.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B.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C. 诎右臂支船,而书竖其左膝(《核舟记》)

D.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大道之行也》)

32.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以“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源于“食马者”的无知。

C.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疑问语气,后一句表示判断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D.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答案】

【小题1】D

【小题2】无

【小题3】C

【解析】,D项的“见”应解释为:通“现”,显现。故选D。

本题A项中的“而”表转折,B表因果,C表并列,D表顺接 

本题采用排除法,C.表述不准确,应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疑问语气,后一句表示猜测语气。故选C。

33.下面对《马说》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认为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因为“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是必然的。

B. 韩愈指出千里马“才美不外见”是食马者不识马造成的。他们不识马,却说“天下无马”,何等愚妄!

C.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的可悲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D. 韩愈认为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是因为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答案】D

34.下列词语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故虽有名马             故:缘故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是

C. 策之不 以其道   以:按照

D. 执策而 临之         临:面对

35.下列词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有千里之能

A. 马之千里者    B. 策之不以其道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3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 《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喂马人”的无知。

C.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D. 《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37.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要吃完一石粮食。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想要和普通马相同尚且不能办到,怎么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翻译:鞭打它没有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发挥。

D.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A项的“故”解释有误,“故”应是“因此,所以”的意思。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虚词,要熟记课文注释,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对于课文里的文言虚词,学生应在平时注意多总结、积累,比较其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例句的“之”是助词,的;A项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B项的“之”是代词,它,指千里马;C项的“之”是助词,无实义;D项的“之”是助词,的。D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故选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对于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理解文章内容,可知C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选C。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C项句子翻译有错。“.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应翻译为:驾驭它不是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让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故选C。

38.下列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食: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 以:策之不 以其道          投 以骨

C. 见:才美不外见             伐竹取道,下 见小谭

D. 其:鸣之不能通 其意         其真无马邪

39.选出对加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 不以千里 称也称:扬名,著称。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食:通“饲”,喂。

C. 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

D. 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子。

40.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 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略 

4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爱莲说》

B. 吾欲 之南海(去、到)《为学》

C. 久 之,目似瞑,意暇甚(补足音节)《狼》

D. 马 之千里者(状语后置的标志)《马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D选择“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没意义。故选D。

42.下列文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 才美不外见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其真无马邪

4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 无丝竹之 乱耳    B. 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

C. 安求其能 千里也    D. 执 策而临之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别通假字的能力。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根据老师上课所讲和课后注释,能很好辨别。A.不含通假字;B.“见”通“现”;C.“食”通“饲”,“材”通“才”;D.“邪”通“耶”。故选A。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A.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B.蔓:名词作动词,长枝蔓;C.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D.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策:鞭子。故选D。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