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2025-09-23 20:59:28 责编:小OO
文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文章内容】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生字注音】

畔(pàn)

【重点字词句义】

1、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①然而不胜者(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水池)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①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锋利) 

②之:三里之城(助词,的)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②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围)

④是天时不如地也(这)

⑤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⑥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⑦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⑧域()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⑾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

⑿寡助之至(极点)

⒀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⒁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⒂故(所以)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6、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日本某些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用《<孟子>两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课文内容理解】

一、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问题探究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⑴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三、具体问题:

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揭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秦王朝施行,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3、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精选

一、2010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亲戚畔之(         )(2)攻亲戚之所畔(          )

(3)委而去之(          )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二、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

[甲]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足兵(           )      ④民信之矣(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答:

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

三、2008年广西百色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委:       )(去:        ) 

②亲戚畔之(畔:          )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四、2008 年四川省内江市: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3、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译文:

五、2008年山东省济南市:

[甲]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追者反曰(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5、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六、2008年浙江省湖州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池非不深也(               )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

③委而去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3.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答:

七、2007年天津市: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                                   

翻译: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

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八、2006年四川省攀枝花市:

【甲】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九、2005年芜湖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 委:         (2)亲戚畔之 畔: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B、必有/得天时/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5、文章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例说明。

十、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十一、2004年天津市: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2.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 时 者 矣

3.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

①多助之至:                                       

②失道者寡助:                                     

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十二、2003年湖北咸宁市:

天时不如地利……故曰,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池非不深也(       )     ②委而去之(         ) 

③故君子有不战(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3.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5.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十三、2002年江苏省常州市: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三里之城(         ) ⑵池非不深(             )

⑶委而去之(         ) ⑷亲戚畔之(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主旨是          。 

3、文中的双重否定句是               , 从修辞角度看,这是一组               。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5、本文主要是从      和       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 

6、本文的结构方式是     。 

7、翻译: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十四、2002年江苏省苏州市: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2、“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2分) 

3、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5、用现代汉语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十五、2001年广东省佛山市: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 (萎靡不振作) 

 B、池非不深也 (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选出下列句子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个句子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精选参

一、1.(1)通“叛”,背叛  (2)内外亲属  (3)离开  (4)  2. (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  4.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来谈。

二、1.①兵器  ②疆界(答“”也算对)  ③军备()  ④信任,信用    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三、1.①委:放弃   去:离开   ②畔:通“叛”,背叛   2.D(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  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5.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四、1、A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五、1、①这里是的意思  ②通“返”,返回   2、C   3、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   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六、1.① 池:护城河。②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③委:放弃,丢下   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或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3.能联系现实,言之有理,文从句顺即可。

七、1.(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   2.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一半的分)    5.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意思对即可)

八、1、A   2、D   3、C

九、1、(1)放弃。(2)通“叛”,背叛。  2、C   3、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举例恰当,表述要清楚

十、1.C  2.B  3.B  4.C  5.D

十一、1. C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3.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  4. D  5.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

十二、1.①池:护城河。②委:放弃。③有:或,要么。   2.B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①(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②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5.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十三、1、内城   护城河   放弃   同“叛”,背叛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对比论证  5、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6、总分总    7、略

十四、

1、A B    2、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秦王朝施行,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5、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十五、1、B2、D3、C4、C  5、B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