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2025-09-23 21:05:05 责编:小OO
文档
《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1. 米里哀教皇博爱主义的化身。 

这一情节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改造习性,铸就善良灵魂的可行性,并成为小说整体结构的契机。 

2. 冉阿让被感化后,立志行善至死不渝。 

这些描写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化解人际隔阂,建立友好感情的可行性。 

3. 冉阿让对沙威的以德报怨 

这些描写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征服恶人,自然淘汰恶人的可行性。 

4. 兴办福利,改善社会风气。 

办福利事业是作者人道主义张扬的具体体现,描写悲惨世界目的在于消灭悲惨世界。

老师所讲:①作品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

②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指出资产阶级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只会造成重复犯罪,人道主义高于资产阶级法律。③作者是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斗争精神。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作者以他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胜利后的资产阶级政权。  

二,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化身。得伐石太太的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成为杀人成性的刽子身、“吃人鬼”。  

三,作者还写了一大群杀气腾腾的凶汉拿着带血的刀斧在一块磨石上磨刀霍霍的情景,以及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狄更斯认为暴力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和浩劫。  

四,狄更斯反对用暴力来解决社会矛盾。他希望统治阶级能开明而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  

五,他对和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人民的是正义的,一方面又认为行为过火。

简述《巴黎圣母院》一书的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是:“丑就在美的旁边,恶善共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和优美。”雨果认为,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达到对美的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的美与丑集中在一起,其对照效果会便好。

在《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如伽西莫多外貌奇丑,却表现出正义、勇敢、真诚和强烈的爱憎感情,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此外,下层与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面三刀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对照的意义。

试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①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于连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他虽然表面长得文弱,但是“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外表和内心有着强力的反差。

②于连有着反抗性与妥协性的双重人格,他既有反抗精神,又很容易屈服;他既憎恨贵族的卑劣,又不惮玷污自己的双手;他既崇拜拿破仑,又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奋斗方向,走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他既热衷于向上爬,又愤然选择了死亡,不肯向卑污的现实让步。

③于连是一个叛逆的受难者形象。

试比较拉斯蒂涅和于连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相同点:(1)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都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奋斗理想,是法国王朝复辟时期探索自己的前途、寻找自己的地位、期盼成为“豪富和伟人”的青年,两个人都试图努力从社会底层爬进上流社会。(2)都尚存着一些平识。

不同点:(1)向上爬的奋斗目标不同。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于连这个19世纪2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中最特质的东西是自我奋斗,具有积极向上的进步意义。

(2)向上爬的奋斗过程不同:拉斯蒂涅的奋斗过程可以概括为反抗——妥协;于连的奋斗历程是妥协——反抗。

(3)奋斗的手段和途径不同:拉斯蒂涅放弃了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利用倾心于他的女子一步步地“爬”上去;于连认为自己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并且不愿做出低三下四的事来糟蹋自己,他的这两次爱情更多的是出自心理征服的满足,而非想借助她们青云直上。

《玩偶之家》娜拉是一个怎样的女性? 

①娜拉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形象。她勤劳、乐观、热爱生活,对家庭抱有浪漫的幻想,真诚地爱着丈夫。她心地善良,同情生活中的不幸者和受害者。

②她又有着倔强和不屈服的精神。她爱丈夫,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他,追求人格的自由平等。当她明白自己在家庭中仅仅处于玩偶地位时,她毅然同虚伪的丈夫决裂,对资产阶级的家庭伦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作了深刻揭露。③娜拉是资产阶级社会中追求对立和自由精神的女性形象。娜拉体现了当时女性摆脱家庭束缚,追求自由的思想,体现了女性主义运动的思想。

分析安娜这个人物形象 ,她的悲剧根源何在?

安娜是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色彩,但同时又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束缚因而充满内心矛盾的贵族妇女形象。同时,她也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当她不懂爱情时,身不由己的嫁给了虚伪,冷酷,自私自利且与自己年龄悬殊很大的沙俄官僚卡列宁,并与他维持了八年平静而无聊的婚姻生活。随着她个性的成熟和人格的,她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状况感到不满,她越来越明白她不可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她也不可能爱卡列宁。她的内心燃烧着一把火,这注定她不可能从一而终,而是会拼死追求幸福,宁可遭受社会唾弃,也要过上真正女人的生活。

安娜悲剧的根源在于:旧的封建门阀婚姻束缚了她的天性,上流社会的道德观念、法律制度剥夺了她追求真诚、自由生活的权利。她成了与整个社会抗争的孤独而不幸的人。她在新旧交替之际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追求个性。可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无力战胜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这就使孤军奋战的安娜必然遭到失败和死亡的结局。

安娜与娜拉都是追求个性的妇女典型,分析比较她们的异同。  

《安娜 卡列尼娜》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的是个封建农奴的社会;《玩偶之家》是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当时的社会已受到个性思潮的影响。  

相同处:

①都是反抗社会的典型,但都局限于个人。  

②都要求妇女人格的,追求个性。 

③两人都是以离家出走的实际举动反叛以男权为中心的不合理 

④安娜和娜拉都是有着双重角色的妇人,一个是担任妻子的责任,另一个是担任着母亲的角色。

异同处:

①反抗社会所达到的高度不一样。 安娜:局限于道德、婚姻,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付出了代价。 

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全面的批判。

②两人所接受的思潮不同。  安娜:接受的是爱情至上的思潮。所以渥伦斯基对她冷淡后,她表现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娜拉:接受的是个人思想的影响。所以她要离开“玩偶之家”,娜拉的的出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③结局不同。  安娜:最后死亡,原因是封建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另一原因是因为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她有一种负罪感,时时处于孤独、无助的境地,因此只能以死来结束生命。  娜拉:出走,她不会走向死亡,在个性的呼吁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里,娜拉的结局受到更多人的同情。

④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阶层皆不同。  安娜是皇室的后裔,她身处于庞大的封建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妇女。  娜拉则是身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她的家庭生活很美满,她的丈夫十分爱她。

这两者的差异决定了安娜的反叛只能局限于贵族的圈子,不可能和下层的贫民妇女一起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而娜拉的反叛能够汇入整个社会的反抗潮流中去。

评价《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历夫

希斯克利夫有着正常人的情感需求,如果他得到了人间真爱,也许他不会变成复仇的恶魔。正是因为纠 结于爱与恨之间,他的善良本性最终被摧毁了,从而开始了他的悲剧复仇之路。但是,比较令人为之振奋的是,他最后在达到了自己的复仇目的之后,开始回归正常的人性轨道。 因而,对于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内涵,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来分析:他既具有社会底层人士的愚昧,又具有超越时代的反抗精神。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以人性的视角独创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分析《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第一, 作品体现出女作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第二, 作品具有复杂而独创的艺术结构

第三, 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四, 作者用生动的场景和自然环境来营造作品的气氛

第五, 作家具有个性化风格的语言

第六, 小说具有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许多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分析《呼啸山庄》的“现代性”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那种车超越时空、超越死亡、充满激情的爱情是女作家艺术想象的产物。然而,作品的悲剧情节又是有浓厚的生活作基础的,是建立在艾米丽勃朗特对于生活的悲剧性的理解上的。她对人物的塑造和刻画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小说中对自然环境的典型描写都是作家对自己长期生活的环境的再现。在作家的非凡的想象力基础上所形成的作品的结构、叙述、语言、主题等方面所具有的超越性,都使呈现出“现代性”的特征。

分析《玩偶之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①中国话剧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的勃兴同易卜生有着密切关系。《玩偶之家》对中国话剧的形成、创作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 ,胡适首先创作了《终身大事》。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这批剧目,不但是追求人格和个性的思想象征和载体 ,而且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之特色。

③催生了写实型话剧的诞生。

比较狄更斯、马克吐温、果戈理几位幽默大师的讽刺艺术

都擅长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狄更斯善于运用矛盾,显示事物的不协调、不相称,突出事物的荒谬、滑稽、可笑之处,引起读者的回味与思考,同时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使其发生意外的转折,从而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果戈里“含泪的笑”是其讽刺艺术的主要特点。他认为“笑”是同社会丑恶作斗争的最有力的武器,因而他的嘲笑始终是同严厉的揭露和愤慨心情结合在一起的。在笑声背后包藏着深刻的悲剧性内容。笑中含泪,以笑当哭,这是果戈里讽刺艺术中的最重要的特征。

果戈理的小说采用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或明讽、暗讽,或采用反语、夸大语等,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马克吐温:(睿智、他的讽刺不会从细节处入手,他善于用情节安排来达到效果)

出奇制胜的情节产生奇特的讽刺效果;以主人公主观幻想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造成人物内心与外表的矛盾,产生深刻的讽刺效果。

比较维特(为什么烦恼?)、拜伦式英雄(英雄?)、多余人(对于什么来说他们是多余的?)这三类人的人物形象。(仅供参考)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

多余人:19世纪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既不愿站在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制度和农奴制度。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

维特的形象概括了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青年一代的精神状态,对于现实,他们无法接受,但又无力改变,不但无法承担改变现状的责任,而且自身还非常脆弱、感伤。维特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但那却只能加深他的痛苦,他要反抗,只能作最后的一搏,将自己的生命作为匕首,向现实的不合理投去。这是一种悲剧性的毁灭,他的自杀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

“贝尔主义”对当今社会的参照意义

贝尔主义:斯丹达尔强调人的自制力和毅力,主张为达目的,可以采取策略,哪怕是虚伪,因为生活是一场战争。能够这样做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自由发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