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设计(论文)中文题目: 超轻泡沫混凝土制备技术研究
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主要内容:超轻泡沫混凝土的原材料与普通泡沫混凝土基本相同,通常由水泥、超轻骨料、活性混合材、纤维、泡沫剂、防水剂、增强剂、早强剂和水经拌合成型制备。相对于常用的泡沫混凝土,超轻泡沫混凝土的密度更低,而热工性能更好,导热系数低至0.045~0.080 W/(m·K),已经接近膨胀聚苯乙烯泡沫的导热系数。随着密度的降低,抗压强度也明显降低,由于抗压强度较低,超轻泡沫混凝土通常用于墙体保温、空心砌块填芯、夹心墙填充以及制备绝热制品等要求低导热系数但不要求抗压强度的部位。由于具有良好的绝热和耐火性能,超轻泡沫混凝土可以在很多工程中可以替代膨胀聚苯乙烯泡沫等有机易燃绝热材料,从而在不降低建筑节能要求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制备干密度150~200kg/m3、导热系数≤0.050 W/(m·K)、抗压强度≥0.20MPa的超轻低导热泡沫混凝土。
试验内容包括:(1)泡沫稳定性对超轻泡沫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2)胶凝材料对超轻泡沫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3)超轻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测定。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让同学掌握常用建筑保温材料基本性质,了解泡沫混凝土的制备技术以及力学性能和热工性能的测试方法,提高对建筑保温材料了解和对泡沫混凝土的认识。本课题研究内容丰富,难度适中
| 要求:了解泡沫混凝土的基本特性,了解泡沫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和技术以及保温材料的试验方法。本课题的主要工作:(1)外文文献资料翻译;(2)文献综述;(3)试验方案设计;(4)试验研究;(5)分析试验结果并撰写毕业论文。 | ||||
| 进 度 安 排 | ||||
| 序号 | 设计(论文)工作内容 | 时间(起止周数) | ||
| 1 | 熟悉课题、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 第1周至第5周 | ||
| 2 | 撰写文献综述、设计试验方案,提交开题报告 | 第6周至第7周 | ||
| 3 | 翻译英文文献,实施试验 | 第8周至第14周 | ||
| 4 | 试验结果分析,补充完善试验 | 第15周 | ||
| 5 | 撰写毕业论文 | 第14周至第16周 | ||
| 6 | 毕业论文答辩 | 第17周 | ||
| 主要参考文献: [1] 高倩, 王兆利, 赵铁军. 泡沫混凝土[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3(3): 113-115 [2] 李翔宇,赵霄龙,郭向勇,曹力强. 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模型研究[J]. 建筑科学, 2010, 26(9): 83-86 [3] 周顺鄂,卢忠远,严云. 泡沫混凝土导热系数模型研究[J]. 材料导报,2009, 23(3): 69-73 [4] 韩珀,张君. 泡沫混凝土复合墙体材料力学及热物理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2:19-24 [5] 张磊,杨鼎宜.轻质泡沫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J].混凝土,2005(8):44-48 [6] 陈兵,刘睫. 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材料学报, 2010, 13,(3): 286-290 [7]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南京工学院. 混凝土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8] 潘志华,程麟,李东旭,贾元平,杨南如. 新型高性能泡沫混凝土制备技术研究[J]. 建筑石膏与胶凝材料, 2002(5): 1-4 [9] 蔡娜. 超轻泡沫混凝土保温材料的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9 [10] 王群力. 新型轻质发泡混凝土砌块及节能墙体的性能研究[J].砌块与墙板, 2006,(10):132-133. [11] 谢明辉. 大掺量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 [12] 阎振甲, 何艳君. 泡沫混凝土使用生产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13] 邓容有.隔热泡沫混凝土的工程应用[J]. 建筑技术开发, 2001,(2):41-44 [14] 唐虹. 泡沫混凝土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5,(3):115-117. [15] 邵洪江. 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研究[J]. 山东建材, 1999,(1):13-15. [16] 张磊, 杨鼎宜. 超轻泡沫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J]. 混凝土, 2005,(8): 45-46. [17] 王翠花.泡沫混凝土制备相关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 2006 [18] Yasser MHunaiti. Strength of composite sections with foamed and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al Engineering, 1997(5): 60-62. [19] Al-Khaiat H,Haque M N .Effect of Initial Curing of Early Strength and Properties of a Lightweight Concrete[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98,(6): 859-866. [20] M R Jones, A McCarthy. Preliminary views on the potential of foamed concrete as a structural material[J].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2005, 57(1): 21-31 [21] A Laukaitis.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factors on foam cement concrete formation mixtures and product properties[J]. Statyba(Civil Engineering)(Lithuania), 1997, 11(3): 52-56 [22]K.Ramamurthy, E.K. Kunhanandan Nambiar, G. Indu Siva Ranjani. A classification of studies on properties of foam concrete[J]. Cement & Concrete Composites , 2009,(31): 388–396 [23]Siong Kang Lim, Cher Siang Tan, Ooi Yuan Lim, Yee Ling Lee. Fresh and hardened properties of lightweight foamed concrete with palm oil fuel ash as filler[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3,(46): 39–47 [24] E P Kearsley, P J Wainwright. The effect of high fly ash content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foamed concrete[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1(31): 105-112 [25]Norlia Mohamad Ibrahim, Shamshinar Salehuddin. Performance of lightweight foamed Concrete with waste clay brick as coarse aggregate[J]. APCBEE Procedia, 2013(5): 497-501 [26] E P Kearsley, P J Wainwright.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foamed concrete[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1(31) : 805-812 [27] Md Azree Othuman, Y.C. Wang. Elevated-temperature thermal properties of lightweight foamed concrete[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1,(25): 705-716(in Chinese) | ||||
|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 系(教研室)负责人审查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 学生签字: 年 月 日 | ||
1、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于第七学期(五年制第九学期)期末前下达给学生。
2、学生签字时间就是任务下达时间(学生接受任务时间)。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