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3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详解
2025-09-24 11:03:47 责编:小OO
文档
《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导论》       任课教师:     职称:  

所在系部:中西医临床医学院         教 研 室: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授课对象及时间: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授课章节: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

基本教材:《中西医结合导论》(戴恩来  罗再琼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7月)

自学资源:

1、《中西医比较医学史》(李志庸主编,高等中医院校精品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结合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陈可冀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3、《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陈士奎主编,卫生部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目标:

1.知识内容:

1).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

2).熟悉:现代试验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3).了解:现代试验方法。

2.能力培养:

通过对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领域先进的科研方法,增加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前沿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使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分类以及基本的方法。

学生特点分析:该班为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2012级本科班。本届学生按照最新修改过的培养计划进行授课,先期已经学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中西医学课程,于第五学期开设《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学生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中西医学基本的知识基础,但对于该专业的前景以及发展方向等还存在困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分类以及基本的方法,了解中西医结合领域先进的科研方法,增加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前沿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该班学生62名,小班授课,有助于开展讨论及与学生互动。

教学重点:现代试验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中西医科研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涉猎中西医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对于本科生来说有些困难,很多实验方法原理没有办法理解,所以要降低要求,了解即可。本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中西医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中西医科学研究的一般分类、基本方法的了解。在讲授本章时充分利用图片,先进科研项目案例等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刺激学生了解该领域的欲望,增加兴趣。

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教学组织形式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板书为主,运用质疑设问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坚持知识传授与理论素养并重的原则,课堂教学注意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逻辑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性,避免不必要重复。充分运用图表、幻灯、录像、模型、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开展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与评价:

    本次课程理论为主,较为抽象,以讲授为主。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的基本分类,基本模式和方法只能粗浅了解,授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的兴趣上来。引导学生在中西医结合领域走的更远,涉猎的更为深入。

教学改革:

   1.案例式教学:讲解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时,采取案例式教学法,通过不同科研项目案例,使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以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有基本的了解,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也明确科研的目的与方向。

3. 广泛结合现代临床及研究成果: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中西医结合的现代科研成果,让学生体会到中西医结合科研的深刻意义,激发学生钻研中西医结合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启发和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掌握中医系结合现代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课时安排:4学时。 

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续页)

时间

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2分钟

首先导入问题----科研是什么?中西医科研的优势在哪里?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研究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一节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方法

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一)DNA体外扩增

1、 DNA体外扩增技术:

2、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二)原位杂交与核酸蛋白印迹

1、 原位杂交与核酸蛋白印迹技术 

(1)原位杂交技术  (2)印迹技术: 

①DNA印迹术②RNA印迹术,③蛋白质印迹术,④斑点及夹缝印迹杂交

 2、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三)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

1、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技术

(1)基因组学研究内容及技术 

①结构基因组学: ②功能基因组学

(2)蛋白质组学技术    

2、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证候-基因表达谱”。

(四)生物芯片

1、生物芯片技术:\(1)基因芯片技术  是同步、高效、快速和低成本,可分为分析芯片、检测芯片和诊断芯片等。

(2)蛋白质芯片技术 是一种高通量的蛋白质给你分析技术。

2、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二、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形态学研究方法

(一)细胞与组织形态学结构研究

1、细胞与组织形态学结构染色及观察

(1)染色方法:组织细胞;血细胞

(2)细胞与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形态观察

2、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二)细胞和亚细胞组分分析 (三)细胞工程技术\

三、生物化学研究方法

(一)生物大分子的吸收光谱

(二)生物大分子的电泳与层析分离:

 1、纸上电泳、醋酸纤维素凝胶电泳、2、 凝胶层析技术、

(三)透析技术研究方法

四、医学免疫学研究方法

(一)抗原抗体的检测 (二)免疫分子的研究  

(三)免疫细胞的研究

五、功能学研究方法

(一)循环系统功能学研究方法

1、循环系统功能学检测

(1)心肌电生理:①心肌细胞电生理检测动物心电图描计

(2)心脏泵学功能:超声心电图,评价指标:

(3)血流动力学研究

2、应用 上述方法功能学指标是正常、疾病状态(疾病模型)及中医药干预循环系统功能评价不可或缺的指标。

(二)血液系统功能学研究方法

(三)呼吸系统功能研究方法 评价指标:

1、肺通气功能评价: 2、血气分析:

(四)泌尿系统功能研究方法

(五)消化系统功能研究方法

(六)神经与运动系统功能学检测

(1)痛觉研究(热、电、机械、化学刺激法)

(2)镇静催眠作用研究(3)抗癫痫研究

(4)学习记忆功能

(5)脑电生理研究:脑电图、脑立体定位术、皮质诱发电位

六、中药化学研究方法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多种联用色谱法

(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确证

(三)计算机辅助中药新药设计

(四)中药化合物的活性评价: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

(五)方剂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血药和非血药浓度

七、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

八、动物实验与中医药研究

(一)实验动物的选用

(二)中医药研究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三)中医药动物实验模型药效评价

一是实验动物模型的评价二是药效指标选择

探究教学法

举例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理论讲授教学法

穿插图片,多媒体教学

理论讲授教学法

穿插图片,多媒体教学

举例教学法

举例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

举例教学法

3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3分钟

4分钟

利用课件,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整节课教学内容。

讨论:谈谈你对中西医医学背景的认识?

总结归纳法

讨论教学法

1分钟

1.提供自主学习资源。

2.布置作业,谈谈对中西医医学认知方法的认识。

   课后评价法:布置作业,培养学生课后总结及拓展知识的习惯。

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设计(续页)

时间

分配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2分钟

首先导入问题----国家对中西医结合的态度如何?相关方针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研究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原则

(一)中西医学的优势简述:

(二)基本原则:优势互补

一是各自强化优势——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治愈率;

二是对慢性病常见病治疗方案、手段合理结合,提高有效率。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方法

(一)中西医双重诊断

西医长于辨病,中医长于辨证,两者取长补短,提高诊疗水平;尤其用于:

检验指标异常,临床无症状可辨时——辨病

临床症状明显,而检验指标无异常时——辨证

方法:从病从证——疾病与证候均清晰明确时:把握全局,着眼当下,中西药并用,优势互补

舍病从证——证显病不明时:辨证治疗当先,随后辨病治疗

舍证从病——病清证不明时:依病治疗,结合中药药理研究

意义: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增强治疗的针对性

有助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医药现代化

(二)微观辨证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内镜、实验室技术、病理组织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方法:收集资料时:四诊+运用现代诊察技术,并赋予现代诊察内容与结果以中医临床意义,以便于中医辨证

望、闻、问、切、检五字模式;将现代检验指标纳入证候诊断标准。

意义:宏观微观结合,完善中医辨证标准,可使中医规范化、客观化,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三)阶段治疗

根据疾病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

方法:西医病原观与中医反应性的结合产物。

急性期:致病性强,症状显著,以西药对抗性治疗为主

缓解、恢复期:功能紊乱,以中药调节机体反应性

合并症期:合用活血化瘀+合治周围神经病变+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又如骨髓炎急性期:抗感染;慢性期:扶正祛邪,去腐生肌等

意义:急性期西药控制,缓解期中药扶正固本,可减少发病,减轻症状。分阶段治疗可以抓住疾病传变、专柜规律,掌握治疗主动权。

(四)菌毒并治

适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严重感染或败血症,

同时选用西药——针对性强的抗生素杀菌

 中药——清除毒素,两者病因病理兼顾

方法:抗菌杀菌:选抗菌效力强、诱导内毒素释放慢而少的抗生素足量

解毒消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腑泻下的中药

意义:中药西药病因病理双管齐下,疗效显著

(五)减毒增效

适用于肿瘤放化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使用免疫抑制剂的配合治疗。

运用中药保护正常组织免受化疗的损害从而减轻毒副作用,提高肿瘤组织对化疗的敏感性,及提高化疗效果

方法:中药配合西药专病专药治疗,减轻西药毒副作用的方法

意义:中西药有机配伍,中医药整体调节,不但能有效拮抗西药的毒副作用,而且还能增强西药整形作用,从而保证了西药的疗程和顺利撤退,提高了临床效果

(六)西药中用、中药西用

中药西用——在西医理论指导下依据中药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西医治疗功效使用中药。

西药中用——给西药赋予中药的基本内容,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禁忌等,之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西药

方法:西药中用:按照中医药理论使用西药

中药西用:现代理论指导:植物——复方——单品——提取有效成分;剂型和给药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意义:西药中用:保留西药的精确、准确性,减少不良反应

中药西用:以辨证为主,参考药理研究成果,提高疗效

理论讲授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

理论讲授教学法

理论讲授教学法

穿插图片,多媒体教学

理论讲授教学法

穿插图片,多媒体教学

举例教学法

举例教学法

举例教学法

举例教学法

举例教学法

理论讲授教学法

穿插图片,多媒体教学

举例教学法

举例教学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2分钟

1分钟

5分钟

5分钟

4分钟

回答上课设计的问题。

中西医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但由于两者产生的背景和认知方法的不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中西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乃至于医学模式根本差异,中西医结合是未来临床的需要,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那么,中西怎样结合,中西医应该采取什么研究方法可能是两者有机结合?

总结归纳法

讨论教学法

1分钟

3.提供自主学习资源。

4.布置作业,谈谈对中西医的差异有哪些?

   课后评价法:布置作业,培养学生课后总结及拓展知识的习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