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问题引领式教学法
2025-09-24 11:04:40 责编:小OO
文档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40分钟一节的课,许多教师常常是口干舌燥的讲上近40分钟,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一些学生也几近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效益也就无从谈起了。近年来,广大一线教师深入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围绕自主互助学习课堂的构建,以“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研究为突破口,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345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结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效益明显提升。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摸索出一种与学生自主学习相适应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即“问题引领式”教学法。

“问题引领式”教学法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实现学生创造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法,是围绕“激发兴趣,导教导学,师生互动,低耗高效”的方针,创新课堂教学,形成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练习、反思”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主轴,教师“点拔、引领”为主导,以师生知识、情感合流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的基本操作流程为“七环节”。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宽松感、新奇感和成就感,就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精心地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如融入新知识的游戏、学生动手操作、实际问题设疑、多媒体动画等创新探究情境导入新课,能更好的激发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2、目标呈现,整体把握

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具体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和认知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出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并通过学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心中有数。

3、问题预设,自主探究

教师要依据学情认真分析,研究学习内容,预设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障碍,可能出现的错误,可能陷入的思维误区乖,提前做好引领和指导点拔预案,从而做到“胸有成竹”。

学生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尝试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操作活动,并运用双色笔标注遇到的问题,带到对学和组学中解决,完成后及时告知小组长。这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过适当的一段时间,学生通过感性操作活动逐步对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自学环节完成。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适时点拨指导,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该环节完成教师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拨。

4、小组交流,互动质疑

合作交流是教师引领学生带着在自主探究中未解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以寻求正确的解答。

自主尝试探究后,学生在个人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通过小组内继续尝试探究,互相借鉴,弥补自己的不足,对数学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本步既是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其中,把握交流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好交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人人有话说,人人有收获。

5、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问题展示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展示在合作交流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对问题的不同见解,或者是对问题的拓展和延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本小组的问题。对问题的展示不能过于简单,如“老师,某某题我不会做”,强调让学生说明不会的原因。展示的问题一般由同伴帮助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人人能展示。不展示重复的问题,不展示已解决的问题。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记住一个结果。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去发展所要学习的知识,研讨的目的是给予学生一个交流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把在探究中获得的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和学生们仔细倾听他们的发言,要鼓励他们说出不同意见,鼓励不爱说话的学生发言。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研讨能力,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去纠正错误或裁断分歧意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自己去解决的。对有代表性的或重点或疑难问题,各组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和交流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解答与引领,必要时教师可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探讨解决。对引领有困难,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知识,老师可以讲解。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语言表达、协作学习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新性。即从展示内容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从展示分工来讲,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从展示方式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从展示价值讲,包括学习方法的总结、规律的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

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语言规范、简明扼要;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站立发表意见。

6、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对于得出的定理、公式等,需要通过习题训练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巩固练习环节尽可能由学生完成。内容设计要做到少而精,注重练习的效果,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要做到题目要有代表性。题目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训练设计要注重疑点、难点和易错点。训练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时间品味问题,消化问题,解决问题。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提升,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本环节坚持以“问题式小结”和“学生自主小结”为主。放手让学生来做,让每位学生在总结一节课知识的同时,重点展示生成的知识和仍未理解的问题,同伴之间发表各自对问题的不同见解。这也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重新整理、进行归纳、达到思维升华的过程。

7、课堂检测,回归系统

课堂中遵循堂堂清、步步清、人人清的原则。通过前面的学习、展示、练习、总结后,教师组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完成后,教师通过组织同桌互批、小组长检查和抽测检等方法,进行学情调查,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作好记录。并及时进行知识的反馈矫正,弥补学生当堂学习存在的不足。

“七环节”明晰了课堂结构,使教师教学时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不再信马由缰。另外,当堂巩固训练、当堂检测环节,也落实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的教学原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