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试卷
2025-09-23 21:09:47 责编:小OO
文档
三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

一、选择题(第1至5小题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洗马(xiǎn)    出岫(xiù)     下乘(chéng)    茕茕孑立(qióng)

B.迤逦(yǐ)     蕴藉(jiè)      参差(cēn)      命途多舛(chuǎn)

C.流憩(qì)      险衅(xìn)     央浼(měi)      咬文嚼字(jiáo)

D.拮据(jié)      潦水(liáo)  尴尬(gān)      门衰祚薄(zhuò)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误字的一项是(    )

A.玷辱   陶冶   良晨美景   安然无恙B.拮据   矜持   平心而论   天高地迥

C.拂拭   迟顿   唉声叹气   兼听则名D.鞭苔   狭隘   日薄夕山   唇舌战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高三同学安然无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D.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4、下列文学作品、作家及体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边城》——沈从文——小说          B.《装在套子里的人》——莫泊桑——小说

C.《滕王阁序》——王勃——散文        D.《陈情表》——李密——散文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C.飞行的成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渐强盛的综合国力,表明我国完全有能力自主攻克尖端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D.由于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满怀豪情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9分)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6、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B.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9—12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B.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C.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帝乡不可期               帝乡:皇帝的居所,这里指仕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门虽设而长关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登东皋以舒啸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D.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11、下列特殊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复驾言乎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将有事于西畴   D.乐夫天命复奚疑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B.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D.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的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夫天命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6分)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

译文: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译文:                                                                          

14、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每空2分,共12分)

(1)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语言积累与运用                                                                

15、请阅读下面材料

美国《时代周刊》对超女的评论:“实际上,李宇春现象早已超越了她的歌声。李宇春所拥有的,是态度、创意和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

“李宇春的胜利在很多其他方面都显得与众不同:类似“美国偶像”——而非中国现状——“超级女声”以一个民主的方式运作。”“李宇春确实拥有更多含义:她代表了张扬的个性,这就是她成为全国偶像的原因。”

网民:“阴阳人,年轻一代的悲哀。”“畸形的意识形态下的垃圾。”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新闻中心联合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填答问卷的5425人中,51.0%的人认为“超女”低俗,另有36.3%的人持相反意见。

说心里话,你喜欢超女吗?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6分)

                                                                                

三、作文(40分   )                                                                             

16、阅读下列材料后作文。

材料1:8月26日,丰都中学2011级文科19班学生,长相俏丽可人,被同学们称为“班花”的王敏涵舍身救人,在丰都县传为佳话。

材料2:10月24日,在古城荆州,为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一直被视为“垮掉的一代”、“崩溃的一代”的90后,用鲜活的生命告诉世人,事实并非如此。

就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请以“生命的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高二语文答题纸

班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

 1——5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_

 6——8_____  _____  _____

 9——12______ ______ ______

13(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