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粗格栅
1.设计流量
a.日平均流量Qd=30000m3/d≈1250m3/h=0.347m3/s=347L/s
Kz取1.40
b。 最大日流量
Qmax=Kz·Qd=1。40×30000m3/d=42000 m3/d =1750m3/h=0.486m3/s
2。栅条的间隙数(n)
设:栅前水深h=0。8m,过栅流速v=0.9m/s,格栅条间隙宽度b=0.02m,格栅倾角α=60°
则:栅条间隙数(取n=32)
3.栅槽宽度(B)
设:栅条宽度s=0。015m
则:B=s(n-1)+en=0.015×(32-1)+0。02×32=1。11m
4.进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
设:进水渠宽B1=0.9m,渐宽部分展开角α1=20°
5。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2)
6.过格栅的水头损失(h1)
设:栅条断面为矩形断面,所以k取3
则:
其中ε=β(s/b)4/3
k—格栅受污物堵塞时水头损失增大倍数,一般为3
h0——计算水头损失,m
ε—-阻力系数,与栅条断面形状有关,当为矩形断面时形状系数β=2。4将β值代入β与ε关系式即可得到阻力系数ε的值
7。栅后槽总高度(H)
设:栅前渠道超高h2=0。4m
则:栅前槽总高度H1=h+h2=0.8+0。4=1.2m
栅后槽总高度H=h+h1+h2=0。8+0。18+0。4=1。38m
8.格栅总长度(L)
L=L1+L2+0。5+1。0+ H1/tanα=0.3+0。3+0。5+1。0+1.2/tan60°=2。80m
9。 每日栅渣量(W)
设:单位栅渣量W1=0。05m3栅渣/103m3污水
则:W1==1.49/d
因为W>0。2 m3/d,所以宜采用机械格栅清渣及皮带输送机或无轴输送机输送栅渣
二、细格栅
1.设计流量Q=30000m3/d,选取流量系数Kz=1。40则:
最大流量Qmax=1.40×30000m3/d=0.486m3/s
2。栅条的间隙数(n)
设:栅前水深h=0.8m,过栅流速v=0.9m/s,格栅条间隙宽度e=0.006m,格栅倾角α=60°
则:栅条间隙数(n=105)
设计两组格栅,每组格栅间隙数n=53
3.栅槽宽度(B)
设:栅条宽度s=0。015m
则:B2=s(n—1)+en=0.015×(53—1)+0.006×53=1.1m
所以总槽宽为1。1×2+0.2=2.4m(考虑中间隔墙厚0.2m)
4.进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
设:进水渠宽B1=0。9m,其渐宽部分展开角α1=20°(进水渠道前的流速为0.6m/s)
则:
5.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2)
6。过格栅的水头损失(h1)
设:栅条断面为矩形断面,所以k取3
则:
其中ε=β(s/b)4/3
k—格栅受污物堵塞时水头损失增大倍数,一般为3
h0—-计算水头损失,m
ε——阻力系数(与栅条断面形状有关,当为矩形断面时形状系数β=2。 42),将β值代入β与ε关系式即可得到阻力系数ε的值.
7.栅后槽总高度(H)
设:栅前渠道超高h2=0。4m
则:栅前槽总高度H1=h+h2=0.8+0。4=1.2m
栅后槽总高度H=h+h1+h2=0。8+0.88+0。4=2.08m
8.格栅总长度(L)
L=L1+L2+0.5+1。0+ H1/tanα=0。3+0.3+0.5+1.0+1.2/tan60°=2.8m
9。每日栅渣量(W)
设:单位栅渣量W1=0。05m3栅渣/103m3污水
则:W==1.49m3/d
因为W>0.2 m3/d,所以宜采用机械格栅清渣
三、沉砂池
本设计采用曝气沉砂池是考虑到为污水的后期处理做好准备。建议设两组沉砂池。每组设计流量Q=0。243 m3/s
(1)池子总有效容积:设t=2min,
V=t×60×2=0.243×2×60=29。16m3
(2)水流断面积:
A===2。43m2
沉砂池设两格,有效水深为2。00m,单格的宽度为1。2m。
(3)池长:
L===12m,取L=12m
(4)每小时所需空气量q:设m3污水所需空气量d=0。2 m3
q=0。2×0。243×3600=174.96 m3/h=2。916 m3/min
(5)沉砂池所需容积:
式中取T=2d,X=30污水
=1.8 m3
(6)每个沉砂斗容积
(7)沉砂池上口宽度
设计取,,
(8)沉砂斗有效容积
2。71 m3
(9)进水渠道
格栅的出水通过DN1000的管道送入沉砂池的进水渠道,然后向两侧配水进入沉砂池,进水渠道的水流流速
设计中取
(10)出水装置
出水采用沉砂池末端薄壁出水堰跌落出水,出水堰可保证沉砂池内水位标高恒定,堰上水头
设计中取m=0.4,
=0.22m
四、辐流沉淀池
设计中选择两组辐流沉淀池,N=2组,每组平流沉淀池设计流量为0.243 ,从沉砂池流来的污水进入配水井,经过配水井分配流量后流入平流沉淀池
1.沉淀部分有效面积
A=
——表面负荷,一般采用1.5-3。0
设计中取=2
A==437.4
2。沉淀池有效水深
t -—沉淀时间(h),一般采用1.0-2.0h
设计中取t=1。5h
3。沉淀池直径
=
4。污泥所需容积
按去除水中悬浮物计算
V=
式中Q-—平均污水流量;
——进水悬浮物浓度;
——出水悬浮物浓度;一般采用沉淀效率40%—60%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污泥容重,约为1
--污泥含水率
设计中取T=0。1d,
V=
=10。2
辐流沉淀池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周边传动刮泥机的线速度为2-3m/min,将污泥推入污泥斗,然后用进水压力将污泥排除池外。
5。污泥斗容积
辐流沉淀池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池底需做成2%的坡度,刮泥机连续转动将污泥推入污泥斗,设计中选择矩形污泥斗,污泥斗上口尺寸2mx2m,底部尺寸0.5mx0。5m,倾角为60度,有效高度1.35m
=
设计取
=2.36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体积
=
设计取,r=1m
=3.14=52。58
沉淀斗总容积
=
11。沉淀池总高度
H=+
式中 H——沉淀池总高度
沉淀池超高,一般采用0。3—0.5
—-缓冲层高度,一般采用0.3m
—-污泥部分高度
设计中取 ,
H=0。3+3+0。3+1/2x24x0.05+1。35=5.25m
12。进水配水井
沉淀池分为两组,每组分为4格,每组沉淀池进水端设进水配水井,污水在配水井内平均分配,然后流进每组沉淀池。
配水井内中心管直径
—-配水管内中心管上升流速(m/s),一般
设计中取=0。6m/s
=1.02m
配水井直径
=1.76m
13。进水渠道
沉淀池分为两组,每组沉淀池进水端设进水渠道,配水井接出的DN800进水管从进水渠道中部汇入,污水沿进水渠道向两侧流动,通过潜孔进入配水渠道,然后由穿孔花墙流入沉淀池.
式中 进水渠道水流流速,一般采用 ;
——进水渠道宽度;
—-进水渠道水深,
设计取
=0.405m
14。进水穿孔花墙
进水采用配水渠道通过穿孔花墙进水,配水渠道宽0。5m,有效水深0。8m,穿孔花墙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6%—20%,则过孔流速为
设计取
0.08m/s
15。出水堰
沉淀池出水经过出水堰跌落进入出水渠道,然后汇入出水管道排走。出水堰采用矩形薄壁堰,堰后自由跌落水头0。1-0。15m,堰上水深H为
Q=
式中流量系数,一般采用0。45;
b——出水堰宽度;
H——出水堰顶水深。
0。243/4=0.45
H=0.035m
出水堰后自由跌落采用0。15m,则出水堰水头损失为0。185m
16。出水渠道
沉淀池出水端设出水渠道,出水管与出水渠道连接,将污水送至集水井。
设计中取=0.6m
0.58m/s〉0.4m/s
出水管道采用钢管,管径DN=800mm,管内流速v=0。m/s,水力坡降i=0。479%。
17.进水挡板 出水挡板
沉淀池设进水挡板和出水挡板,进水挡板距进水穿孔花墙0.5m,挡板高出水面0.3m,伸入水下0。8m,出水挡板距出水堰0.5m,挡板高出水面0。3m,
伸入水下0.5m,在出水挡板处设一个浮渣收集装置,用来收集拦截的浮渣.
18。排泥管
沉淀池采用重力排泥,排泥管直径DN300mm,排泥时间20min,排泥管流速0.82m/s,排泥管伸入污泥斗底部。排泥管上端高出水面0.3m,便于清通和排气。
19。刮泥装置
沉淀池采用行车式刮泥机,刮泥机设于池顶,刮板伸入池底,刮泥机行走时将污泥推入污泥斗内。
五、污水的生物处理
污水生物处理的设计条件为:
进入曝气池的平均流量Q=30000,最大设计流量=0。486L/s
污水中的BO浓度为250mg/L,假定一级处理对BO的去除率为25%,则进入曝气池中污水的BO浓度为187。5mg/L
污水中SS浓度为250mg/L,假定一级处理对SS的去除率为50%,则进入曝气池中污水的SS浓度为125mg/L
污水中TN浓度为40mg/L,TP浓度为5mg/L,水温T=20。
1。污水处理程度计算
按照污水处理程度计算,污水经二级处理后,出水浓度BO浓度小于20mg/L,SS浓度小于20mg/L。由此确定污水处理程度为:
=
2.设计参数
(1)BO-污泥负荷率
式中 ——有机物最大比降解速度与饱和常数的比值,一般采用0.0168-0.0281之间;
——处理后出水中BO浓度,按要求应小于20mg/L;
f——MLVSS/MLSS值,一般采用0.7-0.8
设计中取,=20mg/L,f=0.75,n=。3%
= BO
(2)曝气池内混合液污泥浓度
X=
式中R——污泥回流比,一般采用25%—75%;
r——系数;
SVI-—污泥容积指数,SVI=120。
设计中取R=50%,r=1。2
X=
3。平面尺寸计算
(1)曝气池的有效容积
式中Q——曝气池的进水量,按平均流量计算。
设计中Q=30000,=0.33,X=3333.3mg/L
=5109.5
按规定,曝气池个数N不应少于2,本设计中取N=2,则每组曝气池有效容积
=
===2554.7
(2)单座曝气池面积
F=
式中H——曝气池有效水深
设计中取H=4。0m
F==638.7
(3)曝气池长度
L=
式中B——曝气池宽度
设计中取B=5。0m,=1.25,介于1-2之间,符合规定。
==127.7m
长宽比为25。5>10,符合规定
曝气池共设7廊道,则每条廊道长==18.2m
设计中取20m
(4)曝气池总高度
=H+h
式中h——曝气池超高,一般采用0。3-0。5m
设计中取h=0。4m
=4。0+0.4=4.4m
4.进出水系统
(1)曝气池进水设计
初沉池的出水通过DN1000mm的管道送入曝气池进水渠道,然后向两侧配水,污水在管道内的流速
=
设计中取d=1。0m,=0。486/s
=
=0。61m/s
最大流量时,污水在渠道内的流速
式中b—-渠道的宽度;
—-渠道的有效水深。
设计中取b=1.0m,。
==0.24m/s
曝气池采用潜孔进水,所需孔口总面积
式中-—孔口流速,一般采用0。2-1。5m/s
设计中取
A==1。21
设每个孔口面积为0。5m,则孔口数
N==5
在两组曝气池之间设中间配水渠,污水通过中间配水渠可以流入后配水渠,
在前后配水渠之间都设配水口,孔口尺寸为0。5m*0。5m,可以实现多点进水.
中间配水渠宽1.0m,有效水深1。0m,则渠内最大流速为:
=0.486m/s
设计中取中间配水渠超高为0。3m,则渠道总高:1.0+0。3=1。3m
(2) 曝气池出水设计
曝气池出水采用矩形薄壁堰,跌落出水,堰上水头
=
式中Q1--曝气池内总流量,
m——流量系数,一般采用0.4—0。5;
b-—堰宽;一般等于曝气池宽度。
设计中取m=0.4m,b=5.0m
==0.06m
每组曝气池的出水管管径为800mm管内流速为0。48m/s,两条出水管汇成一条直径为DN1000mm的总管,送往二次沉淀池,总管内流速为0.61m/s。
5.其他管道设计
(1)中位管
曝气池中部设中位管,在活性污泥培养驯化时排放上清液。中位管管径为DN600mm。
(2)放空管
曝气池检修时,需要将水放空,因此应在曝气池底部设放空管,放空管管径为DN500mm。
(3)污泥回流管
二沉池的污泥需要回流至曝气管首端,因此应设污泥回流管,污泥回流管管径
=
式中Q2-—每组曝气池回流污泥量;
-—回流污泥管内污泥流速,一般采用0.6—2.0m/s
设计中取
==0。33m,设计中取为400mm
六、二沉池计算
本次设计二沉池采用辐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一般采用对称布置,配水采用集配水井,这样各池之间配水均匀,结构紧凑.辐流式沉淀池排泥机械已定型化,运行效果好,管理方便。辐流式沉淀池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厂。
设计中选择二组辐流沉淀池,N=2,每次设计流量为0。243/s,从曝气池流出的混合液进入集配水井,经过集配水井分配流量后最后流进辐流沉淀池.
1。沉淀池表面积
F=
式中F——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Q —-设计流量
q——表面负荷取1。4/
F=0.243624。86
2。沉淀池直径
D===28。20m
设计中取直径28.20m,则半径为14.1m
3。沉淀池有效水深
=
式中t——沉淀时间(h),一般采用1.5—3。0h。
设计中取t=2.1 h
=1。42。1=3。0m
4.径深比
=9.4,合乎要求。
5。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
式中X——曝气池中污泥浓度
-—二沉池排泥浓度。
设计中取=0.347,R=50%。
r
X =
式中SVI—-污泥容积指数,一般采用70—150
r -—系数,一般采用1.2。
设计中取SVI=100,
=12000mg/L
X=4000mg/L
=937
6.沉淀池总高度
H=+
式中——沉淀池超高,一般采用0.3-0。5m;
——沉淀池缓冲层高度,一般采用0.3m;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高度;
-—沉淀池污泥区高度
设计中取,,=3.0m
根据污泥部分容积过大及二沉池污泥的特点,采用机械刮吸泥机连续排泥,池底坡度为0。05。
(r—)
式中r-—沉淀池半径;
——沉淀池进水竖井半径,一般采用1。0m。
设计中取
R=14。1m,1。0m,i=0.05m
=(14。1-1)
式中-—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沉淀池底部圆锥体容积。
=147.8
=1。26m
H=+
=0.3+3.0+0.3+0.66+1.26=5。52m
7.进水管的计算
=Q+R
式中—-进水管设计流量
Q——单池设计流量
R-—污泥回流比
—— 单池污水平均量
设计中取Q=0.243/s, =0.347/s,R=50%。
/s
进水管管径取DN600
流速
==1。16m/s
8.进水竖井计算
进水竖井直径采用=2.0m;
进水竖井采用多孔配水,配水尺寸a,共设4个沿井壁均匀分布。
流速==0。16m/s,符合要求。
孔距l:
l=1.07m
9。稳流筒计算
筒中流速=0.02m/s。
稳流筒过流面积:f==16。5
稳流筒直径==5.0m
10.出水槽计算
采用双边三角堰出水槽集水,出水槽沿池壁环形布置,环形槽中水流由左右两侧汇入出水口。
每侧流量:
Q=0.243/2=0。122/s
集水槽中流速v=0.6m/s;
设集水槽槽宽B=0。6m;
槽内终点水深==0.34m
槽内起点水深
=
式中——槽内临界水深(m);
a --系数,一般采用1;
g ——重力加速度。
=0。16m
=0。37m
设计中取出水堰自由跌落0。1m,集水槽高度:0。1+0.37=0.47m,取0。5m,
则集水槽断面尺寸0。6m。
11.出水堰计算
q=
n
L=+
h=
=
式中 q——三角堰单堰流量;
Q——进水流量;
L——集水堰总长度;
--集水堰外侧堰长;
——集水堰内侧堰长;
n ——三角堰数量;
b——三角堰单宽;
h—-堰上水头;
—-堰上负荷。
设计中取b=0.1m,水槽距池壁0.5m,得:
=85。4m
=81。6m
L=167。0m
n=1670个
q=0.156m/s
h=0。011m
=1。5L/(s*m)
根据规定二沉池出水堰上负荷在1。5—2.9L/(s*m)之间,计算结果符合要求。
12.出水管
出水管管径D=600mm
v= =
13.排泥装置
沉淀池采用周边传动刮吸泥机,周边传动刮吸泥机的线速度为2—3m/min,刮吸泥机底部设有刮泥板和吸泥管,利用静水压力将污泥吸入污泥槽,沿进水竖井中的排泥管将污泥排除池外.
排泥管管径500mm,回流污泥量 179.2L/s,流速0。92m/s。
14。集配水井的设计计算
(1)配水井中心管直径
=
式中 ——中心管内污水流速(m/s),
Q——进水流量(.
设计中取 Q=0.660
=1.09m,设计中取1。2m
(2)配水井直径
=
式中 --配水井内污水流速(m/s),一般采用0。2—0.4m/s.
设计中取
==2。05m,设计中取2.10m
(3)集水井直径
式中—-集水井内污水流速(m/s),一般采用0.2—0。4m/s.
设计中取
=2.78m,设计中取2。8m
(4)进水管管径
取进入二沉池的管径DN=600mm。
校核流速:
v===1。16m/s>0.7m/s符合要求。
(5)出水管管径
由前面结果可知,DN=600mm,v=0.85m/s。
(6)总出水管
取出水管管径DN=800mm,集配水井内设有超越闸门,以便超越。
七、消毒设施计算
污水经过以上构筑物处理后,虽然水质得到了改善,细菌数量也大幅减少,但是细菌的绝对值依然十分可观,并存在病原菌的可能。因此污水在排放水体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1。消毒剂的选择
污水消毒的主要方法是向污水中投加消毒剂,目前用于污水消毒的常用消毒剂主要有液氯、次氯酸钠、臭氧、二氧化氯、紫外线。由原始资料可知,该水厂规模中等,受纳水体卫生条件无特殊要求,设计中采用液氯作为消毒剂对污水进行消毒。
2。消毒剂的投加
(1)加氯量计算
二级处理出水采用液氯消毒时,液氯投加量一般为5-10mg/L,本设计中液氯投量采用7。0mg/L.每日加氯量为:
q=
式中q——每日加氯量(Kg/d);
——液氯投量(mg/L);
Q—-污水设计流量(/s)
q=7
=293。93Kg/d
(2)加氯设备
液氯由真空转子加氯机加入,设计二台,采用一用一备。每小时加氯量:
293.93/24=12.2Kg/d
设计中采用ZJ—1型转子加氯机。
3.平流式消毒接触池
本设计采用2个3廊道平流式消毒接触池,单池设计计算如下:
(1)消毒接触池容积
V=Q*t
式中 V——接触池单池容积;
Q-—单池污水设计流量
t-—消毒接触时间(h),一般采用30min。
设计中取Q=0.243m/s,t=30min.
V=0.243
(2)消毒接触池表面积
F
式中 F—-消毒接触池单池表面积;
——消毒接触池有效水深。
设计中取=2.5m
F==174.96
(3)消毒接触池池长:
=
式中—-消毒接触池廊道总长;
B——消毒接触池廊道单宽。
设计中取B=4m
==43.74m
消毒接触池采用3廊道,消毒接触池长
L==14。58 设计中取15m
校核长宽比:
=10.7510 合乎要求。
(4)池高
H=
式中 -—超高(m),一般采用0.3m;
-—有效水深(m)。
H=0.3+2。5=2.8m
(5)进水部分
每个消毒接触池的进水管管径D=600mm,v=1。0m/s.
(6)混合
采用管道混合的方式,加氯管线直接接入消毒接触池进水管,为增强混合效果,加氯点后接D=600mm的静态混合器。
(7)出水部分
H=
式中 H——堰上水头(m);
n——消毒接触池个数;
m—-流量系数,一般采用0.42;
b——堰宽,数值等于池宽(m).
设计中取n=2,b=4。0m
H==0.10m
八、污泥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
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每日要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若不进行有效处理,必然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些污泥按其来源可分为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
初沉污泥是来自于初次沉淀池的污泥,污泥含水率较低,一般不需要浓缩处理,可直接进行消化、脱水处理。
剩余污泥来源于曝气池,活性污泥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物的同时自身污泥量也在不断增长,为保持曝气池内污泥量的平衡,每日增加的污泥量必须排出处理系统,这一部分被称作剩余污泥.剩余污泥含水率较高,需要先进行浓缩处理,然后进行消化、脱水处理。
1、初沉池污泥量计算
由前面资料可知,初沉池采用间歇排泥的运作方式,每4小时排一次泥。
(1)、按水中悬浮物计算
V=
式中 取T=4h,,
V=
=21
初沉池污泥量=21
以每次排泥时间30min计,每次排泥量0。0117
2、剩余污泥量计算
(1)曝气池内每日增加的污泥量
式中 20mg/L,Y=0。6,V=5109.5,,.
=1737。6Kg/d
(2)曝气池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量
=,
式中 f—0。75
—回流污泥浓度.
设计中取Q=12000mg/L。
=193。1
3、辐流浓缩池
污泥浓缩的对象是颗粒间的空隙水,浓缩的目的在于缩小污泥的体积,便于后续污泥处理,常用污泥浓缩池分为竖流浓缩池和辐流浓缩池两种,设计中一般采用辐流浓缩池。浓缩前污泥量含水率97%,浓缩后污泥含水率97%。
进入浓缩池的剩余污泥量0.0027=9。72
(1)、沉淀池有效部分面积
F=
式中 C——流入浓缩池的剩余污泥浓度,一般采用10kg/
G—-固体通量,一般采用0。8-1。2;
Q-—入流剩余污泥流量()
设计中取G=1。0
F==97.2
(2)、沉淀池直径
D=
==11.13,设计中取11.20m;
(3)、浓缩池的容积
V=QT
式中T--浓缩池浓缩时间(h),一般采用10-16h
设计中取T=16h
V=0.00270
(4)、沉淀池有效水深
==1.6m
(5)、浓缩后剩余污泥量
式中 -—浓缩后剩余污泥量()
=0。0009
(6)、池底高度
辐流沉淀池采用中心驱动刮泥机,池底需做成1%的坡度,刮泥机连续转动将污泥推入污泥斗。池底高度
=i
式中 池底高度(m);
i—-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1.
设计中取0.06m;
(7)、污泥斗容积
=
式中——污泥斗高度;
泥斗倾角,为保证排泥顺畅,圆形污泥斗倾角一般采用;
a——污泥斗上口半径;
b——污泥斗底部半径.
设计中取a=1.25m;b=0。25m、
==1.43
污泥斗容积
=)
=2.9;
污泥斗中污泥停留时间
T===0.9h
(8)、浓缩池总高度
h=
式中
,一般采用0。3—0。5m。
设计中取
h=
=0。3+1。6+0。3+0。06+1.43=3。69m
设计取沉淀池总高度3。70m。
(9)、浓缩后分离出的污水量
q=Q
式中 Q——进入浓缩池的污泥量;
q=0。0027=0.0018
(10)、溢流堰
浓缩池溢流堰出水经过溢流堰进入出水槽,然后汇入出水管排出。出水槽流量q=0.0018,设出水槽款0。2m,水深0.05m,则水流流速为0.18m/s.
溢流堰周长
c=
式中 c--溢流堰周长;
D—-浓缩池直径;
b—-出水槽宽。
c=3。14(11。2-2*0.2)=33.9m
溢流堰采用单侧90度三角形出水堰,三角形顶宽0.16m,深0.08m,每格沉淀池有三角堰33.9/0.16=212个。
每个三角堰流量==0.0000085
=0.7
式中--三角堰水深(m)。
=0.0066m,设计中取为0。007m
三角堰后自由跌落0.10m,则出水堰水头损失为0。107m。
(11)、溢流管
溢流水量0.0018,设溢流管管径DN100mm,管内流速v=0.23m/s
(12)、刮泥装置
浓缩池采用中心驱动刮泥机,刮泥机底部设有刮泥板,将污泥推入污泥斗。
(13)、排泥管
剩余污泥量0。0009,泥量很小,采用污泥管道最小管径DN150mm。间歇将污泥排入贮泥池。
4、贮泥池
贮泥池用来贮存来自初沉池和浓缩池的污泥。由于污泥量不大,本设计采用1座贮泥池,贮泥池采用竖流沉淀池构造。
(1)、贮泥池设计进泥量
Q=+
式中 初沉污泥量;
。
由前面结果可知,,.
每日产生污泥量
Q=252+77。76=329。76
(2)、贮泥池的容积
V=
式中 t——贮泥时间(h),一般采用8—12h;
n—-贮泥池个数。
设计中取t=8h,n=2
V==109。92
贮泥池设计容积
V=+
=tg
式中 -—贮泥池有效深度(m);
污泥斗高度(m);
a-—污泥贮池边长(m);
b——污泥斗底边长(m);
污泥斗倾角,一般采用60
设计中取n=2个,a=5.0m,,污泥斗底为正方形,边长b=1。0m。
=tg=3。46m
V=75+35.75=110.75〉109.92符合要求。
(3)、贮泥池高度:
h=
=0.3+3。0+3.46
= 6。76m
设计中取h=6.8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