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 | 措施 | 实质 |
| 古埃及 | 法老掌握一切大权, |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
| 古巴比伦 | 汉谟拉比法典 | |
| 古印度 | 种姓制度 | |
| 古中国 | 分封制、宗法制 |
| 类型 | 国家 | 发源地 | 文明典型 | |
| 东方文明 | 大河文明 | 古埃及 | 尼罗河流域 | 金字塔、象形文字 |
| 古巴比伦 | 两河流域 |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 ||
| 古印度 | 印度河、恒河流域 | 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 ||
| 古中国 | 黄河、长江流域 | 青铜器、甲骨文、四大发明等 | ||
| 西方文明 | 海洋文明 | 古希腊 | 地中海沿岸 | 爱琴文明、雅典奴隶制民主 政治、戏剧、史诗、寓言、勾股定理、浮力定律、杠杆原理、比重原理 |
| 国家 | 改革 | 内容 | 结果 | 启示 |
| 雅典 | 伯利克里改革 | 通过抽签,公民可以担任官职;公民大会决定国家一切大事;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发给工资或补贴. | 雅典进入伯利克里时代 | 坚持改革开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
| 日本 | 大化改新 | 建立天皇为首的集权制 | 日本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 |
| 法兰克 | 查理马特改革 | 建立采邑制 | 西欧逐渐建立封建等级制 |
| 国家 | 进入中古时代 |
| 日本 | 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
| 西欧 | 采邑改革后,在采邑制基础上, 西欧逐渐建立封建等级制 |
| 阿拉伯 | 在教旗帜下,通过战争统一阿拉伯 |
| 帝国 | 时间 | 性质 | 首都 | 影响 |
| 亚历山大帝国 | 公元前4世纪 | 奴隶制 | 巴比伦 |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 |
| 罗马帝国 | 公元前2世纪 | 奴隶制 | 罗马 | 促进境内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丝绸之路直达罗马 |
| 东罗马帝国 | 公元6世纪 | 奴隶制- -封建制 | 君士坦丁堡 | 保存和继承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文化 |
| 阿拉伯帝国 | 公元8世纪 | 封建制 | 巴格达 | 促进教的传播,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
| 奥斯曼土耳其 | 公元16世纪中叶 | 封建制 | 伊斯坦布尔 | 给被征服地人民带来灾难。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
| 文明交往形式 | 例子 |
| 和平交往 | 中印文化西传、马可波罗来华、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 |
| 暴力冲突 |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两次鸦片战争、拿破仑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宗教 | 时间 | 地点 | 背景 | 创始人 | 教义 | 经典 | 共同点 |
| 佛教 | 公元前6世纪 | 印度 | 印度种姓制度引起社会矛盾尖锐 | 释迦牟尼 | 宣扬“众生平等”,提倡消除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 | 《金刚经》等 | 都提倡平等、忍耐顺从,都诞生在亚洲,都是国教 |
| 教 | 公元1世纪 | 巴勒斯坦、 小亚细亚 | 罗马统治者残酷剥削犹太人 | 相传其创始人是耶稣 | 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类有“原罪”,人们只要信奉耶稣,忍受苦难,死后灵魂就可升入天堂。 | 《圣经》 | |
| 教 | 公元7世纪初 | 阿拉伯半岛 | 顺应阿拉伯人民统一的要求 | 穆罕默德 | 号召人们信仰 “真主”安拉,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主张凡是信仰安拉的人,不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 | 《古兰经》 |
| 巨变 | 事件 | 表现 |
| 思想巨变 | 文艺复兴 | 人文主义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 |
| 地理巨变 | 新航路开辟 | 发现美洲新,世界走向整体 |
| 经济巨变 | 工业 |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经济飞速发展 |
| 社会 制度 巨变 | 英国资产阶级 |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君主立宪制 |
| 美国战争 |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联邦制 | |
| 法国大 |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共和制 |
| 事件 | 英国资产阶级 | 美国战争 | 法国大 |
| 时间 | 10--1688年 | 1775--1783年 | 17--1794年 |
| 根本 原因 | 英国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 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 导火线 | 苏格兰人民 | 波士顿倾茶事件 | 三级会议召开 |
| 任务 | 推翻封建,发展资本主义 | 摆脱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 推翻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
| 领导 阶级 |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克伦威尔 |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代表:华盛顿 | 资产阶级,代表:罗伯斯庇尔 |
| 主要 过程 | ①.开始标志:10年,新议会召开要求王权,爆发.②.19年,处死查理一世,英国进入共和国时代③.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④.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⑤.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开始确立,结束 | ①.开始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声②.建军:1775年第二届会议召开,组建军③.建国:1776年7月4日(日),会议通过《宣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④.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胜利:1781年,约克镇战役⑥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 | ①.开始标志:17年7月14日(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②.制宪会议通过《宣言》③.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路易十六上断头台④.1793年,雅各宾派掌权,把法国大推向高潮⑤.1794年,热月政变, 大结束 |
| 确立 政体 | 16年,《权利法案》通过,确立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统治) | 1787年,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体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 | 法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共和制)(体现卢梭的主张:建立共和政体) |
| 历史意义(影响) | 英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君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对欧洲和北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的时代。 | 美国战争是一场民族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它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运动 | 法国大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它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及拉丁美洲民族运动。 |
| 启示 | 新旧制度更迭充满曲折 | 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自主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 事件 | 美国战争 | 拉美民族战争 | 印度民族大 |
| 时间 | 1775-1783 | 1791-1826 | 1857-1859 |
| 原因 |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 欧洲殖民者(西、葡)对拉美的残酷掠夺,导致了各种矛盾激化 | 英国对印度疯狂的殖民掠夺造成了深重灾难 |
| 导火线 | 波士顿倾茶事件 | 涂油子弹事件 | |
| 领导阶级 |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 拉美的土生白人(资产阶级) | 封建王公贵族 |
| 领导人 | 华盛顿 | 玻利瓦尔、圣马丁等 | 章西女王等 |
| 开始标志 | 1775年,来克星顿的声 | 1804年海地 | 1857年,密拉特土兵 |
| 战役 | 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 | 阿亚库巧战役 | 章西保卫战、瓜廖尔保卫战 |
| 结束标志 |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 | 1826年,西班牙在南美的最后一支向玻利瓦尔投降 | |
| 结果 | 美国 | 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 | 失败 |
| 性质 | 是一场民族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 | 民族战争 | 反殖民统治的民族大 |
| 影响 | 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为美国资 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 洲的运动 | 拉美运动彻底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3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建立了一系列的新兴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国家格局。 | 印度民族大充分体现了印度人民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的坚强意志,沉重打击了英国 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并有力地支援了亚洲各国人 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
| 启示 | 维护国家自主,要争取外来援助和人民群众 的支持 | 团结协作才能成功,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拿破仑战争) | 加强民族团结,统一指挥,共同抗击敌人 |
| 事件 | 文艺复兴 | 启蒙运动 |
| 时间 | 14-17世纪 | 18世纪 |
| 背景 | 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 | 欧洲反封建斗争 |
| 国家 | 意大利 | 法国 |
| 思潮 | 人文主义 | 理性主义 |
| 代表 人物 | 但丁:《神曲》 达芬奇:《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 伏尔泰:强调天赋,大胆揭露旧制度的弊端。宣扬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批判天主教会和制度,反对等级和不平等现象。他还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制度,拥护君主立宪制。《论法的精神》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三权分立原则后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普遍遵循的原则。 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主张平等享有财产。反对保留君主制,主张采取共和政体。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和“社会契约”学说。 |
| 性质 |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 文化运动 |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运动 |
| 影响 | 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动摇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政治蓝图。 |
| 启示 | 要思想、敢于创新。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 |
| 国家 |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 |
| 英国 | 圈地运动 |
| 美国 | 南北战争、《黑人奴隶宣言》 |
| 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
| 因 | 果 |
| 英国工业 | 鸦片战争、印度民族大、 |
| 农奴制改革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美国南北战争 |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
| 美国战争、法国大 | 拉美民族战争 |
| 印度民族大 |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
| 第二次工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 事件 | 人物 | 内容 |
| 农奴制改革 | 亚历山大二世 | 农奴交纳赎金获得人身自由 |
| 美国南北战争 | 林肯 | 1863年起叛乱各州黑奴全部获得自由 |
| 拉美民族战争 | 玻利瓦尔 | 宣布奴隶 |
| 事件 | 宪章运动 | 巴黎公社 |
| 时间 | 1836~1848年 | 1871年3月28日至5月28日 |
| 原因 | 工业后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 | 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资产阶级对外,对内人民 |
| 领导阶级 | 工人阶级 | |
| 目的 | 争取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人民宪章》 | 保卫首都,保卫法国 |
| 指导思想 | 马克思主义 | |
| 方式 | 罢工、示威、武装等 | 武装、 |
| 结果 | 失败(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 最终失败,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
| 意义 | 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的阶级力量登上 了政治舞台 |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无产阶级显示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创造精神,在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 |
| 启示 | 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 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勇往直前 |
| 事件 | 农奴制改革 | 日本明治维新 |
| 时间 | 1861年 | 1868年 |
| 领导人 | 亚历山大二世 | 明治天皇 |
| 根本原因 | 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 幕府统治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
| 外因 | 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 |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
| 内容 | 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还规定农奴获得“”时,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对农民的掠夺) | ①消除封建割据,加强集权;②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最能体现明治维新的性质)③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④改革封建军职,建立近代化;⑤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最有远见) |
| 性质 | 沙皇推行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自上而下) |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 意义 |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
| 局限性 | 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
| 对中国 | 农奴制改革前后,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改革后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通过改革变得强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
| 启示 | 坚持改革开放 | 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科技教育 |
| 相同点 | 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都是封建统治者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受阻发生的,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 |
| 不同点 | 没有明确学习西方,改革前只存在农奴制危机,改革内容比较单一 | 学习西方,改革前面临内忧外患,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多方面。 |
| 事件 | 工业 | 第二次工业 |
| 时间 | 18世纪60年代开始 | 19世纪70年代开始 |
| 开始国家 | 英国 | 美国、德国 |
| 领域 | 棉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冶金采矿 | 电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电讯 |
| 背景条件 |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资本和劳动力-圈地运动、贩卖黑奴和殖民掠夺;3.市场-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科学技术发展: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和第一次工业的影响;3.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
| 主要标志 |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 电力的广泛应用 |
| 主要成就 | 纺织:珍妮机(开始标志),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 电力:发电机、电灯等 |
| 动力:瓦特改进蒸汽机 | 动力:电动机、内燃机 | |
| 交通:史蒂芬孙(英)发明火车,富尔敦(美)发明汽船 | 交通:汽车、飞机 | |
| 能源:煤炭 | 能源:石油、电力 | |
| 通讯:电话、无线电报、有线电报 | ||
| 特点 | 1.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 | 1.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
| 2.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 2.几乎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 | |
| 3.一些后起国家两次工业同时进行 | ||
| 影响 | 1.生产力:工业使生产力获得惊人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 1.生产力迅猛发展; |
| 2.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物质基础(近代大工厂出现) | 2.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垄断公司出现) | |
| 3.同时也加重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不发达国家、地区的掠夺和剥削。 |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 |
| 4.它使社会日益为两大对立阶级 (英国宪章运动) |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一战) | |
| 5.开始城市化进程(交通、环境问题) | ||
| 对中国的影响 | 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发起洋务运动;近代工业产生。 |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 时代 | 蒸汽时代 | 电气时代 |
| 启示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技推动社会进步。重视科技创新。 |
| 文件 | 颁布者 | 时间 | 内容 | 历史意义 |
| 《汉谟拉比法典》 | 汉谟拉比 | 公元前18世纪 | 严格保护奴隶主利益 | 人类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
| 《权利法案》 | 英国议会 | 16年 | 国王权力(立法、财政、军事、干涉议会) | 《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性质,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 |
| 《宣言》 | 第二届会议 | 1776年 7月4日 | 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列举了英王压迫北美人民的种种罪行,并指出这种压迫就是侵犯了北美人民的基本权利,宣告美国 | 《宣言》的发表,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的旗帜。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马克思称《宣言》是第一个“宣言”。 |
| 《宣言》 | 制宪 会议 | 17年 | 核心内容是与法治。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宣言》是法国大的纲领性文件,否定了封建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
| 美国1787年 | 制宪 会议 | 1787年 | 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国会(立法)总统(行政)最高(司法)三权分立 | 巩固政权,加强权力,发展经济(目的) |
| 法典 | 拿破仑 | 1804年 | 确认《宣言》的内容 | 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巩固法国大成果 |
| 《宅地法》 《黑人奴隶宣言》 | 林肯 | 1862年 | 叛乱各州奴隶获得自由 | 扭转南北战争局势(转折点) |
| 《人民宪章》 | 全国 宪章 派协会 | 1836年 | 争取普选权 | 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的阶级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
| 《党宣言》 | 马克思、 恩格斯 | 1848年 | 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 |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主义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蓬勃发展起来 |
| 国家 | 事件 | 土地 | 影响 |
| 日本 | 大化改新 | 土地国有,授予农民,死后归还 | 调动农民积极性 |
| 明治维新 |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 ||
| 法兰克 | 查理*马特改革 | 有条件分封土地(采邑制) | 在采邑制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封建等级制 |
| 美国 | 南北战争 | 《宅地法》 | 调动农民参战热情,有利于美国西部开发 |
| 农奴制改革 | 农民交纳赎金,有条件获得土地 | 资本主义发展获得资金和市场 | |
| 中国 | 周朝分封制 | 授民授疆土 | 拓展周朝的疆域,后造成诸侯割据 |
| 商鞅变法 | 奖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 促进农业发展,增强秦国实力 | |
| 土地改革 |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 促进农业的恢复发展,巩固新中国政权 | |
| 改革开放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
| 事件 | 美国战争 | 美国南北战争 |
| 时间 | 1775年-1783年 | 1861年-1865年 |
| 原因 |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黑人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南北矛盾的焦点 |
| 领导阶级 | 资产阶级、种植园主 | 资产阶级 |
| 领导人 | 华盛顿(合众国之父) | 林肯(美国人民亲爱的父亲) |
| 导火线 | 波士顿倾茶事件 | 林肯当选总统 |
| 开始标志 | 1775年莱克星顿的声 | 1861年南方同盟挑起内战 |
| 转折点 |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 林肯颁布两个文件 |
| 重要文件 | 《宣言》、美国1787年 | 《宅地法》、《黑人奴隶宣言》 |
| 结束标志 |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 | 1865年美国北方取胜 |
| 性质 | 既是民族战争、也是资产阶级 |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 |
| 扫除障碍 |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 | 种植园奴隶制(黑人奴隶制) |
| 影响 |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也起了推动作用。 |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
| 启示 | 维护国家和民族的自主 |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 相同点 | 都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都有资产阶级的性质,都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 |