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正比例教学反思
2025-09-23 21:19:08 责编:小OO
文档
                               课 后 反 思 

正、反比例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精心设计,课堂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这一节课,觉得有以下几点感悟可以同大家一起分享:

一、优点

1、联系实际生活引入。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材料与环境。

课始,我借助学生熟悉的数学课本,让学生观察随着数学课本本书的变化,什么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生:价格、厚度、重量 、体积、表面积等)

由此可以看出:书的厚度、重量、价格都和书的本数有关系,他们都和书的本数是相关联的量。

由于事例为学生所熟悉,故很快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活跃。

2.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帮助学生经历学概念的形成,即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的过程,获得必需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1)引导观察、感知概念

利用学生较熟悉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由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并借助教材中的三个问题,适时提问“总价与数量的变化中什么不发生变化”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初步感受“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以及一个不变的量(比值一定),为后面学生的进一步发现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

(2)强化认识,加深理解

因为成正比例的量这个概念本来就比较难理解,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很难一下子正确建模。因此, 教学例1之后,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我自主开发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本学习形成补充和拓展。如:

路程和时间是否也存有这样的关系呢

出示表二: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

路程(千米)80160240320400
时间(小时)12345……
这一例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讨论题:表中的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吗

(3)对比总结,思考共性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在学生认识了总价、数量、单价和路程、时间、速度这两个具体的数量关系之后,我并没有急于总结正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观察这两个例子,思考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在学生深入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后,发现这两个例子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是有相同点的(都有个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两个量的比值一定)。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4)归纳总结  完成建模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先放手让学生思考,到书中自学寻找答案,再到师生共同交流。这样,就做到了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并试着让学生用字母关系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5)找准 “关键”,深化认识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运用概念,概念归纳出来后,引导学生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非常必要,而且十分有效。如提出“要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引导学生用言语、图象、关系式等不同方式加以表征,以揭示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加强数形结合,使学生经历生成正比例图像的过程。

例2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步骤。

在本环节,让学生先说一说从图中所获得信息在学生明确信息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找点、连线、观察所连线的特征。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看到正比例图像是一条从(0,0)出发的无线延伸的射线,这条射线上所对应的的两个量的比值都相等。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

二、不足之处

 1、课件还不够完善,出现了两个小问题,每次放映前应该认真检查。

 2、小组学习、活动时间还不充分,并不是人人都能主动发言.

3、个别环节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原因在于教师引导不够深入。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是否该多渗透函数思想,加深难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