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道路立交规划与设计总结
2025-09-24 11:04:45 责编:小OO
文档
道路立交规划与设计

-------总结

第一章道路立交概论

道路交叉: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在平面或空间上的交会。

道路立体交叉:两条或多条路线(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道路与其他设施线路)在不同平面上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

平面交叉的交通特征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改善平面交叉口交通的基本途径

1.实行交通管制-使交通流线在时间上分离: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使交通流线在平面上分离: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环形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

3.修建立体交叉-使交通流线在空间上分离: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立交的组成

通常由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口以及辅助车道、三角区、收费口几部分组成。

第二章立交交叉规划

任务与内容:一定区域内,对立交位置与间距、基本类型、等级与规模、修建时序做全面布局和统一安排。立交规划是道路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立交设计的前期工作,由规划部门完成。

步骤:前期(资料收集、交通分析)+内容+规划成果编制+规划任务、内容、步骤及成果

主要成果:(1)立交规划说明(2)道路立交规划图(3)立交规划等级及技术要求表(4)立交规划表(5)立交工程预算表

第三章立交选型与方案设计

立叉的分类体系

一、按相交道路跨越方式划分

上跨式

下穿式

二、按交通功能划分

分离式立体交叉

互通式立体交叉

三、立交的匝道形式

定向式

半定向式

非定向式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交织型立体交叉

喇叭形立体交叉

•三路立交的代表形式

•是用一个环圈式匝道和一个半定向匝道来实现车辆左转弯的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主线驶出转向90 度为A式; 

主线驶出转向 270度为B式。

三路叶形立体交叉

——用两个环圈式匝道来实现车辆左转弯的全互通式立交

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最常用的互通式立交形式之一

——通过四个对称环圈式匝道来实现各方向左转车辆的运行。

环形立体交叉:

其特点及适用条件

——由平面环形交叉发展而来

X形立体交叉

——又称半定向式立交,是全互通式立交的最高级形式之一

半定向型立交:所有左转匝道采用半定向型匝道的互通式立交。

a)对向左转匝道对角靠拢布置

b)对向左转匝道对角拉开布置

定向式立体交叉

——由定向左转匝道组成的一种高级全互通式立交形式。

立交选型中应遵循的原则

1、车道数和车道平衡的原则

(1)相邻两段在同一方向上的基本车道数增减不得多于一条且变化点应距互通式立交0.5~1.0km,设渐变率不大于1/50过度段。

(2)分合流处的车道平衡

2、一致性原则(立交布设方式、车辆进出方式),应避免:(1)立交平交交替出现,或多个立交中出现平交;(2)左进与右出或右进与左出的路口交替出现或突然出现。(3)立交桥跨前的出口(进口)与桥跨后的出口(进口)交替出现;

3、形式多样统一:

4、环境协调。

立交方案设计的任务与主要成果

任务:确定合理的立交结构类型、布置形式和总体轮廓,为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提供最优方案。

主要成果:

(1)方案设计说明

(2)立交方案表现图---总体效果图

(3)立交方案设计图

(4)立交方案比较表

(5)立交工程及费用估算表

(6)其他有关附件

第四章立交主线设计

主线线性设计技术标准

平曲线半径:不宜过小,由主线横坡值控制,不大于3%(4%)

竖曲线半径:凹形视线开阔,一般不受视距考虑,按缓和冲击需要的最小半径的4倍(2倍)取值;

纵坡:尽可能平缓,主要基于行车安全考虑。

视距标准

视距:保证行车安全、驾驶员看到前方障碍或来车采取必要措施的最短距离。立交主要采用停车视距控制。

分流端识别视距

汇流端视距

主线分流出口视距要求:位置明显,宜于跨线桥前。位于桥后时,距离不小于150m。

第五章立交匝道设计

根据汽车在匝道上的分流减速行驶、匀速或变速行驶和加速合流行驶三个过程,可相应地将匝道分为驶出道口部分、中间匝道路段部分和驶入道口部分。其中,驶出道口和驶入道口又统称为匝道的端部。

匝道动线布置的基本形式

•匝道与正线连接处(进出口)的两条车流轨迹线,由于流向的变化会发生交错运行,这种交错形成了不同的交错形式。

分流

合流

交织

交叉

匝道的基本布置形式

右转匝道左转匝道左右共行匝道

左转匝道

包括直接式、半直接式、间接式(小环道、迂回式)、环道

匝道平面线形设计方法

与一般公路设计差别较大

一般公路设计采用导线法,以直线为主体

匝道设计以曲线为主

导线法设计根据用户预定好的导线进行接线设计。

包括:基本型缓和曲线、单圆弧曲线、同向复曲线、凸型曲线、回头曲线。又称交点法

导线法

亦称线元法或单向推进法。

它是将组合复杂的公路平面线形“化整为零”,分解成若干个线形单元。已知路线平面曲线的起点信息如坐标、切线方向和曲率半径,则从起点处开始设置任何一单元,沿任何方向延伸,此单元终点的信息如坐标、切线方位角、曲线半径都可以计算出来,同时将其作为下一单元起点的相同信息加以利用。如此逐个单元往下计算,似同搭积木一样,各个单元首尾连接,构成一条连续完整的公路平面线形。

基本模式法

从建立线元的基本模式出发,将一条匝道曲线按两种基本模式进行解析计算,然后由两种基本模式组合成一条圆滑的连续匝道。

拟合法

主要针对平面匝道约束条件多且严格提出的。将一些指定点连接成为一条光滑的曲线,通常采用样条曲线进行拟合。

综合法

主要是拟合法与积木法的综合

第六章立交进出口设计

加速车道:为车辆加速进入主线而设置的附加车道。

减速车道:为车辆减速进入匝线而设置的附加车道。

变速车道的组成

变速车道的长度计算(不需要记住公式)    ----需要掌握汽车速度的变化规律

总长度=L(加减速段落长度)+L’(渐变段长度)

(1)加速车道

(2)减速车道

第七章立交桥跨设计

立交桥跨的特点

1)数量多、规模庞大

2 )样式多、结构复杂

3 )层次多、布设困难

4 )旱桥多、基础简单

5 )桥梁孔数多、跨径不等

6 )桥下行车条件差

桥跨总体布置:在立交总体规划布置的基础上对桥跨的平面、纵断面以及横断面进行布局和设计----确定桥跨的平面、纵面及横断面设计

立交桥跨的布设形式

曲线桥

(1)曲线桥弯扭、变形比直线桥大,内外受力不均,在加上行车离心力影响,其设计施工均困难。--------一般采用箱式或板式截面,梁式不太合适。

(2)曲线桥的平曲线半径不宜过小。

(3)曲线桥施工一般采用现浇方式,以保证外侧的曲线线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